蔡鶴汀國畫作品欣賞
![]() 民國時期:蔡鶴汀與弟蔡鶴洲因家庭中落,衰敗貧困,童年時代經常在閩江的沙灘上,以荻蘆習畫,故均用“荻蘆庵”三字名其畫室。經常臨摹歷代名家手筆,尤其取法清末花鳥畫家任伯年、吳昌碩的筆墨技法。青年時代就在福州享有盛名。早年在上海以賣畫為生,后在香港、澳門、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福建、煙臺、青島、濟南、西安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兄弟畫展,夫婦畫展(蔡鶴汀與夫人區麗莊,蔡鶴洲與夫人林金秀),受到當時的國畫大師張大千、高劍父的大加贊賞。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以“雙峰挺秀”的頌詞題贈給蔡氏兄弟。 蔡氏兄弟曾在福州創辦荻蘆庵畫室,該畫室是福州現代比較著名的研究國畫的場所。蔡氏特長廣告、舞美設計。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在福州舊賽樂、新賽樂等閩班從事舞美設計,在上海大舞臺、天蟾等戲院、電影院,制作布景,繪制廣告。兄弟二人曾參加“上海書畫會”,與滬上名家劉海粟、王一亭、錢瘦鐵等人來往甚密。 新中國時期:1949年後,蔡鶴汀與蔡鶴洲合作繪制《蜀道如今不再難》的巨幅國畫敬獻給國家。先在上海從事還環畫創作,後至西安,任陜西省戲曲研究會藝委會委員,設紅蓼畫苑,任創作組組長。1951年在西安創辦興武布景公司。1953年加入陜西省秦腔實驗劇團,從此成為該團以及后來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舞美設計。二十年來該院演出的新劇目,其舞美設計大都出自蔡氏之手。設計的舞美和繪制的布景,在工藝美術的基礎上,融進了國畫的技巧和手法,虛實結合,講究意境,富有創造精神,對整個舞臺演出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如《恩仇記》中的“繡房”一場,利用平面料畫出立體布景,達到既簡易明了而又富麗堂皇的效果。《白玉鈿》的布景,采用畫圖案軟景制作方法,不但節約簡便,而且美觀協調。1956年參國陜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為《法門寺》一劇繪制布景,獲大會獎狀,出版有《荻蘆盦畫冊》、《花卉寫生技法》、《名家花卉畫譜》等。曾被聘為西安市政協委員和被選為雁塔區人民代表,曾兩度出席陜西省文化先進工作者大會。 蔡鶴汀于1976年因糖尿病去世,生前除與其胞弟蔡鶴洲合著的幾本書之外,自己還單獨出版了《蔡鶴汀畫集》。其繪畫作品《鐵骨冰心》、《月季》、《雀躍》、《池塘小憩》、《水牛》、《春日》、《梅花》、《松鼠》、《葫蘆》等也都是傳世佳作。 蔡氏兄弟作畫喜用皮紙,善于破墨,追求形神兼備,所以他們繪畫作品耐人尋味。他們是一對德高望重的畫家。他們不隨波逐流,認為作畫要不拘形式,應該在養性、滌煩、破悶、釋燥之間下工夫,不應計較名利,人品要高,畫品才會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