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全文翻譯
《孫子兵法》第一章:始計
1、孫子說:軍事,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一定要慎重研究。
2、通過五個方面的橫向比較,得到詳情: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3、道,指上級和民眾心志相通,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遠近、平坦艱險、開闊狹窄,和地形對部隊安危的影響;將,指冷靜睿智,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嚴格要求;法,指組織層次結構,責權劃分,資金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上級都必須十分清楚。清楚的能勝利,不清楚的不能勝利。
4、所以,通過以上情況的比較,得知詳細情況:哪方的領導與部下心志相通?哪方的將領有能力?哪方占有天時地利?哪方的法令能夠執行?哪方的士兵強健?哪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方的賞罰分明?通過這些,我就知道了勝負。
5、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聽不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的計策,就創造一種勢態,在外部協助我方行動。勢,就是根據有利于自己的原則,掌握主動權。
6、軍事,就是詭詐。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要攻打而裝做不能攻打,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使其發怒而散失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使其力量分散,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想到的時候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的勝利方法,不可事先定死。
7、戰端未開,預計會勝利的一方,因為占據的勝利條件多;戰端未開,預計不會勝利的一方,因為占據的勝利條件少。勝利條件多的一方能勝利,勝利條件少的一方不能勝利,何況沒有勝利條件呢?從這些情況,我就可以預見勝敗
《孫子兵法》第二章:作戰
1、孫子說:軍事的原則是,輕車千輛,重車前輛,武裝的士兵十萬名,千里運送糧食,前后方的費用,招待賓客的用度,膠漆一類的物資,包括戰車、甲胄的供應等,每天要消耗千金,這樣十萬的軍隊才可以行動。
2、開戰后,如果要很久才取得勝利,部隊的銳氣必定受挫折。一旦攻城,則力量將消耗完。軍隊長久地暴露在外則國家的財政不足。如果軍隊疲憊不堪,銳氣被挫折,戰斗力低下,物資匱乏,其他諸侯必定趁機發兵,睿智之人也不能收拾局面。所以,軍事強調雖笨拙但要快速,不能寄希望長久地玩巧妙的把戲。長期用兵而對國家有利,從來沒有過。所以,不了解透用兵的害處,就不能了解透用兵的益處。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第二次征兵,不用多次運糧,從別國取得物資,從敵人那而奪取糧食,所以軍隊的糧草充足。軍隊遠道運糧將導致國家和百姓貧困。靠近軍隊則物價高,物價高則百姓財富枯竭,而賦稅和勞役則更加劇。力量耗盡,財源枯竭,中原的家庭空虛,百姓的收入,損失70%;公家的資產,由于車輛損耗,馬匹疲憊,盔甲和弓箭的消耗,戟盾矛櫓等等的損壞,也要消耗掉60%、
4、所以有智謀的將軍,一定會在敵國補充糧食,吃掉敵國一鐘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運來二十鐘,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運來二十石。
5、殺敵,因心中有怒氣;搶奪敵人的利益就要搶他們的物資。在車戰中,搶奪了十輛車以上的,要獎賞首先搶得的士兵,并更換車上的旗幟。把搶得的車與自己的車混編起來,對待俘虜要友善,這就是戰勝了敵人而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
6、所以,軍事強調勝利,反對拖延。懂得用兵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是國家安危的主宰。
《孫子兵法》第三章:謀攻
1、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投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投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投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不是好中之好;不通過武力就使敵軍投降,才是好中之好。
