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波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315000;2.余姚市水利局 315400)
寧波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城市,據測算,寧波市水資源總量75.3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浙江省平均的57%,全國平均的50%左右。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二、三產業飛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業歷來是用水大戶,由于部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利用系數僅為0.55,節水潛力巨大。因此,走節水之路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11年經走訪市級相關部門,并赴余姚、鄞州等地進行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結果與建議:
1 寧波市農業用水量和節水農業發展現狀
1.1農業用水量變化狀況
農業用水主要包括農作物、林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用水,其中又以農作物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高。農作物的灌溉用水量受氣候、作物種類、土壤類型及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年灌溉的補給量有一定的變化。1980年全市農田灌溉用水量為12.02億m3,占全市年用水總量13.96億m3的86%;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農田灌溉用水量在社會總用水量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至2000年農業灌溉用水量為10.98億m3,占用水總量的59.3%; 2010年農業灌溉用水量為8.00億m3,占用水總量的37.6%;盡管農業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伴隨工業用水與城鄉生活用水量的快速増長,對農業節水灌溉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決定了農業發展必須走節水、高效之路。
1.2 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由解放初期的3億m3,増加到23.7億m3(含河道),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7.96萬hm2,占農田總面積的93%,其中旱澇保收農田達到11.85萬hm2,占農田總面積的61.1%。隨著全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節水灌溉工程設施得到大力發展。在農田建設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各縣(市)區已建成一大批農業節水灌溉工程設施,重點開發并推廣應用了管道灌溉、渠道防滲、灌溉用節水閥門、泵站節能改造、排水降漬、噴灌、滴灌等節水增效工程技術。到2010年底,全市節水灌溉總面積已達16.6萬hm2,其中渠道防滲面積12.5萬hm2,低壓管灌面積3800 hm2,噴微灌面積1.56萬hm2。
1.3 農業節水技術的主要應用模式
1.3.1工程性節水灌溉技術
1.3.1.1渠道防滲
渠道輸水是目前農田灌溉的主要輸水方式。傳統的土渠渠道因滲漏損失量大,輸水渠系水利用系數一般為0.4~0.5;現采用混凝土U型渠道、預制空心板梯、預制矩形渠道和襯砌混凝土渠道等防滲技術,其糙率小、流速快,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0.85,是我市采用的主要節水灌溉措施之一。
1.3.1.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
利用小于0.2MPa較低的水壓力,通過管道將水直接送到田間灌溉,以減少水在明渠輸送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損失,一般水的利用率可達96%~98%。低壓管道輸水主要適用于河網提水灌區和自流條件好的灌區,與渠道輸水相比具有施工簡單、操作方便、輸水快、節水節電、管理方便等優點,雖一次性投入較高,但綜合經濟性能仍優于明渠。
1.3.1.3噴灌
噴灌是利用管道將有壓水送到灌溉地段,通過噴頭分散成細小水滴,以均勻地噴灑方式對作物進行灌溉。具有節水效果顯著、減少田間渠系和管理維護、避免過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優點,水的利用率可達80%以上。我市噴灌工程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余姚市又從2000年起研究和推廣經濟型噴灌技術,廣泛應用于筍、楊梅、葡萄、板栗、紅楓、櫻花等作物,及畜禽養殖場降溫和防疫,至2010年底寧波全市噴灌累計受益面積已達到23.4萬畝。
1.3.1.4微灌
微灌是比噴灌更省水的灌水技術,它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和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滴頭、微噴頭、滴灌帶等),將水和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經較小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的灌水方法。可分為滴灌、滲灌、微噴和涌泉灌溉幾種形式,具有省水、節能、適應性強等優點,比噴灌節水15%~20%。適用于灌溉果樹、蔬菜、花卉等,特別適合溫室大棚內投入使用。到2006年末,全市微灌設施累計受益面積已達0.67萬hm2。
1.3.2非工程性節水灌溉技術
1.3.2.1水稻薄露灌溉
水稻薄露灌溉技術可簡單描述為“薄灌水,常露田”。這種方法可使稻田有一半時間濕潤而無水層,保證根系既有水分,又有氧氣,促進水稻生長,并在增產前提下實現節水、節能。據測試,水稻平均每季可減少灌水量1500~2250m3/hm2,其中節約水資源450~750m3/hm2。據余姚市1993~2009年統計,累計推廣907.3萬畝次,節約農灌用水近6億m3,現技術已在全省推廣。
1.3.2.2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進入21世紀,各地圍繞農業“雙增”,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減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代之以蔬菜、瓜果、豆類等耗水較少、高效經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由1990年的29.87萬hm2穩定調減到12萬hm2左右,經濟作物面積有較大增長,節水增收效果明顯。
1.3.2.3節水型畜牧業模式的實踐
近年來,全市各地積極探索發展節水型畜牧業模式,如象山縣發展以水—草(料)—畜平衡為特征的養殖模式,既節水節本,又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畜禽發病率;鎮海區推廣鴨子離河養殖、干料飼喂與飲水分離等節水新技術,并發展糞便干、稀分離發酵,開發利用沼氣,逐步向高效清潔化畜牧業生產模式轉變;余姚市將噴微灌用于畜禽養殖場降溫防疫,先后在部分骨干養殖場安裝了微噴灌設施,取得了降溫、防疫、消毒、高效等綜合效益。
2 農業節水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市推廣農業節水技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距高效節水農業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農業用水效率仍然不高,節水潛力依然很大。
2.1基礎研究滯后
高效節水農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利用各種農業節水措施的技術集成。我市過去對單項節水工程技術研究取得很大成績,而農業工程節水與非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研究欠缺,沒有形成高度集成的綜合農業節水技術體系。特別是缺少適合我市特點的規范衡量和度量節水效益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面對農業結構多樣性的特點,尚難提出全面規范的技術標準,導致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夠。同時,節水灌溉設備生產和產品質量不能完全滿足發展需要,節水灌溉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不高,節水灌溉設備的技術監督和質量檢測等研究滯后。
2.2投資力度不足
據測算,新建常規標準的噴灌工程需投資1.8~2.4萬元/hm2,有的甚至高達3.0~4.5萬元/ hm2,微灌投資則還要高些;管灌需投資1.8~2.25萬元/ hm2;渠道防滲需投資1.2~1.5萬元/ hm2。目前,農業節水的推廣資金除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補助外,農戶自己還要負擔三分之一。雖然近幾年市里高效農業節水工程的建設資金投入在逐年加大,但地方配套資金往往不到位,造成一些灌溉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水灌溉效果和推廣面。
