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的六大看點
清東陵的六大看點之一 眺望陵園全景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布局最規整得體的古代皇家陵園之一。清東陵的看點很多,各有千秋。我從中選出了六大看點。盡管有許多的網友對清東陵已經很熟悉了,但絕大多數的網友還沒有來過清東陵。特別是有許多的人來清東陵參觀游覽,只是買了門票進院看三殿,看地宮,然后就回去了。他們恰恰把許多值得看的閃光之處忽視了。從今天起,將陸續向廣大網友們介紹。
在陵寢的布局上,應該說清東陵最規范得體,最具特色。在清朝,清東陵陵園總面積為2500平方公里。以昌瑞山為分界,分前圈和后龍兩部分。清東陵各陵寢都建在約48平方公里的前圈之內。前圈四面環山,中間是48平方公里的平坦之地,諸陵寢均建在前圈之內。陵區東面的雁飛嶺諸峰,千巖錯落,文筆插天,勢盡西朝,儼然左輔;陵區西面的黃花山,層巒飛翠,疊嶂騰輝,勢皆東向,宛如右弼。高大雄渾的天臺山、象山、萬福山橫亙于陵區正南。位于霧靈山和昌瑞山之間的分水嶺是“來龍”的脊背,眾水東西浹流,左盤右繞,最后匯合于陵區之南的龍虎峪。這萬山拱衛,眾水朝宗之勢,加重了皇陵的神秘色彩和皇權神授的氣氛,與莊嚴肅穆的皇家陵園保持了高度的合諧與統一。眺望陵園全貌,是清東陵的第一看點。
當年,清東陵的設計大師們在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時,是把陵寢、山川、河流、原野綜合構思,統一設計的。第一帝順治帝的孝陵,雄踞昌瑞山主峰之下,處于至尊無上的地位。其他十余座陵寢在孝陵兩旁各依山勢東西排開。清東陵有5座皇帝陵,孝陵兩側各有2座,成對稱格局。而且均輩份較高者靠近孝陵,輩份較低者相對距孝陵遠些。各帝陵神道盡管斗折蛇行,彎彎曲曲,但最終都與孝陵神道相接,顯示出眾陵拱衛,尊祖歸宗之意。各皇后陵和妃園寢又都以本朝的皇帝陵為中心,建于兩旁,形成附屬關系和拱衛形勢,自成一區。從陵園的總體布局來看,是以陵寢為主體,以昌瑞山為背景,以陵前的樹木、河流、砂山為近景的。同時,設計大師們成功地運用了我國造林藝術中的“借景”手法,把陵園東、西、北三面的嵯峨雄奇的遠山“借”來,作為陵園的遠景,甚至把藍天、白云都納入了陵園的畫面景框之中。當我們站在金星山上俯視整個陵區的時候,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展現在面前,只見錦屏般的昌瑞山下,殿閣崢嶸,松柏滴翠,河流縱橫,鳥語花香。上有藍天白云相襯,遠有群山圍攏。整個陵園氣勢恢宏、博大精深,氣象萬千。陵寢建筑之美與山水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清東陵的布局藝術是人文景觀美與自然美高度結合的典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清東陵的六大看點之二 第一景觀
清東陵的石牌坊至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大碑樓)這一區間的空間組合景觀,被著名風水專家、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王其亨教授譽為“清東陵第一景觀”。這一景觀給人以震撼的力量。凡是親眼看到過的人,無不驚佩我國古代建筑大師的高超設計藝術和無以倫比的創作才能。
石牌坊是陵園前的第一座建筑,在大紅門外。這座石牌坊北距大紅門214米,南距朝山金星山1500米。大紅門北距孝陵大碑樓房408米。金星山、石牌坊、大紅門,處于孝陵的建筑中軸線上。
大紅門是陵園的正門,單檐廡殿頂,黃色琉璃瓦,紅色的墻體,顯得格外威嚴莊重。大紅門有3個拱券式門洞,凡來謁陵者,均由此門出入。
當年清東陵的設計大師在“千尺為勢,百尺為形”、“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以展勢”的理論指導下,運用“過白”和景框效應,經過精心地計算,將石牌坊、大紅門和孝陵大碑樓的位置進行了巧妙的安排,從而產生了奇妙的、令人震驚的藝術效果。
