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你自己 智慧悟語
在繁雜紛亂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或為學業孜孜以求,或為生計四處奔波,或陷入愛情旋渦無法自拔,或為生活中的瑣事煩躁不已。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機器,每日按部就班,卻幾乎從未真正體驗過自己的內心?我們所體驗的自己,實際上是他人認為我們 “應該是怎樣”的人。你是否曾發出“我迷失了”的感嘆? 也許你在事業上頗有成就,是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是否有一天你的心頭突然襲來一陣莫名的空虛,你感覺自己無所依傍,眼前所追求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義?你不清楚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你想到自己很久沒回家陪家人度周末了,你看到曾經最癡迷的吉他早已蒙上了灰塵。也許你是一個平凡無奇,毫不引人注意的人,當你看到身邊的人生活得多姿多彩時,你忍不住問:“為什么我的生活這樣乏味?好機會為什么不眷顧我?”不論你是前者還是后者,總免不了感慨自己沒有這個,失去那個,最終連自我也找不到了。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清自己是我們成功的必然,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迷迷糊糊。如果能對自己明察秋毫,那么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充實飽滿。做一個認識自己的聰明人,你就“什么也不會失去”。
點亮人生 直到今天,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哲學家叔本華在參加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龍時,他精彩的演講使在座的人們贊嘆不已。
一位貴婦人忍不住問道:“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您能告訴我您是誰嗎?” “我是誰?”叔本華停了一下說道,“如果有誰能告訴我這一點就好了。
” 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日益發展,人們對未知的世界的了解日趨豐富,卻開始與自身背道而馳。我們始終在向外追尋,卻恰恰忽略了自己,忘記時反觀自己的內心。所以常常可以見到,有些人談事時高談闊論,做事時卻束手無策;有些人過于自信和自重,也有些人往往自輕自賤;有些人身處順境時便心安理得,陷入困境時又自暴自棄;有些人喜歡批評別人,卻最容易原諒自己。我們不了解自己,等待我們的便是迷惘和失敗。
許多人面對“自我評價”時往往字盡詞窮,反而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是怎樣一個人呢”。六祖慧能曾對前去問禪的人說:“問路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還用問嗎?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來問我有沒有看到你的生命。”當人迷失在對自我的找尋中,又怎能以一種坦然與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戰? 認識自己并非一件易事,需像登山一樣一步一步跋涉。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將發現每前進一步都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
智慧悟語 “金元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想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就應發掘自己的優點,同時接受自己的缺點,力爭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希望自己身上集中了所有人的優點,摒除所有人的缺點,這是荒謬而愚蠢的想法。
有些人自我感覺良好,喜歡抬高自己,覺得總是高人一籌,自詡“我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有些人則往往看重自身在某方面與別人差距甚大,而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所在,自嘲“我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很多缺點”。不管自詡還是自嘲,都無法把自己看得明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識你自己,就要開啟雙向思維,客觀、全面地面對自己,如此才能看到完整的自我。
點亮人生 正確認識自己,就要既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從而為自己正確定位,這樣才能自信地去迎接機遇和挑戰,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和歡樂。把握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乏自知之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兩個袋子”的故事。
傳說普羅米修斯奉宙斯之命創造人類后,就給人類兩個袋子。一個袋子里裝著別人的不足,另一個袋子里裝著自己的缺點。如何安排這兩個袋子呢?人類想了又想,最后把裝著別人不足的袋子掛在胸前,而。把裝著自己缺點的袋子掛在身后。于是,人們對胸前的袋子看得一清二楚,卻看不到身后的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