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第五節 《素問·標本病傳論》節選 病生有標本,傳變有緩急,治療有先后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在本段中,先病的叫本,后發之病叫標),刺有逆從(本段指,病在本而治標,病在標而治本叫逆,病在本治本,病在標治標叫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后(先病和后?。┫鄳?,逆從得施(實施治療),標本相移(轉移的),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見微而知著),言一(指陰陽逆從,標本之理)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看起來容易,臨床達不到)。治反(錯,違反治療規律)為逆,治得(正確)為從。先病而后逆(氣血逆亂,厥逆上氣)者,治其本(先?。?;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脾胃是人體臟腑氣機升降的樞軸]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新感邪氣)有同氣(應作固氣,指人體原有之邪氣)。小大(小大便)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余(本臟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本臟虛),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 謹察間甚(輕重),以意調之;間者并行(標本兼治),甚者獨行(或單治標,或單治本),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月呂 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 酸,三日背月呂 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 酸;三日背月呂 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 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第七章 論治 包括治則與治法 第一節《陰陽應象大論》 因勢利導治則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有周期性的變化,待其衰)。 故因其輕而揚之(比如風邪),因其重而減之(如濕邪積塊病),因其衰而彰(補益使彰著)之。 形不足者(表虛之類),溫之以氣(補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厚味藥)。 其高者,因而越之(如吐法);其下者,引而竭之(導引,攻下);中滿者,瀉之于內(分消,用辛開苦降之法,如瀉心湯)。 其有邪者(邪在表),漬(熱水浸泡)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栗悍者,按(抑制)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在表用散,在里有瀉)。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平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瘀血)宜決之(開決,破瘀),氣虛宜導引(升舉)之。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第三節 《素問·湯液醪醴論》 第一段 時移病異,治法宜變 帝曰: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痊愈)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chán石針艾治其外也。 第二段 水腫病的病機與冶療法則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枯竭)也,津液充郭(廓,輪廓),其魄(水之糟粕)獨居,孤精(陽氣虧耗,水津不行而為水氣)于內,氣(陽氣)耗于外,形不可與衣相保[腫],此四極(四肢腫)急而動中(水邪四溢,外則四肢腫極,內則動于胸腹而致氣急咳嗽),是氣(水氣)拒于內而形施(易,變也)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平調)于權衡(使之平衡),去宛yù陳莝(chùo斬草,喻水邪)(血脈中的瘀滯),微動四極(四肢),溫衣繆剌(左刺右,右刺左,刺絡脈)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汗孔,發汗法,宣肺),潔凈府(膀胱,利尿法),精以時服(按時令服用精致的食物);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大邪之氣)乃平。帝曰:善。 附:水腫發生與陽氣不足有關系,陽氣和水腫病的關系。陽氣被邪所困,治療要散邪,內傷水腫溫陽利尿。 開鬼門潔凈府,蘇葉能宣肺利小便.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第一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 題解:上古指遠古;天真,先天之精氣,本篇主要指腎氣,真,真臟之氣。 第一段 養生的原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周到,全面),長而敦敏(敦厚敏捷),成而登天(登天之位)。[此段可能為后人加入] 乃問于天師(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將(疑惑)人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懂得養生之道)者,法于陰陽,和(服合)于術數(養生的方法與技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常規),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而盡終其天年(天賦的壽命,古代認為是120歲),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水漿、飲料),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通好hào)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善)御(駕馭)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生命的快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泛指六淫邪氣),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控制)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隨便)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肖,象。不肖,不如),不懼于物(不受外物所驚動),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第二段 腎氣與生命階段及生殖能力的關系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天一之癸水)至,任脈通[任主胞胎],太沖脈盛[沖為血海],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diān智齒)牙生而(發)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女子身體最旺盛]五七,陽明脈衰[女為陰體不足于陽],面始焦(憔悴),發始墮。[腎氣衰]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血少),天癸竭,地道(生殖之道)不通,故形壞(衰竭)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先天之精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沉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尚)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第三段 養生水平不同,結果有差別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撐握)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吐納),獨立(自控)守神(精神守于內),肌肉若一(形體不敗壞),故能壽敝(盡)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正常的氣候變化),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tián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衍文),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推步)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隨)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題解:根據四時之氣來調攝精神意志,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時陰陽之氣相應,相協調。) 