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練下蹲好處多多運動能強身健體大家都知道,但如何科學鍛煉,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未必人人都明白。大家都知道,多享高壽的日本人,喜歡席地而坐或蹲著干活,腿腹之間肌肉經常受到擠壓,贅肉也沒有生長的空間;農民大多蹲著干活、吃飯及聊天,與城市居民相比,他們的下肢更粗壯有力,身體素質也更好。下蹲雖然看似簡單,在日常生活中,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在你摘菜、看電視、看書的同時,都可以蹲下去,盡管有人會覺得不雅,也不一定比坐著舒服,卻可能帶來不可思議的健身效果。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可以說雙腿是身體的交通樞紐。兩條腿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著50%的血液,它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是人的第二心臟。心臟每天24小時連續不斷地向各個部位輸送血液,負擔極其繁重的任務;解救心臟的“超人”是肌肉。肌肉運動就像按摩一樣,有助于水分的輸送。因此,多做腿部肌肉運動如走走、爬爬樓梯都是有好處的,經常練下蹲好處會更多。我了二十多年,換得來的是腰腿靈活自如,很少有疼痛感,這說明腰腿的骨骼、肌肉、運動神經以及運動中樞生理功能比較良好。我今年73歲,走輕快,腿腳靈便。美國科學家認為,從走便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如果一個70歲—79歲的老人,一次可步行約400米,就說明其健康情況至少能讓他多活6年。老人每次走的距離越長,速度越快,走得越輕松,那么他的壽命就越長。現在我每次行走都在2000米以上(每天行走6000步),不喘不累,輕松舒暢。看來我還能多活十年、二十年。我體會,做下蹲運動好處很多,不但能鍛煉肌肉,對關節也很有好處。做下蹲運動時,大腿與腹部肌肉碰撞,臀部肌肉收縮舒張運動,腰部屈伸運動,對腹部疾病以及腰椎退行性病變都有很好的預防和保健作用。深蹲(全蹲)對整個下肢和軀干都有強烈的刺激,是提高腿部力量的最好動作,而腿部力量對于力量來說是最重要的,潛力也是最大的,還能很好地促進力量。下蹲時,人體兩個最大的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會折疊到一定程度,而其他部位的肌肉也能得到活動,這能有效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及小腿抽筋等癥狀。下蹲還可增加腰、髖、膝、踝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老化,增加背、腰、腿部肌肉的力量。此外,這種運動對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經常下蹲確實對心臟有益,下蹲時,通過雙腿肌肉對血管的擠壓作用,能加快靜脈血液回流,站起來時,雙腿肌肉放松,動脈血又快速流入原來被擠壓的下肢血管里。這樣一蹲一起、肌肉一緊一松,相當于為血液循環增加了一股動力,可以減輕心臟的負擔,可以使下肢血脈通暢,筋脈得到濡養,故有“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之說。下蹲運動還可緩解動脈硬化、降低血脂、消耗脂肪,因此,它也是一項很好的減肥方式,特別是腰、臀部、腹部減肥。我腰圍最大時達3尺2,現在只有2尺6,效果很明顯。同時,下蹲運動又是一種很好的內臟按摩,能有效促進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腹部瘀血,緩解視力疲勞,防止近視及視力衰退。它對改、腦血管功能,穩定血壓,調整內分泌紊亂,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等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從中醫理論來講,下蹲可使人體相互擠壓,從而形成自體按壓的狀態,有利于氣血流暢,可減少冠心病和腦中風的發病率。下蹲運動還能健肺。常做下蹲運動對改善肺功能、預防肺部疾病非常有好處。下蹲時,下肢血液會更快地回流到心臟,從而可促進心肺血液循環,增加肺活量。另外,下蹲動作使腹內壓增大,膈肌上抬,胸腔縮小﹔起立動作使腹內壓減小,膈肌下沉,胸腔增大,如同在給肺臟做按摩。我下蹲運動幾十年,經體檢發現膈肌活動范圍增加了5厘米,增加肺通氣量達1500多毫升,對改善肺功能非常有好處。 高血壓按摩操下蹲動作簡單,做起來也有一定講究:兩腿分開,略比肩寬,挺胸收腹,目平視,自然站立;腳尖的方向基本是倒八字形,以腳的第二趾方向為準。雙臂前伸,松腰屈膝慢慢下蹲,上身盡量保持平直,停留10秒鐘左右,兩手收回,叉腰緩慢起身(若體力較弱,可將雙手按于膝蓋上,借助手臂力量緩慢起身)。同時,要配合適當的呼氣吸氣,深吸氣的同時慢慢屈膝控制下蹲,蹲起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腿部并用力,同時呼氣。重復下蹲10至15次,休息片刻,每天可進行一至兩遍。注意下蹲時,膝蓋的方向要在第二趾的延長線上,這樣做起來比較自然,不吃力。注意避免猛蹲猛起,以防出現頭部缺血現象。整個蹲起過程要保持重心穩定,腳不能移動。初練下蹲時可做半蹲,隨著時間的延長,循序漸進,逐漸將大腿與小腿蹲靠。下蹲次數要視自己身體狀況、年齡大小而決定,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出現身體不適。我由12次到現在50次。