如果我們站在石牌坊北面正中,距石牌坊約30米的地方向南看,就會看到形狀像倒扣金鐘的金星山恰好鑲嵌在石牌坊的5個門里,主峰正好位于中門正中。如果我們在原地轉過身來向北看大紅門,從大紅門的中門洞可以看到孝陵大碑樓的南門和部分紅墻。從東西兩側的門洞看到的是大碑樓兩旁的松柏樹和藍天。如果我們向北行走,隨著腳步的不斷前行,3個門洞所呈現的畫面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只見中門洞里的孝陵大碑樓的南門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東西兩側的門洞內各出現一根華表;當走到與東西下馬牌相平列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東西兩側的門洞內各出現2根華表,而孝陵大碑樓的整體形象則完全呈現在中門洞內。3個門洞的畫面均背靠青山,左右有蒼松翠柏陪護,上有藍天白云相襯,十分絢麗,猶如3幅山水畫,又像一組郵票中的聯票。此時景觀最佳,達到高潮。當我們的腳步向北行走的同時, 不斷地回頭觀看石牌坊,就會發現,隨著腳步的不斷向北邁動。金星山冉冉升高,漸漸超過石牌坊,繼而成為石牌坊的背景。不斷北行,大紅門3個門洞內的畫面繼續變化,中門內的大碑樓變得更大,東西兩個門洞內的各2根華表變為1根華表,繼而完全消失。這時與下馬牌平列時所看到的3幅畫面合并為一幅,同時出現在中門洞內。
如果我們從孝陵大碑樓順著神道向南眺望,高大雄偉的金星山矗立于前方,是大紅門的背景。從大紅門的中門洞向南望,只能看到石牌坊的兩根石柱。如果我們乘車朝著大紅門快速行駛,就會出現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奇異景觀:距金星山越近,山越小。隨著車輪的飛速轉動,金星山越來越矮,越來越越小;大紅門中門洞內的石牌坊也越來越小。最后,高大的金星山和石牌坊迅速被收縮到大紅門的中門洞中。這種步移景換、景隨步移、離山越近山越小的奇異景觀在其他景區難以找到,凡是親眼觀賞過這一景觀的人,無不感到震撼!因而被譽為“清東陵第一景觀”。
清東陵的六大看點之三 氣勢磅礴的孝陵神道

許多人來清東陵旅游,只知看陵院以內的三殿、地宮等處,看完返回。其實這只是看了清東陵的一小部分。清東陵的許多美景都在宮門以外的許多自然風光和散布在野外的建筑。
順治帝的孝陵雄居昌瑞山主峰南麓,背靠昌瑞山主峰,前朝金星山,中間的影壁山作為案山處在兩山之間。三山正好位于一條直線上。孝陵的數十座形式各異的建筑,高低錯落、疏密得當地在這條直線上排列開來。其間用一條磚石神道將這數十座建筑貫串起來,形成了一條長達12華里的氣勢磅礴的陵園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有五間六柱的石牌坊,有莊重典雅的大紅門,有巍峨高大的神功圣德碑亭,有清朝規模最大的長達870米的有18對石雕像的石像生,有清東陵唯一的龍鳳門,有能發出鐘磬般聲音的一孔拱橋、七孔拱橋、五孔拱橋、三路三孔拱橋。盡管孝陵神道因地形和河流的關系而多有曲折,但總是曲不離直,都要歸到中軸線上來。如此之長、如此之恢宏的神道奇景,如今在我國僅此一處。
清東陵六大看點之四 美輪美奐的裕陵地宮

清朝皇陵中,開放的第一個地宮就是乾隆帝的裕陵地宮。這座地宮是清朝皇帝陵中第個在地宮里布滿經文佛像等雕刻的。雕刻之精美、內涵之豐富,就連博學多識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和十世班禪都感到震驚。
乾隆帝的裕陵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這座地宮別開生面,獨出心裁。它的獨特之處在于無論墻壁,還是券頂,乃至石門上都布滿了石雕圖案,無一處空白。從雕刻內容上看,雖然都是佛教性質的,但內容豐富,形式繁多。石門上有婷婷玉立的八大菩薩。門洞兩壁上有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券頂上有姿態各異的五方佛、三十五佛、寶塔等。平水墻上有五欲供、獅子、寶珠。明堂券和金券的月光石上雕刻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圖案。在門垛、門簪、墻壁、石門背面等多處用梵文和藏文雕刻了大量佛經和咒語。據清宮檔案記載,裕陵地宮內共刻了647個梵字、29464個藏字。地宮內盡管圖案各異,文字眾多,由于布局合理,組合得當,并不顯得雜亂、主次不分,反而給人以步移景換、目不暇接之感。從雕刻手法上看,采用了高浮雕、淺浮雕和陰刻三種方法。不同的圖案,不同的部位而采取不同的手法。比如石門上的八大菩薩和第一道門洞兩壁上的四大天王,因處于最顯著的部位,進入地宮能給人以第一印象,所以這些圖案采用立體感強烈的高浮雕手法,使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一般裝飾性圖案如八寶、獅子、塔之類則采用淺浮雕手法。而起襯托作用的梵文、藏文則用陰刻手法。這種藝術的處理方法,使圖案有主有從,給人以鮮明的層次感。
