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47“金雕”(俄文:Су-47 Беркут,英文:Su-47 Berkut),北約代號:Firkin(小木桶),是一架由俄羅斯聯(lián)邦蘇霍伊航空集團研發(fā)的超音速試驗機,曾在設計與試飛階段曾經給予S-32和S-37的編號。這架飛機的最大特點在于前掠翼的設計,與美國格魯門公司的X-29試驗機很相似。自2002年以后編號改為Su-47之后,顯示這是一架準備進入量產的戰(zhàn)機,不過極有可能在量產前需要先經過大幅修改(成為蘇霍伊的“戰(zhàn)術空軍的未來空中復合架構”下之一部分,也就是“PAK FA”計劃),而Su-47的編號不見得會使用在蘇霍伊最后推出的設計案上。 ![]() ![]() ![]() 2002年,蘇霍伊重新設計了它的改進型試驗機Su-47(原編號S-37)。這個改變反映了蘇霍伊將把它視作一款生產型戰(zhàn)機,而不是一款試驗機。S-37(又被廣泛稱為“金雕”)的最初用途是作為俄羅斯的最重要的復合材料與電傳操縱系統(tǒng)的試驗平臺。前掠翼的使用給了蘇-47更好的性能,而且Su-47能以45度或更大的迎角戰(zhàn)斗。 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院已經關注了前掠翼的發(fā)展很長時間,它的研究包括了Tsybin LL(前蘇聯(lián)第一種前掠翼飛機,時間遠在X-29之前,以火箭為動力)和虜獲的容克287轟炸機(Junkers Ju 287,納粹德國的前掠翼噴氣轟炸機,世界上第一種用于實戰(zhàn)的前掠翼飛機)。前掠翼提供了低波阻,減少了彎矩,而且和常規(guī)機翼比起來,它延遲了失速時間。然而前掠翼會產生很大的扭力,如果機翼是用常規(guī)材料制成,它很可能被撕裂。最近研發(fā)的復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為可能。 與它在西方的競爭對手,格魯門X-29一樣的是,S-37基本上是用于科技展示,是為下一代俄羅斯戰(zhàn)機打下基礎的。這種戰(zhàn)機雖然略遜于F-22“猛禽式”戰(zhàn)機,但絕對不會輸給歐洲的臺風戰(zhàn)斗機(Eurofighter Typhoon),它也與更常規(guī)的米格1.44爭奪研發(fā)資金。但是,蘇霍伊公司正在嘗試著將S-37作為生產型戰(zhàn)機出售給俄軍和其他外國顧客。一開始,顧客的反應不太好,但是俄羅斯政府被它的高性能吸引住了,它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去進行下一階段的測試。 ![]() ![]() ![]() S-37的尺寸與蘇霍伊公司以前的大型戰(zhàn)機(如蘇-35)相當。為了減少研發(fā)資金,S-37借用了蘇-27家族的前端機身,垂直尾翼和起落架。但是它也使用等離子隱身技術,內部武器倉,和為更先進的雷達留出的空間。雖然概念與1980年代美國的X-29相似,但是S-37為X-29的兩倍大,而且比它的美國對手更接近一款實戰(zhàn)型戰(zhàn)機。 為了解決機翼扭曲的問題,S-37機翼除了使了復合材料,并應用了一種稱為自適應機翼的技術,用電腦透過機械裝置改變機翼傳力性質,讓機翼在各種情況下只彎不扭;此技術早年美俄曾經在其他飛機如F-18、F-111、Su-33UB等進行測試或應用。因為S-37的機翼相當大,所以它配備了折疊翼以便保存在機庫里。與它的近親蘇-37一樣,S-37擁有串聯(lián)式三翼布局(tandem-triplane layout):鴨翼,主翼和尾翼。有趣的是,S-37在尾噴管外面有兩個不一樣長的突出物(tailbooms),左方的短突出物內藏后向雷達,長突出物里藏有減速傘。 生產型S-37可能攜帶大多數(shù)在俄羅斯空軍與印度空軍中服役的空對空導彈,包括AA-12,AA-11和AA-10。它無法攜帶KS-172長距空對空導彈,這種導彈是為蘇-27家族,米格-31和米格1.44設計的。 ![]() ![]() ![]() 該機采用前掠機翼,有明顯的機翼翼根邊條和長長的機身邊條,能降低阻力和減少雷達反射信號,改善飛機的起飛著陸性能,在亞音速和大迎角時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可增加飛機的航程和高空機動性,并能充分利用復合材料的結構特性。扇形不可調進氣口道位于機身邊條下方,S形涵道側面靠近機翼前緣處裝有鴨翼。雙垂尾略向外傾斜,機身中部有兩個大的輔助進氣門,并且采用雷達吸波涂料對飛機進行了隱身處理。 由于資金限制,該機的前兩個階段的飛行試驗到2000年中期才結束,共飛行了90多次,進行了亞音速和超音速飛行。2001年5月,該機開始第三階段的飛行試驗,為研制俄羅斯的第五代戰(zhàn)斗機積累經驗,飛行試驗將持續(xù)到2005年。2002年5月,蘇霍伊被選中作為俄羅斯第五代戰(zhàn)斗機的主研制商。