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慢乙肝治療這一場持久戰中,選對藥走對路是至關重要的。不然一切都將前功盡棄,功敗垂成,甚至是導致后果不堪設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治療慢乙肝更要小心翼翼,選對路以防出錯。今日慢乙肝防治指南告訴你正確的選擇是什么…… 專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高志良教授、李建國教授、謝冬英教授、林炳亮教授、陳幼明教授 我國是乙肝大國,有病毒攜帶者近億人,他們中需要治療的慢乙肝患者至少有兩千萬人。 由于慢乙肝的治療過程是一場“持久戰”,不少患者對乙肝的治療“蒙查查”,導致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或隔天吃藥、或吃吃停停或私自換藥等種種不規范的現象。怎樣才能在治療過程中少走彎路?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專家就此接受了新快報記者的采訪。 高血清學轉換:實現患者兩大需求的必要條件 隨著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觀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乙肝患者開始了抗病毒治療,如何安全有效地幫助患者實現減少肝癌肝硬化和盡量避免終身服藥這兩大目標,成為衡量抗病毒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介紹說,通過規范的抗病毒治療,部分患者可以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轉陰,同時E抗體出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三陽”轉成“小三陽”。 短期來說,E抗原血清學轉換是抗病毒治療的停藥指征之一, 意味著乙肝病毒復制在很長時期受到抑制,病情處于靜止狀態,因此,國內外慢乙肝防治指南均將E抗原血清學轉換作為抗病毒治療的終點指標之一。 長期來說,E抗原血清轉換表示疾病進展停止或減緩,有望實現持續低水平的病毒復制、纖維化進程的停止或逆轉、降低發生肝硬化或肝細胞癌的幾率,以及更長時間的無并發癥存活期等。#p#副標題#e# 正確的藥物+正確的治療方案=抗病毒療效再上新階 李建國教授介紹到,就現有的抗病毒藥物,總體而言,干擾素具有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較高,免疫調節,固定療程等特點,但會出現類似流感癥狀,外周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對于妊娠、失代償期的肝硬化患者是禁忌。 目前臨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乙肝患者中有八成使用核苷類似物藥物,已上市的四種核苷類似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較高的血清學轉換率,也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同時是美國FDA批準的唯一妊娠B級的核苷類似物。 在各類藥物的國際注冊臨床試驗的一年結果中,長效干擾素的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最高,為27%,其次是替比夫定,為23%,是已上市的四種口服抗病毒藥物中表現最好的。 謝冬英教授就治療方案的選擇談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必須由專業醫生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最佳方案,對于“大三陽”且谷丙轉氨酶升高明顯(大于兩倍正常值)的患者,希望達到“小三陽”可選用干擾素或替比夫定。 在谷丙轉氨酶(ALT)大于兩倍正常值的患者中,替比夫定組兩年中36%轉為“小三陽”,如果治療到24周的時候,檢測不到乙肝病毒,那么治療兩年后, 有40%以上患者由“大三陽”轉“小三陽”。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的規律治療,他們有希望實現停藥目標。#p#副標題#e# 定期隨訪為持久療效和安全停藥保駕護航 就規范隨訪方面,林炳亮教授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規律性的隨訪有時候甚至要比選擇一種正確的藥物作用還要重要。 定期隨訪一方面能夠及時了解和評估抗病毒療效,另外能夠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從而提高用藥的安全性。第三,定期隨訪可以加強患者和醫生的溝通,維持患者良好的依從性。 2010年新版《中國慢乙肝治療指南治療》指出: 對于治療期間的患者每3-6個月隨訪1次,并進行病毒學指標、生化學指標、及根據病情所需的其他指標的檢測。 停藥的患者也應該定期進行隨訪,以便醫生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給予治療。停藥后半年內每2個月隨訪1次,以后每3-6個月隨訪1次,至少隨訪12個月。 陳幼明教授在訪談中介紹了一項關于替比夫定停藥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回顧了2007年到2011年期間在中山三院感染科門診就診,并使用替比夫定治療的30例慢乙肝患者,達到指南停藥標準停藥后,停藥半年至三年的隨訪患者,83%維持停藥時的療效,且無一例發生重型肝炎等嚴重不良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