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功療法的理論基礎 自從氣功問世以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完善,已經成為包括動功式、靜功式與動靜結合式等不同形式的養生體系,成為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寶貴遺產。就多如牛毛的氣功功法而言,其目的不外是養身與養心兩類。從絕大多數人練習氣功的目的來說也有兩個,無非是祛病與強身。從身體患病的種類來看,有氣、血、陰、陽四大類病癥,其中氣病有氣虛、氣滯、氣逆、氣閉、氣脫和氣機不暢。血病則有血虛、血淤、血寒、血熱四種。陰病則主要是虛癥即陰虛,且是由陽盛引起。而陽病也主要是陰盛引起的陽虛。從臟腑疾病方面看,則有虛、實、寒、熱諸種以及因為虛實寒熱給身體所帶來的疼癥。傳統醫學中的靜氣功為治療這些疾病進行了數千年的實踐,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練功治病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虛是指體內某個方面的正氣不足。實是指體內某個方面的邪氣太過:二者均因正氣不足所致,治療需要補虛泄實。補虛泄實在調息方面,有吸氣為補,呼氣為泄。因此,體內陰虛則用呼氣,陽虛則用吸氣。吸氣時氣貫丹田為補,呼氣時氣沉丹田為泄。意守丹田可同時補陰又補陽,也可意守病灶之處使其按意念的意思向外擴散(實癥宜散)。意守經絡有補有泄,即順經為補,逆經為泄,就是說練習氣功時,意守經絡時,順著經氣運行方向是補,反之為泄。如脾氣虛想補,就要在練習氣功中,意想脾經經氣從足大趾內側向上過足內踝骨,沿大腿內側上行,過膝入腹,屬脾絡胃后,繼續上行至喉,散舌下,其分支入心脈。若要泄脾實,則要意守脾經從上向下運行,即從胸腹至大腿,過膝入踝至大足趾。 二、 體內的寒與熱均因正氣不足引起。其中邪熱的產生有三個方面的來源:有天氣的暑熱、也有過食性溫熱食物、還有情志過激引發的火從內生。體寒的原因也三個方面:天氣氣候的原因、體內陽虛與氣虛、過食性寒涼之食物。《養生膚語》說“卻病之本,有行動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密心志,內守之功者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之功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此四法可為治病捷徑,勝服草木金石遠矣”。據此,若患寒涼之疾,在練習氣功時,要意想丹田之內燃起大火,向上燃燒至胃脘、胸腔與四肢或者意想其火逐步溫熱體內寒涼之處也可。其四肢寒涼,也可用按摩揉搓的方法解決。若患熱病,可意想病灶之處有冰雪,使其逐步祛熱轉涼。也可用“六字訣”來祛熱,即呼氣時吐“噓”音祛肝熱,呼氣時吐“呵”音祛心熱,呼氣時吐“呼”音祛脾胃之熱,呼氣時吐“思”音祛肺熱,呼氣時吐“吹”祛腎熱,呼氣時吐“嘻”音祛三焦之熱。“六字訣祛邪熱,可依次進行,但決不可倒行逆施地練習。也可單獨練習一個字或幾個字不限,同時進行。其總要求是呼氣吐字音不出聲,以自己聽不到為準。若呼氣吐字音能聽到就會傷氣。 三、 所謂氣滯是指體內氣血運行緩慢,形成血淤癥狀的疾病。所謂氣逆是指氣血不能按經脈順經走向運行,而是反向行走的病癥,其病癥如胃氣上逆則嘔吐、呃逆,肺氣上逆則咳嗽,膽氣上逆則口苦,腸氣上逆則口臭等。醫治這兩方面的疾病,靜氣功也有許多方法,其中效果最好地莫過于行氣療法。我國歷史上有許多醫學家、養生家在行氣治病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經驗,魏晉南北朝時的葛洪就是。他在《抱樸之.至理篇》中說:“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在《抱樸子.雜應篇》中強調治病時說“養生之盡理者,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滎衛,使無輟閡”。這兩段話指出了行氣可以內養身外治病,每天早晚行氣兩次,其治病的根本原因是宣動滎衛之氣,使氣血沖和。宋金元時期的著名醫生、養生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說:“氣滯痿厥寒治者,治以導引。令以順四時,調息神態而為治病之本“。宋代《圣濟總錄》所說行氣治病:“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所通,氣流則形和,氣滯則形病,導引之法所以行氣血、利關節、辟除萬邪,使不能入也。若五臟三焦壅,即用六氣治之”。行氣之法醫治氣滯、氣逆疾病莫過于氣行周天的方法,其可以醫治所有的氣滯氣逆之病。其他如練功時行膽經之氣可治口苦等。此處專說治口苦,是因為膽經位于身側,距身體子午線較遠,行氣周天對于疏泄膽經經氣來說,效果相對較差。 治療氣逆疾病還可以用意守法。意守丹田、會陰、涌泉可引氣下行,導氣令和。因此能醫治肺、胃、膽、腸氣的上逆病和肝陽上亢病等。意守百會、膻中穴,能升陽舉陷,引氣上行。因此,能醫治眼瞼下垂、胃下垂、脫肛和女子例假過多、低血壓等病。 四、 身體發生疼痛,是經絡堵塞,經氣不通所致。與氣候寒冷和寒氣內生等原因有關。氣功治療身體疼痛病癥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歷史上兩晉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他在所著《養性延命錄》中說:“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疼念頭,足疼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之時,便自消矣”。《雞峰普濟方》中說:“意者氣之使,意有所到則氣到。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練功時意到那里,那里的血就多,流速快,體溫高。也為氣功引氣疏通經絡,治療疼痛病癥提供了依據。 據說,打通小周天以后,就進入練藥階段。應該試試這個“藥”管用不管用,也應該試試先賢們開出的“藥”方靈不靈, 你說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