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疾病預測

     淄水漁夫 2012-09-24
    三十九章 大便信號
    大便信號的價值在于大便泌、滑為臟氣虛實閉脫的標志。血便不僅為腹部疾患的外露,更為全身性疾病的惡兆……
    第一節 大便信號的理論基礎
    大便出于谷道,傳于大腸,源于脾胃。大腸司傳導,掌化糟粕,魄門(肛門)為之候,故大便與魄門,大腸及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肺與大腸相表里,腎主氣化,開竅于前后二陰,主司二便,故魄門的啟閉亦與腎相關。肝主疏泄,大腸的傳導與肝氣的條暢亦極為密切。臨床上,如脾陽不振,中宮虛寒,健運無權,或腎陽虛疲,命門火衰,或肺氣虛、宗氣下陷者,皆可致大腸不攝,魄門失約而滑脫不禁??傊?,脾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肺氣不足則大腸推動無力,腎虛火衰則腸虛冷秘,肝失調達則大腸郁阻,皆可導致大便艱阻難下。
    上述說明大便與脾胃肝腎等臟腑皆密切相關,臟腑的疾患可以由大便反映出來,故大便先兆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第二節 大便信號的臨床意義
    一、便血信號
    便血常為癥瘕,脾虛不統血及瘀血的外兆,便血在《內經》亦稱為“后血”(《靈樞·百病始生》)。便血色暗而質清,主要對遠端臟腑疾患,尤其是血液病具有重要的預兆意義,常為脾虛不統血、腎陽虛封藏失職的征兆,特點為先便后血,又稱遠血。現代醫學認為對有出血傾向的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惡性貧血,血友病,皮膚瘀斑等常為有力佐證。色澤暗黑則內有瘀血之象。特點為大便反易行,如《傷寒論》蓄血證237條說到:“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主之”?,F代醫學認為色少而暗紅并伴有腹部劇痛及休克證者,常為內科急證、急腹證征兆,如腹部無痞塊的應考慮腸系膜血栓形成,多見于心力衰竭,血管硬化及心內膜炎,如腹部有痞塊,則為腸套疊,結腸癌,腸息肉,腸扭轉等病的可能。
    便血色鮮而質濁則主要對近端臟腑具有預報意義,常為濕熱內壅,下注大腸的征候。此外,火毒客腸,陰絡受損及風火迫腸等腸毒、腸風也常以便血為特征,便血特點為先血后便,又稱近血,或伴有膿性粘液及腹痛、里急后重。此外,四十歲以上出現近血如伴大便變細及大便習慣改變時,尤應注意直腸癌的警號,但直腸癌見便血,臨床癥狀雖為早期,而病理進展已屬中晚期了。
    其他,無論遠血、近血、血滑不止,或是病久而滑或氣虛而滑,皆屬危候。如張景岳曰:“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繋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于火,及火邪即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另外,“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血無所繞,故注泄下行,陽敗于陰,故色為灰黑,此危劇證也”。(《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
    二、大便秘、滑的信號意義
    大便滑指大便滑脫不禁,為臨床惡候,乃臟大虛信號,無論氣虛下陷魄門失約,或脾腎陽虛,關門不利,皆可出現大便失禁,均提示預后不良。常出現于中風、脫證及厥證昏仆。此外臟毒深度昏迷時,也常出現大便失禁,大便失禁無論在熱極或虛極時出現,皆為不良兇兆。
    大便秘,指大便秘結、數日不下,老人和體虛之人出現,多提示虛秘,腹多無苦楚,若伴氣短乏力則為氣虛秘的征兆,而兼面青惡寒,小便清長,則為陽虛冷秘的警號。又如見口干便干咽干,又為陰虛便秘之象。心慌甲白面萎又為血虛便秘之征。青壯年人多出現實秘,如見面赤、腹脹、口臭、潮熱則為實熱便閉之兆??傊?,大便閉提示非虛即實,全在腹部有無脹滿之異。張景岳則認為:“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以此辨之,豈不了然,余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相對而言,大便實閉比虛秘更為危候,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把“前后不通”定為“五實死”的主證之一,《靈樞·病本》篇強調“大小便不通,治其標”,即認為二便不通為許多疾病的當務之急。
    此外,病劇而矢氣連連不止者,為氣虛下陷的標志,有元氣將脫之虞,而大便色壞,無糞氣者,為大腸氣絕胃敗之兇兆。
    中大夫 2009-02-15 08:49
    第四十章 味預兆
    “味欲”是臟腑偏勝“引味自救”的信號?!拔兑纭眲t為多種疾病的先兆,而“真臟味”更是臟機將竭的惡候……
    第一節 味預兆的理論基礎
    味蘊含于食物之內,是水谷之氣所化生,任何一種飲食物皆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屬于人體味蕾所能感應到的一種信息。飲食入體經過脾胃氣化,藏之于胃,滋養臟精,其味能隨津液上承于口,變現于外,因此通過五味的表現,可以反映內臟精氣的偏盛偏衰狀況。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總分為陰陽兩類,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逼湫阅転樾辽ⅰ⑺崾铡⒏示?、咸軟、苦堅。
    味為舌的感覺,蘊源于五臟,出之于口,與臟腑密切相關。首先臟腑的精氣化源于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亦曰:“地食人以五味……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敝赋鑫逦赌苌K腑之陰,是臟腑陰精的物質基礎,故《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腎”。五味與五臟的關系雖然都很緊密,其中又與心脾的關系最為重要,《內經》曰:“五味藏之于脾,以養五氣”故脾為五味之主,人體對味的喜惡,皆通過脾變現于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靈樞·脈度》也說:“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惫市钠⒂胁∽钅芊从秤谖丁?BR>五味與五臟有著特殊的親和性,如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苦先入心,又如《靈樞·五味》曰:“酸走筋、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辛走氣”此外,五味對臟腑功能有著調節能力,從而保證了五臟精氣的平衡。由此說明,五味對維持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五臟有著滋養和協調意義,共同維持著五臟精氣的動態平衡。然而臟腑對五味的選擇性又取決于臟腑功能狀態的正常與否,一旦臟腑病變,對五味的取舍能力減弱,就會導致臟腑陰陽偏盛而致病。《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傷形……氣傷于味”。說明味是形的物質基礎,是氣化的源泉,味通過氣而生形,同樣氣、形也將傷于味,偏味可以導致臟腑陰陽失調引起臟氣偏亢而致病。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另外,味的偏勝不僅本臟受到影響,而且也間接地影響到所克之臟。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說的:“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尤其強調的是長期過食某一氣味,日久將會引起臟氣偏勝而產生疾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談到的:“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即言某一種飲食氣味長期偏嗜后,使臟氣亢盛,破壞了五臟之間的相對平衡而致病,同樣,臟氣本身病變,對五味的需要量必然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五臟苦欲”。所謂“苦欲”即是臟腑對氣味的喜嗜與忌惡,這是五臟力圖借助于五味以補偏救弊的“引味自救”現象。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問·臟氣法時論》)體現了五味對臟腑的作用。《靈樞·九針論篇》還記載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笔且J識到五味的兩面性,既看到對五臟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有害的一方,從而注意到任何一種氣味,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有的情況下,即使正常的食味,也可誘發疾病。如《素問·熱論篇》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說明由于臟氣與性味之間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從而導致五臟病變。
    由此可見,五味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都有著重要影響,故臟腑有病可以反映于味,通過味的變化,可以了解臟腑的病變,味先兆對臟腑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
    第二節 味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味,對反映臟腑的疾病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所說:“口者,脾之竅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諸經皆會于口,病則口中之味隨各經而異?!薄冻嗨椤ぞ砣た陂T》說:“故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癥也”。以下從味溢和味欲兩個方面的預報意義分析如下:
    一、味溢的預報意義
    “味溢”為口中有特別的味道,對五臟疾病有一定的預報意義。正常人口中不應有五味存在,只有當臟腑異常時才會表現出來。如膽病口苦,腎病口咸,脾病口甜,此為臟腑精氣的外泄,可因臟氣的偏盛而上溢,也能因臟虛不攝而致精氣外漏,故通過氣味的異常出現,可以幫助確定疾病的定性與定位。如出現口甜惡甘可知是脾為濕困,口苦則是心火過盛可能會發生口瘡或移熱小腸等疾患。
    另外,根據“味溢”還可幫助推斷疾病的定性問題,如口內出現酸、咸味,病多在陰,苦甘辛味則病屬陽。而且,“味溢”對推斷疾病的輕重、進退也有一定的啟示,如心病出現咸味是水來克火,主病進為逆,肺病出現咸味是金生水,主病輕等。味溢主要包括口苦、口甜、口咸、口酸或口腥等。
    1.口苦 又稱“膽癉”,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苦,……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诳嗟某霈F標志著肝膽經內有郁熱,膽熱上蒸,膽氣上溢或肝移熱于膽的病理,如《靈樞·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素向·痿論》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又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說:“肝移熱于膽,亦口苦?!钡冉宰阋哉f明之。此外,口苦在《傷寒論》中還被作為少陽病的預兆,如《傷寒論》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即是。其他,口苦亦為心火重的征兆,如《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素向·陰陽應象大論》)。
    2.口甜 又稱脾癉,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辈≡从谄⑽?,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而為口干者,則又多見于老年陰虛者。
    3.口咸 口咸多為腎病的預報??谙特熤谀I,咸為腎之液,口咸為腎液上溢,其產生機制多為腎陽虛不攝,腎液上泛,或腎陰虛,虛火逼腎液上溢而致。
    4.口酸 酸為肝味,口酸為肝液上溢之候,多為肝熱上蒸所致。此外,土虛木乘亦可作酸,故口酸常為肝熱的預兆。
    5.口腥 口腥常為肺熱的征兆。此外,口腥亦為腎虛陽氣不足之象,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常出現特殊的口腥臭味。
    其他,口淡為脾虛之征,口臭為胃熱之兆,皆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如《醫宗金鑒·卷四十三·口舌論治》說:“口淡脾和臭胃熱,五味內溢五熱淫”。
    〔驗案〕:王××,男,51歲,寧波市物資局。1984年4月19日初診,口中甜酸咸苦辣味,從金津、玉液二穴滲出,首如蒙,夜寐早醒,口膩,苔白,脈濡,此脾胃濕熱使然也。擬從脾癉治,兼清膽胃之火。處方:省頭草9克,川連3克,淡吳萸2克,升麻5克,生石膏15克,龍膽草3克,三十劑。此證口中五味同時滲出,陸師診為脾胃濕蘊生熱。膽火橫溢,以蘭草化濕濁,膽草清膽火,石斛、石膏清胃熱,川連清心火,少佐吳萸之辛溫開郁散結,下氣降逆,蔻仁化胃濕,蒼術,茯苓醒脾濕,升麻升胃中清氣,全身有降有升,有溫有清有化,故經治而愈。
    二、味欲的預報意義
    正常,味欲是調和的,不應有過分的偏嗜和殊惡,如出現對某種味的特殊需求或忌惡,則意味著相應的臟腑精氣失調,故力圖借助于五味來恢復協調。因此,根據五臟對五味的“苦”、“欲”情況,可預知臟腑精氣的所偏和不足。如突然酷嗜酸味,是肝之不足,突然需求苦味為心之不足,而突然惡甘為脾之功能失常(脾為濕困)?!秲冉洝穼ξ逦犊嘤念A報意義早已有了精辟的論述,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此外,味欲和味溢現象,不僅在推斷病性和定位上有特殊價值,而且在預報吉兇上也有獨特意義。如久榻病人長期口淡無味,如漸思甘,是脾氣來復之征兆,但臨床上,筆者注意到危篤病人突然酷思某味是臟機將竭的“真臟味”溢現,是一種回光反照征象,不可誤認為脾氣來復,應引起重視。

    中大夫 2009-02-15 08:55
    第四十一章 食欲預兆
    食欲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食欲何只僅預兆脾胃,食欲的正常與否是臟腑功能狀況的反映。欲食與厭食更是基礎生命功能正常與否的一塊試金石,尤其為某些代謝性疾病的前兆……
    第一節 食欲預兆的理論基礎
    食欲、睡欲和性欲為人生三大生理本能欲望,三者的正常與否反映著人體基礎生命功能的正常和平衡,三者中只要有一方面缺乏和過分都會導致基礎生命紊亂,最終導致整個生命功能的失調而變生諸病。因此,調整好食欲、睡欲和性欲,是維持正常生理、延年益壽的起碼措施。
    食欲是脾胃功能好壞的重要標志,如《難經·三十七難》說:“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只有脾胃功能正常,食欲才好,此外,食欲的正常與否與五臟都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泄,心主血脈,腎司氣化,只有肝的疏泄調達正常,心肺氣血暢通,腎的溫煦正常,水谷才能正常腐熟,也才能有好的食欲。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臟腑功能失常,如肝郁脾滯,或心肺氣虛,或腎陽不足,皆可致水谷無以腐熟,津液不能轉輸,而出現食欲不正常。因此,食欲的正常與否是臟腑功能狀況的反映,食欲是基礎生命功能正常與否的一面鏡子。
    第二節 食欲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厭食的預報意義
    正常食欲本來是一種享受,當進食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之時,即成為所謂厭食。輕度厭食多為脾胃虛的信號,如《素問·脈解》篇曰:“所聞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倍喑霈F于久塌病人或暴病傷元之后。厭食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預診價值更大。
    此外,頑固性厭食,常為肝郁的征兆之一(多為神經性厭食),七情不暢是其主要因素。也有因食后困頓而厭食者,愈厭食愈困乏,二者形成惡性循環,又稱谷勞。尤須警惕的是厭食對癥積病人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如厭食往往是胃癌的早期信號,尤其是40歲以上如有不明原因的頑固性厭食,應考慮胃癌的可能性及消化系統的其他腫瘤,如胰腺癌的潛在。至于惡性腫瘤后期出現的惡液質引起的中毒性厭食則更為兇兆。
    另外,感受溫熱之邪后期,出現厭食為熱毒傷劫胃陰的信號,多由于急性傳染病“毒素”破壞了消化液之故?!督饏T要略》論述的熱病后期,由于情志不遂而成的百合病,即以不欲聞食臭為特征之一。慢性病由于脾腎陽衰,清濁升降紊亂、清濁相干而致濁陰不降,濁毒犯胃也常以厭食為先兆,如慢性腎炎出現關格(尿毒癥)惡心厭食即是尿中毒的重要警號。還有,肝病、黃疸、消渴病嚴重階段出現的濁毒(如酸中毒、酮中毒等)犯脾,同樣也以厭食惡心為信號。
    尤應提及,心肺陽衰,宗氣無力鼓動、血脈郁滯也可成為脾胃呆滯而出現厭食,常見于慢性心衰,肺氣腫,或其他心臟病導致的失代償期。
    其他,腎陽虛憊、命門火衰,火不暖土導致的厭食,則屬于臟竭厭食,更為不良預兆,常為內分泌疾患的信號。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或垂體功能不全等癥皆是。
    二、食欲亢進的預報意義
    大抵厭食多虛,善食多火,故食欲亢進常為胃中有火的信號。如《靈樞·五邪》曰:“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薄额愖C治裁·卷三·脾胃》說:“善食而瘦,多胃火”。
    此外,食欲亢進亦是蓄血的信號,如《傷寒論》陽明病,陽明蓄血、善食,因血滯氣郁又感熱邪,郁火內熾故易饑。
    尤應注意,食欲亢進是諸種內分泌紊亂疾患的前軀癥,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功能亢進的柯興氏綜合征,腦垂體功能亢進的肢端肥大癥等。
    其他,食欲亢進還是某些精神性疾病的信號,如癲病常出現不欲食,“不欲聞食香臭”,狂病則善多食,如《靈樞·癲狂》曰:“狂者,多食?!惫手委熡小皧Z其食即已”(即節其飲食,使之氣衰)之法。
    二、嗜食異物的預報意義
    嗜食異物,指嗜食奇特怪物,如蠟燭、煤碳、生米、茶葉、泥土、紙張等。發生在小兒多為疳積的信號,出現在成人則為肝郁情志病的征兆。
    小兒喜食異物,多伴有脾氣古怪、好哭、面有白斑,眼圈黑,發如甘松,腹大青筋,身體羸瘦。
    成人喜食異物,則常有情志不節史,并伴有神志異常,如無故哭笑,或癡呆多疑等神魂不藏之癥。乃胃中有郁火、伏火所致。如張景岳說:“凡喜食茶葉、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保ā毒霸廊珪るs證謨·飲食門》)。此外,有些精神病人也有著喜食異物的前兆。

