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聽一則“三季人”的故事,深受啟發(fā),現(xiàn)與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貢在院門外掃地,遠處走來一個身著綠衣的人,那人要求見孔子,當時老師正在午休,子貢說不便打擾老師,那人就問:你是誰呀?子貢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學生。”“那你一定懂很多東西嘍?我請教你也可以呀!你知道一年中有幾個季節(jié)嗎?”綠衣人問道。子貢一聽,綠衣人居然問了一個這么簡單的問題,便有些不屑地答道“當然有四個季節(jié)呀,這是常識啊。”“不對,是三個季節(jié)。”綠衣人搖搖頭,認真地說。“你錯了,是四個季節(jié)。”子貢有點急了。 于是兩個爭執(zhí)不下。最后,綠衣人說:“既然咱倆誰不也說服不了誰,都說你的老師博學多才,我們還是喊他來做個評判。如果一年真有三個季節(jié),你給我磕三個頭,如果有四個季節(jié),我給你磕三個響頭,怎么樣?”子貢想:等會你肯定后悔。于是點頭同意了。 這時,孔子恰巧從門里出來,子貢便把與綠衣人的爭執(zhí)告訴老師,請求評判。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綠衣人,對子貢說:“你錯了,一年確實只有三個季節(jié)。” 這樣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貢一臉迷惑地看看老師,欲言又止,只好帶著滿心的疑惑給綠衣人磕了三個頭。綠衣人非常高興,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貢終于忍不住困惑,問孔子道:“老師啊,一年分明有四個季節(jié),您怎么向著外人說是三個呢?”孔子笑著說:“你沒看到那人一身的綠衣嗎?他分明是蚱蜢變的。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經(jīng)三季,從沒見過冬天。在他的意識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說得通呢?何必枉費口舌去和他爭執(zhí)呢?”子貢聽了老師的話,恍然大悟。 “三季人”的故事有它深深的哲理,啟示我們:無論說什么,先要看清對象。對象錯了,講得再多也沒有用。以前我碰到不講道理的人和事,就會非常生氣,總想用自己的道理說服別人。現(xiàn)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告訴自己----“三季人”,泰然處之。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三季人”太多了,如果用正常的思維方式去和他們溝通,怎么會行得通呢?自然界有高山、草原和大海,也有丘陵、盆地和小溪,人也有智者與愚笨之分,做事要學會換位思考,努力試著去理解人、尊重人、寬容人,才能與他人平等相處,協(xié)調(diào)合作。 莊子說:“夏蟲不可以語冰”,孔子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在人員管理上,首先要學會識人,最好能向孔子那樣,一眼就能判斷出對方的水平,這樣講話才有針對性,才不會浪費精力和感情。只有識人才能用人,用人包括用上級、平級和下屬。 其實,有些道理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不過是人站在的立場不同,思維也就不同罷了。如果只堅持自己的認識是對的,固執(zhí)己見,不聽從他人的意見,我們何嘗又不是“三季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