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每個工作都有辦公室。辦公室的重要性,我最早是從老爸那里聽到的。他在中學期間面臨的一個重大選擇是:是不等畢業就去當工人呢,還是繼續讀書、考大學呢?這在今天看來不言自明的一個選擇,在那個時候可并不顯然。他上到高三的時候,班上同學已經少了接近三分之一,頗有一些同學已經工作了。老爸作為長子,早點工作貼補家用,這在上世紀60年代、在這個以城市平民子弟為主的群體來說,是更天經地義的一件事。但是奶奶的一句話讓這個選擇的天平偏向了另一邊,奶奶說:“你好好讀書,將來做了坐辦公室的工作。”我的奶奶雖然不識字,但是特別有那樣老百姓樸實的智慧和遠見,她這個出于直覺的判斷讓老爸走上了一條和他那些提前工作的同學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老爸后來的事業發展遠非能坐辦公室那么簡單,但這畢竟是一個開始。 所以辦公室最基本的,是說明了工作的性質。這并不是說不同性質的工作之間有什么高下之分,而是選擇的不同傾向。辦公室的工作,一般來說會更多地面對文件,尤其是現在,基本上就是一個面對電腦的工作。而不在辦公室的工作,則可能更多是面對機器、物品或人群,總之是不同的性質。選擇辦公室,就選擇了隨之而來的一套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 2. 某單位蓋了新的辦公樓,從老樓搬到新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當然,總的來說,辦公條件改善了,但具體到每個人,誰可以擁有單獨的辦公室,誰要兩人一間……就成了敏感的問題。辦公室不僅僅是辦公的場所,也是身份地位的符號。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把動物群體行為和人類行為對比的文章,指出兩者之間有很多神似的地方。比如,動物群體的首領通常會占據領地中最高的位置與最大的地盤,而人類的辦公室也通常如此。 不僅在群體內部通過辦公室的設置可以看出內部不同身份的差異,在群體之間,單從辦公室的物理設置也能看出企業文化的差異:是奢華還是務實?是寬松還是緊湊?是科技風還是藝術范兒,是中規中矩還是比較二?辦公室就好像一個人的衣服,問我們為什么需要辦公室,就好像問我們為什么要穿衣服一樣,衣服不僅僅滿足遮體保暖的功能而已,還要體現一個人的身份、個性、風格。 記得當初從國內的大學到了美國的大學,也是從辦公室的設置看出某種文化差異。比如同樣是學校職能部門的辦公室,國內就是那種普通的辦公室,要去敲門、去找,如果不清楚哪個部門負責什么工作,很可能還會碰一鼻子灰。不要說像我這樣的學生進這樣的辦公室有點誠惶誠恐,說就是那些教授去這些辦公室辦手續,也得客客氣氣的,這大概就是大學行政化的表現之一吧。而美國大學中這種有對外辦公功能的辦公室,通常都是窗口式的,或者是柜臺式的,看著標識就能找到,對外辦公時間、內容、流程也通常會清楚地貼出來。一個手續告訴你兩周辦好,通常一周就會給你打電話。當然你可以說這里工作人員的禮貌也是職業性的,但畢竟能讓你感覺是一種服務部門的氣息,而這種服務性,從辦公室的設置就可以看出來。 還記得有一年去華盛頓特區旅行,帶著兩個3歲以內的閨女,推著一個雙人的童車轉悠,看到一個樓是國會議員的辦公樓,因為好奇就過去看看,沒想到原來是可以參觀的,只要把隨身包包過一下安檢就行——當然這是911之前,不知道現在怎么樣了。進去之后,可以看到辦公室的門上有議員的姓名和來自哪個州的標志。我們還專門去找當時居住的那個州的議員辦公室,那個議員不在,門口有一個小窄桌,上面貼著條:我現在有事外出,如果您有事找我請寫條留給我。窄桌上有紙條和筆。其實真沒什么事要找議員的,就是好奇想看看,一看之下,還是有點小感慨。 