    中大夫 2009-02-15 09:00
    第四十二章 性欲預兆
    性欲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性欲非但為性疾患的重要信號,更對諸多全身性疾病具有深遠的預兆意義。尤其在內分泌病、腫瘤及精神病方面,常為獨特的前兆……
    第一節 性欲預兆的理論基礎
    食欲、睡欲、性欲是人生三大生理本能欲望,正如告子所說:“食色,性也?!保ā睹献印じ孀印罚?BR>性欲是性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古代對性醫學已經開始了探索,如《易經》八卦已有愛情醫學的萌芽。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天下至道談》,《合陰陽》已有“房中術”的具體描述。古代的“房中”專著如《素女經》、《玉女經》、《玄女經》等,雖已佚失,但仍部分保留于《千金方》、《醫心方》及《正統道藏》等書中。歷代諸多著作也都有和性醫學有關疾病的論述,如陽痿、遺精、早泄等。說明中醫學歷代對性醫學都是極為重視的。
    性欲是協調陰陽的重要環節,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內經》早已指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正常的性欲是和諧夫妻關系,增加生活樂趣的因素,同時也是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性欲往往反映體內激素水平的高低。因此,性欲不僅為內分泌疾病的信號,而且亦是人體壽夭的早期征兆。
    中醫認為,性欲、生殖、發育與腎、天癸、沖、任、督、帶脈休戚相關,腎氣充盛者發育正常,生殖旺盛,性欲自然;而腎氣衰弱者,發育遲緩,生殖力弱,性欲淡漠。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曾論述了腎、天癸、沖、任與月經、生殖等的關系。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凶?,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甙?,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薄鹅`樞·五音五味篇》則對沖任與性征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如曰:“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此外,性功能還與肝至關重要,因為肝主疏泄,腎主蟄藏,肝腎合司精竅的啟閉。因此,臨床上不泄精與遺精、早泄等,與性密切相關的疾病均與肝密切相關。又肝之合為筋,故宗筋陰器的挺縱受用于肝。因此,性欲及性能力的正常與否與肝腎的關系至為重要。另外,正常的性欲是一種生理本能,是身體健康、臟氣充盛的標志,故性欲和五臟的狀況都極為相關,性欲反映著臟腑的盛衰,故性欲異常是人體臟腑功能的征兆之一,在臨床上對內臟疾患有一定的預報意義。
    第二節 性欲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性欲低下的臨床預報意義
    性欲低下是腎陽虛衰、命火不足的早期癥狀。其特點為常伴有陽痿、早泄、滑精、陰冷、性高潮遲緩或缺乏,性生活后體力恢復較慢等癥狀,且性事后常感頭暈、乏力,并常持續數日?;颊咭蚨鴮π陨钚纬韶摀?,從而形成惡性心理循環,使性欲日趨低下。臨床上多見于虛勞、水腫(包括慢性腎炎、尤為慢性腎衰)等病人。
    現代醫學的腺腦垂體功能不足(西蒙氏病、侏儒癥、席漢氏綜合征),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阿狄森氏?。?,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克汀病、呆小病等)皆可使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性腺水平低下而造成性欲減退,而且上述疾病陽痿的發生率幾乎高達80%以上。
    性欲低下不僅是激素水平偏低的信號,而且還是激素水平偏高的反映。如陽痿、性欲低下同樣出現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柯興氏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及肢端肥大癥,與激素水平偏低引起的性欲低下不同點在于,激素水平偏高者,大多繼發于性欲亢進之后。
    消渴病(如糖尿?。栶?,性欲減退,尤其性高潮喪失是糖尿病的較早信號。在糖尿病患者中,陽痿的發生率占1/2以上。現代醫學認為產生機制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引起,有的認為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累及陰莖海綿體的血管網所致,屬器質性病變,因此糖尿病導致的陽痿頗為頑固,如到代謝負性平衡時,陽痿的嚴重程度則更趨于加重。有1%左右的糖尿病人有逆向射精的情況,即性高潮時,精液向后射入膀胱,產生機制是糖尿病波及膀胱頸部神經,致射精時膀胱內括約肌關閉失靈,而致精液逆流。女性糖尿病患者,性高潮喪失是其主要征兆,足見出現頑固性陽痿,性欲減退應警惕糖尿病的潛在。
    此外,性欲減退還往往是郁證,尤其是肝郁的征兆之一,肝主疏泄,肝郁除可導致陽痿之外,還常出現不射精等癥狀。有些情況,由于社會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可導致性厭惡。抑郁性精神病也常出現性功能低下。
    人到40歲以后,陰氣自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故性欲稍減,是自然規律。更年期則由于激素水平的紊亂,此時性激素水平處于衰落前的波動,可表現出忽高忽低,因此性欲亦隨之而呈現亢進和低下的波動。但于更年后期時,大都有降低趨勢,如性欲過早的衰減者,是早衰的預兆之一。而心血管疾患,如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的性欲減退,除生理負荷不能承受外,則主要與心理負擔有關。
    二、性欲亢進的預報意義
    性欲亢進,為肝腎有火的信號,總不出肝家實火及腎家虛火二端,非為陰虛不能制陽、相火妄動的預兆,即為肝經實火搔擾的征象。前者必伴形瘦潮熱舌紅脈細,后者常兼面赤口苦舌黃脈弦,二者皆常有陽強不倒及遺精頻頻的共發癥狀。
    總之,性欲亢進多為人體虛性亢奮的征兆,正常,盛年男子每周自發性欲只應2~3次,40歲以后,陰氣自半,每周性興奮只應1~2次,如超過2次即有虛性亢奮的可能,多提示腎陰虛,相火過旺,火擾精室。此外,勞神太過,心陰暗耗,君火不能鎮相火,也能導致性欲亢奮。如腦力過度,睡眠欠佳,日久心煩難眠,欲火頻起,性欲亢奮,以致失精加失眠使虛火更熾,形成腦—腎髓神互耗惡性循環,因此須注意性欲過亢常為腦力勞動超負荷的信號,而非心感情動之作。
    〔例案〕 一男性中年工程師來診,因近半年來趕繪工圖而日夜伏案,睡眠欠缺。漸覺心煩心惹,欲火難壓,房事頻繁。后因感頭痛頭暈,腰酸失眠,精神痿糜不振而就診。吾細察脈象尺脈動數,知是腎虛有火,遂予孔圣枕中丸合三才封髓丹,安神育陰潛降虛火。方用:龜板15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天冬15克,生地15克,黨參10克,砂仁6克,黃柏10克。此方共服12劑,追訪睡眠大安,欲火已平,房事轉歸正常,工作效率提高,精神飽滿。
    此外,還須提及,老年人性欲突然亢進是不祥之兆,如《千金方》記載一七十老叟,突然思欲,強與家嫗晝寢,老婦勉而為之,后四旬病發而亡。
    現代醫學認為性欲亢進常為內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癥(腺腦垂體增生),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柯興氏綜合征)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早期癥狀,由于激素水平的偏高,因此,性欲亢進常為這類疾病的早期信號。此外,性欲亢進對腫瘤的預報也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生殖器官腫瘤更具有一定價值,如卵巢、輸卵管腫瘤、乳腺腫瘤、子宮肌瘤,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無論良、惡皆可很早出現性欲增強。男性前列腺腫瘤、睪丸腫瘤、由于雄激素水平的過高,也導致性欲亢進。此外,肺癌、胰腺癌等,可以因分泌異位的促腎上腺激素,而使激素水平升高,導致性欲增強。其他,原發性肝癌則常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可導致女性化而性欲減退。
    三、性欲對內分泌疾病的預報意義
    性欲異常是內分泌疾病的重要征兆,具有獨特的預報意義。由于內分泌疾患每可導致性激素水平紊亂,過高或低下而致性欲失常。主要原因是性腺功能發生紊亂所致。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重要的調節系統,人體內分泌腺主要有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內分泌腺通過激素調節機體,包括對新陳代謝的調節及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從而具有對生長、發育的控制和增強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以及對有害刺激的抗御性等。當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內分泌腺即通過分泌激素的變化來調整機體,使之應激。腦垂體是內分泌系統的重要腺體,除分泌生長激素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之外,還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促性腺素以及生乳素等,并通過負反饋調節使內分泌腺的調節保持在適度水平上。而腦垂體又受丘腦下部的管轄,通過丘腦下部——腺腦垂體系統調節靶腺系統的激素,靶腺系統又通過負反饋作用,控制腦垂體系統的功能,從而維持內分泌系統的協調。此外,神經系統對內分泌系統亦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性欲失常主要由于性腺功能紊亂所導致,與促性腺激素分泌過多或減少密切關聯,而影響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內分泌,除性腺本身外,還與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腺、前列腺等密切相關。這些內分泌的失常,可使腦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或減少,從而使性欲發生亢進或減弱。因此性欲的變化是對上述內分泌疾病的重要預報,往往是許多內分泌疾病的早期信號。
    此外,由于內分泌的關系,性欲亢進和減退,甚至異常,是精神性疾病的常見信號之一。如精神分裂癥(尤為抑郁型),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神經癥、變態人格,都常出現性欲減退、癔病,甚至出現性厭惡或性恐懼。而性欲增強則見于輕躁狂癥,精神分裂癥,青春型者性欲常呈高度亢進,所謂“花癲”即屬此病。此外,變態人格,還常出現性意向倒錯,如同性戀、自體淫(手淫)、窺陰欲、露陰欲、戀物淫、異性服淫、施瘧淫及被施瘧淫等。

    中大夫 2009-02-15 09:32
    第四十三章 睡欲預兆
    睡欲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三,人的一生中,竟被睡眠占去了1/3,這是十分驚人的比重,足見睡眠異常對疾病的預兆價值。失眠不但為勞心太過的警號,更是五神臟失調的外兆……
    第一節 睡眠預兆的理論基礎
    睡欲是人生的三大生理欲望之一,睡眠是人體的休整過程,《內經》一直極為重視,關于寐寤生理機制在《內經》中有著豐富的論述。首先,《內經》強調了寐寤生理與機體陰陽盛衰有著直接關系。如《靈樞·口問》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靈樞·大惑》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均清楚地表明,陽氣盛方能寤,陰氣旺始可寐,明確指出了寐寤與陰陽盛衰的密切關系。
    其次,《內經》著重論述了寐寤生理與經氣相交的關系,經氣相交和逆順在寐寤中具有獨特的生理意義。尤其是蹻脈和三陽經脈,更為相關。其中,陰蹻、陽蹻、皆與腦有一定聯系,陰蹻脈起于足止于目,主目的閉合,與睡眠有直接關系,陽蹻脈則上行于目、風池,跟腦有關聯,主目之開,二者對睡眠均有一定影響。如《靈樞·寒熱病》說:“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表明陰陽蹻的交會對睡眠有一定意義。然而,影響蹻脈交會的又主要是衛氣。正常人的衛氣從足少陰腎經經過陰蹻脈進入目內眥,如衛氣循行異常則致蹻脈經氣偏盛不能正常相交,從而影響到寤寐。正如《靈樞·大惑》所說:“衛氣……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故目不瞑矣?!l氣……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故目閉也?!弊阋娒洛簧砼c理氣的逆順,尤其與衛氣的循行是否循常意義最大。
    此外,陰陽水火交泰對寐寤也有一定影響,《靈樞·營衛生會》篇曰:“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睆娬{子午陰陽交泰對寐寤的影響,后世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心腎相交。主要指心腎水火交泰,如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致心陽獨亢就會導致失眠,或腎陽衰微致腎水無力溫升也可引起水火不交而難寐。因此,心腎水火相交對寐寤生理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睡眠生理與陰陽的盛衰、經氣及水火陰陽的交會密切相關。其中,尤以衛氣的循行為關鍵,衛氣循行的正常與否,不但關系著陰陽的盛衰,而且影響著蹻脈的交會,是維持寐寤生理的重要環節。睡眠與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睡眠是反映人體生命基本功能狀況的又一面鏡子。
    睡欲包括嗜眠及厭眠兩種情況,是疾病預報最常見的先兆證。關于睡欲障礙,現代醫學認為睡眠是一種節律性的生理活動,失眠是睡眠節律和睡眠時間的障礙,主要機制為大腦皮層興奮及抑制過程的失調。目前一般認為睡眠是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的一個主動的神經過程,但又不是由特定的神經結構所引起的。近年來則發現睡眠與中樞神經系統內某些特定結構及遞質的作用密切相關。如目前有學者實驗研究證明,低位腦干與睡眠的產生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它能對抗上行激動系統的作用,從而調節著睡眠與覺醒的相互轉化,是調節睡眠的中樞神經結構,證實了睡眠與某些中樞神經結構密切相關。其次,學者們還發現最為重要的是腦內一些單胺類(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能調節睡眠,此二者似乎是一對主要矛盾。在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不變或增高的情況下,降低5—羥色胺含量即可產生失眠,而在腦內5—羥色胺含量正常或增高的情況下,降低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則可引起多眠,說明睡眠與中樞遞質有關。此外,學者們還注意到藍斑尾部和中縫核尾部都是產生去同步睡眠所必不可少的,它們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協同的,而藍斑頭端(維持覺醒)和中縫核頭部(引起慢波睡眠),在功能上則是相互拮抗的。說明睡眠的生理奧秘正不斷被揭示。睡眠共有兩種狀態,一為慢波睡眠,特點是腦電圖與覺醒對比較慢而同步,故稱慢波睡眠或同步睡眠,不出現快速的眼球轉動。二為去同步睡眠,是一種去同步的低電壓腦電波,故稱為去同步化睡眠,出現快速的眼球轉動。上述兩種睡眠快速交替,開始慢波90分→去同步睡眠20~30分→慢波,交替3~5次,夢發生在去同步睡眠之時。人在一生過程中,總睡眠時間逐步減少,而去同步睡眠也從總睡眠持續時間中大大縮短。
    人的一生中,睡眠時間竟占去了1/3,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比重,充分證實了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意義,以及睡眠對疾病的預報價值。
    第二節 睡眠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失眠預兆的預報意義
    失眠是極其常見的病癥之一,具有重要的臨床預報意義。
    《內經》對失眠機制的看法,則認為失眠與陰陽失調、經氣不接、水火不交接密切相關。主要機制在于陰陽的偏盛偏衰導致陰陽不交,其中,不得寐尤以陽氣亢盛,陽不交陰為主要,正如《靈樞·寒熱病》篇說:“陽氣盛則瞋目”,即是說明失眠與陽氣過盛的關系。至于陰虛,尤其是營虛對睡眠的影響最大,因血由營構成,營虧血虛則心神失養致神不守舍,且營與腦髓的形成相關,所以營虛在睡眠中有一定意義。《靈樞·營衛生會》篇強調說:“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張景岳亦頗為重視,如他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警惕,或為恐畏,或者有所系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寤而為神魂不安等證”。臨床上,營血虧腦力不足而失眠者屢見不鮮,往往與化源不足心脾兩虧有關,然皆屬于營不足之范疇,以上說明營氣在失眠病理中的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衛氣的循行與阻陽偏勝有很大關系,從而對寐寤產生著影響。如《靈樞·大惑》說:“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睆埦霸酪舱f:“若病而失常,則或留于陰,或留于陽,留則陰陽有所偏盛,有偏勝則有偏虛,而寐寤也失常矣。”(《類經·八十三·不臥多臥》)皆說明衛氣循行失常與陰陽盛衰的關系,影響衛氣循行的因素大約有以下幾種:
    氣血盛衰因素 由于氣血的盛衰而形成肌肉的枯滑,氣道的通澀以致影響到衛氣的循行,導致睡眠障礙。如《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寐。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寐”即是此意。
    厥氣客入因素 由于厥氣客入,導致陰陽氣不通,干擾衛氣的循行所致。如《靈樞·邪客》曰:“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不瞑……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闭f明外邪對衛氣循行的影響。
    痰濕阻遏因素 由于痰濕阻遏致氣機不利造成衛氣之行遲滯,久留于陰故多寐。如《靈樞·大惑》說:“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即是。
    以上足見,無論何種因素影響衛氣之循行,皆易導致睡眠發生障礙。此外,經氣的調順對睡眠的影響也很大,如經氣乖逆,氣機不調,尤其是三陽經氣逆亂皆易干擾睡眠。正如《素問·逆調論》所言:“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断陆洝吩唬骸拔覆缓蛣t臥不安,……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正指出了經氣逆亂對睡眠的影響。
    此外,不得寐與膽也很有關,因膽虛則善驚易恐,使神魂不安而不寐,且膽主決斷,膽虛則決斷失職故神魂不定而難眠,又因痰延沃膽,或者由于膽氣不降導致胃不和降皆可影響睡眠,所以膽與睡眠是有直接關系的?,F代醫學認為失眠包括起始失眠、間斷失眠及終點失眠三種,起始失眠多病在青年,由于長期精神緊張、焦慮、致大腦興奮抑制失調所致;間斷失眠以中年多見,常因腸胃不良引起;終點失眠則老者為多,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良為主要原因。
    (一)失眠對臟虛的預報意義
    失眠最常為勞心太過的信號,但失眠的產生機制并不只與心腦有關。失眠一癥非虛即熱。如伴虛煩、夢多、健忘為心腎不交之征,而伴面無精光、心悸舌紅又為心營虧損之兆。若兼面黃食少,心悸健忘又為心脾兩虧之象。如伴惡夢善驚,恐怯膽小又為膽氣虛怯之標志。其中,尤對心腎不交病證有特殊的預報意義。正常,心腎水升火降,坎離既濟,睡眠才能正常。如心腎水火不能正常升降交濟,則易出現失眠。臨床上,不寐、心煩、多夢、健忘為心腎不交的四大癥狀,不寐如伴有其余三癥者,常為心腎不交的重要征兆。如《辨證錄》說:人有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此心腎不交也,蓋日不能寐者,乃腎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腎,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腎兩不相交耳。”張景岳亦強調曰:“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景岳全書·不寐·引徐東皋日》),不寐在心腎不交四大癥中多為最早報標癥,且易和心煩、多夢、健忘形成惡性發展,這些皆說明了失眠在心腎不交病證中具有重要預報意義。
    (二)失眠對內熱的預報意義
    失眠為體內有火的一個外露標志,無論是郁火、痰火、或實火,失眠一癥皆為主要征兆,如伴口苦脅脹、脈弦易怒為肝經郁火之象;若兼心悸舌紅,口瘡尿赤,又為心經實火之訊;而胸膈煩悶,嘈囃舌紅則是余熱內擾胸膈之兆。尤應注意,失眠常為痰熱內蘊,干擾魂魄的預兆,其特點為胸悶心煩、泛惡痰粘、苔黃膩、脈滑數。如沈金鰲說:“痰多之人,多不寐”(《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
    二、多寐預兆的預報意義
    多寐也屬于睡眠病理的一種類型,《內經》認為與熱邪及臟虛的關系較大。如《素問·刺熱論》說:“肝熱病者……多臥身熱”溫病中熱入營分多有煩擾不寐?!秱摗返?條說:“風溫為病……多眠睡”,268條說:“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等表明多寐病理機制多因熱邪干擾致魂魄離舍之故。至于臟虛,則每由陽氣虛,陰精不足所致。如《靈樞·大惑》說:“其氣不清則欲寐,故多臥矣”,《靈樞·海論》也曰:“髓海不足則懈怠安臥”,《靈樞·天年》還說:“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笨偟恼f來,嗜眠癥的根本原因在于陽氣虛、陰氣盛,這是因為陽的特性主動,陰的特性主靜之故,故陰盛多寐。此外,痰濁濕勝也是引起多寐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外濕,或脾虛濕盛以及肥人濕重者,皆易造成多臥。以上說明多寐與感受熱邪,濕邪及陽虛陰盛的關系最大。
    總之,多寐為嗜睡的前奏,大抵不出虛實兩類。其中,痰熱內擾和膽熱好眠或濕邪干擾為實,陽虛陰盛多寐為虛。如《醫學傳心錄》說:“脾胃倦則忽惰嗜臥?!逼涮卣鳛椋憾嗝录嫘貝炋刀?,苔黃膩脈滑為痰熱內擾之征,而伴胸滿脅脹,口苦欲嘔又為膽熱之兆,苦俱見困倦頭重,脘悶口粘,食少足浮又為濕困脾陽之象,以上皆為實證。
    虛證中,嗜臥伴神憊畏寒,肢冷苔白,少氣善欠,腰冷脈沉為陽虛多寐,而兼頭昏心悸,耳聾目花,遲頓善忘,又為臟精不足的預兆,大抵清晨即欲眠多為陽虛,午后多眠為陰虛。此外,嗜睡還為體內有瘀的預兆,如內有瘀血,尤其痰瘀合邪則更為嚴重,臨床上,腦血管硬化和大腦外傷后遺癥,皆有嗜睡多眠征兆。
    近年來,國內外都注意到嗜睡可為持續性睡眠,少則數日,多則數年,呼之可醒,食后又睡,有學者認為系一種病毒作祟,國內有用活血化瘀而治愈者。
    〔驗案〕 董××,男,47歲,解放軍干部。患者素體健康。1974年以來,嗜睡反復發作,病時睡眠不醒,呼之即應,應后復睡一日三餐也需他人喂食流汁,連續睡眠5~7日不等,經多次住院檢查,確診為“發作性嗜睡癥”1976年8月發病時,試以“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方宗桃紅四物湯加味。
    桃仁9克,紅花4.5克,生地12克,赤芍9克,川芎9克,當歸9克,姜半夏9克
    上方服三劑后,嗜睡癥基本解除,又復二劑,隨訪二年至今未復發。
    〔驗案〕 施××,男,21歲。
    初診:1978年3月18日,神倦嗜睡10月余。頭暈頭脹,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天睡到中午才醒,曾遺尿于床上,先服用過養心、安神、開竅、活血等方藥,效用不顯,查血壓14.67/10.67kPa(110/80毫米汞柱),脈象小緩,舌質胖,苔薄。《傷寒論》少陰病有“但欲寐”一候,從心陽不振論治,擬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處方:麻黃3克,附子3克,細辛2克,炙甘草3克,仙鶴草30克,5帖。
    二診:3月23日,這幾天早晨就醒,自覺頭腦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續服4帖,顯效。
    需要提及,嗜睡常為許多疾病的兇兆,如嗜睡常出現在腎陽不振,陰霾彌漫的情況下,為命火式微的兇兆。又嗜睡常為腦部疾患的惡訊,如腦瘤、腦炎、腦積水等。此外,嗜睡還常為中毒的警報。倦睡可為消渴病酮中毒的最早信號,亦為慢性腎炎、關格?。蛑卸镜龋┑木枺疫€是肝昏迷的前奏。