第一段 四季養生的原則 春三月,此為發陳(啟發故舊,推陳出新)。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奉養生長之氣)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茂盛而美麗)。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倦?。┯谌眨怪疚鹋?,使華英(精神)成cháng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jié瘧,奉收者少,冬至重?。ㄑ芪模?/P> 秋三月,此謂容平(萬物容態形容,平靜平定)。天氣以急(疾勁),地氣以明(清肅),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陽氣潛藏)。水冰地坼(裂),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qì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第二段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空虛)。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肺葉焦而胸脹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悖)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格拒)。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徊恢我褋y,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己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一種武器),不亦晚乎? 附:順時用藥,根據四時陰陽升降選用不同的藥物,《本草綱目·四時用藥例》 :薄荷荊芥之類辛溫順春升之氣;香薷生姜辛熱順夏浮之氣;人參蒼術白術黃柏甘苦辛溫順長夏化成之氣;芍藥烏梅之類酸溫,順秋降之氣;黃芩知母苦寒,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以養天和也。
靈樞: 靈樞-本神第八 第十節《靈樞·本神》 第一段 神志的分類與概念 (本神,指探求神的本質)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病人的精神和醫生的神氣)。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過分)離臟則精失(奪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自然導致)與(通歟)?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天德給人體生氣,如大氣雨露之類)也,地之在我者氣(指地氣,有形之物,飲食水谷之類,屬陰)也。德流(下流)氣搏(上升、結合)而生者也。故生之來(來源)謂之精(先天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張介賓: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張介賓注: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所以任(接受、擔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心念動、意向)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為人處事)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調節情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活)。 附:關于神的概念, 一、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運動規律 二、生命活動的現象的高度概括 三、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情志 第十一節《靈樞·本神》第二段 神志受傷及其臨床表現 是故怵惕(驚恐)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滑精)而不止。因悲哀動中(中,泛指內臟)者,竭絕(精氣枯竭)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昏迷,惑亂)而不治??謶终撸袷帒劧皇?。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jǔn(成塊的肌肉)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mèn(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妄)不精(精明),不精則不正,當(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長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附:五志傷臟的規律: 一、五志首先傷心, 二、五志自傷本臟 三、五志互傷它臟, 第十二節《靈樞·本神》第三段 五臟所藏及其病證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肝腎同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涇,小便)溲(通指二便)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臟腑藏精,神是精氣所化。 第八節《靈樞·水脹》 論水脹諸病,病因病機癥狀治法及鑒別診斷。因其開頭先論水脹,故曰《水脹》。 第一段論水脹,膚脹,骨脹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脹與膚脹、鼓脹、腸覃xùn、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ke眼窩)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陽氣不足不能化水],其頸脈動(水氣涌動而致),時咳(水氣上迫肺),陰股間寒(足太陰所過),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皮囊中裝水),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影響胃氣的正常運行],(上“鼓”下“空”)(鼓空)然(輕音)不堅,[氣與水聚于皮下]腹大,身盡腫,皮厚, 按其腹,窅yǎo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寒邪傷衛] 鼓脹何如?[水濕內停]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飲食不當,肝郁犯脾] 附:病機陽不能蒸化,水濕停聚。 水腫分為外感和內傷:外感有三,一腎風。以頭面上半 身腫為特點。二、風水,外感風邪導致水濕不化。三、涌水,寒邪傷肺下傳于腎,內傷有四,一、風水,腎風誤刺。二、溢飲,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水溢于外。三、石水,腎陽虛陰盛,下部腫。四,氣血衰引起。 治療:腰以上腫(風水)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石水)五苓散,腎氣丸。風水表虛證用防已黃芪湯有郁熱者用越婢湯;脈浮的用杏子湯脈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二段 論腸覃石瘕的病因癥狀及鑒別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衛氣)不得榮(營,運行)[營氣也不行],因有所系(拘束、停留),癖(久)而內著,惡氣(病氣)乃起,瘜(停留)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子宮)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bei凝結的血塊)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消導通下之法]。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腹部脹起之血絡],后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 第三節 《靈樞·五色》 論五色分屬五臟 觀察面部色澤的變化以診病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鼻子)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兩眉之間謂闕;庭額頭),王宮(心臟)在于下極(兩目間),五臟安于胸中,真色(正常的顏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沉濁為內(里?。?,浮澤為外(表?。|S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痛甚為攣,寒(白)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