2、上策是用謀略戰勝敵人,次一等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一等是武力擊敗敵軍,最次的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各種器械需要三個月才能作成。堆積出土山,又要三個月完成。將領氣憤不過,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地登上城墻,結果士兵被殺掉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卻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戰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必持久。必定要在天下爭取全勝,這樣不損耗兵力而利益可以保全,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3、用兵的方法是:十倍于敵就包圍他,五倍于敵就攻擊他,兩倍于敵就分散敵軍,勢均力敵則能夠抗擊敵軍,比敵軍少則能夠脫離敵軍,不如敵軍則能夠避開他。所以小股軍隊若要堅持應戰,一定會被大股軍隊俘虜。
4、將領,是國家的輔助。全力輔助則國家強盛,輔助不得力則國家衰弱。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這叫做拖累軍隊;不知道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參與管理,將士會迷惑;不知道軍隊的權變而參與指揮,將士會起疑心。軍隊既迷惑又有疑心,諸侯就會趁機發難。真是自亂其軍。
5、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知道可戰和不可戰,能勝;知道怎么指揮兵多和兵少,能勝;上下同心協力,能勝;自己準備充分對抗沒有準備的敵軍,能勝;將領有才能而國君不牽制,能勝。這五個方面,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6、所以說: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每一次戰斗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而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孫子兵法》第四章:軍形
1、孫子說:以前善于打戰的人,先使自己不可被戰勝,以等待戰勝敵人的機會。不能被戰勝,在于自己;能否戰勝敵人,在于敵人那一方。善于打戰的人能夠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2、不能被戰勝,是因為防守;能夠戰勝,是因為進攻。防守是因為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于防守的部隊,象藏在極深的地下而不被發現,善于進攻的部隊象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能夠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3、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所知,不是好中之好;勝利了天下人都說好,也不是好中之好。舉起野獸的一點毛尖,不算有力氣,看得見太陽和月亮,不算視力好,聽得見雷聲,不算聽力好。古時候善于用兵的人,戰勝那些容易被戰勝的敵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的名聲,沒有勇武的功績,而他的戰績不會有閃失。之所以不會有閃失,是因為他的措施已經勝利了,只不過打敗了已經敗的敵人罷了。所以善于打戰的人,自己處于不被戰勝的境地,而不會放過任何擊敗敵人的機會。
4、所以打勝仗的部隊是在掌握了勝利條件之后才投入戰斗,打敗仗的部隊先投入戰斗,才尋求勝利的條件。善于用兵的人,時時保持道的凝聚力和法的真確實施,就掌握了勝利的決定權。
5、兵法:一是土地的大小,二是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部隊的數目大小,四是雙方兵力的比較,五是得出勝負。土地的大小決定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比較,雙方兵力的比較得出勝負。
6、勝利之軍用鎰對銖,從而取得對比優勢,失敗之軍用銖對鎰,沒有對比優勢。勝利者打仗,象在極高的山頂挖開山澗積水,勢不可擋,這就是形
《孫子兵法》第五章:兵勢
1、治理大軍團就象指揮小部隊一樣有效,依靠合理的編制;指揮大軍團作戰就象指揮小軍隊作戰,依靠有效的指揮;整個部隊與敵對抗而不會失敗,依靠奇正兵勢。部隊攻擊敵軍,就象用石頭打雞蛋一樣輕而易舉,是兵力虛實不同。
2、所有的戰爭,都是以正兵相交合,以奇兵制勝。善于出奇兵的人,就象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象江海一樣永不枯竭。終而復始,象日月運行。去了又來,象四季更替。音樂的基本音階不過五種,然而五種音階的組合變化,永遠也聽不完;基本色調不過五種,但五種色調的組合變化,永遠看不完;基本的味道不過五種,而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永遠也嘗不完。戰勢不過奇正兩種,而奇正的組合變化,永無窮盡。奇正互相轉化,就象一個永無盡頭的循環,誰能使它窮盡呢?
