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身體中各種組織——肌肉、骨骼、皮膚、神經等都含有蛋白質。生長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是酶的主要成分。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人體內的三大組成部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作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約占人體組織的20%,每天約有3%的蛋白質參與新陳代謝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
曾經有調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國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腦卒中的比率高3倍,兩組人群血壓水平無顯著差異,但夏威夷人群動物蛋白攝入顯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發現動物蛋白與腦卒中呈負相關,動物蛋白可以抑制腦卒中的發生。但過多蛋白質攝入也導致過量脂肪攝入,并加重腎臟負擔。老年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蛋白質1.2-1.5克為宜,其中至少有1/3為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類、瘦肉、豆制品,食用魚類蛋白、大豆蛋白可使腦卒中發病率降低。
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包括:
牲畜的奶,如牛奶、羊奶、馬奶等;畜肉,如牛、羊、豬、狗肉等;禽肉,如雞、鴨、鵝、鵪鶉、駝鳥等;蛋類,如雞蛋、鴨蛋、鵪鶉 蛋等及魚、蝦、蟹等;還有大豆類,包括黃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黃豆的營養價值最高,它是嬰幼兒食品中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此外像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干果類的蛋白質的含量均較高。由于各種食物中氨基酸的含量、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各異,且其他營養素(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等)含量也不相同,因此,給嬰兒添加輔食時,以上食品都是可供選擇的,還可以根據當地的特產,因地制宜地為小兒提供蛋白質高的食物。
食物中以豆類、花生、肉類、乳類、蛋類、魚蝦類含蛋白質較高,而谷類含量較少,蔬菜水果中更少。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不僅取決于蛋白質的含量,而且還取決于蛋白質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及比例。由于動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比例較符合人體需要,所以動物性蛋白質比植物性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在植物性食物中,米、面粉所含蛋白質缺少賴氨酸,豆類蛋白質則缺少蛋氨酸和胱氨酸,故食混合性食物可互相取長補短,大大提高混合蛋白質的利用率,若再適量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可大大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雖然人乳、牛乳、雞蛋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但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量基本上與人體相符,所以營養價值較高,是膳食中最好的食品。
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利用率高,各種氨基酸的比率符合人體蛋白質氨基酸的比率,產生代謝廢物如氨、尿素等。這類食物有蛋清、家禽、魚等;相對于另一類為低生物價蛋白質,又稱非優質蛋白質,含必需氨基酸較少,如米、面、水果、豆類、蔬菜中的植物蛋白質。
由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不同,植物蛋白質中存在賴氨酸偏低問題,所以一般谷類食物中的蛋白質不是優質蛋白質,而豆類中的蛋白質和動物食物中的蛋白質屬于優質蛋白質。
懂得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么在平衡膳食中要提倡吃一些豆類及其制品,當然,除了它是優質蛋白質外,豆類食品不含膽固醇也是原因之一。所有的動物食品中的蛋白質都是優質蛋白質,在每天應該攝人的蛋白質中,優質蛋白質應占30%以上,而兒童、孕婦、病人(限蛋白質病人除外)每日攝人的優質蛋白質應占攝人的蛋白質50%以上。知道了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知道了什么是優質蛋白質,在每日膳食中就不要只吃素食,從營養平衡角度講,長期吃素食對身體沒有好處。 鄭子新 張榮欣 《現代營養全書》 常見的優質蛋白質食物有魚,瘦肉,牛奶,蛋類,豆類及豆制品.動物蛋白質中魚類蛋白質最好,植物蛋白質中大豆蛋白質最好。白蛋白不屬于優質蛋白。
高蛋白: 是指食物的蛋白質含量高低,蛋白質大約占人體重量的16.3%,如果超出就被稱為高蛋白。凡蛋白含量高的肉、禽、魚、海產等動物類蛋白都是高蛋白食物。但其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比例不大接近人體需要,或含較高的脂肪、膽固醇,不能很好地被人體利用。多吃高蛋白食品會引起高血脂,并影響壽命
常見高蛋白食物列表(每100克食物含蛋白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