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嚴重心臟病患者,千萬不要超負荷運動。為了平衡上肢及胸腹部肌肉的鍛煉,還可配合做俯臥撐(老年人可扶床做俯臥撐)、仰臥起坐、啞鈴操等運動項目。 騎馬蹲襠式,即“站樁”10-20分鐘,每天一次,要領同下蹲。然后雙手掌拍打膝蓋正面、左右側面各54下,這有助于保養膝蓋骨和滑膜,強膝壯骨。下蹲的速度大致是5秒鐘1次。年齡大的人下蹲時,最好不要深蹲,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不要小于60度,否則起身時容易頭暈眼花。動作不要過猛,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可以由大到小,循序漸進。鍛煉的次數以1天做30次為宜。體弱的人開始少做,有體力的人可多做。患高血壓、糖尿病和關節有問題的老人做下蹲運動,更不宜多做。若下蹲時,應手扶床頭或者門框進行鍛煉,速度不能太快,應緩慢平穩。據美國《論壇報》報道,女性的關節通常不如男性牢固,如果下蹲的運動不當,容易導致關節僵硬甚至損傷。所以鍛煉時要格外小心。另外,我還吸納了中老年男性下蹲小便好的新觀點,我認為這是建立在可靠的醫學基礎上的,它有著科學的原理和依據。從生理解剖學和動力功能的角度看:男性尿道長約15—20厘米,長彎復雜,進入中老年后,特別易患前列腺肥大等癥,加之尿道長而彎曲,最容易引起尿等待、細滴瀝、尿不凈、濕等普遍煩人現象。而采用下蹲小便法,可使腹壓增強,利于排凈尿液,減少尿液在尿道的存留,從而解除尿濕惡心煩人的難言之隱。還可使肛部通風衛生,血液循環良好,又有不自覺的提肛等下意識刺激,自然而然鍛煉了括約肌的功能,還可同時增強刺激排大便意識,從而減少便秘的發生。 |
下蹲運動,是一種簡單、科學、有效、安全的保健養生方法。不用花錢,無需器械,不限場地,不費時間。任其方便,在陽臺、室內、賓館、公園,只要足有立錐之地,便可鍛煉;無論多忙,想要健康,每天只需5—15分鐘,就能練習。經常練習下蹲,就會有明顯強健心臟的作用;也有強健全身的作用。
一.下蹲運動的做法
盡管下蹲運動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也要遵從一定規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較規矩的做法是:兩腳分立,略比肩寬,挺胸收腹,雙目向前平視,自然站立;腳尖的方向基本是倒八字形,以腳的第二趾朝正前方為準;下蹲時,膝蓋的方向要在第二趾的延長線上。雙臂前伸,松腰屈膝慢慢下蹲,上身盡量保持平直,1次下蹲的時間大致是5秒鐘1次,停留10秒鐘左右;之后,兩手收回,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立起;體質差者可將雙手按于膝蓋上,借助手臂力量緩慢起身。同時,要配合適當的呼氣吸氣,深吸氣時慢慢屈膝下蹲;起立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腿部并用力,同時呼氣。重復下蹲18至36次,每天可進行一至兩遍。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覺疲累,適可而止。老人可半蹲或1\4蹲;也可扶物下蹲。
從容不迫地練習下蹲運動5分鐘,運動量相當于步行1小時,相當于跪膝20分鐘。是一種簡便、易行、省時、有效的有氧運動。
二.下蹲運動的強心等作用
下肢血液回流心臟時,除胸腔吸氣和心臟舒張期產生的負壓吸引作用外,主要依靠下肢肌肉在運動時的肌肉擠壓作用,特別是小腿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擠壓作用,并借助于靜脈瓣膜的單向開放功能,使靜脈血由遠端向近端、由淺靜脈向深靜脈流動,最后回流到心臟;小腿肌肉的擠壓作用稱作“肌肉泵”作用,甚至有人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人蹲下去,身體變成三折疊,雙腿屈曲,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擠壓血管,下肢靜脈瓣單向開放,促進了靜脈血液向心臟的回流;同時,血液沖向全身未被擠壓的血管,迫使這些擴張。從蹲位站起來,全身血液又沖向原來被擠壓的血管,使這些血管灌滿血液。在這樣的一蹲一起、一壓一放、一沖一回的血液往復運動中,加強了心臟的泵血作用,也使全身血管得到了反復沖洗,相當于一次又一次的心血管系統的體操。不但能強健心臟、軟化血管,而且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敏了壓力感受器,把一些有害、有毒的代謝產物,迅速加以清除。經常堅持下蹲運動,會有明顯的強健心臟的作用;還可以擴張微、小動脈血管,減少心臟外周阻力,可以改善微、小動脈血管壁的彈性;可能有效地降低血壓。
除此之外,下蹲運動患有以下作用:下蹲運動可以自然地激發這近20條經脈的經氣。對一些百歲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調查發現,他們從事田地耕作,蹲在池塘邊淘米、洗菜、洗衣服,甚至無論男女上廁所也是下蹲,這就強健了他們的心臟和腰腿,達到了祛病延年的作用。下蹲可增強腰、髖、膝和踝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的老化;常做下蹲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力量。經常做下蹲運動,可以降低血脂、促進新陳代謝控制糖尿病、增強性功能、減肥效果明顯;也能延緩大腦的衰退,進一步增智開慧。因此,起到強健全身的作用。
較重的心臟病人和體質虛弱者,應遵從醫囑選擇是否進行下蹲,確定下蹲的方式、次數及鍛煉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