    中大夫 2009-02-15 09:38
    第四十四章 嗅預兆
    嗅覺異常是許多內臟疾病的信號,尤其常為某些精神病和心腦疾患的前兆。人體的氣息不是關閉的,臭氣是一種物質信息,臭氣可出現于人體的各種分泌液及排泄液之中,和內分泌更有著特殊的微妙關系。難怪臭氣既有法醫學的獨特價值,更具有對諸種疾病報信的使命……
    第一節 嗅預兆的理論基礎
    嗅,指嗅覺,嗅覺為鼻的功能,鼻為肺竅,肺功能正常才能維持正常的嗅覺。如《靈樞·脈度》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狈蔚牟∽兛煞从秤诒牵嵊X為鼻的功能之一。故通過嗅覺的異常能預知肺的病變。
    此外,大腸手陽明之詠,……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小腸手太陽之脈……別頰上?抵鼻。奇經八脈中的督脈等,皆與鼻有密切聯系,說明鼻的嗅覺和臟腑經絡密切相關,能反映內臟的疾患。
    《內經》把五嗅和五臟相配應,即臊、焦、香、腥、腐和肝、心、脾、肺、腎相配應,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藏精于肝……其臭臊;藏精于心……其臭焦;藏精于脾……其臭香;藏精于肺……其臭腥;藏精于腎…其臭腐。”即言五臟有病可通過五臭反映出來。
    嗅診包括嗅覺異常及人體散發出的異常臭氣兩個內容。人體散發出的異常臭氣可從口、鼻、皮膚和下陰二竅等發出,對疾病的早期發現的兇候預報皆有一定意義。
    第二節 嗅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異常嗅覺的預報意義
    異常嗅覺常能預知內臟的病理,如肝熱則鼻聞臊臭,心火熏則鼻聞焦臭,脾實則鼻聞香,肺熱則鼻聞腥,腎實則鼻聞腐。《靈樞·脹論》亦曰:“胃脹者……鼻聞焦臭”,《素問·腹中論》說:“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血枯”即強調了異常嗅覺對疾病的預報意義。
    臨床上,異常嗅覺常為某些疾病的前驅癥,如癲病、郁證。現代醫學的神經官能癥和一些精神病等皆常出現失嗅癥狀和幻嗅癥狀,這是因為“心藏神”,“心主嗅”的緣故(《難經·42難》:“心主嗅”)。嗅覺雖為鼻竅之用,卻主宰于心神,心神異常則必然導致嗅覺障礙,故嗅覺異常亦每為心腦疾患的預兆。
    失嗅為疾病的重要先兆癥之一,其產生原因為竅閉及內傷兩類。前者屬實多為外邪壅肺,或血瘀阻竅,或濁毒閉竅的征兆。如《中藏經》曰:“肺風之狀……鼻不聞香臭”,《圣濟總錄·鼻門》亦曰:“心經移熱于肺,致肺藏不和,則其竅也無以宣達,故為齆鼻(失嗅)”即是。現代醫學鼻咽癌先兆癥中,失嗅常為其中之一,性質屬于濁毒閉竅。導致失嗅的內傷原因則屬虛,為脾肺兩虛或氣血不足,精微不能上達鼻竅的預報,如久病失嗅,為臟精欲竭的不祥之兆。此外,鼻嗅為宗氣所出,(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宗氣上出于鼻而為嗅”,故臨床上,心肺氣虛常出現失嗅,即與宗氣大虛有關。
    二、異常嗅氣的預兆價值
    人體散發出嗅氣常是一些疾病的信號。人體得生氣則香,得濁氣則腐,得敗氣則臭,所以依據香氣、腐氣和臭氣可知人體臟精之盛衰。
    腐氣是人體濁毒之氣所化,濁氣來之極深,常提示病重,如消渴病人出現爛蘋果味,水腫晚期出現尿臭,黃疸后期肝臭,癥瘕出現特殊惡臭氣皆為病危之候。其臭氣可出現于各種排泄液中,如汗、尿、白帶、唾液、精液等。中醫歷代醫家時嗅氣預報疾病都極為重視,如《金匱要略》肺癰說:“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即強調了濁唾腥臭為肺癰的預兆。
    尸嗅為瘟疫重篤病人的兇訊,多提示臟腑敗竭,生機將滅。如《脈經》曰:“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又如戴天章《瘟疫明辨》所言:“瘟疫氣從中蒸達于外,病即有臭氣觸人,輕則盈于床帳,重則蒸然一室,且專作尸氣”。
    任何生物體皆可發散出一定的氣息,野生動物尤其明顯,人體也不例外。歷史載有香妃一事,即人體可以周身散發出強烈香氣的典型例子。人體發散出的氣息因人而異,這種氣息也是一種物質,除法醫學、公安偵察破案有極大意義之外,在預兆疾病方面更有著廣闊的前景。
    人體氣息是一種信息,尤其與內分泌激素的關系甚為密切,這是一種可聞而不可見的物質。人體氣息含有一定的內分泌激素,可以散發于體外,感染其它人,別的人也會在不自覺中接受這種氣息。如筆者觀察同住一個宿舍的女學生,月經期本來是各不相同的,幾年以后,竟趨于同步了,這有可能是互相感應了氣息激素的關系。另外在一些場合下,如男性比較多,則可以壯膽;常和健壯的人在一起,身體會逐漸好起來,而常和散發病氣的人在一起,身體會漸感不適。這些和氣息激素的感受都可能有一定關系。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人對氣息信息就有了認識,如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簡書《合陰陽》即記載了陰部氣息對性欲的影響,如曰:“十已之徵:一已而清涼出,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澡……”,所謂“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澡”,即指性交時發出焦、臊氣息,對誘導快感很有作用,即提出了嗅氣味與性刺激的關系。動物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通過散發的氣互相吸引,說明氣息信息與內分泌激素之間的微妙關系,及其對內分泌疾患的預報意義。
    生活中也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即人與人之間乃至夫妻之間,有的合得來,有的處不攏,有的互相增補,有的卻互為克損,說明人體散發出來的生物氣信息,有的可以互相吸收,有的卻是互相排斥的。汗液里雖然有一定的激素,但僅此是不足以解釋眾多的氣息現象的。中醫歷來十分重視氣息與內體的關系,氣息雖出自腠理,實源于內臟,如《靈樞·本藏》說:“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金匱要略》說:“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敝赋鋈梭w真氣出入于腠理毛孔?!峨y經·三十八難》說:“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說明腠理—三焦—真氣之間密切相關,強調了人體的氣息不是關閉的,是在不停地與外界環境交換著的。

    中大夫 2009-02-15 10:42
    第四十五章 音聲預兆
    音聲為諸種疾病的信號,發音異常尤為內分泌疾病的預兆。更應注意,音聲異??蔀榕K精欲絕的惡兆,琴將壞時,其聲亦敗,臟腑將絕時,其聲必碎……
    第一節 音聲預兆的理論基礎
    音聲的變化是重要信息之一,一臺機器有否毛病,靠聲音便可識別,同樣,人體的疾病也同樣可以根據音聲的變化進行預測。
    我國早在公元前殷商時期對音聲致病即有所認識,如殷虛甲骨文即有“疾音、疾耳、疾言”的記載。公元前二世紀《靈樞·憂恚無言》篇即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标U述了人體發音的結構及機制。
    聲間發自于喉、喉為肺竅,乃肺所司,氣是聲源的動力,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腎之氣出于喉,運于齒、舌唇,始能發音,所謂肺為聲音之主,腎為聲音之根。此外,肺為宗氣之源,“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靈樞·邪客》),故宗氣的充足是音聲發源的重要條件。此外,脾胃又為中氣之所出,中氣上榮,語音始能發聲。肝主疏泄,對聲門的啟閉有一定的作用。心主血脈,氣血運行通暢,聲室得營血的濡養才能發音,因此五臟與聲音都有密切關系,五臟精氣的充盛是聲音正常的根本。
    《內經》重視聲音和內臟的作用,提出五聲和五臟相應,如把歌哭呼笑呻(宮商角徵羽)與脾肺肝心腎相對應,五音的特點為木聲長而高,水聲沉而低,土聲濁而重,火聲高而尖,金聲響而強,每一種音都象征了五臟的一定特性。
    此外,經絡方面和喉有直接聯系的有:手太陰肺經循于喉(“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心經“上挾咽”,足少陰腎經“循喉嚨”,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后”,即肺、腎、心、肝其經氣直接貫候。另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之循行近于喉。奇經八脈中,任脈貫喉(“至咽喉”),沖脈出于頏顙”,沖脈、任脈“會于咽喉”。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
    以上說明喉嚨與人體臟腑經絡都有密切關系,臟腑經絡疾患可反映于喉嚨,因此喉嚨音聲是預報疾病的一個重要哨所。
    第二節 音聲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音聲異常的預報意義
    音聲的高低、長短、快慢對臟腑的虛實狀況皆有重要的預報意義,大抵聲宏則臟實,聲怯則臟虛,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指出言微而終日重復言語的為氣奪,尤其為腎虛氣奪的標志,因腎為聲音之根,腎虛氣不能上攝,故言微而重復。此外,聲音尤能反映宗氣的狀祝,宗氣為心肺之氣,積于胸中,上走息道,與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密切相關,宗氣虛則言語低微而難以接續。如臨床上,胸痹(如現代醫學冠心病,心肌炎后遺癥)即常以言語低微,難以接續為發病先兆,故前賢“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甚是。
    聲音對實證的診斷《內經》也早已有記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笨傊?,臟腑久病聲音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脾病聲慢,腎病聲沉,肺病聲促,心病聲高,肺病聲郁,故音聲的改變可以反映臟腑的狀況。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形脈證》說:“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瞅瞅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內經》曰:“膽病者,善太息”(《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等皆可說明。
    二、音聲的兇兆意義
    音聲的異常對疾病的兇危預兆很有價值。
    (一)聲音嘶啞兇兆
    久病聲音斯啞是不祥之兆,琴將壞時,其聲必嘶敗,臟腑將敗時,其聲必破碎。如扁鵲曰:“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笨梢娋貌÷曇糁饾u斯啞者,預后多不良?,F代醫學認為聲音嘶啞是喉癌的早期信號,40歲以上,中、老年人如出現兩周以上頑固性聲音嘶啞者尤應當心喉癌的隱伏。據報道,日本腫瘤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用一種專門的電子儀器,通過對患者的聲音進行分析來診斷喉癌,這種靈敏的電子診斷儀,借助電子計算機,能夠畫出聲音的頻率曲線,通過分析聲波曲線的變化,來診斷疾病,為中醫聞診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喉息肉等癌前期也常以聲音嘶啞為先兆癥,嚴重心臟病,腎臟疾患,因氣血郁滯,喉水腫,也可出現聲啞。其他,慢性炎癥如喉梅毒、喉結核等也常出現聲音嘶啞。
    總之,聲音嘶啞的出現往往提示疾病深重預后不良,臨床醫師應引起警惕,大凡雜病發喘,久病聲啞皆危病之候,所謂聲嘶血敗是也。
    (二)噦兇兆意義
    噦,即呃逆,久病發噦是病深的一個重要信號?!秲冉洝吩缫延袊們凑椎挠涊d,如《素問·寶命全形》曰:“病深者,其聲噦”。《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臨床上,噦出現于久病者多提示病深入臟,預后往往不良,新病聞呃,非火即寒,久病聞呃,胃氣欲絕,如舌質紅絳者,則為胃陰欲絕的征兆。一般而言,久病咳逆預報肺絕,重病發噦預報胃氣絕。如《靈樞·終始》篇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噦也預報腎竭,如腎虛不納,虛氣上逆,又稱脫呃,為真元大虛之兇兆,正如林佩琴所說:“虛脫呃則非大補真元,必難鎮攝也”(《類證治裁·呃逆》)。
    此外,熱病極期出現噦亦為不祥之兆,如《靈樞·熱病》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其他,噦在婦產科中也有重要預報意義。如《證治準繩·雜病·呃逆》說:“產后呃逆,此惡候也,急灸期門三壯”。張景岳亦曰:“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證。查其中虛,速宜補脾,查其陰虛,速宜補腎……猶恐不及則惟大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現代醫學認為呃逆和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及炎癥很有關系,因此常為較嚴重的臨床表現。常常出現于腦炎、腦膜炎、腦瘤、腦溢血、腦血栓、脊髓癆、癲癇、狂犬病、破傷風以及全身感染性毒血癥,如傷寒、痢疾等。此外,肝、腎、功能衰竭,如肝昏迷、尿毒癥病人,晚期出現呃逆皆提示預后不良。
    (三)失音兇兆
    失音有竅閉和內奪兩種,竅閉屬實證,內奪為虛證,腎為聲音之根,肺為聲音之標,虛多屬腎,實多責肺,故竅閉多責于肺,內奪則為腎虛。失音主要對肺、腎疾患有較大的預報意義,如《素問·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內奪失音又稱為瘖,常和痱(四肢不遂)伴發,故稱為瘖痱,為腎虛重證,屬現代醫學腦血管病、腦腫瘤、腦膿腫、神經梅毒等病的主要癥狀??傊?,失音屬內奪的多為臟竭的不祥信號,預后多不良。如《醫學入門》曰:“內傷虛損,因瘡失音者不治,病人陰陽具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矣?!笔б粼谂R床上不勝枚舉,如久咳肺損出現無聲,即前賢說的:“金破碎亦無聲”,說明失音是許多臟虛的先兆。
    竅閉失音主要為肺竅閉,所謂“金實則無聲”一般為外感,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此外,孕婦失音還為胞絡脈絕之征兆,如《素問·奇病論》說:“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為何也?……胞之絡脈絕也”。
    失音還須注意鑒別喉瘖及舌瘖的預報意義,喉瘖多為暴啞,為外邪客肺,主要病位在肺。舌瘖,為暴瘖及漸瘖,多責之于心肝腎。因舌為心之苗,故《古今醫統》說:“久病人不語,為心氣絕者死”。如中風失語,腎虛瘖痱皆為舌瘖。暴瘖多為肺實,久瘖多為心肝腎虛,說明舌瘖多提示心肝腎疾患。正如張景岳所說:“五臟之疾,皆能致瘖……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為心之神、肺之氣、腎之精三者為之主?!?BR>(四)鄭聲兇兆
    所謂鄭聲,是指出現于生命瀕危,精神散亂時的一種語言重復,聲音低沉,斷續難接的語聲先兆,為臟大虛之報標兇訊。如《傷寒論》陽明篇提出的:“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即明確指出了鄭聲的本質。
    鄭聲無論出現于亡陰或亡陽之際,皆為危候兇兆,如伴厥冷面白,汗出如珠,息微脈絕則為亡陽之兇訊,而面潮膚癟,膚熱舌紅,氣促脈芤又為亡陰之險候。
    三、發聲異常對內分泌疾患的預報意義
    發音障礙能預報內分泌疾患,亦是一種早期信號。預報隱藏著的內分泌障礙,特點是聲帶檢查多未發現異常,局部治療不見效。
    成年男性出現“童聲”或“女聲”應警惕性腺功能低下情況,成年男子如出現童聲,聲音尖銳,常為隱睪癥。兩性人,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或睪丸炎等疾患的預報,如因病切除睪丸患者出現聲音尖脆,應注意補充雄激素。
    女性出現“雄雞聲”為男性化的信號,應考慮先天性卵巢發育不良。兩性人或其他卵巢疾患,如卵巢腫瘤,卵巢結核,卵巢炎癥等,皆可導致雌激素水平低下而致聲音改變。如因病用雄激素治療者,則須注意停藥或減量,以免引起男性化。
    另外,如女性男音化,男性聲音降為低音,聲音嘶啞者,如伴有肢端肥大,局部喉結明顯突出,喉粘膜增厚,聲帶延長,喉腔變寬者,應考慮腦垂體前葉過度增生(垂體腫瘤)。其他,發音如笛聲,應注意喉痙攣,考慮甲狀旁腺功能不足。
    聲音低頓而沙啞,如伴有遲頓、浮腫、蒼白,畏寒應考慮甲狀腺功能不全,如粘液性水腫,病人若有甲狀腺炎及甲狀腺摘除史者,更應注意補充甲狀腺素。發音無力,如伴口渴、多尿者,應注意糖尿病性聲帶麻痹。
    此外,服用激素的人,如出現聲調異常應注意異性化傾向。如女性因患婦科腫瘤應用睪丸素出現男音,或男性因患男科腫瘤或其他疾病服用雌激素出現女音調,都應調整藥量,防止異性化。

    中大夫 2009-02-15 10:43
    第四十六章 疲乏預兆
    疲勞為人體超負荷亮起的紅燈,應引起高度重視。疲乏是預報疾病的重要信號,尤其心理性疲勞常為病理性疲勞的前兆……
    第一節 疲乏預兆的理論基礎
    疲乏,是疾病的極常見且極重要的信號,疲乏分為三種性質,即:
    1.生理性疲乏 包括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之后產生的乏力神倦現象,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休息即可好轉。
    2.病理性疲乏 此種疲乏是由于疾患,包括軀體性疾患和精神性疾患所致(后者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無論急性疾病或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皆易使人體精、氣、神損傷過度而導致疲勞。
    3.心理性疲乏 這是精神因素導致的疲乏,由于苦悶、恚憤、憂郁、焦慮,長期不能排解的心理沖突,導致心理失衡,是心理性疲勞的產生根源。只有當心理因素排除后,疲勞才能消失,所謂心病要用心藥治,心理性疲勞是一種潛匿性的疲勞,常使工作精力下降而又無藥可治,對生產力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應引起重視。
    中醫疲乏,指乏力困倦,肢體怠惰?!秲冉洝贩Q為“解痹”(《素問·平人氣象論》)、“怠惰”(《靈樞·海論》)。
    疲乏的產生機制為化源不足,如氣血不足,能量供給不夠,或耗散太過,供不應求。與肝、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因肝為疲罷之本,主調節血量供給全身器官,所謂:“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臟生成篇》)。肝血虛或肝氣郁滯,則氣血不能布達,人體失養,故不能運動而感疲勞,因此,疲乏與肝關系最為密切。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主藏精,為人體氣化的動力。如脾為濕困或暑傷元氣或久病傷體,以及熱病耗傷氣陰,皆可致脾腎先后二天受損而使精血失榮,疲乏內生。故疲乏雖為一個現象,實為內體臟腑病理的反映。疲乏對疾病的預報意義,還在于對疾病的反映較為及時,臨床上許多疾病都可以疲勞為先兆表現,因此疲勞的出現,實際上是對人體超負荷亮起的紅燈,應引起高度重視。
    第二節 疲乏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疲乏是虛證的預兆
    無論臟虛、絡虛還是氣虛、血虛,不管是氣血生化障礙,抑或氣血耗散太過,皆可導致人體氣血失榮而出現疲乏、疲乏既是化源不足的信號,也是消耗太過的警告。故疲勞不僅對各種虛證、虛勞有重要的預報意義,并且也是許多消耗性疾病如消渴(包括現代醫學尿崩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結核病、遺精、帶下等病的報標癥。
    疲乏也是許多內分泌疾病的預兆。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阿狄森氏病,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的席漢氏綜合癥,代謝功能低下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如克汀病、呆小?。┮约按x亢增的甲狀增功能亢進癥的耗氧過度病,皆可以疲勞作為前軀癥狀。
    二、疲乏常為濕邪伏體的信號
    溫熱之邪襲體,常以疲勞作為征象。如風溫邪襲肺衛,肺失宣發,肺氣不布,機體失煦故以乏力為疾病的開始,特點為伴有頭痛、惡風和口渴。濕溫初起,脾被濕困,精氣無以轉輸,而以肢重怠惰為先驅癥,除疲乏外兼見胸痞食少。暑溫、暑邪耗氣傷津,元氣大傷,則以肢倦神疲、脈虛無力為征兆,且常具見多汗、口渴及脈數而芤。春溫,溫邪發于氣分,熱郁于里,毒伏于內,氣分首傷,故亦以疲乏為先見癥,還常伴心煩口渴、身熱苔黃。如現代醫學中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前即以疲乏神倦為先兆。溫毒是感受溫熱毒邪引起的時毒疾患,如大頭瘟、爛喉痧,始以熱毒壅阻氣分為主要病機,故發病前亦以驟然疲勞為報標癥。伏暑,暑邪伏內、化燥化火、津氣暗傷,故亦以疲勞為先驅癥,如長夏流行的病毒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均以疲勞乏困為先兆。吳鞠通說:“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所謂證本一源,即言三者皆挾濕傷氣,故初起皆以疲乏神困為早發癥。秋燥,以燥邪傷津耗氣為主要病機,故有“上燥治氣”之說,初起亦以疲勞為先見癥。
    以上足見,溫熱性疾病由于氣陰兩傷,故最易出現疲乏,故疲勞對溫熱性疾病有重要的預報意義。
    此外,目前國際上比較關注的疲勞綜合征,多發于中年腦力勞動者,過去以為是勞累所致,現在已證實是由一種病毒引起,而疲勞只是該病的征兆,可供參考。
    三、疲勞是郁病的先驅癥狀
    疲乏,是郁病,尤其是氣郁、肝郁的先兆癥。精神憂郁,七情不暢,六欲不遂,主要以導致氣機郁滯最為多見。郁病所致的疲勞其病機不在氣虛而在氣郁,因非為氣血不足,乃氣血不能周流,失于布達之故。這一類疲乏,補氣無效,只須疏郁導氣,則短氣乏力自愈。
    此類疲勞,源于脾虛痰郁,或七情氣郁,或勞心血郁,多發生于郁證、臟躁、百合病等疾患。其中,郁證由氣郁發展為血郁、痰郁、濕郁、熱郁、食郁、六郁病機亦由氣機郁阻發展為氣血化源障礙,導致氣血不足。這樣由氣郁發展為氣虛,氣虛反過來又加重氣郁形成惡性病理循環,故疲勞程度逐漸加重。這類病證也常見于更年期女性,特點為精神不振、氣短乏力,善太息,委屈好哭,脅肋不舒,可有七情受傷史,也可無七情致因,包括現代醫學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病。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尤以憂抑性為突出),癔病,神經衰弱等,亦以明顯疲勞先披露于外。
    四、疲勞是肝病的信號
    肝為罷極之本,疲勞為肝病最靈敏的反映,對肝病具有獨特的預報意義。臨床上除肝郁外,現代醫學如肝炎、肝硬化、肝腫瘤、肝癌、多囊肝……舉凡肝病,皆無不以疲勞為先導癥狀。因肝主升發,肝主筋,肝為血本,肝病則氣血缺少鼓動,故易疲乏。如病毒性肝炎,疲勞即往往為最早先兆,若伴食欲減退,惡心,則更應引起警惕。無論各型肝炎,疲勞皆為最早信號。此外,疲乏還是慢性肝炎復發的報標癥。
    《內經》所說的“解痹”實際上就是一種疲勞病,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尺脈緩澀,謂之解痹”,《素問·刺要論》說:“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痹然不去矣?!苯獗圆∈歉文I虛所導致的一種以疲勞為主要特征的勞病,嚴重時會出現無力危象,主要特征為疲勞、消瘦、筋骨懈怠,尺緩脈澀為肝腎虛之象。肝主筋,腎生髓,肝虛筋失于煦濡,腎虧胻髓不能充,故足解筋渙。該病包括現代醫學的重癥肌無力,如《內經》曰:“人之亸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亸”(《靈樞·口問》)。亸,音妥,下垂之謂,指全身松垂下墮病證與肝腎密切相關。
    五、疲乏的兇兆意義
    疲乏常為一些晚期疾病的兇兆,尤其為慢性代謝自體中毒的兇兆,預后多不良,如水腫、關格癥、黃疸后期、消渴晚期、癌晚期,常表現為衰弱性疲乏,雖長期休息也不得緩解。包括現代醫學的慢性腎炎尿毒癥,肝硬化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等。而惡性腫瘤的疲乏,是一種頑固性的惡性疲乏,稱為癌疲乏,是為大兇之兆。重癥肌無力亦會出現疲乏危象,則易呈生命危險。此外,一些急、慢性傳染病,如梅毒、結核晚期,由于毒素內擾,亦常出現惡性疲乏,即為中毒性疲乏,同樣為不祥之征,尤須注意,極度疲乏伴畏寒肢冷善欠,又為腎陽虛命火衰弱之兆,預后往往不良。
    心理惡性疲勞是許多情志病的兇兆。巨大的心理創傷,可遭致嚴重的心理疲勞,心理疲勞可以引起生理疲勞,生理疲勞反過來又加重了心理疲勞,二者之間形成惡性病理循環。因此,情志導致的心理疲勞,比其他因素引起的疲勞危害性更大,應引起高度警惕。

