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對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認識與思考 【摘要】教師專業成長貫穿于教師職前教育培養和職后進修的全過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強調教師專業性和教育性兩方面的提高。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有利于其專業成長。當前,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領導都應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管理機制,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科研選題的指導,加強培養其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以教學改革促進教育科研,促進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以促進其專業成長。 【關鍵詞】教育科研 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科研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從一個新手變為熟練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的過程。面向21世紀的現代化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現代教師素質,而教育科研能力則是這種現代教師素質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四條要求:“教師要嚴謹治學。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這說明時代發展在呼喚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因此,中小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參與教育科研對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是專業人員,專業人員即研究者,因此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研究與改進。教師的成長包括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職后教育三個階段。教師專業成長貫穿于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進修的全過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是不斷提高教育從業人員素質和社會地位的過程。教師專業化發展有兩個主要指標:一是教師要有研究意識與能力,教師要成為研究者;二是教師能專業自主(包括個人的和集體的),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可以自主選擇特定的行動。這兩項指標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是專業自主的前提條件,專業自主又可以促進教師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涉及教育性和專業性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對所教學科專業知識結構的把握,教師具有越來越高的學歷水平和知識水平正是這方面要求的體現;另一方面是教師對教育理論、青少年心琿特點的把握,以及教育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并能把教育理論運用于教育實踐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標志是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三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教育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它是教師教育理論素養、分析能力、寫作能力、探索反思能力及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在其教育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學習與訓練,掌握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是個體教學水平從低到高發展的過程,即教師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反思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教育技能的過程。 二、參與教育科研對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 英國課程專家斯騰豪斯(Stenhouse)認為教師專業能力提高和拓展的關鍵在于專業自主發展的能力,而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成為研究者”,他認為從任何角度看,教師都有豐富的教育研究的機會,教育研究的成果要很好地在學校實踐中運用,教育改革的思想和觀念要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實施。必須要有學校以及教師參與到教育科學研究巾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打破了教育研究神秘化和非民主化的狀態,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巾針對教學實踐問題展開思考與研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我監控、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群體也形成研究共同群體,教師群體利用集體學習和備課等方式進行自我反思,從而其專業自主能力得以發展。這樣,就能充分實現教師專業化,拓展教師的專業自主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參與教育科研對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以下兒個方面: 1.促使中小學教師不斷反思教學活動,并提高對教學的控制能力.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有利于拓展他們的視野,也有利于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通過參與科研活動,他們能將自己所領悟到的教育思想理念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從中學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養成對教育教學活動經常性反思的習慣,提高教育教學的調控能力。 2.提升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成就感,提升工作積極性。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通過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中小學教師能掌握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感受學生細微的進步與變化,使教師職業成就感得到提升,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也得以提高。 3.完善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中小學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所教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動態,使他們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也促使他們專業知識水平提高。 4.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創辦特色學校,必須優化學校資源,建設一支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學校的特色體現在教師身上,學校如果擁有一支科研意識強、科研能力高的教師隊伍,由此帶動學校全體教師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就能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這也意味著學校內部潛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從而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 中小學教育科研對學校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戰略在我國中小學校廣泛實施,校長與教師的科研意識增強,促進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管理組織逐步增加,中小學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學校教育行為對教育科研的依賴性逐漸增強。