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
16世紀初,產(chǎn)生了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在一些地方諸侯的支持下,宗教改革運動在阿爾俾斯山以北的區(qū)域迅速蔓延,并與保守的羅馬教廷形成對抗之勢。這種教派之爭很快擴大到政治、經(jīng)濟等各領域,一百年后終因矛盾激化,爆發(fā)了歐洲歷史上最殘酷的戰(zhàn)爭(史稱“三十年宗教戰(zhàn)爭”),參戰(zhàn)各方最終因經(jīng)濟衰竭而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至此,宗教改革運動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新教教派,原先一統(tǒng)西歐天下的天主教不得不承認新教教派在中、北歐的自由發(fā)展空間。 早在新教產(chǎn)生之初,天主教內部就舉行過高層會議,提出了一系列與新教劃清界限和重振人心的應對措施,包括將建筑、雕塑、繪畫和音樂結合成一個新的具動感的、具有強烈劇場效果的建筑風格形式。天主教希望以這種新形象來展示自己凱旋般的強大,把它培養(yǎng)成為激發(fā)人的情感和吸引信眾的新源泉。與其他參戰(zhàn)各方的經(jīng)濟蕭條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羅馬教廷,它因收取各地教徒的貢賦而依然富足,從而有能力將這種新的建筑和裝飾風格(既意大利巴洛克藝術)推向成熟。在17和18世紀,巴洛克藝術經(jīng)意大利和西班牙,流傳到天主教分布較為集中的歐洲其它地方和美洲殖民地。 法蘭西在30年宗教戰(zhàn)爭后崛起為歐洲強國。此前,法蘭西國王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統(tǒng)一了全國,隨后又取締了城市自制,建立了君主專制主義的政體,17世紀時絕對君權已是如日中天。國王致力于:鞏固和完善國家對所有社會活動的嚴密統(tǒng)治和對文化藝術等各領域的嚴格規(guī)范。建筑也必須與國家的體制相一致,必須主次分明、莊重有序、嚴謹節(jié)制。這種社會理性與巴洛克的“自由性”大相徑庭,而古典柱式的嚴謹和純正與樹立君王的權威相吻合,古典建筑布局的完全對稱和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又與君主政體體的理性相一致。國王一方面要向臣民灌輸威嚴、等級和有序的社會理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放棄巴洛克風格所具備的奢華。于是在法蘭西形成了一個內部裝飾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外墻采用意大利柱式、整體構圖整齊的古典主義建筑形制。后人稱之為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它是巴洛克建筑的一種古典化翻版。 法國古典主義的宮廷建筑作為君主專制政體的典范,被許多其它歐洲王朝如英格蘭,普魯士,奧地利等所效仿。 17世紀末,18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開始要求政治權利,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出現(xiàn)了危機?!爸揖彼枷胍殉尚υ?,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上層的沙龍成為文化藝術的風向標。他們追求在講究排場和闊綽的派頭下,在舉止上,再帶一點斯文,以顯示其高雅。相應地,在建筑風格上,要使巴洛克再纖巧些、再嬌柔些、再細膩些,于是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了。 從廣義上講,巴洛克建筑又可細分為三類: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和晚期的洛可可建筑。 雖然大量地繼承了文藝復興建筑的穹頂、各種立柱和柱頂盤等,但巴洛克建筑師在使用這些單元時所表現(xiàn)的自由度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從而給人以耳目一新、運動、富麗和可親近的感覺。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圖 1 羅馬圣卡羅教堂(S.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1638-41)。立面為波浪形,上下2層皆用巨柱,雕塑人物扭動著身軀。 圖 2 羅馬圣卡羅教堂(S.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1638-41)的上部。曲面的大量運用,橢圓和球面橢圓形裝飾和徽章。 圖 3 (2)巴洛克建筑,尤其是教堂的內部空間(多為橢圓形平面加上曲面墻和穹窿頂)不僅給人以很強的整體感,而且其墻面的回聲功能還能滿足音樂交混徊響的時間要求。適量的光照(光線主要從穹頂射入)被有意識地引導到適當?shù)牡胤?,使某些細?jié)如人物雕像等能在較暗的教堂內部凸顯出來。無論你站在何處,都有一覽無余的感覺,從而達到劇場的整體效果。 圖4 都靈圣勞侖佐教堂(San Lorenzo,1666-79)穹隆頂,光線從穹隆頂側翼的8個橢圓形窗進入,與建筑內部的幾何造型和壁畫互動,形成奇特光影和色彩。 圖5烏茲堡寢宮(Wuerzburg Residenz,1719-80)內帝王大廳的天頂油畫,油畫與墻角的裝飾石膏線的過渡關系處理得極為巧妙,部分人物的腿腳甚至真的從畫中伸展出來了。 圖6維也納貝維德雷宮(Schloss Belvedere,1663-1736)花園室的巨人柱。 (4)在局部和細部的處理上,用缺陷、裝飾、奇異、怪誕等奇異的手法來打破刻板的教條。