3、湍急的流水能漂動大石,是來勢宏大;迅猛的猛禽能捕殺雀鳥,是節奏迅猛。善戰者,來勢大,節奏快。象拉開弓弩那樣蓄勢,象扣動扳機那樣突然射出。
4、戰場上事態萬端,能對付混亂局面但要自己陣腳不亂;戰場情況模糊不清,要陣形排布得當,就不會失敗。自己治理有序,卻假裝混亂,自己勇敢,卻假裝膽怯,自己強大,卻假裝弱小。治理有序或者混亂,是部隊的編制;勇敢或者膽怯,是部隊的兵勢;強大或者弱小,是部隊的軍形。
5、善于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姿態,敵軍必然會跟從;給予敵軍,敵軍必然接受。以利益調動敵軍,用重兵等待敵軍。
6、所以善戰者,依靠勢態,而不苛求于個人,能選擇人員從而創造好的勢態。能創造好勢態的人指揮部隊作戰,就象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于平坦就靜止,處于陡峭傾斜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善于指揮打仗的人創造勢態,就象在極高的山上滾動圓石,來勢宏大
《孫子兵法》第六章:虛實
1、先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部隊,精力充沛,后到達戰地馬上投入戰斗的部隊,精力疲憊。善戰者,制約敵人而自己不受敵人制約。能夠使敵人自動前來,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來到,是妨害他。所以敵人精力充沛就能使他疲勞,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他饑餓,敵人安靜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
2、向敵人無法增援的地方進攻,在敵人無法預料的時間出兵。行走很遠而不勞累,因為走在無人抵抗的地方。發動進攻就一定會攻占,因為攻擊的是敵人忽于防守的地方。防守起來一定堅固,因為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將領,敵人不知道要怎樣來防守他;所以善于防守的將領,敵人不知道要怎樣來進攻他。微妙啊,到了無形的境地;神奇啊,到了無聲的境地,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3、發動進攻而敵人無法抵御,因為沖擊了敵人的虛弱之處;部隊撤退而敵人無法追擊,因為速度極快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墻挖深溝,也不得不與我軍交戰,因為我軍攻打他必定要救援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而防守,敵人都不能與我軍交戰,因為掉轉了敵軍的行進方向。
4、所以敵軍處于暴露而我軍處于隱蔽,我軍兵力集中而敵軍兵力分散。我軍集中一處而敵軍分為十處,就能形成我以十對敵之一的局面。這樣,我軍人數眾多而敵軍人數稀少,就能以多勝少,沒有敵軍能夠與我軍對抗。敵軍不知道我軍會在哪里與他交戰,就會處處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對抗的就很少了。所以防備前方,則后方空虛,防備后方,則前方空虛,防備左方,則右方空虛,防備右方,則左方空虛,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空虛。部隊數量少,是因為要防備敵人;部隊數量多,是因為迫使敵人防御自己。
5、既知道戰斗的地點,又知道戰斗的時間,就可以奔赴遠地而交戰;既不知道戰斗的地點,又不知道戰斗的時間,則左軍不能救右軍,則右軍不能救左軍,則前軍不能救后軍,則后軍不能救前軍,根本不用談什么交戰在十里使外或近的幾里之外。依我看,越國雖然兵多,對勝利又有什么幫助呢?所以說:勝利可以爭取到。敵人雖然多,可以使他們沒辦法參加戰斗。
6、通過分析,了解計策的有利或不利;通過試探,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通過偵察,了解地形對部隊生死的影響;交戰可以了解自己勝過和不如敵人的地方。所以,向敵人展示姿態,到達根本沒有跡象可以捉摸的境地。不可捉摸,則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窺探,智謀之士也不能想出對策。根據敵情取勝,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看不出奧妙。人們都知道我取勝的方法,卻不知我取勝的方法中包含怎樣的制勝道理。所以每次取勝的情況都不重復,能夠對付任何不同的情況。
7、用兵就象流水,水流動規律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軍隊的走向是避開實力強大的敵人,打擊虛弱的敵人;水根據地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取得勝利。所以用兵沒有慣例常規,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人,可以稱為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互克制,四季變更沒有一定的天數,白天的時間長短會變化,月亮的圓缺也時時不同
《孫子兵法》第七章:軍爭