裕陵地宮,雕刻面積之大,圖案之多,刻技之高,實屬罕見,被譽為石雕藝術的寶庫和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它是我國目前已開放的最豪華的地下宮殿。
清東陵的六大看點之五 精美豪華的慈禧陵

慈禧陵正式名稱叫菩陀峪定東陵,始建于同治十三八月二十日興工,到光緒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全工告竣。慈禧陵剛建成16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就發現部分建筑有滲漏、糟朽、爆裂、酥堿等情形。經過朝廷多次派大慈禧陵隆恩殿(又稱大殿)臣到現場進行查驗、勘估。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用銀多。最后決定將方城、明樓、寶城、大殿、東西配殿、燎爐等拆除重建,其他建筑慈禧陵神道碑及碑文揭瓦大修。這次重修工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破土,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二十五日動工,歷經13個寒暑,直到慈禧死前幾天才完工,所用工時是原建的二倍多。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遭到了慘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重修這一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國土,賠銀二億兩。重修前后幾年里,國內連續發生大面積的嚴重的各種自然災害,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就是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刻開工的。
重修后的慈禧陵,其工藝之精美,裝修之豪華,在清代陵寢中空前絕后,沒有與之為伍者,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名貴的木料
隆恩殿和東西配殿(以下簡稱三殿)除斗栱用楠柏木外,其他木料均改用黃花梨木。黃花梨木紋理華美,1914年慈禧陵大殿質地堅實,是木料中的上品,產量稀少,所以極為珍貴。只能用于打制各種家具及工藝品,很少在大型建筑中使用這種木料。
二、新穎奇特的彩畫
清代陵寢的彩畫的通常做法是在木構件上披麻掛灰做地仗,然后在上面繪旋子彩畫。而重修后的慈禧陵三殿彩畫新穎奇特,不披麻掛灰做地仗,而是利用木植本色,磨細打光罩漆,直接在木構件上瀝粉貼金。一反旋子彩畫形式,采用最高級的和璽彩畫,全部貼金,不用其他顏色。
三、雕磚掃金干擺到頂的墻壁
清代陵寢的殿宇墻壁,傳統做法是下肩用澄漿磚干擺,上身用糙磚灰砌,外皮抹飾紅灰,提刷紅漿,內皮抹飾黃灰,提刷黃漿。而重修后的慈禧陵三殿的墻壁。外皮干擺到頂,內皮下肩用澄漿磚干擺,上身陡砌方磚。在上面用陽刻手法,在墻的中心雕“五蝠捧壽”,即五只飛翔的蝙蝠圍繞著一個團壽字,四角各雕一個和一條綬帶,底紋是字不到頭圖案。這些圖案的含義是“萬代綿長”和“萬福萬壽”。這些圖案的邊框是回紋、珠子和纏枝蓮花。三殿雕刻的總面積為22844平方米,雕刻部位全部篩掃紅黃金粉。凹進部位用黃金粉,色澤發白。凸出部位用紅金粉,色澤金黃,使顏色、光澤形成反差,這樣使圖案更加醒目、清晰,從而立體感強烈。
四、鍍金銅龍盤柱