    中大夫 2009-02-15 14:03
    第四十七章 消瘦預兆
    消瘦不僅為脾胃異常的外鏡,更為內體可能有隱匿著的疾病的預兆。尤其進行性消瘦更是許多內分泌病、代謝性疾病及腫瘤的惡訊……
    第一節 消瘦預兆的理論基礎
    消瘦是指肌肉脂肪的消減,主要與脾胃的關系較大,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虛則飲食不為肌膚,故消瘦。如《難經·十四難》曰:“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奔∪鉃槠⑺体?,故消瘦是脾胃功能異常的外鏡。
    此外,氣血不足,失于榮養;陰虛火動,暗灼消蝕;胃熱熾盛,消谷善饑;肝火亢盛,營陰暗耗;或蟲積奪食,形體失養;或腎陽虛衰,氣不化精等皆可致消瘦,總不外營養失榮或消耗太過兩大方面。
    消瘦和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以及精、氣津、血的化源皆密切相關。因此,消瘦也是預報疾病的一聲警哨。
    第二節 消瘦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消瘦是虛損的報標癥
    虛損是精氣虧損,元氣虛弱,臟腑功能低下的綜合病變的概括。形成原因無非先天不足、五臟稟薄或老弱多病、氣血內傷,或后天失于攝養、陰陽俱損,或形神過用,損及五臟等,總與脾腎先后二天的虧損至為攸關??傊?,無論是化源不及,還是虧耗太過,其特點皆為榮血不足,全身失濡。而虛損的程度則又以消瘦的程度為標志,輕則僅現于面目,重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破?脫肉,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說明消瘦是形脫的見證,是虛損的重要標志。
    二、消瘦是內有伏火的信號
    火指臟腑的虛火,為陰虛的必然發展,也包括邪氣或氣郁所化之火,主要為腎陰虛之相火亢盛,肝氣不舒的郁火暗熾及脾陰不足的胃火內伏,或素有內熱、蘊伏化火等,由于內火消灼致榮血耗散而日漸消散,故消瘦是內有伏火的重要信號。
    現代醫學認為,消瘦常是內分泌疾患的主要征象,如代謝旺盛、消耗亢進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和內分泌減退、代謝低下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腦垂體功能減退癥,如阿狄森氏病,席漢氏綜合征等,皆以明顯的進行性消瘦為標志。
    內火消灼的消瘦與虛羸消瘦各有特點,內火消灼所致者,多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頭暈易怒,而虛羸消瘦則兼面色萎黃或黎黑虛浮、乏力萎糜、畏寒肢冷及腹脹便溏。前者多為肝腎陰虛引起,后者則系脾腎陽敗所致,然皆以日漸形體消瘦,肌肉消減為其前軀癥候??傊?,虛火消瘦的主要原因在于虛火消灼,榮血耗散增加,即異化作用的過強,而虛羸消瘦主要原因又因于化源虛憊、營血無源,同化作用低下之故。
    三、消瘦是濁毒內匿的信號
    由于臟腑功能紊亂、運化失司,產生清濁相干而致消瘦,主要由于濁毒內壅,形成厭食、化源漸竭之故。其中,關格(如尿毒癥)、黃疸(如肝硬化、酸中毒)、消渴病(如酮中毒)等疾患后期皆出現明顯消瘦。此外,有些疾病,如勞瘵、巖、梅毒、麻風等,由于毒素的吸收,加速消耗而致消瘦,故消瘦常為濁毒內干和毒邪內伏的征兆。
    惡性腫瘤常潛伏地進展著,早期癥狀很難發現,但當出現惡液質引起消瘦時,已為晚期兇兆。
    至于郁病引起的消瘦(包括神經性厭食),由于易導致惡性循環,代謝紊亂而急劇消瘦,故亦不可輕估。

    中大夫 2009-02-15 14:04
    第四十八章 肥胖預兆
    肥胖是許多全身性疾病的信號,“肥人多痰”,足見肥胖對疾病的預兆意義。肥胖還常為內分泌疾病的重要報標癥……
    第一節 肥胖預兆的理論基礎
    肥胖指不正常的發胖,有些人40歲以后逐漸增胖,乃屬正常范疇,但若體重超過正常范圍的20%,即非正常,超過30%則為肥胖?。ㄕsw重為:身高數(厘米)減去105即是)。
    引起異常肥胖的主要原因為脾腎虛失于健運,痰濕內生,聚凝軀體而肥胖;或嗜食肥甘高粱美酒而致營養過盛、堆積于體;或工作勞累、節奏過緊,損及于肝,肝失于疏泄,而致痰濁潴留形體,皆可形成肥胖。
    痰濁脂毒瘀阻脈絡形成胸痹、脈痹、心痹(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硬化),導致中風、卒死,甚至沉積于內臟形成所謂脂肪肝、脂肪心,疾患叢生。
    總之,肥胖形成原因與肝脾腎功能失調甚為攸關。調理肝脾、化痰除濕,是治療肥胖的根本大法。其次,腎虛氣化失常,不能化脂降濁也是肥胖形成的原因之一。
    以上說明肥胖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征象,肥胖是內臟病理的重要標志,通過肥胖能預測內體疾患,此即肥胖對疾病的預報意義。
    第二節 肥胖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肥胖為內臟濁瘀的信號
    前賢有“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之說,肥胖是內體痰濁瘀脂堆積的象征,導致肥胖的痰濁,多為內濁,無論混濁、陰濁、血濁三者皆為內濁,均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產物。這些濁痰繼而演變為瘀,痰瘀互結,瘀積機體形肉、內臟和血脈,從而變生諸疾。故形體肥胖是痰濁瘀阻內體臟腑血脈的前驅征象,出現形體肥胖的同時,大多已有內臟及血脈的血濁瘀積。因此形體肥胖的主要價值在于為內臟及血脈脂積的標志,故發現形體肥胖應警惕內臟的瘀積。
    人體脂濁的瘀積,輕則血脈,重則內臟,大多以肥胖垂腴為外兆。高脂血癥性肥胖以腹胖及肩背胖為主,比臀部下肢肥胖的隱患更大。據研究,從腹背進入血液的脂肪更易在動脈壁沉著。因此,臨床上凡見腹部及背腰肥胖者,應警惕動脈硬化一類疾病的隱進。
    以上足見,肥胖是許多疾病的重要先兆之一,出現肥胖及減肥困難者,應警惕上述疾病的潛在。
    二、肥胖是脾腎內虛的標志
    肥胖人表面似壯,實質為形實內虛,許多肥胖的根本原因不在攝入過多,而在于運化失司,即所謂內源性脂質代謝障礙,此種肥胖痰濁脂膏的產生,主要為內源性。由于先天遺傳致脾虛運化脂濁能力不足,或后天損傷脾元致脾虛失運,皆可導致脂濁痰濕的瘀積滯留。許多病人形雖肥卻少氣無力、面浮自汗,可見肥人多虛,實為經驗之談,故肥胖虛浮為脾虛的外象。消渴病人常以肥胖為先兆,糖尿病胰島素分泌紊亂,有的即屬脾虛失運的范疇,臨床上不少病人由于飲食不節、積熱損脾、運化失司導致肥胖,不久即漸生消渴,更說明肥胖與脾虛的密切關系。
    此外,肥胖還為腎氣、天癸、命火盛衰的征兆,某此早期腎陰虛相火亢盛情況,常以肥胖為外露信號?,F代醫學認為肥胖與腎上腺皮質激素、腦垂體激素、性腺、甲狀腺等的分泌,密切相關。肥胖是內分泌紊亂疾病極其重要的參考信息。如性腺、甲狀腺、腎上腺皮質、腦垂體功能紊亂,皆可導致肥胖。其中,甲狀腺功能過低所致的粘液性水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柯興氏綜合征,腦垂體前葉功能紊亂的肢端肥大癥等,皆可出現有特征的異常肥胖。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肥胖,面部特征為滿月臉,面色紅潤,多毛油膩,頸粗,為向心性肥胖。腦垂體功能亢進的肢端肥大癥的肥胖,面部特征為下頜部鈍圓肥厚,嘴唇肥大,伴肢端末肥大。
    肥胖還為脾腎陽虛的預兆,由于脾腎陽虛,氣化失職,不能化氣降濁,則導致虛性肥胖。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面浮體肥,所謂粘液性水腫面容,呆板、淡漠,下眼瞼浮腫,面色蒼白是為特征。
    更年期肥胖則與沖任、天癸的變化甚為攸關,由于沖任不足,天癸衰減,使腎氣、命門失調,從而出現虛性亢奮,導致肥胖。故更年期肥胖可預報性腺功能變化的情況,尤其性腺功能減退,更有明顯預兆意義。如卵巢功能不足,卵巢結核、囊腫,卵巢切除術后,或絕經期后閉經,子宮摘除術后,輸卵管結扎術后,以及睪丸功能不足,睪丸炎癥后遺癥,睪丸切除術后,皆可出現明顯肥胖。特點為下半身(以臀部及下肢肥胖為典型),如女性卵巢功能不足則以臀部及下肢肥胖,而乳房及外陰痿縮為特征。男性睪丸功能不足則臀部發達,乳房增大,外生殖器縮小,這些皆為內分泌失調,性激素水平下降的緣故。此外,過早出現肥胖、禿頂,還常是早衰的預兆,以男性為多見,為沖任衰減、天癸不足的征兆。
    三、肥胖為肝膽氣郁的信號
    舉凡七情不暢,所愿不遂,導致的肥胖也很常見,主要機制在于肝郁不能正常疏泄,導致氣機不運,痰濁內積,聚于形體之故。這類人縱然飲食不多,亦同樣引起肥胖,此種肥胖多因精神因素引起,由于精神因素導致代謝失常,致體內脂濁過剩瘀積之故。某此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癥也會出現不正常發胖,主要因精神因素引起胰島素分泌紊亂的緣故。有些家族性同化過程過強,導致代謝性營養過剩引起的肥胖,則多與遺傳因素有關。
    此外,肥胖還是膽囊疾患的先兆之一,如膽石癥、膽囊炎多以肥胖為先見癥,尤其女性肥胖應警惕膽道疾患的潛在發生。

    中大夫 2009-02-15 14:05
    第四十九章 頭癥預兆
    頭為人體之首,腦為生命的中樞,故頭先兆最為腦疾患的報警儀。頭又為人體臟腑之窗口,故頭往往為內體疾病的先露,頭部的一些發露還常常是內臟的不祥之兆……
    第一節 頭癥預兆的理論基礎
    頭為人體的首腦部位,“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中,經脈直接與頭聯系的有小腸經、胃經、心經、大腸經、肝、膽、三焦、膀胱經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還直接“入絡腦”。通過經別和經筋上頭的有足陽明之別、足少陰之筋等,可見頭為經氣會聚之要地。頭密布俞穴,其中百會、腦戶、風池、太陽、人中等穴、還與生命密切相關。
    腦為生命的中樞,頭為腦之腑,腦的狀況必反映于頭,故頭癥先兆是腦的報警器,另外頭又為五官七竅集中之地,五官九竅分別為五臟六腑之外戶,因此頭又為人體臟腑之窗口,通過頭癥先兆,可以窺視臟腑的狀況,故頭癥對內臟疾病具有重要的預報意義。
    第二節 頭癥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頭對風證的預報意義
    高巔之上,唯風可到,風邪從上犯,說明頭部是風邪首竄的部位,故頭部癥狀為風病的最先披露。大凡風邪,無論外風或內風,頭部癥狀皆為早發先兆。如頭痛兼惡風寒為外風侵襲的報標癥,頭暈脹為肝風上竄的預兆,而頭搖則為內風的標志,因風性動搖之故。頭搖一癥,非風即火,如頭搖伴眩暈、面赤、口苦脈弦,則為風陽上擾之征;而頭搖輕微具見心煩、口渴、潮熱、盜汗,又為虛風內動之象;高年頭搖則多屬虛證。此外,腦鳴如風聲,輕微者多為腦髓空虛之象,如《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頭響如雷則稱“雷頭風”,為火郁之兆。其它,頑固性頭響伴恐布感的,還為一些精神病發作前的預兆。
    二、頭對陽氣盛衰的預報意義
    “頭為諸陽之會”,諸陰脈皆劑頸而還,唯諸陽脈具上頭至巔,則知頭為諸陽經氣之總會。足太陽膀胱經為“巨陽者,諸陽之屬也……為諸陽主氣也”(《素問·熱論》)。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經之陽,二者皆貫頭入注于腦,故頭部陽氣最甚,所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頭部獨能耐寒。《難經·四十七難》也指出:“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于頭耳,故令面耐寒也”。說明正常情況下,頭的耐寒力是極強的,一旦頭部出現發涼腦冷則為體內陽氣大虛之兆,如整個頭部發涼伴畏寒肢冷,多為腎陽虛的預兆,而巔頂部發涼兼面青肢厥吐涎沫,又為厥陰肝經中寒之象,后腦至背發涼則為督脈虛寒之標志。總之,頭部發冷為陽氣內虛的不祥之兆。
    頭除對體內陽虛有重要預報價值之外,還對陽盛、火癥尤為敏感。頭部屬陽中之陽,火性炎上,故體內陽盛、火熱之證,最易從頭部披露出來。如陽亢之證,無論是肝經實火,還是陰虛陽亢,都易以頭熱、脹、暈、痛為首發。其中肝陽上亢,常以頭熱、脹、暈、痛為先露,而陰虛陽亢,則以頭熱、頭暈為早發。另外偏頭痛常見于女子更年期,與陰陽不調有密切關系,如發生在月經期前后,多為腎陰虛肝郁之象,現代醫學認為是絕經前期,性激素由波動趨向衰減,導致血內激素失調之故。
    三、頭暈預兆的臨床意義
    頭暈主要為肝、腎疾病的預兆,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勝,耳鳴頭?!薄=詮娬{了頭暈對肝病、足厥陰肝經的預報意義。肝藏血,風氣通于肝、肝陽易化風,故無論肝血虛生風或外風引動內風,或肝陽化風,皆以巔眩為先露。前者以頭眩眼花、面萎黃、神疲怯弱為特征;后者則以頭脹暈、面赤耳鳴、煩躁易怒為表現,屬于腦性眩暈,老年人見此多有中風先兆之虞。
    腎生髓,腦為髓海,腎又主藏精,精髓相生,故腦髓與腎精的充盛至為相關。如腎虧髓??仗搫t易致眩,所謂“上虛則眩”(《靈樞·衛氣》)特點為有腦力不足,用腦多則頭昏加重或有遺精、腰酸之征象,又因精不上承而兼有耳鳴、耳聾癥狀。因腎開竅于耳之故,所以頭眩又為腎精虧損的信號。
    此外,一些耳源性眩暈常為痰濁中阻的標志,且伴惡心、旋轉等癥(如耳窩管迷路積水)。而眩暈特點為移位性,并伴有惡心、肩背肢麻者,又為邪在頸項的外兆。這種眩暈相當于現代的頸椎病,在《內經》已早有論述,如《靈樞·大惑》說:“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入于腦則腦轉。”即為頸性眩暈的最早記載。其他,頭昏暈伴肢麻、善忘(尤為人名遺忘)出現一過性眩暈者,又為腦絡瘀阻將成腦絡閉阻的先兆,相當于現代的腦血栓形成前的先露。
    四、頭痛的兇兆意義
    頭為腦之外腑,故腦本身有病,必然最早反映于頭,如頭響如雷伴頭脹,則為痰瘀阻腦,多是腦瘤的信號。而頭劇痛導致手足冷過肘膝,旦發夕死,又為腦病的大兇之兆,預后不良,如《靈樞·厥病》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發熱伴頸項強者為邪中于腦之兆,如《金匱要略》痙濕喝篇即有頭熱、頸項強急,甚至角弓反張為痙病的論述,是腦、督脈受邪的特征?,F代醫學認為頭痛伴噴射性嘔吐、頸強、意識不清者,為腦內高壓的表現;如伴高熱為腦炎、腦膜炎之征;無熱漸起而伴頭脹、頭響的要考慮腦瘤等占位性病變;如見頭劇烈疼痛者,應警惕顱內出血,如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此外,頭部的一些癥狀,常是內臟不祥的預兆,如頭為一身之柱,頭不能舉,又稱天柱傾倒,為精氣大虛之兇兆,故《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又頭熱面嫩紅如妝,畏寒肢冷脈微現象,則為陰勝格陽的險訊。
    另外,頭為清陽之腑,對濁毒最為敏感,如濁毒犯腦,則頭痛、頭昏、惡心為最早報兇癥。如水腫關格、消渴后期、黃疸后期的自體中毒癥,頭部皆能較早發出警告。癌癥晚期癌毒上攻的頭痛,則為頑固性的、沉重的頭痛。環境不潔、空氣污染,頭部不適也是最早信號,如煤氣中毒必最先出現頭痛、惡心先兆。
    其他,頭部為五官的匯聚之處,因此頭痛與五官科的預報也很有關聯,如頭痛伴眼痛、眼脹,應警惕青光眼,而頭痛伴耳鳴鼻阻及涕血又常為鼻咽癌的兇兆。

