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散加味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300例 2010年06月28日 20:48:01 Monday
【關鍵詞】 蒼耳子散加味 慢性鼻炎 鼻竇炎
資料與方法 2001~2006年收治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300例,男170例,女130例,年齡12~70歲,平均42歲,病程8個月~10年,男女比例為17:13。
方法:藥物組成及加減:辛夷10g,蒼耳子10g,白芷10g,薄荷6g,蔓荊子12g,金銀花15g,魚腥草10g,細辛3g,黃芩15g,川芎6g,菊花15g,生甘草6g。上方水煎服,日1劑。小兒藥物劑量可根據體質、年齡適當酌情減量。 服上方3劑癥狀緩解36例,服藥5劑癥狀明顯消失150例,用藥15劑有效70例,服用20劑以上癥狀基本消失無復發者44例。總有效率為100%。 討 論
慢性鼻炎的臨床表現:①慢性單純性鼻炎:病理特點為黏膜深層血管慢性擴張,尤以下鼻甲海綿狀血竇變化最明顯,黏液腺功能活躍,分泌增多。鼻內黏膜腫脹,但黏膜下組織無明顯增生性改變。它表現為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間歇鼻塞一般表現為白天,勞動或運動減輕;夜間,靜坐或寒冷時加重。交替性鼻炎隨著體位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側臥時位于下側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轉臥另一側后,轉到下側后出現鼻塞或鼻塞加重。此外,嗅覺可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說話呈你閉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長期流經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濕疹,多見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煙腔,出現咳嗽、多痰等癥狀。多涕,常為黏液性或黏膿性,偶呈膿性。膿性者多發于繼發性感染后出現。檢查可見,鼻黏膜腫脹,表面光滑、濕潤,一般呈暗紅色。鼻甲黏膜柔軟而富有彈性,探針輕壓可出現凹陷,但移開探針則凹陷很快復原,特別在下鼻甲為明顯。若用1%~2%麻黃素液作鼻黏膜收縮,則鼻甲迅速縮小。②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為鼻黏膜、黏膜下層及鼻甲骨的增生性改變,一般由慢性單純性鼻炎發展而來。病理黏膜上皮纖毛脫落,變為復層立方上皮,黏膜下層由水腫繼而發生纖維組織增生而是黏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狀或息肉樣變,骨膜及骨組織增生,鼻甲骨骨質也可呈肥大改變。臨床表現為鼻塞較重,多為持續性、常張口呼吸,嗅覺多減退。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或黏膿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當肥大的中鼻甲壓迫鼻中隔時,可引起三叉神經眼支所分出的篩前神經受壓或炎癥,出現不定期發作性額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稱篩前神經痛,又稱篩前神經綜合癥。檢查可見下鼻甲明顯肥大,或下鼻甲與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黏液性或黏膿性分泌物。黏膜腫脹,呈粉紅色或紫紅色,表面不平,或呈結節狀或桑椹狀,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離緣為明顯。探針輕壓凹陷不明顯,觸之又硬實感。局部用血管收縮劑后黏膜收縮不明顯。③慢性干燥性鼻炎:一般認為長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所致,如長期粉塵的機械性刺激,空氣過熱、過干的影響等。本病是一種常見的職業性慢性鼻炎。病理為鼻黏膜杯狀細胞減少或消失致鼻黏膜干燥,但鼻黏膜和鼻甲骨均無萎縮,鼻分泌物也無臭味。臨床表現為鼻內發干,鼻腔分泌物減少,發癢、灼熱感,常誘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覺一般不減退。前鼻鏡檢查可見鼻黏膜深紅色,表面干燥無光,鼻道有絲狀分泌物。鼻中隔前下區黏膜常糜爛,可有小片薄痂附著,鼻甲無萎縮,應與萎縮性鼻炎作鑒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