清代帝后陵三殿的所有外露的柱子,通常是除大殿中間的四根鉆金柱瀝粉掃金纏枝蓮花外,均披麻掛灰,刷飾紅漆。即使是全慈禧陵大殿內盤龍柱國等級最高的太和殿,也只有中間的6根鉆金柱上的盤龍是瀝粉泥金的。而重修后的慈禧陵三殿的64根外露的柱子,全部利用木植本色,罩亮光漆,每根柱子上都盤繞著一條半立體的鍍金銅龍。龍體最粗處達35厘米。每根柱子的根部還鑲嵌著銅鍍金的八寶和壽山福海。更為獨特的是,一般柱上的盤龍,都是龍頭向上,龍尾朝下。而慈禧陵柱子上的盤龍卻是尾朝上,頭在下又抬起。據在慈禧陵當過差的老人講,每當開啟殿門,由于形成了空氣的流動,龍須微微顫動,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威嚴恐怖之感頓時而生。
五、精雕細刻的石欄桿
慈禧重修前,大殿周圍的石欄桿與其他陵寢的一樣,為龍鳳柱頭,柱身、欄板及抱鼓石上沒有圖案的雕刻。重修后,望柱頭一律改刻為翔鳳。柱身內外兩面各雕刻一條昂首的升龍。龍的下面是海水江崖,形成了一幅豎向的“龍鳳呈祥”圖案。欄板內外兩面的“龍鳳呈祥”并沒有采取傳統的龍鳳相對的形式,而是鳳在前面飛,回首顧盼,龍在后面緊跟隨。龍鳳的下面也雕刻海水江崖。欄桿的抱鼓石上面很少雕刻圖案的。重修后的慈禧陵大殿前的10塊抱鼓石的鼓面上各雕刻了一只展翅欲飛的彩鳳,立于山石之上,俯首下望。鼓面下方,有一條龍在海波上穿云飛騰,仰望著鼓面上的彩鳳。無論是望柱、欄板,還是抱鼓石上,其實都是一種變體的“龍鳳呈祥”,不僅構圖新穎獨特,而且貫注了以鳳為主,以龍為附的理念。在“龍鳳呈祥”圖案中可稱得上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六、玲瓏剔透的御路石
御路石,也稱丹陛石,設在大殿前正中的兩座石踏跺(臺階)之間,坡狀放置。皇宮也好,皇陵也好,凡是御路石上雕刻“龍鳳呈祥”圖案的,均龍在左,鳳在右,龍鳳并排。只有慈禧陵和慈安陵的御路石,是鳳在上,龍在下。慈禧陵的御路石本來雕刻得十分精美,可是在重修時被廢掉,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重新雕刻了一塊,仍然是鳳在上,龍在下,在龍的腿、尾、須部,鳳的嘴、冠、腿部,有10處雕透,因而立體感更強,更為栩栩如生。與前塊御路石相比,這塊新雕的在用蓮花圍成的邊框中,加進了團壽、佛手、桃、石榴等圖案。這塊鳳上龍下的圖案與石欄桿上雕刻的圖案的理念是一致的。這塊新雕的、玲瓏剔透的御路石堪為石雕藝術中的珍品。那塊被廢掉的御路石在地里埋了40多年后,于60年代末在一個磚石渣堆中被發現,將它陳放在慈禧陵前,供人觀賞,向人們訴說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以上6點,不僅在明清兩朝的皇家陵寢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難以找見。
據清宮檔案記載,這次重修,共用葉子金(真金)4592兩1錢4分3毫,其中三殿就用了3823兩7錢7分7厘。經筆者到現場進行初步統計,三殿共彩畫金龍3177條,加上御路石、石欄桿上和柱子上的盤龍,共有龍3550條、鳳240只,簡直成了龍鳳的世界。貼金的彩畫、掃金的墻壁、鍍金的盤龍,金光閃閃,耀眼奪目,此處用“金碧輝煌”一詞,最恰當不過!因此說重修后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精美豪華的,堪為清陵之冠!
清東陵六大看點之六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帝的妃園寢,位于裕陵西側半公里,坐北朝南,松林圍護,砂山環繞,環境優美,景色怡人。乾隆帝的裕陵是清朝帝陵中的典范,地宮最為精美。慈禧陵集清朝皇后陵之大成,其豪華精美為清陵之冠。而裕妃園寢建有方城、明樓、寶城、東西配殿,是清朝兩座超越規制的兩座妃園寢之一,葬人36位,在清陵妃園寢中也居第二位。其內葬人物中,有許多著名的人物,如香妃、烏喇那拉皇后、惇妃等。這座園寢包含著許多宮廷斗爭和民間傳說。所以這座妃園寢中最具特色。如今,在我國只開放了五座清陵地宮,而裕妃園寢就有二座地宮即香妃地宮和純惠皇貴妃地宮。而裕妃園寢又恰恰位于裕陵和慈禧陵之間,也就是說清朝的皇帝陵的代表、皇后陵的代表和妃園寢的代表都集中在一起,連成一片,游覽起來不僅十分便利,而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清朝的帝、后、妃三類陵寢都能能看到。因此,在觀賞完清東陵的那五大看點之后,千萬不要忘記去觀賞裕陵妃園寢。不僅要看二座地宮,還要到后院去看一看排列規整的各式寶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