    中大夫 2009-02-15 14:05
    第五十章 咽痛預兆
    咽喉重地為人體的要塞,是疾病的重要通報哨所。由于咽和許多內臟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咽痛常常為許多內臟疾病的前奏……
    第一節 咽痛預兆的理論基礎
    咽,位于人體的咽喉要地,為人體內臟之哨卡,是疾病的重要警報站。
    咽部是人體氣血的要沖,經絡循行的樞紐。咽為食道之始,呼吸之門戶,故與肺脾胃的關系甚為密切,如《靈樞·憂恚無言》說:“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靈樞·脹論》亦說:“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脾胃、小腸的經氣皆上注于咽,如:足太陰脾經“上膈、挾咽”,手太陽小腸經“循咽下膈”,足陽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等。此外,咽與心也有一定的聯系,手少陰心經“從心系上挾咽”。其他,任脈、督脈經氣也上貫于咽,如任脈“至咽喉”,督脈“上貫心入喉”,其余,足少陰腎經“循喉嚨”,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后”足陽明胃經“循喉嚨”,等,足見咽與人體臟腑經絡皆密切相關。咽是人體的主要上竅,是病邪入侵五臟的入口,因此對五臟疾病的反映皆比較直接,故咽為內臟疾病的重要窺鏡。
    第二節 咽痛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咽—內臟”預報意義
    咽為人體第一大孔竅,與內臟皆相通應,咽竅是病邪侵入內體的第一道門戶,咽與內臟有許多直接聯系,如咽—心病理鏈,咽—關節病理鏈以及咽—腎鏈,咽—肝鏈,咽—膽鏈,咽—腸胃鏈等。故咽有病可以直接深入內臟,同樣內臟有病,可直接反映于咽。咽—內臟存在著病理因果鏈,因此咽是內臟疾病的重要觀察站。
    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咽部與全身疾病的關系,如張仲景《傷寒論》,除太陰病之外,其余五個病篇都有咽痛的條文,尤其以咽干為少陽病的提綱癥,而少陰病則除有陰盛格陽癥的咽痛外,還有少陰咽痛四條,如陰虛熱擾的豬膚湯證,水虧火炎的苦酒湯證以及少陰客熱的甘草場證、桔梗湯證,以及少陰客寒的半夏湯證。此外,少陰三急下癥,厥陰陽復太過的喉痹及寒熱錯雜重癥,如麻黃升麻湯證等,也都以咽痛、咽干為辨證眼目。
    (一)“咽—肝膽”預報意義
    咽為肝膽之使,故對肝病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如咽腫為肝經郁火、火毒上攻之外兆,而咽阻又常為情志不遂、肝郁不舒的征象。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說:“婦人咽中如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咽中炙臠,即咽阻有異物感,后人稱之梅核氣。此外,痰涎沃膽、痰濁上壅,咽也必然有如阻的反映。
    近人已注意到咽與肝膽的密切關系,如患慢性扁桃體炎患者,有70~90%的肝解毒功能下降,此外肝對蛋白的合成也降低,而一旦病扁桃體切除,則肝的這些功能皆逐漸得以恢復。此外,慢性咽扁桃體炎還常同時患有膽囊炎,當切除扁桃體后,膽囊炎竟然獲愈,上述皆充分證實了咽與肝膽的直接病理鏈關系。
    (二)“咽—心腎”預報意義
    由于手少陰心經“從心系上挾咽”,足少陰腎經“循喉嚨”,因此咽與心腎之氣直接相通應,二者常相繼為病。如患乳蛾后不久,漸出現怔忡、心悸、胸痛,或浮腫、腰痛、尿頻等?,F代醫學認為,如咽扁桃體炎或咽峽炎后,有的病人不久即出現心肌炎、心內膜炎或腎炎,說明咽與心腎之間,存在著病理因果鏈。臨床上,咽炎或咽扁桃體炎,還常常是心肌炎、腎炎復發的報標癥。當扁桃體切除后,心、腎疾患皆可得以緩解,并復發減少,咽對心腎的預報意義,可以見得矣。
    (三)“咽—脾胃”預報意義
    咽位于食道上端,為脾胃之延伸,故與脾胃的關系是最直接的,故咽—脾胃病理因果鏈,在臨床上也是存在的。如咽痛的人常同時伴發腹痛或腹瀉等癥,亦即患扁桃體炎的人,常有腹部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存在,一旦咽痛好轉,則腹部癥狀也每每不藥而愈。近人還尤其注意到扁桃體炎與急腹癥,諸如與闌尾炎、胃炎的關系,有的患者,扁桃體炎每發一次,闌尾炎即隨之加重,而一經切除扁桃體,則闌尾炎竟奇跡般地消失了,說明咽與脾胃存在著病理因果鏈的關系。
    (四)“咽—肺、關節”預報意義
    咽又為呼吸之門,故和肺有著直接的關系,咽痛通常為上呼吸道疾病的前奏。臨床上,咽痛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咳嗽或痹癥等?,F代醫學亦認為,扁桃體炎、咽峽炎與風濕性關節炎同樣也存在著親緣關系,說明咽—肺、關節因果鏈是客觀存在的,一旦切除扁桃體,則上呼吸道炎癥及關節炎都可以減輕。
    此外,咽痛還是許多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血液病的征兆,出現咽痛伴高熱、全身淋巴結腫大及出血傾向,即應警惕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此外,粒細胞缺乏性咽峽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亦都有咽痛信號。其他,猩紅熱、梅毒等全身性疾病,亦有咽痛前兆。
    二、咽痛的兇兆意義
    咽(主要指各種扁桃腺體),是人體的重要屏障,是病從口入的第一道關卡,正如現代醫學認為咽是人體的重要免疫器官,是防病的前沿一樣。咽部的各種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都與身體的防病有關,如病邪沖破第一道防線即可長驅直入,故咽痛除了是許多疾病的序幕之外,還是一些危證的兇兆。如無根之火越于咽喉為陰盛格陽之兇兆,特點為咽雖痛而無紅腫,熱雖盛而肢冷畏寒,面雖紅卻嫩淡如妝,口雖渴反不欲飲或喜熱飲,如誤用苦寒瀉火則下咽立斃。張仲景《傷寒論》少陰寒化證即有陰盛格陽的咽痛兇兆,如317條通脈四逆湯的咽痛,即為心腎陽衰、虛陽上越的兇兆。
    中國人鼻咽癌的發病率居世界之冠,尤其在廣東、廣西、福建、沿海一帶,發病率更高,所以鼻咽癌應引起警惕,如鼻涕經常帶血,又伴頸部淋巴結腫大,即有鼻咽癌的可能。因為鼻咽癌位置較深,十分隱匿,腫塊不易暴露,故當有血涕時已非早期,而咽部異物感則往往是咽癌的警號。
    咽喉是氣血運行的關卡,故咽喉腫閉為毒氣攻心之險訊,為正不勝邪的信號。如喉痹乳蛾、鎖喉癰、咽白喉、走馬喉痹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咽部膿腫、頦部蜂窩織炎、壞疽性咽峽炎、白喉等,正如沈金鰲所言:“咽喉者,心肺肝腎呼吸之門,飲食音聲吐納之道,關系一身,害人迅速,故曰走馬看咽喉,言不可遲誤也”(《雜病源流犀燭·咽喉音聲病源流》)。
    三、咽的局部預兆意義
    咽痛常是鼻源性、喉源性或牙源性等局部病變的報標癥。其中鼻源性咽痛必有鼻部癥狀如鼻阻、鼻涕異常等癥。而喉源性咽痛則兼聲啞、呼吸不暢癥狀,牙源性咽痛又常伴有牙痛、張口困難等癥。尤須注意,鼻咽不適、并見鼻涕出血絲及耳鳴者常為鼻咽癌的信號。此外,時行疫毒咽痛,又必有憎寒高熱、頭痛脈數等,如有白膜出現,則為白喉險兆,又當急治。

    中大夫 2009-02-15 14:06
    第五十一章 皮膚異常預兆(含斑疹預兆)
    皮膚是人體的第一外鏡,又是人體的“萬里長城”。由于皮膚和內臟息息相關,因此皮膚的任何一點異常都應視為內臟疾患的外露……
    第一節 皮膚異常的理論基礎
    皮膚為內臟的一面巨大的外鏡,又是人體的“萬里長城”,由于位居人之體表,故觀察疾病最為方便。成人的皮膚總面積竟達1.5~2平方米,占體重的16%,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此對疾病的反映面居眾組織器官之首。皮膚上萬千毛竅又是和里氣相通的孔道。走循于皮膚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為皮膚與內臟相通應的橋梁,皮膚上密布的數百個俞穴是經氣出入的門戶。因此,皮膚雖位于外,卻和內里息息相通應。首先,皮與肺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皮為肺之合(《素問·五臟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六節臟象論》:“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素問·經脈別論》)。
    此外,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和皮膚的充養也甚為密切。《素問·皮部論》論述了人體十二經絡和皮膚,皆有相應的部位,上述皆足以說明皮膚與內臟的密切相關,故內臟疾病可反映于皮膚,皮膚異常是內體疾病的重要預報部位。還須提及,令人折服的是,皮膚和腦有直接的信息聯系。如皮膚受到冷、熱、觸壓時,腦皆可從皮膚直接收到信息,從而發出調節號令,更足以說明皮膚與內臟的密切關系。
    第二節 皮膚異常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皮膚五色斑預兆
    皮膚出現各種不同色澤的斑,對疾病皆有一定的預報意義。
    1.青紫斑 皮膚出現青紫色斑,多以虛象為主,常為脾虛不統血的征兆,或腎陽虛不攝之象,故稱為陰斑。如伴身熱口渴、苔黃脈數、斑塊密布,又為血熱妄行紫斑。而口粘苔膩、斑僅見于下肢者,則為濕熱下注紫斑,二者皆為陽斑。
    現代醫學認為,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的紫斑,為血小板減少的信號,如伴有牙齦出血,婦女月經過多,則更應懷疑之(血小板在8萬/立方毫米)以下者更足以證明之)。如紫斑頻出、斑塊密布,則為不良之兆,應謹防內臟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
    2.紅斑 皮膚出現紅斑多為內有熱象的預兆,大多為陽斑。如色鮮紅,伴潮熱口干、心煩舌紅者,為陰虛火旺的標志;色艷紅、口渴、便干又為血熱妄行之征,而斑塊脫屑、瘙癢、心煩則為血燥挾風之兆;如呈蝶形分布于面部鼻兩側,又兼發熱、關節痛,應警惕紅斑狼瘡的發生,分布在關節周圍的要注意風濕性關節炎;如紅斑大而憎寒壯熱、淋巴結腫痛,又為丹毒的標志。此外,紅斑細碎密集,伴發熱出現于小兒者,多為猩紅熱信號。
    3.黑斑 多為腎病之披露,常為腎陽虛、腎色外觀之象,或腎陰虛、腎色外越之征。黑斑常為預后不良之兆,如《靈樞·五色》曰:“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如伴潮熱耳鳴,腰酸遺精又為腎陰虛黑斑。另外,黑斑在《諸病源候論》稱為“面黑皯”,現代醫學認為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有關。出現于面頰及全身暴露部分,常是阿狄森氏病以及席漢氏病之征兆。此外,肝病、惡性腫瘤也有黑斑出現,但多為彌漫性。
    4.白斑 皮膚突然出現白斑,多為風邪入內、氣血不暢所致,脫屑瘙癢的為白癜風之征。此外,頑固性白斑易存在癌前變的隱患,應予警惕。
    5.黃褐斑 為郁證的征兆,常見于婦女,多為肝腎失調、肝郁的標志,常見于更年期及孕婦,又稱“肝斑”、“妊娠斑”,每為內體存在陰虛或濕熱的外兆。西醫認為,多由慢性肝膽疾患、女性生殖系疾患、結核、惡性腫瘤疾患以及內分泌失調所致。
    二、皮疹及皮膚異常的預報意義
    1.皮疹 皮疹多為內體有熱毒發越于外的標志。如粟粒狀紅色皮疹,若伴發熱流淚發生在小兒者,為麻疹征兆。發熱及枕后淋巴結腫大的為風疹信號。西醫認為發熱、咽紅痛、淋巴結腫大,應警惕猩紅熱。皮疹伴發熱、頭痛頸強和噴射性嘔吐,又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征兆。此外,無熱瘙癢、大便干結,又為腸胃積熱、毒熱外攻的標志和風毒外泄之兆。現代醫學還認為,粟粒狀皮疹多為過敏的外露,有的與內分泌有關,如青春期粟粒狀皮疹即是。
    2.贅狀物 皮膚贅狀物以交界痣最為兇訊,交界痣即位于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黑痣,可能為黑色素瘤的前驅痣。如痣出現邊緣發紅、痛癢,要警惕癌變的可能,如出現眾星拱月的衛星痣則為已癌變的大兇之兆。皮膚黑棘狀贅生物則為內有癌(尤其是胃癌或腹部惡性腫瘤)潛伏的報標癥。
    3.疣 對許多疾病皆有預報意義,如皮膚黃色瘤可為肥胖病、消渴病、老年病、黃疸病等的外兆。
    4.皮痿 為肺痿的標志,皮為肺之合,衛氣煦皮膚。因此,皮膚痿縮常為肺虛、營衛虧損的標志。臨床上,進行性皮膚痿縮、皮膚甲錯、為瘀血的征象。
    5.皮硬 為硬皮病、皮肌炎的表現。

    中大夫 2009-02-15 14:07
    第五十二章 癢預兆
    癢,具有重要的先兆價值,內源性癢皆根源于五臟,故尤其意味著有全身性疾病潛在的可能。須要提及,瘙癢常常是許多疾病的暗示,并且往往提前在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即已出現……
    第一節 癢預兆的理論基礎
    癢屬風毒,風性走竄,發無定處,此起彼伏,故癢先兆多發無定時、見無定處。癢有外源性及內源性之殊,以內源性瘙癢的先兆價值最大,內源性瘙癢與臟腑功能失調甚為攸關。如脾虛濕毒、肝虛風毒、腎虛濁毒、心虛火毒及肺虛痰毒均可產生內源性瘙癢,并且皆因臟虛失于運化,痰熱濕濁壅積所致,說明內源性癢根源于五臟。
    此外,六腑亦可致癢,如大腸腑氣不通,腸毒最能作癢;膽府不降,膽汁郁積亦能發癢;胃濁不降,逆犯皮膚可致奇癢;膀胱不化氣、水濕內停、久積成毒更易瘙癢。由此可見,五臟六腑皆能致癢,癢雖發于皮膚卻根源于內臟。
    此外,風濕毒邪入體化熱化燥,毒擾皮膚也可致癢,又為外源性癢產生的因素。以上說明瘙癢一證,雖然內外因素皆可產生,但主要為內源性,瘙癢既然為內臟異常所致,那么瘙癢的出現亦必然為內臟異常的標志,這就是瘙癢先兆的理論基礎。
    此外,根據《內經》十二皮部理論,十二經絡在皮膚皆有相應區域,故經絡異常,如痰毒流竄經絡,搔擾皮膚每可發癢,說明皮膚瘙癢多為內源性,對臟腑經絡疾患的先兆意義,頗有臨床實踐價值。
    現代醫學亦同樣認為瘙癢與內科疾病密切相關,許多學者認為瘙癢是一種變態反映,是體液免疫球蛋白損傷了過多的肥大細胞所致,這種細胞含有豐富的組織胺,破壞時可出現組織胺樣反應,從而引起瘙癢。
    第二節 癢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瘙癢預報肝、腎疾患
    瘙癢對肝腎疾患有重要的預報意義,腎肝病變是瘙癢的主要內源,如肝陽化風患者,頭皮出現瘙癢,常是中風先兆癥之一。臨床上,肝腎疾患嚴重時,如黃疸、急黃等,出現瘙癢常為肝腎功能不良的報標癥(如肝炎重癥、肝昏迷、尿毒癥氮質血癥等,皆常出現瘙癢信號)。此外,血虛肝郁也易以瘙癢披露出來,多因情志不暢、氣郁血滯所致,常出現于某些郁證患者,也常發生于更年期內分泌失調婦女。此外,瘙癢還常是肝郁膽滯疾患的先兆,臨床上,一些膽道梗阻病人、膽石癥,尤其是膽汁性肝硬化,瘙癢常是其前驅癥,往往提前到一二年前即已出現瘙癢先兆。另外,腎陰虛火旺也能出現瘙癢,如有些消渴病人,早期皮膚瘙癢常為其先兆癥之一,且主要發生于陰部。
    老年人皮膚瘙癢,多發生在腰背及股內小腿后側等足少陰腎經循行線上,與腎虛血虧、皮膚失煦有關。此外,中、老年人動脈硬化也常有瘙癢先兆。
    其他,有些婦女妊娠期及月經期多發生皮膚瘙癢,是由于激素變化之故,又稱生理性瘙癢。此外,男女生殖器部位瘙癢常為腎虛肝經濕熱的預兆。如男子陰囊頑固性瘙癢,中醫稱為“腎囊風”,老年外陰瘙癢為腎虛沖任衰減之故和性激素水平降低有關。
    二、瘙癢對心病的預報意義
    《內經》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主血脈,故無論血虛、血熱之癢皆與心的虛實有關。如心火重、火毒郁脈而作癢,心血虛、血虛生風亦易產生瘙癢。其中,血熱瘙癢在心煩及食辛香熱物時加重,并伴苔黃脈數舌尖紅;血虛瘙癢則多見于久病體虛及老年人,常具見頭暈眼花、心悸面白、舌淡脈細等癥。
    臨床上,瘙癢與皮膚干而脫屑,心悸頭暈。面萎黃、食少等癥具見,則為血虛生風之征兆,血得益,瘙癢自除,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意即此也。此外,心理因素引起的瘙癢更為頑固,即所謂精神性瘙癢,常發生于性格比較敏感的女性。
    三、瘙癢對風毒的預報意義
    凡瘙癢發無定處,部位變幻多端,則多為內有風邪的預兆。癢是外風襲入的報標癥,無論風熱、風濕、風寒皆可導致。如《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曰:“此由游風在于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諸病源候論·風瘙身體隱軫候》曰:“風氣相搏,隱軫,身體為癢”。
    此外,瘙癢還常是風毒的外兆,一些過敏性疾患,如風疹塊的瘙癢,腸寄生蟲引起的瘙癢等即是。其他,瘙癢對麻風癩毒也是一大先兆。如《諸病源候論·癩候》曰:“凡癩病……身體遍癢,瘙之生瘡”、“身體狂癢,十年成大患”。說明麻風潛伏期瘙癢先兆出現的極早,甚至在發病前十年即可出現,強調了長期頑固性奇癢對麻風病的預報價值。另外,瘙癢除對風邪、風毒有一定的預報意義外,對熱毒也有一定的預報價值。尤其對一些溫熱發斑,諸如現在的紅斑性狼瘡等頗有暗示作用。
    四、瘙癢對癌毒的預報意義
    皮膚瘙癢是癌的常見警報,具有獨特的預報意義。據國內外學者統計,許多惡性腫瘤都有早期皮膚瘙癢現象,胃腸道癌及生殖系統癌尤為顯著。全身性瘙癢對白血病、乳腺癌及消化道癌、生殖系癌的預報價值最高。肛及生殖器等局部皮膚瘙癢則以預報直腸癌及生殖器惡性腫瘤為主。瘙癢與惡性腫瘤之間存在著癌腫一經切除,瘙癢即消失;癌腫復發,瘙癢又復出現的依存規律。蘇聯學者夏波也夫調查,有瘙癢的癌腫都在胃腸道或生殖器官,尤其直腸癌,有半數病人出現皮膚瘙癢,生殖器癌中有1/4有皮膚瘙癢,出現瘙癢后幾個月內便可出現癌腫,這一類瘙癢的特點是用抗過敏藥物及止癢藥物無效。其中,以直腸癌及生殖系癌出現瘙癢后,癌腫發生的時間最早,臨床先兆價值頗大。臨床觀察,上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瘙癢多分布于人體上部皮膚,如胃癌所致皮膚瘙癢多在頸面部;下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瘙癢又常分布在下半身皮膚,如直腸癌的瘙癢常發生在肛門周圍及大腿根部。此外,生殖器瘙癢多發于外生殖器皮膚,如子宮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可出現外陰瘙癢,而前列腺癌則出現陰囊瘙癢等。
    皮膚瘙癢對白血病、肺癌、肝癌、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等,有較早的預報價值。其中,肺癌瘙癢為全身廣泛性瘙癢,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瘙癢十分劇烈,而瘙癢部位在軀干及四肢近端,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的要警惕何杰金氏病。此外,甲狀腺毒癥亦有較重的瘙癢出現,而肝癌的瘙癢出現的比較早,有重要的先兆價值。