這么多年過去,國內很多地方辦事也變得越來越方便了,比如原來需要跑N個地方的事情,現在有了辦公大廳,希望以后這種方便辦公的辦公空間能越來越多。 3. 現在網絡無處不在,其實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做的,很多人家里都要有個電腦桌,辦公室的設備,從電腦到打印機、掃描儀一應俱全,不僅那些SOHO的人是這樣,有單位的人也如此。與其這樣,說不定不設辦公室更經濟,活兒也都能干了,還省了很多上下班的時間。但我們還是需要辦公室,不僅因為一個公司需要有一個辦公地點才顯得不是個皮包公司。更重要的是,有了辦公室這樣一個面對面的環境,才能更有一種團隊的意識,一種辦公室的氛圍。要不然,怎么覺得也不過是一群通過網絡聯系打零工的散兵游勇而已。 有了辦公室,我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八卦一下明星新聞、傳播一些小道消息;有了辦公室,我們遇到困難時探個頭或者喊一嗓子,就找到能幫助自己的達人;有了辦公室,才有可能搞所謂的辦公室政治——如果不是那么惡性,其實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促使人更加積極地競爭進取;當然也只有有了辦公室,才有可能發展有辦公室戀情,這不僅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增添一抹緋紅的色彩,多多少少,還是能夠成就一些美好的姻緣。 對于學生,念書本身并不一定讓孩子喜愛,但很多孩子還是喜歡上學,原因可能是學校里有他的好朋友,有他心儀的異性,或者有他喜愛的課外活動。同理,工作在很多時候也是枯燥的、辛苦的,麻煩的,但如果在辦公室里有合得來的同事,有工作間隙的茶點和閑聊,有輕松愉悅的工余活動,簡言之,就是有一種辦公室文化,上班也會讓人有所期待。其實這也是管理心理學的議題,就是僅僅提高待遇并不一定能夠把員工留住,而是要看員工在這里是不是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能夠感到情感的歸屬感。而這一切,都需要有辦公室這樣一個物理的空間來承載。 這樣說來,辦公室的格局、裝修、功能、風格,包括家具、裝備,都是蠻要緊的,是企業文化的外在體現。這種種復雜微妙的功能,并不是設計公司能夠了解和想像的,所以如果要有更完美的結構和功能的結合,還是需要使用者和設計者多多溝通,才有可能有更人性化的辦公室。 4 從辦公室還可以看到個人職業生涯的變遷。記得我在當全職媽媽的時候,看到小區的班車每早有一趟是去國貿的,有一天就幽幽地想到——要是我有一天也能坐這個班車去上班?后來雖然沒有真的坐上這趟班車,不過上班的地點也算是那一片的。雖然那個在光鮮亮麗的辦公室里上班的我和那個推著童車的我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但表面上似乎還是不太一樣。后來到了學校,在一個一層的、陰面的小房間里安頓下來,后來換了一個三層的陽面的辦公室,再后來,建了心理中心,我發現自己又坐在那種熟悉的拐角式的工位里了——因為這是我們向設計公司提出的要求。 寫字樓里工位式的辦公室也是時代變遷的一個體現吧。之前傳統的辦公室,就是那種一間一間的,標準的書桌、書柜,怎么覺得都特適合一上班先喝喝茶、看看報。而工位里最匹配的活動,就是忙忙碌碌,歪著脖子一邊聽電話一邊噼噼啪啪地打字。 媒體中看到,現在有了一種新的辦公方式,就是咖啡館式的辦公室,或者說是辦公用途的咖啡館。那些手里有技術、有創意的單干戶,不僅可以在這里中找到辦公的場所,還可以找到同道,找到靈感,找到合作方、投資方,這也是一種新的辦公方式,辦公文化。時代變化這么快,誰知道將來我們的辦公室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