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會館是一座同鄉會館,建于乾隆元年至十七年(1736—1752年)。是由到
自貢地區經營鹽業的陜西籍商人集資修建的。道光七年至九年(1827—1829年)又擴建了正殿,兩次共耗銀五萬多兩,在當時已經是民間了不起的大事了。會館占地約3000平方米。西秦會館按照我國古代傳統建筑法式營造,背靠龍鳳山,在長達80米
的中軸線上依次建造了武圣公大門,以及獻技、大觀、福海諸樓,還有大丈夫挹廳、參天奎閣、中殿和正殿。軸線兩側依次對稱修建了金鏞、賁鼓兩閣,及左右客
廳等建筑。整個建筑裝飾華麗,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和泥塑。我們見到的每個柱礎都刻有飛禽走獸、花草圖案等浮雕,造型優美,制作精巧。這樣的柱礎在其他地方還從未見過。西秦會館既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又是鹽業發展
史上不可復制的珍貴歷史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的價值。1980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只知道自貢產井鹽,并不知道井鹽是怎么開采和制取的,更不知道自貢市的來歷。看了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介紹,才知道在1939年之前,四川還沒有自貢這個地名的。自貢的形成和發展,與井鹽生產有著緊密關系。可以說自貢因鹽而設市,因鹽而興市,因鹽而聞名于世。自貢地區采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章帝時期(76—88年),當地先民在今天的富順縣城開鑿了第一口鹽井——富義鹽井。至北周武帝時(561—578年)又開鑿了旭水河畔的大公井。以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食鹽運銷市場的拓展,自貢地區的鹽業在各個朝代都有一定的發展。但真正的大發展時期歷史上有過兩次。第一次是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后,截斷了淮鹽西運的通道,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地食鹽奇缺,“民皆淡食”。社會的需求催生了井鹽市場。同時,清政府也頒布法令準許“川鹽濟楚”。給四川鹽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次歷史性機遇。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我國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海鹽內運也被日軍阻斷。致使湖南、湖北等省軍民面臨淡食之苦。國民政府下令增產川鹽,運送缺鹽地區。使自貢地區的鹽業再次獲得大發展的良機。為了加速自貢地區井鹽的生產,1939年9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批準用“自流井”和“貢井”(產的鹽質量特好,可作為貢品送給朝庭食用)的兩個地名合起來設立自貢市。我查看了自貢市的地圖,自貢市現轄四區二縣。其中有兩個區的名稱就叫自流井區和貢井區。自貢市成立后,鹽場大量起復舊井,開鑿新井,增設爐灶,改進技術,整個鹽業有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1938年,全國共產鹽2322.9萬擔,而四川就產鹽854.6萬擔,占36.79%。其中自貢產鹽456.8萬擔,占全川的53.45%。到抗戰結束時,自貢的井鹽產量已占全川的60%以上。自貢每年的鹽稅收入,從抗戰初期的3000多萬元到后來的5000多萬元,均占全川鹽稅收入的80%以上。當時的《大公報》記者劉克林報道稱:“抗戰期間,沿海淪陷,大后方軍民幾乎完全仰仗四川的井鹽,自貢鹽場當時大舉增產,供應民食,居功至偉。但也因為有這種千載一時的機會,鹽場的繁榮也賴以飛躍進展”。
通過參觀博物館陳列的井鹽生產過程,加深了對井鹽生產的了解。俗話說井鹽井鹽,有井才有鹽。自貢的鹽埋在地下,鹽層上面覆蓋著百米到千米厚的巖石。怎樣開采地下的鹽層呢?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辦法,從地表處鉆一個孔徑不大的深井,穿過地下深度不等的很多層鹽層。地下水豐富的地方,水會把鹽融為鹽鹵。有的地方鹽鹵會自動流出,這就叫“自流井”。有的要用人力或畜力把鹽鹵提上來,
稱為“采鹵”或“汲鹵”。然而,用手工工具要在巖石上打出上百米深的井絕非易事。古人在實踐中創造了一種打孔鉆頭叫“銼”。我們在博物館看到有十幾種形狀
不同的銼。這種銼重達上百斤,落到井里才能產生錘擊力;又要有硬度,才能鑿透巖石;還要有韌性,百擊不斷。因為萬一銼斷在井里,這口井就報廢了。鑿碎的巖石是靠水下去把它融成泥漿再吸上來的。鑿井過程中稍有疏忽就會發生井偏,有時還會因地下巖石質地變化而發生窟窿。鑿井工人發明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糾偏技
術”和“補腔技術”,使死井復活。有時還會出現鉆井工具落在井底的情況,他們又發明了一套井底撈取物品的專用工具。看著一件件看似簡單的專用工具,真不得
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能力。采用戶上述方法鑿成的鹽井,可深達1000米。自貢鹽場名聲最大的鹽井焱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過千米的深井。開鑿于1835年,歷時三年鑿成,深達1001.42米。
一口鹽井打出了鹵水,如果不能自流,就要用竹筒做成長長的吊桶放下去汲鹵。我們看這種吊桶設計得也很科學。它是用一段長竹桿,把竹節全部打通,在桶底用一塊牛皮做成活塞,當吊桶放下去時,牛皮自動打開,提起來時,自動關緊,鹵水就能提上來。因為鹽井很深,要把竹筒提起來還得在鹽井上搭建一座高高的井塔。據說,一般的井塔都有二、三十米高,最高的井塔曾達到11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筑。這么高的井塔不用一根鋼材,全部是用杉木一根根接起來的。許多根杉木用麻繩捆扎錯接在一起,再用無數塊木楔嵌緊,居然能接到上百米的高度,實在是奇跡。這些現代人看來也頗感驚奇的技術,古人已能熟練掌握。早在宋代,蘇東坡就對四川的井鹽生產技術作過調查研究,他在《蜀鹽說》中說:自慶歷、皇佑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圓刃鑿,如碗大,深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內陳列有不少上世紀三十年代拍攝的老照片。看了這些照片對當時自貢井鹽生產的設備、場景以及鹽工的生活情況有了更詳細的了解。講解員說,這些照片都是孫明經先生拍攝的。孫明經是當年金陵大學電教專科負責人,也是我國現代影視技術專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獨立攝制了各種紀錄片49部,組織和參與拍攝電影92部,是1949年前我國制作電影最多的人之一。解放后,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是張藝謀等著名導演和攝影師的老師。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用阻斷海鹽西運威脅中國民眾,當時有些人產生了恐慌情緒。為了宣傳四川井鹽,使民眾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念。1938年4月,孫明經告別了結婚不久的妻子,帶了年僅17歲的助手,走遍自貢地區的所有鹽井,拍攝了從鉆井、采鹵到制鹽的全過程。攝制了一部22分鐘的科教片《自貢井鹽》和880多幅照片。并用這些照片制作了一部幻燈片《井鹽工業》。然而,這些珍貴的電影軟片、照片和底片在“文革”中被工宣隊當作“黑材料”抄走,然后燒毀。也許是鬼差神使,兩個貼著“孫明經材料”的麻袋,竟然因隨意放在“黑材料”倉庫的門背后而逃過一劫。這兩個麻袋里全是裝的孫明經先生拍攝的底片和幻燈片。被找到時,底片和幻燈片很多已經霉爛,經過整理,尚殘存各類底片和幻燈片數千張。這就使我們能夠在鹽業歷史博物館里看到70多年前自貢鹽井珍貴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