1、孫子說:所有指揮軍隊的原則,將領受命于國君,召集人馬,兩軍對壘,沒有比軍爭更難的事。軍爭難就難在,變迂回為直接,變患難為利益。所以通過利益引誘,使敵人走彎路,比敵人后行動,卻比敵人早到達,這就是知道迂直計謀的人。
2、軍隊爭奪的是利益,但全軍都去爭利則很危險。帶領所有的部隊去爭奪利益則不可能到達,拋棄部隊去爭奪利益則輜重裝備會丟失。所以卷起盔甲快速前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一百里去爭利,則三軍之將會被擒拿。體力好的士兵先到,體力差的士兵后到,基本原則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到達;奔跑五十里去爭利,會損失先頭部隊的將領,而只到了一半的人馬;奔跑三十里去爭利,只到三分之二的人馬。這樣,部隊沒有輜重設備就會失敗,沒有糧食則人員會死亡,沒有物資儲備則無以為繼。
3、所以不知道別人的計謀,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借助向導,不能得到地利。戰爭是建立在詭詐的基礎上,以利益為行動的指南,以分兵與合進的轉化為變化。部隊的行動要象風一樣快速,緩慢移動要象樹林一樣有條不紊,攻擊要象大火蔓延一樣來勢迅猛,不動時要象山岳一樣巍然挺立,象云遮月一樣難以捉摸,象迅雷一樣快速而猛烈。俘掠敵人的鄉村,割占敵人的地盤,分奪利益。根據實際情況,見機行事。先知道變迂為直的人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方法。
4、《軍政》說:“戰場上遠距離講話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鑼鼓;相互看不見,設置了旗幟、鑼鼓和旗幟用來同一部隊的行動。行動既然同一了,勇敢的人不能獨自前進,膽怯的人不能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部隊的方法。所以晚上打仗多用火把和鑼鼓,白天打仗多用旗幟,就是把調動變化傳達給部隊。
5、可以打擊敵人的士氣,可以打擊將領的心理。早上,人的氣勢銳利,白天氣勢低迷,晚上人心厭戰思歸。善于用兵的人,避開敵人銳利的氣勢,趁其氣勢低迷厭戰思歸時,實施打擊,這是懂得利用氣勢。以我軍的治理嚴整對付敵軍的混亂,以鎮定對付敵軍的嘩變,這是懂得利用心理。到達近處的戰場,對付遠到而來的敵人,我軍精神飽滿,對付勞累的敵人,我軍糧食充足對付敵人缺糧饑餓,這是懂得利用氣力。不要攻打旗幟整齊的隊伍,不要攻打陣容強大的軍隊,這是懂得掌握變化。
6、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要仰攻高山上的敵人,敵人背靠山岡不要正面進攻,敵人假裝逃跑,不要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攻打,敵人的誘餌不要貪食,歸國的部隊不要去阻攔,包圍敵人要留有缺口,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孫子兵法》第八章:九變
1、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受命于國君,召集人馬。在難行之地不要舍營,在交通要道要與四方結交,在絕路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容易被包圍的地方要運用謀略,陷入死地則要堅決作戰。有些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擊,有些城池不要攻打,有些地域不要爭奪,有些國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2、所以懂得怎樣變通帶來好處的將領,懂得用兵;不懂變通的將領,就算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對他的益處;治理部隊而不知道變通,就算知道五利,也不能把部隊的能量充分發揮出來。
3、有智謀的人考慮事情,必定對益處和害處都考慮周全。考慮益處的同時照顧到害處,事情就會順利進行;考慮害處的同時照顧到益處,憂患可以解除。用憂患來使諸侯屈服,以某項基業來使諸侯出力,以利益引誘諸侯自動前來。
4、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幸心理,而依靠我方的準備充分,等待敵人來;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幸心理,而依靠我方穩固的防御,能夠不被攻破。
5、將領有五種危害:有死戰的心理,會被殺死;有偷生的心理,會被俘虜;性情暴躁,會被辱罵激怒,從而失去理智;愛好廉潔的名聲,會被羞辱,從而引發怒氣;愛護民眾,會被過多的雜事困擾勞累。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領的過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沒,將領犧牲,必定是這五種危害,一定要仔細慎重。
《孫子兵法》第九章:行軍