如把立面山花斷開或裁去頂部,嵌入紋章、匾額或其他雕飾,立面上部兩側成大渦卷狀;窗和主入口之上的裝飾主體為三角形和弧形,但在中部有意識地斷開(圖1,2,3);立柱由原來的單個變?yōu)殡p柱,甚至三棵柱子為一組。等等。 圖7 維也真赫里教堂(Basilika Vierzehnheiligen bei Lichtenfels,1743-72),內部金碧輝煌、視野開闊。 圖 3. 與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以情動人的印象成明顯反差,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外觀會讓百姓產(chǎn)生一種敬畏的感覺。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當屬魯佛爾宮的東立面、凡爾賽宮以及它的西花園。魯佛爾宮的東立面的結構層次十分清晰:上下分為三段,左右分為五段。它的底層為基座,約為整個高度的三分之一;中段為兩層高的巨柱式柱子,成雙柱柱廊,是主體部分;上面為檐部和女兒墻(圖 9)。它的中央部分用倚柱、戴山花,中央與兩端各有突出部分??v向看,結構簡潔、富有層次;橫向看,主軸和主從明確;整體構圖完整統(tǒng)一。由于魯佛爾宮是在原有的城堡基礎上建起來的,地域空間受到嚴格限制,無法設置大規(guī)模的花園,而這一意圖在凡爾賽宮的選址時得到了充分的考慮。從凡爾賽宮向西看,一個巨型的、被精細與幾何化控制著的花園展現(xiàn)眼前:花園是幾何形的,中軸長達數(shù)公里,直而寬。沿軸線設噴泉和飛瀑,點綴著雕象、臺階、草坪和花畦。軸線兩側是高大茂密的樹林,樹木都被剪成幾何形狀。林間小徑也是筆直的,組成幾何圖案。大道和小徑都有雕象、柱廊、噴泉之類作對景。各色花草被修剪得整整齊齊,排成大幅圖案。各種構圖雖然變化萬千,但極為規(guī)整理性,似乎大自然也在聽從國王的號令。 圖10凡爾賽宮(Versailles,1626籌建,主要修建期起始于1668和1678年),全景圖片可參閱http://www./photo/12965 圖11 凡爾賽宮的花園一角,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隨處可見。 從外觀的整體構圖角度看,法國古典主義建筑與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好像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前者更接近文藝復興建筑的風格。但在很多細節(jié)處理上仍然凸顯出巴洛克風格的獨具匠心(圖14)。王族們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上為自己找到了這種最為恰當?shù)恼故痉绞剑坏鳛闃s華富貴的消費者和享受著,他們把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充分地運用于建筑內部的布局和裝飾(圖15),其奢華程度決不遜色于天主教堂。 圖12 維也納的美泉宮(SchlossSchoenbrunn,1685-1704按法國宮殿的模式改建)。縱向和橫向層次劃分清晰。水平方向也分為三段,中層由巨柱式壁柱和成對的半露柱作為統(tǒng)治構建??v向上也呈左右對稱式分為7塊。 圖13 美泉宮中央部分的臺階和護欄。盡管遠看很平整,但在近處可見螺旋和行云流水般的曲線,以及身姿轉動的人物雕塑。 圖 圖15 德累斯頓的瓷雯閣(Dresdner Zwinger),洋蔥造形的王冠塔頂表明當時這里為一座王宮。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2面性,即外觀高雅、嚴肅、有序和邏輯性強的品格,內部富麗奢華、金碧輝煌的氣派,被歐洲其它王室和各地諸侯所推崇,成為宮廷建筑的典范,如波茨坦的夏宮(Schloss Sanssouci )維也納的美泉宮(Schloss Schoenbrunn) ,德累斯頓的瓷雯閣(Dresdner Zwinger)。烏茨堡的寢宮(Wuerzburg Residenz),等等。 四.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是巴洛克風格晚期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相對于巴洛克的豐滿和力度而言,洛可可則表現(xiàn)為纖細而脆弱、柔媚而優(yōu)雅、明快而簡樸。主要應用于室內裝飾,常用金色的阿拉伯式圖案,如樹枝、貝殼、海浪、珊瑚、海藻、浪花、泡沫、渦卷,以及C形和S形線條,來裝飾以象牙白或大青色調為背景色的長方形房間(屋角可成圓形)。洛可可風格也作為“法國陣風”而一度風靡歐洲,如波茨坦的普魯士夏宮,維也納美泉宮,(圖12), 圖17 維也納美泉宮里的中國廳,主要展示所收集的中國精品,洛可可裝飾的線條與來自遠東的中國瓷瓶成為裝飾的主題。 五.更古老的“巴洛克”建筑 約旦佩特拉(Petra)的石窟建筑群(圖18)的建造年代基本上可以圈定為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后2世紀之間。建筑的三角形山花被有意識地割斷,在割斷處開鑿的卻是一圓形廟堂。這種處理方式在古典建筑時期是個例外,只在后來的1500年之后出現(xiàn)的巴洛克建筑時期才被廣泛使用。難道巴洛克風格的靈感來自到底源自佩特拉(Petra)?圖18 高達40米的巖窟建筑,從建筑的細節(jié)上看,有希臘化時期、古羅馬哈德良皇帝時期以及當?shù)刎惗家蛉私ㄖ哪承┨攸c,建造時期應不晚于公元2世紀。但三角形山花被切割等構圖方式只出現(xiàn)在17世紀以后的巴洛克時代。 圖18 高達40米的石窟建筑,從建筑的細節(jié)上看,有希臘化時期、古羅馬哈德良皇帝時期以及當?shù)刎惗家蛉私ㄖ哪承┨攸c,建造時期應不晚于公元2世紀。但三角形山花被切割等構圖方式只出現(xiàn)在17世紀以后的巴洛克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