    中大夫 2009-02-15 14:07
    第五十三章 麻木預兆
    麻雖為皮膚感覺障礙的癥狀,實則為病疾的信號;木為痛癢感覺全失的標志,又多為病瘀的外兆……
    第一節 麻木預兆的理論基礎
    麻木為不痛不癢,按之不知,搔之不覺的一種皮膚感覺障礙的癥狀。如木之厚,故曰麻木,麻木產生的機制無非為虛(“營氣虛則不仁”)、痰(痰濁滯絡)、濕(濕遏阻絡)、及瘀(瘀阻血行)四大病機所致。
    麻與木有程度之異和性質之殊,即“麻為木之微,木為麻之甚”。另外,麻多是氣血虛失煦,木則常為痰瘀阻絡,故麻多為虛、木多屬實。麻木一癥,不獨肌膚,全身各部皆可出現,如舌、指、趾、肢體、半身、甚至周身都可有麻木現象。
    總之,麻木與榮衛氣血及風濕痰瘀的關系最大,麻木的出現意味著榮血的不足和痰濕的瘀阻。因此,麻木一癥在臨床上預報疾病是有其理論根據的。
    尤其肌膚麻木與肺、脾、衛氣的關系更為攸關,因麻木主要體現于肌膚,肌為脾所主,膚為肺之合,衛氣“溫分肉、充皮膚”(《靈樞·本藏》)。又“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為肺所主,血化源于脾胃,故肌膚麻木常為脾肺疾患,衛氣不行的預兆。
    第二節 麻木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麻預兆的預報意義
    麻,是指以麻為主的一種感覺先兆,后期多兼有木。麻,大多為虛的信號。無論氣虛、血虛,或營衛不足,大凡氣血不運,肌膚失煦皆可致麻。發作特點大多為周身性、陣發性,并于勞累體虛時加重,也有為局部發麻者。如十指麻木是氣血大虛之兆,《雜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說:“十指面目皆麻者,宜補中益氣湯”。因十指為四肢之末端,四肢又為諸陽之本,故內有陽虛、化源不足則十指必然失濡而發麻。中醫歷來對肌膚麻木都十分重視。如《內經》早有榮衛虧虛與不仁(麻木)關系的論述?!端貑枴つ嬲{論》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崩顤|垣強調“氣不行也,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的觀點(《蘭室秘藏·卷中》)。孫一奎亦說:“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赤水玄珠》),如腳氣麻木。皆說明麻對虛有重要的預報意義,尤其久病體虛手足發麻及產生遍身發麻,皆為氣血大虛之兆。
    此外,皮膚麻對肺虛、氣不布,衛氣不行的預報也極有意義,如膚麻而伴氣弱、汗多、聲怯音低者,多為肺衛虛的預兆。如沈金鰲說:“有皮膚麻木者,是肺氣不行也”(《雜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其他,氣郁致氣血不行亦可形成發麻。如郁證、氣郁也可引起肢體或周身發麻(如癔病可有較頑固的麻木)。
    現代醫學認為發麻多出現于營養不良性腳氣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及一些神經、精神性疾患,且常以麻為主及多為虛象預兆。臨床上,麻還是中風的常見先兆之一,如大拇指及食指發麻,數年后必有大風,而左臂內側及小指麻,又為冠心病的報標癥。此外,上肢肩臂發麻常為頸椎病的暗示,下肢發麻則是腰椎病的前驅癥。
    二、木預兆的預報意義
    木,為痛癢感覺全失的征兆,多為麻的后期或與麻具見。木為麻的較重階段,而長久頑固的麻木又稱頑麻,是頑痰死血的外兆。頑痰所致麻木必兼肢體沉重,活動不靈,苔膩面垢,甚至癡呆;而瘀血所致麻木,則多有瘀斑、脈澀、舌質暗等標志。如血痹麻木(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炎等),皆屬于瘀血麻木。
    木為重度瘀阻之象征,無論痰阻或血瘀,多為本虛標實、因虛致實的結果。木的特點是除不仁(感覺障礙、不痛不癢)之外,還有不用(活動不靈、甚而不能活動)的癥狀。
    木以局部為主,但同樣可以出現于全身各個部位。其中,舌麻木多為痰濁阻滯腦絡之兆,亦可為心經痰火之征。肢麻木皆起于指趾之端,為經絡凝滯、營衛行澀之象,輕則不仁,重則不用。兼口角歪斜的面部麻木,多為風痰之兆(如顏面神經麻痹)。而半身麻木則為瘀血阻絡的征象(如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腦腫瘤等)。如齊頸而麻木,齊腰而麻木,或手套、襪型麻木則多為濕毒所致(包括西醫的病毒性腦炎、脊髓灰質炎、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炎、視神經脊髓炎、麻風、腦梅毒、脊髓梅毒等)。而關節麻木又為風濕的預兆。
    麻木日久多為痰瘀互結、留著不去,其癥結難消,如硬皮病等。故根據麻木先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中大夫 2009-02-15 14:09
    第五十四章 喘息預兆
    喘息不獨為肺腎疾患的信號,五臟皆可致喘。喘為多種心病的預兆,虛喘以脫證為險訊,實喘則以肺閉為兇兆。其中,虛喘尤為宗氣大虛,心肺氣陷的危象……
    第一節 喘息預兆的理論基礎
    喘促,指短氣、呼吸急促,喘促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外兆,對內臟疾病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喘息與肺腎的關系至為密切,肺主呼氣,腎主納氣,故肺腎攝降失司則喘息多出現異常。然喘不獨與肺腎有關,與人體臟腑皆有著密切的關系,亦即五臟皆能致喘。如《內經》說:“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素問·經脈別論》)《難經·四難》亦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此外,喘與經脈也甚為關連,經氣上逆同樣能導致氣促,如《素問·逆調論》說:“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
    上述說明,喘是臟腑經絡異常的外露,通過喘,可以預測臟腑的虛實盛衰。
    第二節 喘息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喘息對臟氣大虛的預報意義
    喘息的出現,無論虛實皆為不詳之兆。喘息預兆非虛即實,然臨床以虛喘的預報意義較大。因虛喘,尤其氣虛之喘十居七八,源于元氣之虛,預后大多不良故也。臨床上,虛喘多責之于心腎,虛喘的特點為呼吸短促難續,音低氣怯,輕者為肺氣不足的預兆,多伴有咳嗽少氣、多汗畏風等癥;重者則為腎虛的標志,其特點為形瘦神憊,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屬腎虛不納氣之外露,常見于肺脹病、咳喘病后期。如《靈樞·脹論》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如出現張口抬肩,額汗如珠,四肢厥逆則為虛喘脫兆,乃心腎陽虛之危象,宜當急救。
    喘息兼氣虛欲陷、胸悶氣短、言語不接,又為宗氣大虛,心肺之氣不足的標志,現代醫學屬心源性呼吸困難。喘息常為胸痹、怔忡、心悸,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等病的報標癥。如喘急氣短,見面白唇紫、胸悶汗出、脈結代或脈澀欲絕,又為心陽大虛之兆,每見于怔忡、心悸、后期,包括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率不齊等病的失代償期。總之,無論何種原因所致喘息,但見煩躁、唇青鼻煽、肢冷汗出如珠,脈浮大無根,皆為肺腎大虛,心陽衰竭、孤陽欲脫之兇兆。
    此外,失血、下利見喘亦為不祥,因氣隨血脫,孤陽無依,故皆為險訊。正如前腎所曰:“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喘而小便利者死”(《雜病廣要·喘》載引《蒼生司命》)。至于暑傷元氣,氣陰兩傷之喘,同樣為兇象,特點為身熱汗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其他,產后發喘,為榮陰暴竭,孤陽無依之兆,更為兇候。又口鼻虛張,短氣息微、鼻黑如煙為肺絕之兆,故《內經》曰:“太陰終者,……嘔則逆,逆則面赤,……面黑皮毛焦而終矣”(《靈樞·終始》)仲景曰:“凡喘煩躁無脈,身冷神昏者死,發汗如油,汁出如珠不流,抬肩挺肚,喘而不休及膈前高起,手足厥冷,脈散及數者,皆死”。(《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原流》引)直指方曰:“汗出發潤喘者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者為命絕,直視譫語喘滿者不治,諸有病篤,正氣欲絕之時,邪氣盛行,都壅逆而為喘,然則喘之危急,又何可以尋常小癥目之哉”(載《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流》)。張景岳亦說:“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景岳全書·雜證謨·喘促》)實為警訓之言。
    總之,不論暴虛或久虛,無論元脫或陰竭,出現喘息皆為臟氣大虛欲竭之兇兆,為預后不良之警號。
    二、喘息對邪盛肺閉的兇兆意義
    喘息在很多情況下為實邪充斥、壅塞肺閉的信號,這種喘息屬實喘范疇,實喘與心肺腎的關系都很密切,尤其與肺的關系最大,故實喘多預報肺的疾患?!秲冉洝吩唬骸爸T氣膹郁皆屬于肺”(《素問·至真要大論》)。肺為華蓋,清虛之府最忌窒塞,故凡氣逆火郁,痰濁或外邪壅肺,皆易導致肺閉而喘。如風邪閉肺,或痰濁阻肺或氣郁壅肺,皆為實喘之象。其中,風邪襲肺所致者,必見發熱、惡寒、咳嗽等表證,痰濁阻肺或痰火郁肺;必兼胸悶痰稠粘,為臨床上常見之實喘。如《素問·痹論》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印為肺閉實喘之象,現代醫學屬肺源性呼吸困難。另外,心脈痹阻亦可暴喘,更為兇相。如《素問·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贝送猓菏硿部梢驓鈾C升降失常而致喘,皆為竅閉實喘。
    三、喘息對正虛邪陷的險訊意義
    喘息一證,最為兇險,尤其邪熱壅肺,熱毒內陷,正虛不勝邪之喘,最為危急,大凡出現喘息鼻煽,痰壅氣塞,面色青灰,神志昏迷,則為正虛邪陷、心肺竅閉的險訊,尤須注意急救。
    此外,腎陽虛,水泛逆肺亦可致喘,又為虛中挾實之喘,亦非佳兆,常以頸脈動為征兆。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端貑枴つ嬲{論》亦說:“腎者,水臟,主臥與喘也”。
    以上說明,喘除為心肺腎大虛的信號外,還為邪實充斥于肺,或肺腎虛實相兼的標志。虛喘以脫證為險訊,實喘則以肺閉為兇兆,實證日久可以發展為虛喘??傊?,無論實喘,虛喘或虛實相兼之喘,皆為不祥之兆。

    中大夫 2009-02-15 14:12
    第五十五章 嘔惡噦預兆
    嘔惡為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信號,尤為腦腎疾患的兇訊。久病發呃則常常是臟腑病危的敗兆……
    第一節 嘔惡噦預兆的理論基礎
    嘔惡噦在此指干嘔及惡心、呃逆,三者皆為氣上逆,與胃最為相關。蓋胃氣以和降為順,按照中醫氣機升降理論,脾胃為氣機升降的中軸,正常脾氣升清,胃氣降濁,如脾胃升降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導致胃氣上逆而產生嘔惡。又胃為燥土,脾為濕土,平時燥濕和調,脾胃才能正常升降,如胃津液受損,胃燥則致胃氣上逆,而出現嘔惡。
    此外,肝肺失調與嘔惡的產生也極為相關,正常,肝升胃降,如肝氣犯胃,肝胃失和則胃氣不能和降而上逆;肺主肅降,如肺氣不降也會引動胃氣上逆,尤其沖氣上逆為嘔惡的重要因素。沖脈為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皆稟受之,沖氣上逆可引動臟氣上逆而致嘔惡。臟氣可夾沖氣上沖,沖逆與臟逆互為因果關系。如沖脈氣根于腎,腎氣充盛則沖脈安宅,沖脈屬肝,木氣沖和條達,則沖脈和順。又沖脈隸于陽明,沖氣上逆則陽明之氣亦易隨之而逆,足見嘔逆與肝腎沖脈陽明等皆密切相關。
    以上說明,嘔逆并非單純為脾胃之患,與人體臟腑經絡皆有密切關系,嘔逆是臟腑疾病的一個信號,對預報疾病方面頗有價值。
    第二節 嘔惡噦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干嘔、惡心及噦,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兇兆意義,常常是某些疾病危象的報警癥,以下分別論述之:
    一、嘔惡為陰濁水停的預兆
    嘔惡在少陰寒化證中常是陰寒內盛,格陽于上的兇訊。如《傷寒論》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脈續者生”。說明大病臟虛、陰盛格陽的情況下出現干嘔,暗示預后不良。干嘔在痰飲病中還屬水停心下之兆,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篇說:“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諸病源候論·惡心候》亦說:“惡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說明干嘔常為飲家的信號。此外,干嘔又為陰盛陽郁,濁氣上逆的征象,如《傷寒論》309條吳茱萸湯證說:“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說明干嘔為濁陰上干的征象??傊瑖I惡多為臟虛陰寒之兆,如張景岳說:“胃寒者十有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景岳全書·雜病謨》)。嘔惡雖有虛實之分,但以虛嘔為多且預報價值亦更大。
    二、嘔惡為毒濁內干的預兆
    水腫、淋癥、癃閉等疾患的晚期,出現嘔惡為陽虛陰寒不化,毒濁上干的兇兆,是演變為關格的惡訊,相當于現代醫學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的尿毒癥。此外,黃疸、臌脹后期出現嘔惡,為濁毒不泄的兇兆,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肝功能衰竭、酸中毒出現嘔惡則預后大多不良。消渴晚期出現嘔惡亦為濁毒內干的兇兆,如糖尿病晚期出現嘔惡,意味著酮中毒的可能,而噴射狀嘔吐,尤應注意顱腦疾患的信號。
    另外,癌出現嘔惡,尤為不祥之兆,產生原因為癌毒吸收所致,一般出現于癌晚期的惡液質階段。有的癌出現嘔惡較早,則又為癥癥有梗阻的征象。如胃癌、食道癌、結腸癌的嘔惡出現較早,提示上消化道梗阻現象。其他,各種中毒現象亦多以嘔惡為先兆之一,如食物中毒、煤氣中毒等,說明嘔惡是一種具有保護性反射的重要警號。
    三、嘔惡的危象預報意義
    嘔惡常為一些疾病危象的兇訊,如厥證、亡陰、亡陽等,常以惡心欲嘔為信號。現代醫學的休克、虛脫等急癥常先出現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警訊,如現代醫學阿狄森氏病危象,甲狀腺功能亢進、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中毒性休克亦都常以嘔惡為兇兆。此外,腦外傷、腦腫瘤、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出現嘔惡,皆提示顱內壓力增高,甚為危急,現代醫學稱之謂中樞性嘔吐,這些都說明嘔惡是許多疾病惡化前發出的重要信號。
    四、噦的預報意義
    噦,又稱呃逆,朱丹溪曰:“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噦有預報臟危的獨特價值。如《素問·寶命全形篇》曰:“病深者,其聲噦”?!鹅`樞·熱病》亦曰:“熱病……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張景岳也指出:“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胃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景岳全書·雜證謨·呃逆》)。說明噦對病危確有重要預報意義。總之,虛呃無論根源于何臟,皆為不祥之兆,如《雜病源流犀燭·呃逆源流》說:“一曰氣呃,勞役過度,努傷中焦,丹田之氣逆而上行故呃,急調氣。中氣大虛不時發呃,急補益。元氣不足。胃虛而呃,非培元不可”。所謂虛呃與一般呃逆不一樣,呃聲呈低遠,并必見氣不相接續,形衰神憊,頭傾視深,畏寒肢冷,面白脈弱等臟大虛之象,久病重病見之,必為不祥之兆。如久病大病之后,或誤治壞證,呃一二聲而音低,不能接續,提示中焦虛憊,預后不良。痢后發呃,脾胃敗兆,大病后大發呃,真元之氣絕不治,稱為脫呃或敗呃,皆兇訊也。
    噦主要有虛實之分,其中,實呃呃聲有力,且頻頻而出,呃聲弱而短并無身體其他危象,虛呃則呃聲無力,斷續難接,聲弱而長,尤其嘆息式、呻吟式噦,見于久病重病的晚期,最為危兆。
    現代醫學認為,呃逆發生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嚴重的臨床表現,應予重視。一種情況是出現于代謝中毒,如糖尿病、肝昏迷、尿毒癥晚期時,提示預后較差。另是全身毒血癥如傷寒、痢疾、肺炎、心包炎、胸膜炎等,或腦部疾患,如腦炎、腦膜炎、腦溢血、腦腫瘤等,或狂犬病、破傷風諸病,發生呃逆皆預后不良。此外,急腹癥,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彌漫性腹膜炎、腸穿孔、腸梗阻、出血性胰腺炎等,亦提示病情嚴重,故出現于上述情況下的虛呃應視為警號。
    五、嘔惡噦為內火的標志
    嘔、惡、噦除預兆疾病的虛寒情況之外,對胃火、肝火、肺火亦頗有提示意義。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臨床上,無論胃家實火、胃氣失和,或肝胃不和、肝逆沖胃,或外邪干肺、肺氣不降等,皆可引起嘔惡。此外,胃陰虛之虛火,肝郁之郁火等,亦都可以導致胃氣不降而產生嘔惡。故張景岳說:“火在中焦而作嘔者,必有火證、火脈,或為熱渴,或為燥煩,脈必洪數,吐必涌猛,形氣聲色必皆壯麗。若察其真有火邪,但降其火,嘔必自止”(《景岳全書·雜證謨·嘔吐》)。
    噦,為火所致者也不少,除實火之外,大凡胃陰受損,虛火上逆,或中焦有伏火,暗灼胃津,或溫熱病邪傷及胃陰、虛火內郁皆可致呃。如《雜病源流犀燭·呃逆源流》曰:“陰火上炎而呃,其氣從臍下逆上,蓋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也”。實呃多因火熱,虛呃多責虛寒?,F代醫學的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擴張等常出現實呃。實呃與病深臟敗之噦不一樣,并無元虛臟竭之象。臨床上呃逆對中焦有火,無論胃陰不足之虛火,或胃熱之實火都很有預報價值,前者必兼醫疾病預測學口干舌質紅,后者則伴口臭、便干、舌苔黃等癥。