1、孫子說:"大凡對軍隊的安頓處置以及對敵情的觀察判斷,有如下原則:通過山地,須依傍溪谷,面南朝陽,而居隆高之地,不可仰攻居高臨下之敵,這是在山地處軍的一般方法原則。橫渡江河,一定要遠水駐扎;敵若涉水而來,切勿在水中迎擊,而要等他們渡過一半左右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如果想同敵人交戰,則不要傍水而陣,以免陷于被動;要居高面陽而處;勿居下游而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湖汊地帶處軍的一般方法原則。通過鹽堿池沼地帶,一定要趕快離去,不要停留;若在此地與敵人遭遇,則需依傍水草、背靠林木而居,這是在鹽堿池沼地帶處軍的一般方法原則。在開闊平原地區,亦須擇無坎陷之地而居,將主要側翼倚托高地,前低后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處軍的一般方法原則。掌握上述四種處軍原則,并充分發揮其作用乃是黃帝之所以戰勝周圍部族酋長的原因所在。
2、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干燥的高地,而不喜歡潮濕的洼地;重視向陽之地,而避開陰暗之地;傍水草而居以便休養人馬,背高依固而處以便軍需物資供應。這樣,軍中疫病不生,必勝才有保證。如遇丘陵堤防,一定要據其南面朝陽之處,而將主要側翼倚托于它。根據上述原則處軍之所以對軍隊有利,都是由于能充分發揮地理條件的輔助作用所致。
3、上游下雨,水沫流至,要想涉渡,就需等到水勢穩定以后。
4、大凡要通過"天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與"天隙"這"六豁"之地,必須盡快離去,不要接近。我軍要遠離它,而讓敵人靠近它;我軍要面向它,而讓敵人背靠它。
5、駐軍附近若有山險水阻、坑坎沼澤、蘆葦叢生、林木茂密、草樹蒙籠之處,必須認真地進行全面徹底地搜索,因為這都是隱藏敵人奸細的地方。
6、敵人逼近而安靜的,是它有險可恃;離我軍較遠就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不據險而據平地宿營的,其中必有利便之處。
7、林木搖動,是敵人伐木開道,隱蔽來襲;草叢中設有許多障礙物,是敵人搞的疑兵之計;鳥雀驚飛,是下面有伏兵;野獸駭逃,是敵人大舉前來突襲。
8、塵埃高起而銳直,是敵人的戰車奔馳而來;低矮而廣闊,是敵人的步卒正在開來;疏散而呈條縷狀,是敵人在曳柴而走,偽裝詐我;稀少而往來移動,則是敵人正在以輕兵安營扎寨。
9、措辭謙卑,但卻在加強戰備的,是敵人在準備進攻;措辭強硬而又做出要進攻架勢的,則是要準備撤退。
10、輕車先出,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卻來請求講和的,是敵人在搞陰謀;敵人急速奔走而布列戰車的,是在期待同我決戰;欲進不進,欲退不退的,是在誘我上鉤。
11、敵兵斜倚兵杖而立,是饑餓的表現;役卒汲水而先飲,是干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去奪取,是疲勞的表現。
12、烏鵲群集,下面必無敵人;夜間驚呼,是恐懼不安的表現;軍士自相擾亂,是將帥威令不重的表現;旌旗搖動不整,是軍紀不嚴隊伍混亂的表現;軍吏煩怒,是軍隊疲憊的表現;殺馬而食,是軍隊缺乏糧食的表現;飲具懸置不用,軍不歸幕而暴露野宿,這就是計窮勢極而準備拼死的窮寇了。
13、絮絮叨叨、慢聲細語地講話,是不得人心。頻繁賞賜,是處境困迫。動輒處罰,是一籌莫展。先行刻暴而后又害怕其部眾,那就是最不精明的了。
14、敵遣使者前來致禮言好,是想休兵息戰。敵若逞怒而來,久不與我交戰,而又不退去,就一定要謹慎觀察它的舉止動向了。
15、兵眾不在越多越好,只要不剛武輕進,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和取得部眾的信任支持就行;只有那種沒有頭腦而又輕敵的人,就一定要做敵人的俘虜了。
16、士卒尚未親近歸附,就嚴刑峻法。那么,他們就不會心悅誠服;不服,就難以用來作戰。士卒已經親近歸附,但若仍不厲行軍法軍紀,那也不可用來作戰。所以,應以恩仁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悅服,同時也須以刑威去整治部眾的行為而使之齊一。這樣,就必能取得部眾的愛戴和敬畏。法令若于平素就能得到貫徹執行,在此情況下指揮部眾作戰,部眾就會服從;法令若平素就得不到貫徹執行,在此情況下去指揮部眾作戰,部眾就不會服從。只有使軍紀法令行之有素,才能與部眾和睦相處,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擁戴。
《孫子兵法》第十章:地形
1、孫子說:地形有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六種。我可以去、敵也可以來的,叫通形。在通形地區,要搶先占領隆高朝陽之處駐扎,并確保糧道暢通。這樣再與敵交戰就較有利。可以前往而難以返回的,叫掛形。在掛形地區,敵若無備,就迅速出擊而戰勝它;敵若有備,出擊而不能取勝,又難以返回,就不利了。我方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也不利的,叫支形。在支形地區,敵雖以利誘我,我也不要出擊,而率眾撤離,待敵人出來一半時再攻擊它,這樣有利。在隘形地區,我若首先占領,一定要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首先占據,并已封鎖隘口,就不要去打它,若還沒有封鎖隘口,就可以打它。在險形地區,我若首先占領,一定要駐扎在隆高向陽之處,以待敵人到來;敵若首先占領,那就率部離去,不要打它。在遠形地區,雙方地勢均等,難以挑戰,戰也不利。上述六條,是利用地形的一般原則,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2、軍事上有所謂"走"、"弛"、"陷"、"崩"、"亂"和"北"六種現象。