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那些花花草草 駱一平 《人間草木》這本書從汪曾祺創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我去年就已經在書店里瞄上了,之所以遲遲未買,是因為,汪曾祺的書我已收集了不少,有些文章早就讀過。但現在仍然決定買下,是由于喜歡它的版式舒展,字體清晰,看著舒服,適合抱了閑適的心境去閱讀,最要緊的是,書中還恰到好處地配了古代畫家的67幅冊頁,與汪先生的41篇文章相互輝映,相映成趣。 文章都不長,讀著省力,是汪先生的一貫風格。其中 《楊梅》、 《茶花》、 《緬桂花》等篇什,印出來僅有兩三行,五六十個字一篇,簡直就是 “電報體”。 他的文字干凈整潔,絕不拖泥帶水。句子雖短,卻頗耐咀嚼。句式結構也不落后,言簡意賅,韻味無窮。如: “一月,下大雪。” (《葡萄月令》) “樹是雨。” (《南山塔松》) “香港多高樓,無大樹。” (《香港的高樓與大樹》) 雖然寫的是花花草草,小小生靈,卻也教給人許多新鮮的知識,如: “山丹丹過一年,多開一朵花。山丹丹記得自己的歲數。 (這事)寫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唱歌的歌星就更不會知道了。” (《山丹丹》) “雁為什么不能棲在樹上?因為雁的腳趾是不能彎曲的,抓不住樹枝,雁、鵝、鴨都是這樣。不能趕著鴨子上架。” (《雁不棲樹》) 汪曾祺是一個性情平和的人。他從小就喜歡花草和小動物, “園里什么花開了,總是我第一個發現。”花花草草里有他的人生。1958年,他被劃為 “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勞動,兩年后摘帽。因有深厚的繪畫功底,農科研究所用其所長,交給他每天的工作任務是:畫馬鈴薯的標本, “沒人管,也不用開會。”汪自述這段經歷是:“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自我調侃,富有詩意。從薯葉薯花畫到薯塊,畫完了標本,放在牛糞上烤烤就吃了。所以他說: “全國像我這樣吃過這么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他說這是他成年后讀書最專心的一段時候。汪先生摘帽后,又曾被發配到西山去種樹,每天勞動量很大,吃得也很苦,玩了命干。但此文也只不過五六百字,輕松冷靜的回憶,文末竟還來了點抒情的:“再見,紫穗槐!再見,大腌蘿卜!再見,蟈蟈!”真是幽默到家了。 汪曾祺的文句表面看似很 “土”,細品卻有韻味,簡短明快,甚至還充滿了童趣,如: “故鄉的鳥啊!”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牽牛花短命。秋葵也命薄。” “斑鳩在叫他的媳婦哩。”“我童年的鳩聲啊!”一兩句話就單獨構成一段,卻引人遐思良久。 他有的句子卻又很復雜,甚至現代得很:如: “水咚咚地滴回井里。”“它的眼睛如金甲蟲,飛在花叢里五月的夜。” 有時也會以文言直接入文,如 “逝者如斯”等等,但用得不多,有節制。他的花草里有天山伊犁,云貴滇茶,有人文、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學問。他還結合花草談點文章之道,認為 “不能把隨便什么都寫進散文里,正如草花還是花,不是狗尾巴草。”他有個集子就名為 《草花集》。 有人把汪老的風格概括為 “淡、遠”兩字。是的,我們這個時代并不缺熱鬧,缺的是寧靜。我想,當我們感到煩躁,或者認為周邊氣氛過于浮躁時,不妨去讀一讀汪曾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