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9日16:34
來源:搜狐健康
吳以嶺院士解析通絡干預心血管事件鏈 記者:近幾年來,醫學界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鏈,一提到鏈,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成串的,那么心血管病也會成串嗎? 吳以嶺:“心血管事件鏈”是國際醫學界近年來對心血管病發病規律的最新認識,由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專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他認為心血管疾病就是以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致病因素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為起點,以心源性猝死為終點,中間穿插著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心血管病變的一個個事件鏈條。 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絡病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于心血管事件鏈始終,人體經絡氣血不通,可以引起心血管事件鏈的各環節病變。如果想有效預防心血管病,需要從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各個初始環節就開始進行通絡干預。 記者:總是說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是心血管病發生的基礎,那么這些因素到底是如何引發心血管病的? 吳以嶺: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造成心血管病的原因較為復雜,它們可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可以啟動血管硬化的許多環節,但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會損傷血管內皮,血管內皮受損可以說是整個心血管事件鏈的始動環節。血管內皮是一層附著在血管內壁上致密而脆弱的膜。內皮受損后,血液中的脂質、血小板很快就在受損處沉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斑塊肯定會堵塞血流,堵得不嚴重會使心臟缺血,如果堵死了那就是心肌梗死。 此外,血管內皮受損后,血管的彈性也會隨之變差,在寒冷刺激、情緒激動等因素作用下極易出現血管痙攣,痙攣的血管同樣可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記者:目前經過檢查可以發現血管中的斑塊,許多醫院發現了冠脈斑塊就建議做支架手術,是不是一定要手術呢? 吳以嶺:在醫學上,斑塊分為鈣化斑塊和軟斑塊,鈣化斑塊堵塞血管超過70%時放支架效果比較好。軟斑塊主要問題是容易破裂,就像薄皮大餡的餃子,有一層薄膜,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酗酒、寒冷等情況下或血壓突然升高,血流沖擊斑塊或血管痙攣時,包膜就會破裂,形成的血栓就會在頃刻間完全堵塞住血管,如果堵住了冠狀動脈就會發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在這種情況下,也需采取急性溶栓或支架手術。鈣化斑塊如果多發,或者堵塞還沒有那么嚴重,就要用藥物治療,軟斑塊也更適合長期的藥物治療。 記者:能詳細介紹一下怎樣選擇治療藥物嗎? 吳以嶺:選擇藥物西藥首先要考慮降脂藥、抗凝藥,因為形成斑塊的主要物質就是血液里的脂質和凝集的血小板,降脂與抗凝可以達到延緩斑塊生長、穩定斑塊的目的。再就是要選擇中藥通絡藥,因為中醫學的“絡”包括了西醫學的血管,特別是一些微小血管在內,通絡藥物既能保護血管內皮,防止血管痙攣引起心絞痛,又能抑制斑塊形成,穩定斑塊,防止斑塊破裂。 醫學界倡導的“金三角”方案其實是一個預防冠心病心梗發生的好方案,即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通絡中藥。其中,他汀類藥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抗凝,通絡中藥與他汀類組合可以增強降脂效應,與阿司匹林組合可以增強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并能明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據統計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有24%的人失效,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而同服通絡中藥后,可以繼續讓阿司匹林發揮作用。還有一部分人長期應用阿司匹林引起胃腸道出血,應用他汀類藥物引起了肝功能異常,這種情況下,單用通絡中藥仍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記者:前面在心血管病事件鏈中提到了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這一長鏈中關鍵嗎? 吳以嶺:冠心病、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都容易引發心律失常。引發的心律失常大致可分為快速性和緩慢性兩類,發病機理都非常復雜,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因心臟多離子通道功能和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而導致,緩慢性心律失常則和心臟起搏電流、心臟傳導功能以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有密切關系,在臨床上,快速性和緩慢性往往又會同時發生,因此治療起來非常棘手,很難選藥。 心律失常又會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比如原來缺血輕,因為心律失常而加重了缺血;原來沒有心衰,可能因為心律失常造成心衰,原來沒有梗塞,因為心律失常可能使斑塊脫落了引發了心肌梗塞。所以說在心血管事件鏈中一定要重視心律失常。 近年來治療心律失常也有一個新變化,也就是從對抗心律失常轉變為調節心律失常,因為對抗的藥副作用都很大,而調律的藥物就比較安全,比如參松養心膠囊是我國第一個開展循證醫學臨床研究的中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它針對心律失常絡虛不榮、絡脈瘀阻的絡病病理特點,綜合運用了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等通絡中藥,具有整合調節抗心律失常作用,對緩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獨特效果。 記者:一提到心臟病都心衰了就感覺很嚴重,總認為人就沒救了,從醫學上看是這樣嗎? 吳以嶺:慢性心衰是位于心血管事件鏈后期的一個環節,是冠心病、風心病、高心病等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但也不是不能治療,許多人帶病仍可以延年。心衰的突出表現是心慌、氣喘、夜睡不能平臥、下肢浮腫。 過去醫學界認為慢性心衰就是心臟舒縮無力,出現瘀血、水腫,所以治療原則主要是強心、利尿、擴血管。近年來通過研究發現,心臟舒縮無力、瘀血和水腫都只是表面現象。慢性心衰之所以發病,根本在于人體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心臟變大,形態發生改變,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心室重構”,只有解決這兩個問題,慢性心衰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所以,治療慢性心衰不僅要強心、利尿、擴血管以治標,更重要的是抑制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減少心室重構以治本。 治療理念的更新,帶來了治療藥物的變化。過去治療慢性心衰的主要藥物是地高辛、利尿藥、硝酸酯類等,主要作用是強心、利尿、擴血管。現在強調應用β受體阻滯劑、ACEI等藥物聯合應用,抑制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改善心室重構。 中醫絡病理論認為,瘀血阻絡是慢性心衰發病的中心環節,心氣虛乏是主要病理,運用活血通絡、益氣溫陽、利水消腫的中藥就能起到標本兼治治療慢性心衰的作用。一種藥物既能強心利尿擴血管,又能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激活,減少心室重構,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具有多環節、多途徑、多靶點的治療優勢。 吳以嶺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主任委員,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業務專長:引領我國絡病理論的創新性研究,創立絡病學新學科,以中醫絡病理論指導冠心病心梗、心絞痛、心肌缺血、腦梗塞、腦出血及后遺癥的治療,對慢性心衰、各種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顫、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等具有豐富臨床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