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現象。民俗文化往往顯示了是一個區域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文化實力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自園區開展文化繁榮行動計劃以來,計劃在2015年前全面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這樣的計劃對于園區各個鄉鎮的居民來說也是一樣的。目前,各類民俗文化館在園區三個鄉鎮發揮著社會文化載體的作用,周邊居民也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文化碩果。對于園區“文化興區”來說,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也是促進了園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與。都說園區是“洋蘇州”,而在這里散落的傳統文化瑰寶也因為各個民俗文化館而有了自己的“家”。
唯亭鎮 朱慧珍評彈紀念館 弦索之音又生根
唯亭的山,唯亭的水,從古至今孕育了幾多文化名人,朱慧珍便是其中一位。評彈藝術家朱慧珍素有評彈金嗓子之稱,是全國評彈界第一張金唱片獎得主。出生于唯亭鎮的朱慧珍16歲時隨其姐姐學唱蘇灘。1946年起與丈夫吳劍秋拼檔唱長篇彈詞《白蛇傳》和《玉蜻蜓》,在評彈界嶄露頭角。朱慧珍所唱的俞調開篇《宮怨》、《秋思》、《壽堂唱曲》等都是評彈學校歷屆學生的必修課程。走近紀念館,綠樹環抱的唯亭公園里塑立了一尊漢白玉的朱慧珍半身雕像:她懷抱琵琶,眉清目秀,神態端莊,笑容可掬,朱唇微啟,顯示出一副委婉深情、剛毅堅貞的神態。在雕像右前方一座小巧洋房里就是朱慧珍評彈紀念館,里面圖文結合詳細地介紹了這位出生于唯亭鎮的著名評彈演員的生平和藝術成就。另外,館內還陳列了朱慧珍女兒吳曉珍贈送的朱慧珍生前演出服裝“旗袍”、抗美援朝捐款收據單、筆記本等物品,十分具有歷史意義。 2011年4月,紀念館又重新擴建,建筑面積從原來的100平方米增到了900多平方米,新開設了評彈書場,定期進行專場演出,為評彈愛好者提供了評彈藝術交流和聆聽的場所。相信在這聽上一曲評彈,定是悠悠揚揚,繞梁不息,能讓人回味多時。看來富饒的陽澄湖不僅孕育了獨特的唯亭蟹文化和水文化,還有豐富的人文資源為其打造“文化強鎮”又多了一個性鮮明的文化品牌。
勝浦鎮 稻作文化館 農耕文化在此傳承
勝浦鎮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長期從事稻作。據毗鄰勝浦的草鞋山出土文物證實,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一帶早有人類繁衍生息,從事稻谷種植。后逐漸形成比較發達的農耕生產并積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下一代對當地稻作文化有個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勝浦鎮搶救性地收集了部分農耕工具和傳統的日常生活用品,開辟了“稻作文化館”供人參觀。 據稻作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人工水稻耕種的場景已日益淡出人們的視線。為了能讓稻作文化這一特色文化得以傳承,鎮政府特地在浪花苑社區開辟了稻作文化陳列室。負責人還說,很多具有文化特質的農具都是被他們搶救回來的,如果去得遲,那些農具很可能就被劈成廢木了。 鋤頭、鐵耙、扁擔等傳統稻作工具都可以在這里尋覓到,像稻床、風車之類的農具已經非常具有歷史價值了。拿風車來說,這是從前是一種重要的灌溉農具,是“稻作”文化的典型體現,是工作人員跑遍整個蘇州大市,最后在昆山收來的。看來這個稻作文化館不僅給勝浦居民一個尋根懷舊之地,更是挽救了代表江南水鄉的農耕特色文化。
婁葑鎮 城東民風民俗陳列館 在“洋蘇州”看民俗
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婁葑人民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及別有情趣的民間風俗。據了解,婁葑鎮正在加緊建設“蘇州城東民俗民風陳列館”,用來保護和利用民俗民風文化資源。 像位于婁葑鎮的斜塘、車坊自古以來都是魚米之鄉,以深厚的人文底蘊深厚著稱。這里的年俗、歲俗、婚俗等民俗都是頗具特色,不過隨著區鎮一體化發展的快速推進,婁葑的一些民俗文化也面臨著流失的危險。為此,婁葑鎮特地規劃了這樣一個民俗民風陳列館用來搶救和保護寶貴的傳統文化。該館位于松澤家園南側,建筑面積將近1000平方米,目前陳列館主體已經完工。館內到底有些什么新鮮玩意兒,還得等開館了進去瞧瞧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