俄羅斯的第五代戰(zhàn)斗機在性能上不能低于美國的JSF,在一系列參數(shù)上不低于F-22,主要特點首先是多功能性(既可空戰(zhàn),也可打擊地面目標)、超級機動性(能完成低速和大迎角的可控飛行)、隱身性(光學、紅外和雷達波段的低可探測性)、短距起降(在使用長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可能會在該機的基礎上進行研制,但不會采用前掠翼布局。同時蘇霍伊將該機重新命名為蘇-47,強調該機不僅僅是驗證機,以后會發(fā)展成為生產型飛機。 動力裝置兩架原型機,第1架采用的是兩臺用于米格-31的D-30F6發(fā)動機,單臺靜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第2架使用兩臺土星公司(Lyulka)AL-37FU發(fā)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42.2千牛,帶有推力矢量控制及全權數(shù)字式發(fā)動機控制系統(tǒng)。座艙單座座艙,彈射座椅向后傾斜30°安裝,風擋和座艙蓋與蘇-27相同。 機載設備機頭裝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右側尾錐內有后視雷達。 ![]() ![]() Su-47在亞音速時有著極高的靈敏度,使戰(zhàn)機能夠非常快速地改變迎角與飛行路徑,并且在超音速時仍舊保持機動性。 武器所能發(fā)射時的最大轉向率和空速的上下限,為空戰(zhàn)優(yōu)勢的重要依據(jù)。蘇-47戰(zhàn)機在所有迎角下都具有非常高的穩(wěn)定性和操控性。 最大轉向率在近戰(zhàn)時有其重要性,當任務可能牽涉到與領空上各空域的連續(xù)目標進行交戰(zhàn)時,則在中長距離下也同樣重要。蘇-47的高轉向率能讓飛行員可以迅速地將戰(zhàn)機轉向下個目標,并展開導彈攻擊。 前掠翼(swept-forward wing)與后掠翼相比(swept-back wing),具備了一些優(yōu)勢: 更高的升阻比(lift to drag ratio) 更高的纏斗操控能力 亞音速時更高的航程(range) 改良過的抗失速和反尾旋(anti-spin)特性 改良過的高迎角穩(wěn)定度 更低的最小空速 更短的起降距離。 ![]() 最大速度 2,60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1,500千米/小時 爬升率 350米/秒 最大升限 18,000米 最大航程 4,000千米 翼負荷 47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滿載:1.18 空載:1.15 ![]() Su-47機身的橫截面為橢圓形,全機主要由鈦鋁合金建造,13%為復合材料。機鼻雷達罩在前部稍微變平,底邊為水平,為的是將它的反尾旋性能最優(yōu)化。 ![]() 機炮 1門GSh-30-1型30毫米機炮(備彈150發(fā)) 導彈 14個掛載點: 空對空導彈: R-77、R-77PD、R-73、K-74 空對地導彈: X-29T、 X-29L、X-59M、X-31P X-31A、KAB-500、KAB-1500 ![]() 前掠翼讓Su-47有著罕見且奇特的外觀。大多的升力都產生于翼展的內部。升力并不會因為翼緣的失速而受限。副翼-機翼的控制面-在最高的迎角下仍然可以保持效率,且即使在氣流從翼面的其他部分流失時仍能保有飛機的操控性。 機翼面板的90%由復合材料制成。前掠翼的縱橫比很高,這使它在長距離任務中有很高的性能。翼前緣延伸面與機翼平滑地接合,機翼前緣有可彎曲的板條,機翼后緣為襟翼和副翼。 ![]() 長度 22.6米 翼展 16.7米 高度 6.3米 翼面積 61.87平方米 空重 16,830千克 負載重量 25,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5,000千克 發(fā)動機 2具土星公司AL-41F型渦扇發(fā)動機 帶后燃器、數(shù)碼控制推力向量 推力 通常:2×9,800千克(83.4千牛) 后燃器開:2×17,950千克(142.2千牛) 推力向量 上下左右4方向 范圍:-20°至+20° 噴口轉速度:30°/秒 ![]() 駕駛艙的設計著重于飛行員高度的舒適性,使得飛行員能夠以極高的G力負載操駕下控制飛機。機上配有了新型的彈射椅和維生系統(tǒng)。幾何可變適應彈射椅以60°角的傾斜,用來減少高G力之下對飛行員的沖擊。這個座椅可以讓飛行員以一般情形下無法承受的高G力負載來做出近戰(zhàn)纏斗。 飛行員使用一個安裝在側部,low-travel 控制桿and a tensiometric throttle control. ![]() ![]() 型 戰(zhàn)斗機 代號 北約代號:Firkin(小木桶) 乘員 1人 首飛 1997年9月25日 設計 蘇霍伊航空集團 產量 1架 現(xiàn)況 試驗 主要用戶 俄羅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