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結束了,參加殘奧會的健兒載譽回國了,大運會又開始了。
周一看了一則報道題為“關注大運、媒體有責”,說的是大運會開賽兩天了,各大媒體竟然沒有任何相關的報道。對于這樣一個接地氣的、國人的運動會,“嘴”們竟然是這么冷漠確實很“有意思”。由此我聯想到一些媒體人的作為不禁讓人們深思:
1、倫敦奧運會一開賽就爆料了中國羽毛球隊員被停賽之事,這件事影響是很壞,但是“造假”并不只是中國人的專利,特別是體育造假更是司空見慣,改了不這樣做了就是了。干嘛惹得一些人跟打了雞血一樣歇斯底里的大罵“不要臉”“丟人現眼”......,儼然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在各個媒體盡情地報道值得嗎?!不失身份嗎?!奉勸各位吧這股勁頭用在“保釣”活動去吧。這樣的“自我批評”要不得。
2、倫敦奧運會期間從央視到各地方電視臺以及各個媒體都反復報道英國的負面活動消息,實事求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過度的宣泄甚至總和北京奧運會相媲美那就不正常了。各國的國情不一樣沒有可比性,難道我們舉辦奧運會時就沒有一點不和諧的因素嗎?
況且倫敦奧運會并不是沒有借鑒之處:倫敦的展覽館改比賽場館、運動員的住所等等這些節儉之舉都是典范。你可以說:他們沒錢,我們有錢。朋友!錯了!有錢也不能胡花,何況我們并不是真有錢。人人皆知中國人的時尚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占世界之首,但那是極少數的中國人,大部分老百姓仍承受著收入增加仍趕不上物價上漲的痛苦,我們仍有幾千萬的同袍掙扎在生活的最底線。
反思一下我們舉辦的亞運會、奧運會就沒有一點瑕疵嗎?這樣的“自我批評”要得。
3、有家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叫“先行一步”,內容是評論社會現實的。這個創意很好,有問題大家去討論并提供給政府以便于改進。有趣的是部分與會的專家、教授真是萬金油式的天下能人,從政治到經濟、從房改到教育、從物價到食品安全等等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在會上他們目中無人、侃侃而談、牢騷滿腹、互相攻擊,實話實說他們還真忽悠了部分觀眾。然而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倒沒了用武之地。當然收視率上去了,因為他們討論的都是群眾關心的社會問題。
4、有一位資深的導演主持了一檔“有問必答”的節目,內容很新穎,能夠吸引觀眾。這位導演我很喜歡他更喜歡他的作品,但是他變了,變得我不認識了。他的主持風格透著一個“俗”和“貧”,他和嘉賓談話時俯首搔耳,擠鼻弄眼,特別熱衷于和青年演員大談親熱戲、吻戲。我不是假道學但也覺得不舒服,因為你不是年輕的主持人。
有一天談到“北京青年”的拍攝花絮,八個青年在雪山上接吻,唯有任知了沒有派對,這位大導演竟然說:我要在場就好了。這樣的調侃有意思嗎?
5、打開電視機看了一個小品,“白毛女”賈玲演喜兒,另一個小品演員遲永志飾演楊白勞,這個小品竟然是個搞笑劇,真真的不可思議 。前不久去世的陳強老師曾介紹他飾演黃世仁時險些被八路軍戰士打死,幾十年后“白毛女”竟變成喜劇了,可悲??!
“關注大運、媒體有責”不是僅僅關注大運而是“關注社會、媒體有責”
“螻蟻之穴,潰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