2.3小農戶經營模式制約
我市以往建設的農業節水工程主要以渠道防滲為主,與效益農業、設施農業相配套的先進農業節水灌溉設施較為缺乏,現有噴、滴灌等高效、先進節水設施灌溉面積僅占節水灌溉面積的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土地規模經營的比例還不高,全市尚有近40%的農田由大量農戶分散經營,土地面積小而不成片, 噴微灌等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難度較大。
2.4扶持政策不完善
各地對節水農業的配套扶持政策研究不夠,如節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健全不配套;農業節水灌溉用水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要求;政府對鼓勵農民節水、發展節水農業和推廣節水灌溉等的經濟保護與獎懲機制缺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發展。
3 關于加快高效節水農業發展的建議
3.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
高效節水農業工作涉及水利、發改、財政、科技、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各級政府要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農業節水建設協調和合作機制,堅持開展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擴大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并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建議成立一個由分管市長和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推廣高效農業節水技術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解決高效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及示范點建設中的各項具體事宜。
3.2認真編制規劃,分期分批實施
根據寧波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市要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67萬hm2,新增灌溉面積2.4萬hm2,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達到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達到0.58;農業產業基地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中適宜噴微灌技術的設施產業及林特業的65%得以配備噴、微灌設施。其中核心區(水稻除外)的噴、微灌設施配備率要達到100%;同時,積極發展節水型畜牧業;全面開展以節水為中心的農業“兩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配套建設,使全市農業“兩區”內骨干灌排建筑的配套率達到100%;建成一批區域性農田水利示范鎮(鄉)。據此,各縣(市)、區應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制訂具體的實施計劃,明確分年度發展目標,層層分解,分步實施,落到實處。
3.3因地制宜,突岀重點分類推廣
3.3.1加大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力度
針對灌區工程老化失修嚴重、灌溉水利用率低等問題,要加大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力度,以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田間配套、更新改造為重點,完善農田灌排體系,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亭下、四明湖水庫大型灌區,橫山、胡陳港、楊梅嶺、大塘港、倉岙、溪口等水庫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
3.3.2 加快高效節水設施灌溉工程建設
以高新節水技術推廣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噴、微灌等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露地固定噴灌、露地(設施)滴灌、露地(設施)微噴灌、設施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新節水技術工程建設。
3.3.3 大力推廣農藝、生物節水技術
以高效、高產、節水為目標,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為重點,積極優化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探索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綜合調控技術,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節水型農業結構,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新方法、新技術。
3.3.4 推進發展節水型畜牧業
大力推廣草地畜牧業模式,建立水—草(料)—畜平衡發展系統,總結推廣節水養殖新技術,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同時,推廣規模畜禽場噴淋消毒、降溫技術,探索淡水漁業節水養殖新模式。
3.4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是一項公益性工作,節約的農業灌溉水源將大量無償轉為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農業為此作出了較大的犧牲和貢獻。因此,政府需要從建設節水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加大資金、政策、法律的支持力度,建立規范的資金投入、使用、管理和監督約朿機制,研究制定扶持高效節水農業的優惠政策,多渠道、全方位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政策引導,提高農民群眾投資興辦節水灌溉工程的熱情。同時要充分調動社會辦水利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地籌集建設節水灌溉工程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地方配套資金落實,使節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環、滾動發展的軌道。
3.5提高節水農業的科技含量
科技創新是高效節水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業節水科技創新,進一步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的設備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節水灌溉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引進、試驗與推廣,為農業節水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技術、資金等支持,提升農業節水水平。重點加強經濟、實用、農民易接受的農業節水技術研究,加快節水灌溉先進科技成果的集成、轉化和應用,在引進、消化、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節水灌溉技術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我市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模式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現代農業節水技術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6建立完善保障和激勵機制
隨著高效節水農業的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任務越來越重,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各級政府要做到建設與管理并重,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和管理規程,把好工程質量關,做好工程的運行管護工作。對新建的節水灌溉工程,要明晰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按照職能清晰、權責明確原則建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與規章制度,明確責任人;要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與運行機制改革,因地制宜建立專管與用水戶組織相結合的用水管理隊伍,建立行之有效的水管單位運行機制管理機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證工程長期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