但是,“科研興校”熱的背后,筆者發現中小學教育科研沒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效,科研效益低,學校教育教學與科研并不能有效地結合。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意識不強。我國師范教育歷來重視學科專業課程,輕視教育學類課程,使中小學教師嚴重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論基礎。傳統的中小學工作是粗放型經營,不管是校長還是教師,他們提高工作水平主要是靠經臉、靠加班加點、靠苦干達成,而不是靠科研來獲取。許多中小學教師對參與教育科研的重要件認識不足,他們認為中小學的科研可有可無。至今,這種觀念在一些校長與教師的頭腦中還是根深蒂固。同時,由于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鶯,工作條件差,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缺乏足夠的時間、資料等原因,制約了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發展。此外,由于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仍把學生分數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提高學生成績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許多中小學教師拘泥于日常的教學和瑣碎的事務中,沒有時間進行教育科研,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意識不強。 2.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和激勵機制,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有些學校把教育科研作為噱頭,作為創名氣的招牌與擺設。教師為配合研究而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扮演的常常是配合者、實施者、執行者的角色。這種科研課題通常由別人牽頭,教師沒有更多的自主權和創造的卒間,他們在別人設計好的研究方案中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對課題的意義和價值不明確,只是被動參與,因此,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 3.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不高。許多中小學教師缺乏教育研究的能力,不知道如何進行教學研究,不會選題,不會利用數據庫查找論文資料,不會積累資料與分析資料,不會做問卷設計,不會撰寫論文,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他們參與教育科研積極性的喪失。部分教師對科學的研究方法缺乏了解。同時,許多教師進行的研究由于缺乏對資料的分析研究過程,使其研究成果較狹窄,研究的經驗性較強,缺乏理論的深度。 4.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選題存在問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選題來源有兩部分,一是來自校外的課題,即來自高校或其他機構的課題。對于學校及教師而言,參與這種課題的研究,沒有自主性,也與學校的實際需求無關,教師只是部分參與,主要為別人的研究服務,不能解決學校及教師遇到的實際問題。二是學校及教師自己選擇的課題。這種選題主要從教師的興趣出發,課題隨意性強,缺乏連續性和規劃性,純屬個人行為,難以在學校形成科研團隊,研究這種課題對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與整個學校教學質量的作用不明顯。 5.教育科研成果轉化較少。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是教育科研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許多中小學教師都認為寫出論文就表示科學研究的結束,沒有考慮將研究成果在實踐中進行運用,沒有在實踐一反思—再實踐一再反思過程中進行理論的提升,這樣的研究也難以提高其理論水平。 四、促進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對策 1.中小學應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管理體制。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需要孵化器,需要有專門的經費及課題管理。通常中小學校沒有教育科研經費預算,校外的教育機構及上級主管部門缺乏專門針對中小學科研的經費支持,這些都不利于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因此,中小學應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體制,這不僅能保證教師的科研得到經費支持,激發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同時也能避免教師被動參與他人課題的無奈,增加參與課題的選擇權和自主權。 2.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科研選題的指導。教育部門及校方可以有意識地針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這項工作也可以與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結合起來。上級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規劃性和針對性,指導教師進行科學研究,根據學校的教學實際進行選題,以解決教學問題、改進教學實踐為目的。有了長遠的科學的選題思路,教師才能夠在工作中持續地進行研究,學習思考教育理論,教師才有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3.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的培養。為此。應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是中小學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這樣才能更敏銳、更準確地捕捉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科學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對策。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二是中小學校要加強射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讓教師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學會利用網絡收集資料與數據,學會進行問卷設計與數據分析處理,學會分析資料總結資料,學會撰寫論文。同時,鼓勵教師進行教育行動研究,可以把行動與研究合二為一,使教師把工作和研究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師自主研究。 4.以教學改革促進教育科研,促使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教學是教師的基本工作,教學改革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理論的引導,需要教師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省。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將具體的教學研究內容作為科研課題進行研究,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指導教學研究,使中小學教師在熟悉的教學領域把日常工作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并將研究成果中的策略指導教學工作,這樣研究能力的提高帶動了中小學教師業務能力和教育理論素養的提升。因此,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成果可以運用于教育實踐中,以教育科研帶動教育實踐,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保證,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也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寧虹.“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解與可行性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2(1). [2]周國平,尹麗娟,王升,等.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教師和專業化發展的實踐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 [3]鄧金.培格曼最新國際教師百科會書[M].|E京:學苑出版社。1989. [4]孫鵬.在科研實踐中提高教師素質的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199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