這六種現象,并非由地理條件造成的禍害,而是由將帥的過失造成的。凡敵我雙方地理形勢均等,但卻要以一擊十,這樣就必然會棄甲曳兵而逃,這叫"走"。士卒豪悍而將佐懦弱,軍政弛壞,不能統轄管束,指揮松散無力,這叫"弛"。將佐豪悍而士卒懦弱,一旦與敵交兵接戰,獨將佐奮力,則勢必為下所累而陷于敗沒,這叫"陷"。偏裨校佐怨怒而不服主將之命,遇敵忿而擅自出戰,主將又不知他的才能,如山自內部崩壞,這叫"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管理教育無章法,官兵關系緊張失常,布兵列陣又雜亂不整,這叫"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而以少擊眾、以弱擊強,潰圍決勝,又無選拔之精銳,那就必然要敗北,這叫"北"。以上六種情況,都是造成戰爭失敗的原因,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3、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以克敵制勝,考察地形地勢的險厄平易和算計道路的迂遠近便,這是高明的將帥所應懂得的道理和應掌握的法則。明白這一點并用于指揮作戰,就一定能勝利;不明白這一點,去指揮作戰,就一定會失敗。
4、按照一般作戰規律,如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不讓打,堅決打就是了,而無須聽從君命;但據一般作戰規律,沒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要打,也可不顧君命而拒絕出戰。所以,身為將帥,需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只求保全民眾的生命財產和符合國君的根本利益就行,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最可寶貴的財富。
5、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嬰兒一樣,那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去共患難;看待士卒如同看待愛子一樣,那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養而不能使喚,一味寵愛而不能使他們聽從號令指揮,違法亂紀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嬌生慣養的孩子,不能用來打仗了。
6、只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而不知道敵人不可以打,勝利是沒有把握的;只知道敵人可以打,而不知道自己部隊不能打,勝利也是沒有把握的;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部隊能打,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戰,勝利也同樣是沒有把握的。所以,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策略措施能變化多端而不會窮竭。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克敵制勝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再了解天時地利,那么,勝利的取得就有絕對把握了
《孫子兵法》第十一章:九地
1、孫子說:按照用兵的一般法則,戰地形勢可分為如下九種,即:"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在本國境內與敵作戰的,叫散地。進入敵境不遠之處作戰的,叫輕地。我軍占領對我有利,敵軍占領也對敵有利的,叫爭地。我軍可以去,而敵軍也可以來的,叫交地。有多國交界,先到就能取得多數諸侯同情支持的,叫衢地。深入敵境,背后城邑已經很多的,叫重地。山高水險、林木茂密、水網縱橫,凡難以通行的,叫圮地。進軍之路狹隘,回歸之路迂遠,敵人可以少擊眾的,叫圍地。疾速進戰就可以存活,不疾速進戰就可能敗亡的,叫死地。
2、因此,在散地,不宜與敵作戰;進輕地,不宜停留;處爭地,不要唐突出擊;遇交地,慎無貿然斷敵通道;逢衢地,則注意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則需掠以繼食;碰上圮地,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要運謀設計以脫困境;若置之死地,那就要奮勇作戰以死里求生了。
3、所謂古時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敵人首尾不相策應配合,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不相協同依持,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不能收聚合攏,士卒散離不能集中,即使湊合一起,也雜亂不整。總之,有利就打,不利則不打。