    中大夫 2009-02-15 14:13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預兆
    手足為人體內臟的“溫度計”。手足寒溫的變化為內臟陰陽偏勝的外兆,故手足最能反映內臟的寒熱狀況……
    第一節 手足厥冷預兆的理論基礎
    手足厥冷,又稱四肢厥逆,指手足至肘、膝發涼,手足屬四肢末端,為陽氣之本。《素問·陽明脈解》說:“四肢者,諸陽之本”?!端貑枴つ嬲{論》亦說:“四肢者,陽也”。手之三陽經的經氣發自于手,足之三陰經起源于足,說明手足末端是經氣的發源地,陽氣較為充盛,故為陽氣之本。又手足為經氣交會之處,手足三陰經及三陽經于手指、足處交會,如《靈樞·動輸》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皆說明四末為陽氣之本,經氣充旺之處。又“脾主四肢”,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充則四肢暖,故四肢最能反映脾陽的盛衰。
    上述說明,手足雖為四肢之末,卻與內體臟腑經絡有著密切聯系。故手足最能靈敏反映內體陰陽盛衰的變化。因此,手足又可視為內臟的“溫度計”,通過手足溫度的變化能預測內臟陽氣的狀況。
    第二節 手足厥冷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手足厥冷為陽虛的信號
    陽氣虛衰不能溫運四末,常以手足厥冷為先驅征兆。主要包括中陽虛衰及下元虛冷兩類,又稱寒厥,二者都同時伴有畏寒,通體不溫,中陽虛衰者可見乏力、食少、便溏等特點,而下元不足則有面色?白、脈沉微、腰涼踡臥,頭暈神憊等證候。
    陰盛格陽的手足厥冷,因內真寒外假熱,身體可呈反不惡寒或發熱,但“身大熱”必“反欲蓋衣被”,即體雖熱卻依然畏寒,甚至體愈熱身愈畏寒。如《傷寒論》少陰病317條曰:“少陰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中,手足厥冷一癥為真寒盛于內的重要標志。故手足厥冷為陽虛寒盛之象,為內體陽虛最常見的外兆。
    二、手足厥冷為寒凝的標志
    縱然為陽盛之體,若感受寒邪,寒凝濕滯,也能致陽氣不達而手足厥冷。如本有陽虛,感受寒邪,則更易導致手足厥冷,多為風濕病、關節炎的預兆,特點為伴骨節痛。如《傷寒論》305條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此外,素體血虛,如感受寒邪,寒凝血滯,血脈運行不利致陽氣不溫四末,亦可致手足厥冷。如《傷寒論》厥陰篇351條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舊四逆湯主之”。多出現于血虛和失血患者,脈細、面色萎黃或蒼白,是其特點。
    以上說明,手足厥冷能提示內虛寒凝的病變,與陽虛寒厥的區別在于:前者病機為虛實夾雜、氣血虛為本,寒凝為標。而陽虛寒厥則為純虛無實的征兆。
    三、手足厥冷是陽郁的征兆
    陽郁之厥為內體陽氣不虛,因被熱、痰、食、蛔等遏阻,致陽氣不達四末而致的手足厥冷,提示陽氣被郁阻。多出現于情志不遂、郁證或外感病邪郁表里之間,以及痰飲家,蟲癥之人。陽虛之厥及氣血虛、寒凝厥冷與陽郁之厥不同之處在于,前二者屬虛性厥冷及虛實夾雜性厥冷,而陽郁厥冷則屬于實性厥冷。具體鑒別在于虛寒性厥冷,手冷必冷至肘、膝,而陽郁厥冷,涼不過肘、膝,氣血虛厥冷介于兩者之間。
    痰濁內阻致陽氣不外達的手足厥冷稱為痰厥,必有胸悶脘痞、泛惡痰多及苔膩、脈滑等兼證。兩手足厥冷呈現乍熱乍涼,伴腹痛嘔涎者,又暗示蛔厥的可能。
    此外,熱病、熱伏于里,陽氣郁閉,同樣能導致手足厥冷,且手足厥冷愈重,提示熱伏愈深,此種厥逆又稱熱厥,必有壯熱、心煩口渴、神志不寧、腹熱、口氣蒸手等癥,常出現于熱性病極期。正如《傷寒論》所說:“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稖夭l辨》(335條)曰:“厥應下之”,都說明手足厥冷亦有提示實熱證候的一面。

    中大夫 2009-02-15 14:13
    第五十七章 發熱預兆
    發熱,是許多疾病的序幕,而且常為兇兆,尤其發不起熱更是不祥之兆。內傷發熱最為復雜,其中一些不明原因的發熱常常是某些隱匿著的全身性疾病的預兆……
    第一節 發熱預兆的理論基礎
    外感發熱是邪正相爭的表現,內傷發熱是臟腑氣血虛損或失調的現象。發熱是正氣猶存,機體尚能鼓動的象征。發熱包括身熱肢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但熱不寒,潮熱、五心煩熱等幾種形式。外感發熱和肺衛的關系較大,肺主氣,敷布衛氣,職司衛外,衛陽行周身之表,故外邪上受,肺衛首當其沖。肺氣失宣,衛陽被遏,營衛失和則惡寒發熱,故外感發熱和肺衛的強弱有密切關系,正如沈金鰲所言:“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于肺”(《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
    肺主皮毛,開竅于鼻,外邪襲體,上先入口鼻,外首犯皮毛,如《素問·皮部論》所言:“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此外,外感發熱和腎氣的盛衰亦甚為攸關,因衛氣根于腎(《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衛出于下焦”),衛陽的強弱取決于腎陽的盛衰。如腎氣盛者外邪襲體,衛陽立起奮爭則發熱,外邪即潰;反之,腎陽虛衰,衛陽不足則機體無熱以爭,外邪長趨直入。正如《傷寒論》所言:“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7條)說明發熱并非壞事,表明正能勝邪,是正勝邪卻的標志。
    內傷發熱包括陽虛發熱、陰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瘀血發熱、痰證發熱、傷食發熱、瘡毒發熱、郁火發熱、陽郁發熱等十種形式。內傷發熱和臟腑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氣血精液不足等因素相關,屬實的又和情志、瘀血痰食有關。
    從臟腑的角度來說,內傷發熱與肝腎更為關聯,因“肝為罷極之本”,《素問·生氣通天篇》曰:“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出勞倦與發熱的聯系甚為攸關。肝主疏泄,如情志受傷,木失條達則郁火內起,說明肝與氣虛發熱及郁火發熱最為密切。因此,郁火發熱、氣虛發熱及血虛發熱皆能預報肝的病理狀態。
    腎寓真陰真陽,腎真陰真陽的盛衰對內傷發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真陰虧損能引起陰虛發熱,所謂水不制火,真陽衰敗則產生陽虛發熱,所謂火不歸元、性質屬陰盛格陽的無根之火。
    心主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心氣不調,氣血失運,致郁血內阻、瘀血內結而發熱,即所謂瘀血發熱。脾主運化,脾運化不健,痰濁內生,壅積體內可導致痰證發熱,如痰瘀互結、壅陰血脈,亦能導致瘀血發熱。
    綜上所述,外感發熱與肺、衛、腎的關系極為密切,而內傷發熱則與肝、腎、心、脾甚為攸關,說明發熱與臟腑陰陽、營衛氣血密切相關,故通過發熱可預測內臟的狀況。
    第二節 發熱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發熱為溫病的重要先驅癥
    發熱是溫熱性疾病的早發癥,根據發熱的形式可以對溫病的種類和階段進行預報。如發熱微惡風寒是風溫的前兆,屬表熱證的性質。而春溫的發熱特點則是高熱煩渴不惡寒,屬里熱證特點。暑溫則以壯熱、煩渴、汗多起病為主。身熱不揚,汗出不涼又為濕溫發熱的特點。寒熱似瘧,邪在少陽則為伏暑初起的熱型征兆。此外,日哺潮熱為陽明腑實的標志,身熱夜甚為熱劫營陰的先露,夜熱早涼,是余邪留伏陰分之外兆,而持續低熱,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者,又為真陰不足、邪少虛多之候。
    上面所論述的發熱特點是他覺體溫高(即體溫表可以客觀測出溫度高于37℃),多為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肺炎、傷寒、副傷寒、菌痢、傳染性肝炎、瘧疾等病的外兆,且往往是這些疾病的先兆癥,說明發熱是溫熱性疾病的重要警號。
    二、發熱為內有諸火的標志
    (一)發熱為內有陽性實火的外兆
    臟腑陰陽失調、陽熱亢盛、所謂“氣有余便是火”,內火生熱而出現溫高煩熱。如心火暴盛的狂證,痰火內燔的癲癇,肝火亢盛的眩暈,肺火灼熾的咯血,腎火過亢的遺精,脾火內熾的消渴,膀胱火灼的溺血、淋癥,小腸經火炎的口腔潰瘍等。這一類疾患皆為陽熱旺盛,臟腑功能偏亢,代謝水平較高,產熱量過大所致,故有一定的熱象,稱為陽火。在內傷發熱中為陽盛發熱,特點為自覺體溫較高(體溫表測量溫度并未升高),此類發熱大多提示陽火內充。臨癥多見于一些代謝性過亢的疾患,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糖尿病等,以及某些內分泌失調、激素水平病理性偏高的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亢進(柯興氏綜合征)、腦垂體功能亢進癥(肢端肥大癥)等。還有腦部的一些神經、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癥狂躁癥、癲癇和腦血管病如高血壓、中風等,發熱常是這一類疾患的重要外兆,臨床價值頗大。
    (二)發熱為內有郁火的先兆
    七情六郁為患,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而致發熱,謂郁火發熱。肝經郁火的特點在于自覺熱勢隨情緒好壞而起伏,此種發熱多見于青年女性及男、女更年期綜合征?,F代醫學的神經官能癥發熱即類似于郁火發熱。發熱時間多無規律,同樣為五心煩熱,且可隨患者主觀意識為轉移,尤以焦虛型患者為典型。凡不明原因的自覺發熱伴有情志不舒、脅肋不適、憂抑或悲觀者,則為郁證發熱的暗示。
    (三)發熱為內有虛火的信號
    虛火,是內傷發熱的主要機制,虛火包括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等。
    氣虛發熱主要為中虛發熱,病機為脾胃受損,中氣不足。臨床上,如發熱伴有明顯的勞倦乏力、食少,發熱時間多在上午,則為氣虛發熱的預兆。如《素問·調經論》所言:“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血虛發熱主要為肝血不足,如見發熱,并以面色萎黃、唇色蒼白、心悸氣短為特征的,又往往為血虛發熱的信號。
    陰虛發熱為素體陰虛,或汗、吐、下后傷津亡血,以及久病陰液耗損,導致陰不斂陽,陰虛熱浮,引起發熱,又稱勞熱。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素問·逆調論》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臨床上,見發熱為手足心熱、骨蒸盜汗,并出現于黃昏或夜間的則為陰虛發熱的信號。其中,肺癆發熱為典型的陰虛發熱?,F代醫學多為慢性全身性感染,如梅毒、結核、寄生蟲病等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上述氣虛發熱、血虛發熱及陰虛發熱,皆可稱為勞火,凡出現這一類發熱均應警惕臟腑內虛,氣血失調的潛在。
    (四)發熱為陰火的外露
    陰火,指腎陽虛憊、陰寒內盛,致真陽格拒于外,殘陽浮越于上產生的發熱,為元陽敗竭、火不歸源所致,此種發熱最為兇候。臨癥凡見發熱雖高卻伴畏寒肢冷,口不渴又欲蓋衣被者,皆為陰火兇象。正如《傷寒論》第11條所說:“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指出此類發熱的實質為內真寒、外假熱,所謂陰極似陽?!秱摗分^之戴陽癥或格陽癥,如少陰寒化證的通脈四逆湯證即是(《傷寒論》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保┐祟惏l熱,提示正虛邪陷、陰盛格陽,出現于傷寒后期,為正氣潰敗,真陽衰竭的危象。
    三、發熱為內有痰、食、瘀、毒的標志
    (一)痰火 為感受痰毒,郁而化火,或肝郁脾虛致痰火郁結的發熱。分為有形痰火及無形痰火兩類。有形痰火多為肝郁脾虛,痰火膠結,郁阻于肺或經絡。凡發熱伴有骨蒸盜汗、咳痰咯血或頸項串珠累累、形體削瘦,皆為痰火的信號,如瘰癘、癭瘤、肺癌等。無形痰火則屬肝火暴張、陽氣獨盛、痰熱上擾清竅,或膠固老痰阻結心竅。如狂癥一類疾患,臨癥見除發熱外,還兼有狂暴躁擾,捶胸頓足之苦者,應視為無形痰火的警號。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曰:“諸躁狂越皆屬于火”即是。現代醫學精神分裂癥狂躁型就屬于痰火擾心之類。
    (二)食火 指傷食發熱。所謂傷食發熱,指暴飲暴食傷于脾胃,致不能運化飲食積滯所產生的發熱。多見于小兒,如見手心燙及苔膩納呆、腹脹呃嗖,則為食火的外兆。
    (三)瘀火 指瘀血發熱。凡瘀血停阻、氣血壅遏血脈不通引起的發熱是謂瘀血發熱。如《靈樞·癰疽》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唐容川亦說:“瘀血在腠理,則榮衛不和,發熱惡寒……瘀血在肌肉,則翕翕發熱,自汗盜汗”。臨癥見長期性夜熱,并伴有善忘,舌質紫黯等征象,應警惕內有瘀血的可能。此外,太陽病不解,在表之邪熱深入下焦,結于膀胱,形成的瘀熱癥,稱為蓄血癥,屬蓄血發熱,亦屬瘀血發熱之范疇,尤須提及,溫病中,熱毒熾盛,深入血分,瘀熱互結,氣血兩燔、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此類瘀熱病勢甚為兇險,病情可驟轉危殆。現代醫學中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血管內凝血(DIC)便屬這一類情況。臨癥大凡溫熱性疾
    病的極期,出現高熱伴昏厥、出血者,多為瘀熱互結,氣血兩燔的兇訊。
    (四)毒火 為各種瘡瘍腫毒化火內淫所致的發熱。如癰毒陰證,火毒內攻的發熱最為險惡危篤。此外,流火丹毒亦為火毒中較兇險的瘡毒,皆屬于膿毒血癥的發熱,臨癥時要引起注意。
    以上說明痰、食、瘀、毒皆可導致發熱,根據發熱特征,能預報各種發熱性疾病潛在的可能。
    四、熱病的兇兆意義
    發熱本身是一種正邪交爭的保護性反映,是人體重要的病理信號,發熱象征人體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表示正氣尚能抗勝邪氣。如不能發熱則為正衰邪陷的兇兆。如有的病人臨床癥狀很重卻發不起熱來,暗示預后不良,多發生于老弱素稟元虛感受外邪者。反之,若發熱太過,所謂超高熱,即溫度超過41℃以上,為不祥信號,多出現于溫病極期,如伴發神昏譫語或抽搐者更為兇訊。并以顱腦疾患較為多見,如腦炎、腦膜炎等。心內膜炎、中毒性肺炎一類急性炎癥,尤其疔瘡走黃和一些急性感染,相當于現代的膿毒血癥、敗血癥等,由毒邪內攻引起的超高熱亦為惡兆。
    另外,陰盛格陽的“假火”,發熱具見戴陽證(或格陽證)、神志昏憒等亦為兇訊,預后往往不良,常出現于傷寒、副傷寒一類疾病的危重期。其他,惡性腫瘤伴有惡病質的長期發熱,亦為不祥之兆,如白血病發熱和一些晚期癌發熱皆為兇訊。另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反復發熱稱為癆熱,亦屬惡訊,如肺結核、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即是。至于周期性發熱除考慮慢性潛在感染之外,尤應注意內分泌失調引起的代謝障礙以及神經精神性發熱。

