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縣九峰鎮,又名“河頭”、“九和”,俗稱“鯉城”、“弦歌地”,地處博平嶺南段,大芹山西側。東北距平和縣城小溪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與詔安縣、廣東省大埔縣、饒平縣接壤,故自古以來為“閩粵邊陲古鎮”。
據載:明代,鎮境為清寧里七圖和部分四圖。清康熙年間,劃縣城東西街及田心、后塔諸社;乾隆年間,劃城內四街、城外附廓及西關、南關二約,總轄43個鄉(村)。民國15年設九峰區,1984年底,改為九峰鎮。
九峰鎮歷史悠久,文物豐富。在大龍山、小龍山、中心崗發現商周遺址6處。遺物分布范圍從100至10000平方米不等,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原始瓷片。這些遺址的內涵表明,人類在九峰活動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人類在這里的活動已相當頻繁;至秦漢,這里為閩越與南越交融地帶。晉至六朝九峰屬綏安縣,隋唐至明,先后隸屬漳浦縣、南勝縣、南靖縣管轄。
明正德十三年(1518)奏請獲準在九峰“添設縣治以控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因河頭屬平河社,故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間,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九峰都是平和縣治所在地,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949年秋,縣治由九峰鎮遷往小溪鎮,但是,舊縣城保存完好,九峰作為“閩粵邊陲重鎮”和“歷史文化古鎮”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
九峰鎮地理獨特,風光綺麗。久負盛名的是“九峰八景”。即“雙髻升曦,九峰返照,東郊春雨,西嶺暮霞,天馬晴煙,石潭秋月,筆山侵漢,碧水澄波”。其中,尤以“筆山侵漢”即九峰雙塔為九峰古城象征、地標,也是立縣標志。
九峰地下文物眾多,尤以地面文物最為豐富,且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文廟大成殿、城隍廟于2000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氏中湖祠堂也于2009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峰現存的寺廟建筑,主要有文廟、城隍廟、關帝廟、威惠廟、崇福堂,還有石恩宮、新豐宮、東山寺、棲霞巖、赤云巖、白云巖庵等。其中,尤以城隍廟保存得最為完好。古鎮建有各姓氏大大小小近百座的宗祠,尤以曾氏家廟、朱氏家廟、楊氏家廟保存最為完好。九峰早有“姓夏半天下”與“夏半縣”之說,宋末元初年間,曾、朱二姓遷徙九峰之后,則為九峰二大姓。故有“九峰朱曾”之說。九峰鎮建有很多牌坊、碑刻、樓臺亭閣。尤以俞大猷記事碑刻、王文成公祠碑記、龍章褒寵坊、百歲坊、貞烈坊、魁星樓、文昌樓、六角亭、接官亭為要。
九峰鎮也是土樓分布較多的古城鎮。現存各類土樓45座。尤以詠春樓、龍見樓、景云樓、仁美樓著稱。
土樓是宗親聚族而居的場所。
九峰鎮最吸引人的古建筑,就是俗稱“下街仔”的明清年間的老街。這條老街只有160米長,1.6米寬,整條街用鵝卵石鋪砌而成,東邊一口大池塘,西臨碧溪,為廣東的饒平、大埔,和詔安、永定到九峰貿易的中心地帶。老街兩邊的店鋪,都掛有各自的店號,墻體多是磚砌,而屋內多是木作。大門則有全開的,更多的是一門加一窗臺。窗臺打開就開張做生意,關上就打烊休息。
與老街邊接的舊街建筑,就是從頂街頭一直延伸到東門外的一條900多米長,8.4米寬的騎廊式老街。整條老街的騎樓呈對稱狀排列,每間店都是二層樓,店面寬4米左右,進深10-20米不等,多是前商店后作坊(或倉庫或廚房)。每間店前都有一條2米寬的人行通道,都掛上(寫上)諸如“大昌”、“慶芳”的店號。店門都是用30公分寬、6公分厚的杉木板拼接成的。
九峰地處閩粵邊界,與廣東的貿易往來、結交朋友、婚姻關系更為頻繁,所以,九峰自然而然地成為閩南文化與潮汕文化的交融點。九峰人喜歡聽漢劇、四平戲,更喜歡唱潮州戲、喝工夫茶、炒潮汕菜。過去,幾乎村村都有潮劇團、民樂隊,自娛自樂為主,兼之相邀演出,也有人喜歡薌劇(即歌仔戲)。每逢年節、廟會,便有結彩樓,張燈結彩,加上木偶、人戲、雜技、花燈、龍藝、獅隊、落地掃、鐵機藝等各種曲藝聯袂演出,好不熱鬧。
九峰自唐代陳元光開漳建府后,就始建私塾、書院。建縣后又始建縣學、九和書院。明弘治七年起,又興社學、義學。清又建魁星樓、文昌樓等學府。由于興學重教,故而歷代人才輩出,好詩、好畫、好字不勝枚舉。所以,九峰既有“弦歌地”之稱,也有“詩畫之鄉”之譽。明有詩人朱龍翔的《慎亭文稿》,清有曾萼的《詠歸集》;明游瀛州、清末曾天爵的書畫在當時頗有名氣;現代以葡萄畫著稱的曾江濤更是享譽海內外;四平戲名旦曾憲乙還被譽為“閩南梅蘭芳”。
九峰鎮所在地的海拔275米,周圍都是高山峻嶺,自古以來就是產茶之鄉。種茶、制茶、泡茶、喝茶、以及有關茶的詩文、畫畫、典故也形成獨具一格的九峰茶文化。目前,九峰擁有茶園四萬畝。尤以創辦在號稱“閩南第一峰”的大芹山上的大芹山有機茶基地的“鐵觀音”、“白芽奇蘭”品牌更是享譽海內外。2010年被評為中國茶業“百佳觀光園”、中國茶業“十大名牌”企業、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有機茶上海世博“中國名茶”銀獎等榮譽稱號。2001年,眉山村5000多畝無公害茶園,也被美國《國際日報》譽為“漳州茶葉第一村”。
九峰鎮老街
坦克
九峰鎮的老街不長,估計只有幾百米,明清建筑,而隨著新建筑參合其中,很多已經改建了,有部分可以看出是民國或解放后的,但是基本格局還是保留的。午后,人不多,可能只有墟日才有更多的人,安靜的很。
坦克
九峰城隍廟位于九峰的東門城內,據傳為府級建制,為閩南各縣城隍廟之冠。這座城隍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1400多平方米,布局完整,坐北朝南,五進,中軸線上大門、儀門(后接通道式戲臺)、涼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層門洞開,總長73.02米。兩側為回廊。前廳9檁卷棚式,中堂11檁、后殿7檁,面闊均為3間,進深3間,抬梁式,整體建筑宏偉壯麗。其中儀門、涼亭、大殿均保存完好城煌廟的儀門,俗稱第二殿,有三門,中為的中門,兩邊設有邊門。門墻鑲有修廟石刻碑記。儀門降四級石階,正中一甬道直通大門,甬道兩邊各一天井,甬道和天井全部鋪上石板;儀門后連一涼亭,此亭曾演過戲,被稱戲臺;兩邊的橫廊有六個小廟盒,供奉著伯公,觀音,周公,施公,朱公等神位,這些都是對九峰民間有貢獻的神明。據記載,府城隍廟里通常會有比普通城隍廟更多的配神,這樣看來,這六個廟盒的確是九峰城隍廟“府級建制”的有力證明了。,是不可多得的縱列式鄉土建筑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