4、請問:若敵人眾多且部伍嚴整而前來攻我,用什么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打掉它最重視的有利條件,那它就會乖乖地聽從我的擺布了。
5、用兵打仗的原則,主要是靠動作神速,乘敵猝不及防,從意想不到的道路,去攻擊它虛懈無備之處。
6、大凡進入敵國作戰的一般原則是:越是深入敵境,士卒心志就越是專固,敵人就越是不能戰勝我軍;同時,要在敵人富饒的鄉村進行抄掠以保證我軍人馬給養的補充接濟;要切實注意部隊的保養而不要勞頓,增強士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莫測我軍虛實及意圖。
7、將部眾投向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縱使戰死也不敗退的心理;既有這樣必死的決心,怎么能得不到將士們的奮力作戰呢?士卒深陷危亡之境,就不恐懼;走投無路,就心專志固,不會動搖;深入重地,就心堅志齊拘而不散,迫不得已,就會拼命死戰。所以,這樣的軍隊不經調治就會自行戒備;不用要求就會積極完成任務;不待約束就能親和團結;不待號令就能服從;禁止妖祥迷信,消除惑人之言,他們就至死也不會敗退。
8、我軍將士沒有多余的錢財,并不是不愛財物;他們拼命死斗,并不是不想長壽百年。當作戰命令發布之日,士卒們坐著的淚灑衣襟,仰臥的淚流滿面。把他們投到無路可走的絕境,就會像專諸和曹劌那樣勇敢殺敵了。
9、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率然是恒山的一種蛇,這種蛇,打它的頭部,尾部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部就來救應;打它的腹部,頭部和尾部都來救應。請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那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和越國人雖彼此相互仇視,但當他們同舟共濟時,相互救援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因此,用并聯戰馬和掩埋車輪來表示陣法的嚴整和穩固是靠不住的;能使三軍之眾無不齊力同勇,才是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所應堅持的原則要求。能使高下、險易等不同地形地勢,都得其所用,這是掌握地理條件的原則要求。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三軍部眾攜手團結得像一人一樣,這是由于客觀環境條件迫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的緣故。
10、作為統帥,他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沉著冷靜和深謀遠慮地考慮決定必勝之策,同時也要公正而嚴整地搞好軍隊的管理教育。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不使他們知道軍政大事;臨時變更業已布置停當的事情,中途改易原來的計劃,讓人摸不著頭腦;經常改換防地,故意繞道行軍,使人莫明其妙。對部眾下達戰斗任務,就如同登高而抽去梯子那樣讓他們后退無路。將帥統率部隊深入敵國而發出戰斗命令,就像驅趕羊群,驅過來,趕過去,他們都只知聽從指揮,而不知究竟要到哪里去。聚攏三軍部眾,將它們投于險境,這就是統帥的要務。對各種不同地理環境條件的處置,對攻防、進退等不同策略原則的正確運用,以及對部眾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心理變化規律的了解掌握,這些都是將帥所不可不審慎考察研究的。
11、大凡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部眾就心專志固;進入敵境越淺,軍心就易散離。離開本國進入敵境作戰的,那是絕地。四通八地的,是衢地。深入敵境的,是重地。進入敵境而不深的,是輕地。后背險固而前阻隘路的,是圍地。走投無路的,是死地。
12、所以,在散地,要使部眾心志專一;入輕地,要使部隊急速行進;處爭地,要使遲后者快速跟上;遇交地,要懂慎防守;逢衢地,要加強鞏固與鄰國諸侯的結交;深入重地,要掠敵繼食;碰上圮地,要趕快通過;陷于圍地,要堵塞缺口,示無所往;置之死地,那就要顯示出必死的決心,以拼命求活了。部隊心理的變化規律就是這樣:一被圍困,就想抵抗;迫不得已,就會狠命死斗;深陷危境,就會言聽計從。
13、不了解列國諸侯的戰略意向,就不能與它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理情況,就不能行軍;不用向導,就不能得地利。如上幾個方面的事,如果有一項不知道,就不能算是"王霸之兵"。所謂"王霸之兵",討伐大國,能使其懼我而聚攏不起兵眾;把兵威加到敵人頭上,能使其得不到盟國諸侯的配合策應。所以,即使不爭著去與天下諸侯結交,也不在天下諸侯間蓄養自己的權勢,為了伸展自己的抱負,只要把兵威加到敵人頭上,就可拔取它的城邑,毀滅它的國家。
14、施行超出慣例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的命令。指揮全軍部眾就像指使一個人一樣。只讓他們去做具體的事情,而不向他們說明謀略意圖;只讓他們去承擔風險,而不告訴他們可以解脫的辦法。把他們投入亡地,他們就會拼命求活;讓他們陷入死地,他們就會死里求生。軍隊陷于危亡的境地,就能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從而奪取戰爭主動權,化害為利,轉敗為勝。