    中大夫 2009-02-15 14:14
    第五十八章 出血預兆
    無論人體的任何一部分出血,都是內臟病變的明顯警號。因此出血的預報范圍極廣,預報價值甚高。各種出血是窺測內臟病變的主要信息,尤其九竅出血在許多疾病極期及晚期出現最為兇相……
    第一節 出血預兆的理論基礎
    出血,無論是人體的某一部分出血都是內臟病變的信號。出血和全身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預報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出血包括九竅出血、肌衄及內臟出血,屬于有形出血。
    導致出血的原因主要為血不循脈道,包括血液妄行或失于固攝,《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靈樞·本神》說:“肺藏氣”,故血的運行有賴于心肺的推動。但脾統血、肝主疏泄、腎主蟄藏,因此血能否循常道又與肝脾腎的藏泄功能有關。血液的正常與否與五臟皆密切相關,無論出血或瘀血都是臟腑病理的反映。
    出血包括嘔血、咯血、衄血、溺血、便血及肌衄、耳衄、目衄、齒衄等,出血雖源于五臟六腑,然病機總不外虛實二端,實性出血因于火盛迫血,虛性出血出自氣虛不統血。上溢之血非火盛不動,下脫之血非陽衰不流,總為動與損二字。動多因邪,損多責虛,故出血的預報范圍甚廣、預報價值極高,既能反映邪氣襲體,亦能先知臟氣內虛,故各種出血,是窺測內臟病變的主要參考信息。
    第二節 出血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出血對陽氣盛微的預報意義
    上行的出血,以口鼻為主,屬火的較多,常為陽盛的預兆。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火盛則易動血,血本陰精不宜動,動則血妄行,血妄行則傷絡而致溢血,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指吐血、衄血等上溢之血;血內溢為后血(溺血、便血)即下行之血,前者多為實火,后者多為虛火。凡吐血、齒、衄血見血色鮮紅、惡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的為心及肝胃火盛的外兆。如《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說:“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而色鮮紅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口干舌紅、心煩脈數的咯血、衄血,又為肺腎陰虛火動的標志。如《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說:“先見紅而后痰嗽者,是陰虛火動……有肺家郁熱而咳血者,有肺破而嗽血不止者”即是。
    下行的出血,屬虛的較多,常為氣虛之征兆,如血色暗紅或淡紅、面色?白、乏力神憊、脈虛無力的為氣虛不攝血的象征。多出現于久病體虛或勞累過度患者,如《類證治裁·便血論治》說:“便血……色瘀晦為陽衰不攝……思傷心脾,氣不統血,或年衰病久……久而氣陷血脫、血滑不止,若面色萎黃、下元虛憊”。
    當然,上溢之血,盡非屬火,許多情況屬氣虛不統,如吐血、咯血、鼻衄屬元虛不能鎮攝的也不少,但預后不良。下行之血,更何啻為虛,屬火熱盛傷絡的亦很多,諸如腸熱便血、心火溺血等,主要當視血色的鮮紅和暗淡,以及全身癥狀而定。
    出血對全身性疾病的反映,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鼻、齒、皮膚經常有出血傾向的,除為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信號外,中老年人應考慮動脈硬化的可能。伴發熱的尤應警惕傷寒、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等傳染病的前兆。此外,還應注意出血為許多惡性腫瘤的先兆。
    二、出血兇兆意義
    出血本身就是不祥之兆,在許多情況下又為危重警號。其中,九竅出血最為危重,如時行溫病見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溲血兼見斑疹,稱為溫病發斑,為邪陷心營的兇兆,多出現于溫熱性疾病的極期,如具見神志不清,如狂發狂,為氣血兩燔則病勢更為兇險。臨床上,由于熱毒內陷、瘀熱互結而出現九竅出血、瘀斑,并兼見高熱昏厥的溫病,屬于現在的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病情極為重篤。《張氏醫通·卷五·諸血門》亦曰:“無故發熱、九竅出血者,肝腎疲極,五臟內崩也,多不可治”。此外,九竅出血也常為中毒,包括食物、藥物中毒或毒蛇等咬傷的兇訊,而外傷九竅出血則更為內臟受損的惡訊。上述說明九竅出血是不祥兇兆,預后往往不良,正如唐容川《血證論》所言:“大衄者,九竅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癘即中大毒……危亡之證也”。(卷二·大衄)此外,一些時行溫疫和外科瘡癰,如出現高熱寒戰,皮膚、粘膜出血,見瘀點、瘀斑,常為毒邪內陷(如西醫的敗血癥)的不祥訊號(并有并發DIC之虞)。
    急性大量出血,無論血流如注,或血滑不止,皆易導致氣隨血脫。如見神昏氣喘,汗出厥冷,脈細欲絕,又為脫證兇兆,立當急救。故產后血崩,急須補氣固脫,以防驟亡。如吳佩衡氏驗案,治一半產血崩欲脫案,方××夫人,年三十五歲,羅平縣人,孕5月墮胎,初起腰腹墜痛,繼則見紅胎墜,血崩盈盈成塊,小腹扭痛,心慌目眩,氣喘欲脫,脈芤細無力……曾昏絕2次,由素患半產,腎氣大虧,氣虛下陷,無力攝血,陽氣有隨血脫之勢,以氣生于腎,統于肺,今肺腎之氣不相接,故氣喘欲脫,以四逆湯扶陽收納,啟坎陽上升為君。處方:黑附片5兩,黑姜1兩5錢,炙草8
    錢,北口芪2兩,當歸8錢,蘄艾2錢,大棗5枚,一劑后血崩止氣喘平,仍用原方,次日再劑,證遂全瘳(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
    尤應注意,臨證無論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等,見身熱面白,兩顴如妝,神志昏憒,肢厥畏寒,呃逆氣促等,為陰盛格陽的險訊,提示病情危篤,急宜固陰潛陽,以救驟脫。如《醫貫·血癥記》記載:“有一等真陰失守,命門火衰,火不歸元,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焦咳嗽氣喘惡熱面紅嘔吐痰涎出血。此系假陽之證,須用八味地黃,引火歸元,茲二方具用大熱之藥……何以辨其為假而識之耶……余辨之舌耳,凡有實熱者,舌胎必燥而焦,甚則黑,假熱者,舌雖有白胎而必滑,口雖渴而不能飲水,飲水不過一二口,甚則少頃亦吐出,面雖赤而色必嬌嫩,身作躁而欲坐臥于泥水中,此為辨也”??勺麝幨⒏耜栄C參考。
    此外,無論任何部位出血量過多,皆為不祥之兆,如大便下血,量多色黑,為常見的胃絡破損警號,預后不良。故《景岳全書·血證》曰:“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血無所依,故注泄下行,陽敗于陰,色為灰黑,此危劇證也?!比缥麽t十二指腸潰瘍病出現柏油狀黑便,病情都很兇險。
    怔忡、氣喘病人出現咯血,為心陽虛、心肺瘀血的兇兆(如心二尖瓣狹窄、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腫、小循環郁血等,皆可出現咯血或粉紅色泡沫痰)。頑固性長期血尿,伴浮腫、尿少應警防關格的出現。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外科急腹癥出現便血,應想到腸套疊、腸系膜動脈栓塞及出血壞死性腸炎等。此外,大量嘔血除為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信號外,還應想到門靜脈高壓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如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及主動脈瘤破裂,或為膽道及胰腺癌的兇訊。其他,大量咯血亦為支氣管擴張的警號,妊娠后期陰道出血為前置胎盤的惡兆等皆足以說明,出血是提示許多疾病惡化的重要信息。
    三、出血對惡性腫瘤的預兆意義
    出血是惡性腫瘤的征兆,有的出血是惡性腫瘤的早期先兆,而有的出血則是惡性腫瘤的不治兇兆。這在中醫早已引起注目,如《醫宗金鑒》對鼻咽癌曾有“鼻中淋瀝腥穢血水,頭眩虛暈而痛”的記載,又如《外科正宗》載乳巖(乳腺癌)曰:“出血作臭”已是“四大不救”。載石疽、惡核(惡性淋巴瘤)曰:“滲流血水……具為不治”?!堆C論》對直腸癌也提到過流血征兆,如曰:“臟毒者,肛門腫硬,疼痛流血”。(卷四·便血)諸如上述,不勝枚舉,說明中醫早已注意到了出血是惡性腫瘤的重要信息。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不明原因的出血確是惡性腫瘤的常見信號。如無故鼻衄及肌衄(皮膚紫癜)伴發熱、貧血,常是白血病的警號,應及早作骨髓象檢查。而涕血應警惕鼻咽癌,尤其是倒抽涕帶血絲伴耳鳴、鼻塞者,應作進一步檢查。此外,白帶夾血絲,尤其是性交后出血者,尤應注意宮頸癌潛在的可能,老年婦女陰道流血更是宮頸癌的報標癥。其他,大便習慣突然發生改變,大便變細,偶見血染,常是直腸癌的警號。有慢性胃部不適的人,發現胃痛規律不同以往,大便時黑(便血),應警惕胃癌隱匿的可能性。另外,60%以上的肺癌有咯血征兆,故40歲以上不明原因的頑固性劇烈嗆咳、痰帶血絲,有可能是肺癌的外露。還有,血精應注意前列腺癌或男性生殖系統癌。老年人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無痛性血尿,首先應警惕泌尿系,尤其是膀胱的惡性腫瘤。上述皆足以說明各種出血信號,對諸惡性腫瘤無論是早期或晚期,都有著重要的預報意義。

    中大夫 2009-02-15 14:15
    第五十九章 瘀預兆
    痼病必瘀,故瘀兆多為久病的征兆。瘀血作祟,無孔不入,故瘀非常為疑難雜病的預兆。無形瘀象尤其為腦血管病、精神病及結締組織性疾病的外兆……
    第一節 瘀預兆的理論基礎
    瘀,淤塞不通,指血脈運行不暢,甚至濘滯凝聚,或離經之血積于體內所產生的各種臨床病證。瘀,即瘀血,歷代文獻中也稱為惡血、蓄血、積血、死血、衄血等。
    二千多年前《內經》對瘀血已很重視,有不少論述,如《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提出了勞傷及寒邪可留惡血的理論。以后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直接提出了瘀血一詞,并對蓄血、血結進行了論述,創立了瘀熱內結的觀點。清·葉天士還倡導了蟲類通絡法對干血、死血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王清任《醫林改錯》奠定了氣虛血瘀理論的基礎,創立了補氣活血治則,并設計了攻逐瘀血的通竅活血湯、血腑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三個代表方劑以及補氣活血的補陽還五湯等。唐容川《血證論》首作專著,提出了祛瘀生新理論,并對瘀血的研究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至今瘀血學說已從理、法、方、藥等各方面漸臻完善。
    瘀血是一種病理產物,包括離經及未離經之瘀血兩種。離經瘀血指血絡損傷血外溢滯留于臟腑組織之血,未離經瘀血謂血行不暢、滯留于血脈內而言。瘀血也稱為蓄血、瘀血阻滯導致氣血循環不利,又產生新的瘀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繼發性致病因素,往往形成病理惡性因果關系。
    瘀血導致的疾病多屬實證,聚集性較強,致病部位固定不移,離經之血初則雖清血,實亦是瘀血,久則變為紫黑色,易產生凝結及瘀痛。
    一、瘀血的形成機制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氣之虛實與瘀血病機最為相關。瘀血為血分病,心主血,血的運行由心所鼓動,脾統血,血的生成及統攝主宰于脾。肝藏血,主血的調節與蓄藏,故瘀血的產生機制與心肝脾三臟的關系最大。
    (一)未離經瘀血的形成機制
    未離經瘀血又稱郁血,乃血行緩慢,血液流滯于經絡之內,故《金匱要略》曰:“內結為瘀血”,可因情志怫郁,肝郁氣滯,使脈絡瘀滯而成,尤以心肺宗氣虛為甚。故《靈樞·邪客篇》曰:“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如宗氣虛則血行無力而留止,正如《靈樞·刺節真邪論》曰:“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此外,寒客于經,致經脈踡縮拘急,使血行凝滯也常形成瘀血,如《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他,如邪熱入客與血結,也可導致瘀熱阻結。
    (二)離經瘀血的形成機制
    離經瘀血為血液外溢脈絡,瘀阻于人體局部,可因七情過激,氣血上沖,溢于脈外,除導致衄血、吐血外,甚者可突然昏仆,如大厥、煎厥等。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說:“陽絡傷則血外溢”。此外,起居失節,或飲食不當,用力過猛,也可致便血、溺血,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曰:“陰絡傷則血內溢”。總之,各種出血,日久皆可成為瘀血。其他,止血不當,寒涼所遏,跌仆閃挫也都是形成離經瘀血的重要機制。另外,熱邪過熾、迫血外溢,也可形成瘀血。
    二、瘀血致病特點
    首先,瘀血致病極為廣泛,李梴在其著《醫學入門》中早已指出:“人皆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始也。凡寒熱、踡攣、痹痛、癮疹、瘙癢、好忘、好狂、驚惕、迷悶、痞塊、疼痛、癮閉、遺溺等癥及婦人經閉、崩中帶下,皆血病也”。(卷五·內傷·血)強調了血病理的重要意義,瘀血作祟人身各臟腑組織皆可為患,對人體有著極大的危害性。其次,瘀血致病以阻滯氣血運行為主要病機,瘀血作為繼發性致病因素,主要機制是阻滯氣血運行,可導致氣逆或形成新的血癥。嚴重者,因氣血不運使臟腑失養而致氣虛,甚而氣血兩虛,因此治療瘀血,在許多情況下必須考慮補氣,一則為了鼓動血行,血行瘀自化,一則解決氣虛問題。其次,瘀血阻滯氣機,如病在心,可表現為心氣閉塞,在肺可為肺氣壅阻,在肝則肝郁血結,在胃則胃氣上逆而嘔血??傊?,氣滯引起血瘀,瘀血引起氣機阻滯,氣滯又導致新的血瘀,二者互為因果關系。此外瘀血致病特點還存在凝固性(固定不移性)。因此,常引起刺痛、腫脹,如瘀結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瘀血日久,被氣火煎熬,還可發展為干血,出現兩目黯黑的特征。其他,瘀血不僅可因病致瘀,也可因瘀致病,停留于體內成為繼發性病因。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則瘀血導致繼發性血虛;瘀血阻絡,血行不循常道而外溢則引起出血;痰瘀合邪,結久成積則形成癥瘕;氣、血、水三者關系失調,血瘀氣滯則水停又可形成水腫。此外,血瘀導致氣滯、氣滯又加重血瘀,所謂氣病及血、血病及氣,二者互為病理因果關系。故《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唐容川《血證論》:“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氣道,阻塞氣機。”(卷二·吐血)瘀血日久還可導致正衰,具體可導致氣虛,陰虧及陽衰,甚至累及五臟六腑。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久病多致瘀,主要病理實質為血循環的障礙,尤其以微循環障礙為主要病理。具體為郁血、缺血、出血、血栓和水腫等病理改變。主要機制在于因血循環障礙導致神經營養功能障礙及代謝障礙,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理發展,如局部組織的變性、滲出、萎縮及增生等。以上足見,瘀血對人體的損害極為廣泛而深重。因此,瘀血病證的早期預報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第二節 瘀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瘀血的表現形式極為復雜、多樣,但不外無形瘀血及有形瘀血兩大類。
    有形瘀血和無形瘀血,無非相對而言,實質上,從微觀的角度而言,二者皆為有形瘀血,都有不同程度的實質病變基礎,故絕對的無形瘀血是不存在的。
    久病入絡,痼病必瘀。任何一個疾病,日久必顯瘀象。如黃疸日久,見黃色漸晦,脅下硬滿,皮膚赤點,蜘蛛狀赤紋、舌質暗滯,則為血瘀阻絡之象。又如跌仆損傷,日久疼痛固定、刺痛、顏色變暗,則為瘀血內結之兆。再如,情志拂郁、氣血郁結、日久出現脅肋刺痛、指甲發暗、眼圈著黑,則為氣血有瘀之征。尤其氣分病及痰病最易成瘀,氣分病無論氣滯、氣郁或氣虛皆易致瘀,氣滯血瘀是臨床最多見的瘀證,以肝郁、脅肋不舒、心煩易怒及舌紫暗為先露,氣虛血瘀則以乏力氣短、心悸、舌暗紫為征兆。
    痰兼挾瘀,又稱痰瘀合邪,因痰瘀同源,皆為津血所凝,故痰瘀常相互為患。臨床上,痰瘀一旦合邪,二者互為病理因果關系,則暗示疾病膠結難解。如癲狂病,日久見狂言、善急、失眠、舌紫暗,即為痰瘀合邪證,乃癥痼難愈之疾。痰瘀合邪征兆為瘀血征兆(如舌暗或有瘀點、脈澀、疼痛固定或刺痛)與痰征兆的綜合表現(痰的征兆如嘔惡為胃痰之兆,痞悶為胸痰之象,心悸為心痰之征,咳痰為肺痰之癥,腫、麻為絡痰之象,泄瀉為腸痰之兆,善忘、癡呆為腦痰之征)。
    此外,血寒和血熱也易形成血瘀兼證,因血遇寒則凝,臨癥如見疼痛,得熱則減,平日畏寒肢冷,色淡而暗,脈沉遲者,則為血寒瘀象。而血熱瘀象又為溫熱之邪入里,與營血搏結所致,臨床見高熱神昏、出血、衄血及發斑、舌質絳紅、脈數,則為瘀熱互結之兇象。
    前腎對瘀血先兆皆十分重視。如唐容川認為:瘀血阻在腠理,以寒熱和瘧為其兆,瘀血在肌肉則翕翕發熱、自汗為其標志。瘀血在上焦以發脫為其先,瘀血在中焦以腹部刺痛為特征,瘀血在下焦以少腹刺痛,大便黑色為其兆。瘀血在里以口渴為先驅癥,因內有瘀血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血證論·卷五·瘀血》)。周學?!蹲x醫隨筆·瘀血內熱》曰:“腹中自覺有一段熱如湯火者……非實火內熱,亦非陰虛內熱,是瘀血之所為也……又常如火從胸腹上沖于喉,是肝脾郁逆而血上沖也……有心窩中常如椒桂辛辣狀,或如破皮疼脹狀,喉中作血腥氣者,是皆瘀血積于其處也……,凡瘀血初起,脈多見弦,兼洪者易治,渴飲者易治,其中猶有生氣也;短澀者難治,不渴者難治,以其中無生氣也”。通過上述醫家之言,瘀血先兆,可見一斑。說明瘀血先兆雖然變化萬端,但卻是可以認識的,并且是有規律可循的。
    下面分別論述無形瘀血及有形瘀血的預報意義。
    一、有形瘀血先兆
    大凡疼痛性質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質發暗或有瘀點,夜熱口干渴不欲飲,都為瘀血的征兆。如出現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膚甲錯、脈象沉?,則為久瘀之征象,預后往往不良。
    (一)瘀血阻脈先兆
    瘀血阻脈,是很常見的瘀血疾患,其先兆也是有規律的。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上卷》說:“青筋暴露,非筋也,沉于皮膚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血也”。瘀血阻絡包括瘀阻心絡、瘀阻腦絡、瘀阻肺絡等臟腑之絡及瘀阻肢體之脈絡。瘀血壅阻腦絡,其先兆癥主要為進行性健忘,尤其是人名遺忘,一過性眩暈及一過性失語等癥。瘀阻心絡的先兆為勞累后及情緒不舒時出現胸悶及一過性左胸疼痛。瘀阻肢體先兆以指、趾麻木,色變暗或發涼為常見瘀阻肢體經絡之報標癥。常發生于血痹、脈痹,包括西醫血栓性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血管畸形等病的前期。
    (二)瘀血攻里兇兆
    主要為瘀血內攻心腦肺等重要內臟,病情較為兇險,如:
    1.瘀血攻心兇兆 多發生于產婦及吐衄家,凡出現頭冒眩、神昏,為瘀血欲攻心先兆,待出現昏迷、不省人事、氣短心悸、唇紫面青,則已為瘀血攻心之危候。常發生于產后瘀血未盡,外邪乘襲入里所致的疾病等,包括現代醫學中的產褥熱等婦科危證。甚則卒然發狂,如見鬼狀,或喜笑妄罵或為不語,主要因為惡露停滯不下,引起感染致敗血沖心、擾亂心神之故。上述疾病相當于西醫的產后敗血癥及感染性休克、感染中毒性精神病。
    2.瘀血干腦兇兆 有腦外傷史或腦部感染疾患,出現善忘或狂躁為瘀血干腦先兆。待出現不識親疏、發狂、昏迷,則為瘀血干腦的危證。瘀血干腦多發生于腦外傷后遺癥,感染性精神病等情況,預后大多不良。
    3.瘀血乘肺兇兆 瘀血乘肺常因瘀血與熱毒攻乘于肺所致。凡瘀血留滯病人出現氣急、喘促,為瘀血乘肺先兆,待出現喘促、咳逆、心悸氣短、鼻起咽煤、眼目見黑,則已為瘀血乘肺之危證。由于瘀血乘肺,證情危篤,故尤應注意其先兆證的出現。如發生于產后惡露不下、敗血上沖者,極為嚴重,如《陳素庵婦科補解·產后眾疾門》說:“產后氣喘者,由敗血上沖肺”說明喘是瘀血乘肺的報標癥。
    二、無形瘀血先兆
    無形瘀血指未離經瘀血,病變多在絡脈,尤其為微絡脈(包括微細血管,首先累及微循環),病程進展在不知不覺之中,多屬于潛病證,其先兆癥常隱晦和缺少特異性,但仍有一定規律可循,如:
    (一)微絡脈瘀象 包括甲皺絡脈、虹膜、舌下絡脈及面部絡脈、鼻翼、唇的絡脈瘀血。先兆為絡脈出現曲張、紫暗,對胸痹、中風、痹證、紫癜、臁瘡、脫疽、紅斑性狼瘡、腫瘤等都有一定的預報意義(包括西醫的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心腦動脈硬化、腫瘤及硬皮病、雷諾氏病、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結締組織疾病以及慢性肝病、腎病,各種神經痛、周圍神經炎等)。
    (二)肌膚瘀象 皮膚出現干枯、龜裂、色澤不華、多鱗屑及硬化等,是內臟有瘀血的外兆,對中風、胸痹、腫瘤、紅斑性狼瘡等,都有一定的預報意義(包括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腦血栓形成、硬皮病、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如皮膚出現甲錯、膚色黧黑則為內有干血、死血無疑。
    (三)善忘 善忘為郁證、癲狂、癲癇、蓄血證等病的早期先兆癥狀,尤其人名善忘是腦絡血瘀的先兆,說明瘀血先兆對腦血管病、精神病的微循環障礙的早期發現有著重要意義。
    (四)色譯晦暗 首先出現于眼周、口周、鼻翼及額部、頰部,這些部位呈晦黯色及目睛暈黃,常為內有積聚、癥瘕、臌脹、閉經的早期征兆,包括現代醫學的腫瘤、肝硬化、硬皮病等在內。
    (五)脫發 脫發及早白為腦絡血瘀的早發癥,故對中風先兆有一定的預報價值。此外,脫發還為紅斑狼瘡、雷諾氏癥、硬皮病等的前兆癥狀,但并非為特異性,可作參考。
    (六)經少、閉經 經少及閉經為胞宮痰瘀,腎陰陽失調,相火偏亢夾瘀及肝腎虧損夾瘀等病的先兆(包括內分泌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亢進的柯興氏綜合征,腦垂體功能亢進癥的肢端肥大癥,家族遺傳性肥胖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
    (七)口干 口燥咽干是全身性瘀血病證的早期征兆之一,又稱血渴。如唐容川說:“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特點為口雖渴卻不欲飲,或飲水不多,以氣化失司之故。為紅斑性狼瘡、膨脹、干燥綜合征、傷寒蓄血證、溫病熱入營血的征兆。
    (八)夜熱 夜熱或午后發熱也是全身性瘀血的征兆之一,由于瘀血阻滯氣化不利,導致陰分不足,虛火偏旺,故出現夜熱及午后熱,又稱瘀熱,但并非瘀血的特異征兆,必與瘀血的其他癥狀具見,預兆價值才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国产|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免费看|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新|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秋霞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大片| YY111111少妇影院|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丁香宅男大增|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日韩有码av中文字幕|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91午夜福利精品| 男女性高爱潮是免费国产|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