15、所以,用兵打仗這種事,關鍵就在于能審慎考量敵人的意向,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縱千里奔襲,也要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能用妙策成大事啊。
16、因此,作戰行動開始之時,就需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不許敵使往來,同時在廟堂誓師,以勵三軍。敵人一旦有隙可乘,必須采取迅速行動,乘機而入,并搶先奪取其所仗恃的有利條件,而不必同它約期會戰。破除成規,因敵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開始時,要像處女一樣沉靜以等待時機;敵人一旦弱點暴露,就須像脫兔那樣采取迅速行動,使它來不及抵抗
《孫子兵法》第十二章:火攻
1、孫子說:大凡火攻,其形式不外如下五種,即:一是燒其營舍,焚其人馬;二是燒其委積,使其糧秣不繼;三是燒其輜重,使其器用不供;四是燒其庫室,使其財貨不充;五是燒其險阻通道,使其轉運不靈。
2、實施火攻,必須有引火之物,這些引火之物平時就要有所準備。發火要有一定時間,起火要有一定日期。所謂一定時間,是指氣候干燥;所謂一定日期,是指月球行經箕、壁、翼、軫這四個星座的時候。當月球行經這四個星座的時候,就是風起的日子了。
3、大凡實施火攻,就必須根據上述五種不同火攻方式的靈活運用而派兵配合接應。若在敵人內部放火,就須及早派兵從外邊策應;若火已燒起,而敵人仍然保持安靜的,要觀望等待一下,不要貿然進攻;等火勢已盡,再視情況,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不過,也可以從外面放火,而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間合適就行。放火要在上風,不可從下風迎擊敵人。白天風刮久了,到夜間就會停下來。大凡指揮軍隊作戰,都必須懂得上述五種火攻形式的靈活運用,一旦發火的時日到來,就施行火攻。
4、譯文:所以,用火來輔助進攻,成效就顯著;用水來輔助進攻,攻勢就更能加強。但水卻只能阻斷敵人,而不能摧毀敵人。
5、搞軍事斗爭,而不審慎考量和正確對待它可能對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所產生的后果,那是很不妙的,而這也就是古語所說財耗師老的所謂"費留"。所以,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考慮這件事,賢良的將帥要認真對待這件事。事非有利,就不要行動;非有所得,就不要用兵;非危迫至極,就不要開戰。國君不可以一時的怨忿而發動戰爭,將帥也不可以一時的惱怒而貿然出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合就停止。怨忿還可以變成喜悅,惱怒也可以重新變成高興,但一旦國家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賢良的將帥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
《孫子兵法》第十三章:用間
1、發動十萬大軍,開到千里之外打仗,這消耗的百姓的費用,公家的俸祿,每天消耗極高,國內國外騷動不安,道路兩旁擠著無事可做的人,有七十萬家。兩軍對壘幾年,就為了爭奪一天內的勝利,卻吝嗇俸祿錢財,不肯拿出來用于打探敵情,真是愚蠢至極,根本不是民眾的好將領,不是領導的好輔佐。
2、英明的領導和睿智的將領之所以一行動就可以取勝,比一般人更成功,是因為事先了解情況。要事先了解情況,不可迷信鬼神,不可用別的事做類比,不可相信星辰的位置,一定要取自了解情況的人。
3、使用間諜有五種: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同時起作用,敵人不知道其中的規律,真是玄妙,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鄉間,是利用當地居民;內間,是利用對方的官僚;反間,是利用對方的間諜;死間,故意傳播假消息,使我方的間諜得知,傳遞給敵間;生間,能夠獲得情報活著返回來。
4、所以軍隊里的事,與間諜關系最親密,對間諜的賞賜最豐厚,與間諜進行謀劃最隱秘。不是睿智的將領不能用間,不是仁慈義氣的將領不能用間,不精細謹慎就不能分辨真實的間諜資料。微妙啊!沒有哪個地方不用間諜。間諜工作還沒有開始,秘密就泄露出去,間諜和得知秘密的人都要處死。所有要攻擊的敵軍,要攻打的城池,要殺死的人,都必須事先了解清楚其守衛將領,左右親信,門衛和幕僚的姓名,這些都必須通過我方的間諜探聽清楚。
5、一定要搜尋來間探我的敵間,用重金收買他,引導他,然后放走他,反間就可以利用了。通過反間了解情況,鄉間和內間就可以得以使用了;通過反間了解情況,死間可以散布假情報,使敵人知道;通過反間了解情況,生間可以如期返回。五種間諜的機密,領導必須全面了解,也必定通過反間才能了解,所以對反間的待遇一定要豐厚。
6、當初殷之所以能夠興旺起來,因為伊摯在夏朝;周朝之所以能夠興旺起來,因為姜子牙在殷朝。所以英明的領導和賢能的將領,能夠以很有智謀的人做間諜,必定成就大功。這是軍事的要點,是軍隊行動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