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式素描
什么是觸覺素描? 問及什么是觸覺素描,摘拙著《于小冬講觸覺素描》回答他的問題,并希望與人共同探索、討論,使理解更透徹。 我們會提出疑問,畫素描是用眼睛去看的,難道還要用手去看嗎?實際上我是用“觸摸”作為一種比喻,去指向用眼睛“觀察”,在這一類素描當中眼睛的觀察如同手的觸摸,我把觸覺式觀察的素描稱為“觸覺素描”。 “觸覺的觀察”這個詞不是我發(fā)明的,有一位二十世紀初的美學家叫沃爾夫林,他寫了一本很重要的書,叫《藝術(shù)風格學》,在那本書里他把觀察方式分為兩類,一個是觸覺式的觀察,一個是視覺式的觀察,并由此發(fā)展出繪畫系統(tǒng)豐富的風格變化,發(fā)端于觸摸式的觀察,就會導致繪畫中邊緣線的銳利,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畫的清晰可見,也會導致這種風格的畫面 關(guān)系是比較平面的,丟勒是最典型的代表畫家,他在灰底上用黑白兩種顏色畫素描,與他油畫的制作程序也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是視覺方式的觀察,觀察的方式會像照相機,人眼球的構(gòu)造本來就如同照相機,焦距能夠調(diào)虛、調(diào)實,這種觀察方式就叫做“視覺式的觀察”,視覺的觀察方式會導致對明暗、光影、虛實、空間、距離更敏感。可以說,在西方美術(shù)史乃至所有民族的美術(shù)史中,我發(fā)現(xiàn)都存在這樣兩個系統(tǒng),即觸覺的方式和視覺的方式。 我的素描教學,就是圍繞著第一類觸摸式觀察的方式展開的。 我猜想,當年沃爾夫林除了“觸覺”也找不到更好的詞了。其實觸覺素描在古典大師那里也有很多不同風格。基本訓練的階段,應當縝密如丟勒,在更自如的階段也可以如賀爾拜因的素描精準卻有概括力。 下面是我學大師素描在自己寫生實踐中的消化吸收。 ![]() ![]() ![]() 視覺與觸覺是一對概念。觸覺的觀察,正是沃爾夫林利用通感造出的詞匯。以觸摸的軌跡觀察必然觸及更多細節(jié)。 以下是我在另一本書《于小冬講速寫》關(guān)于觸覺觀察的論述: 依照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兩極法的觀點來看我自己的速寫(或素描),我實踐的是很典型的觸覺式的素描。 觸覺式的觀察,力求深入精準,作畫中,首先要看到全局,而后是在形狀的邊緣上讓眼睛窮追不舍。在關(guān)乎體積的時刻,眼睛更象是在形體的起伏轉(zhuǎn)折上觸摸的手,象作雕塑一樣能觸到形體看不到的背面,也象醫(yī)生和*師,能用眼睛如手一般拿捏肌膚筋骨,軟硬細糙盡如手感。如此這般形體可堅實的長在畫面中。當眼被訓練的如手般敏感細微,有如神精網(wǎng)布滿形體也布滿畫面,在這種狀態(tài)下眼已是手,眼不再是通過光線在眼底成像的工具,它們變成手,那一刻畫者就象是盲人。盲人在黑暗中也實實在在的用手感知著形體和空間。在造型訓練的初級階段,觀察事物的方式應當先是“觸覺”化的,畫家觀察的眼睛象一只手在觸模著對象的形體,鉛筆象一把鋒利的刀,敏感的雕刻著形狀的邊緣。觸覺的觀察可以看什么都是實的,遠處和暗處只要畫面需要可以畫實。這樣的素描應該稱之為“觸覺素描”。不妨用“手感”來比喻這種觀察和表現(xiàn)方式。 “視覺素描”指的是:威尼斯畫派以后,自卡拉瓦喬起西方繪畫的用光術(shù)。光就象是魔術(shù),它制造著如舞臺般的戲劇效果,它成就了倫勃朗這樣的用光大師,西方的人們也被這些大師們的畫啟發(fā)了雙眼,于是看到了光影,在日常視覺中印證了大師們用光的真實感。直到照相術(shù)的出現(xiàn),似乎用光影就可以表現(xiàn)立體于平面。堅實的邊緣被代之以印象派大師們瞇著眼看到的模糊的形,他們有意把焦距調(diào)的不實,在眼底所成的似乎是一個虛像。此一路素描可稱為“視覺素描”。維米爾沒有任何一幅素描傳世,要說清這種觀察方式他卻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將這張素描的最精美復制品掛在自己的屋子里,像每天的祈禱和祭拜。”您真的把這幅丟勒的手掛在家里啊。我也喜歡這幅。故事很感人,聽說畫的是丟勒兄弟的手,為了讓丟勒去學畫畫,自己去做苦工,磨壞了雙手,再也不能畫畫了。其實丟勒的成功是兩個人的成功,是犧牲精神的成功。 難怪看著這雙手感覺不一樣的,特別有質(zhì)感,也不知道是怎么畫出來的?以前還以為這幅是銅版畫。好像不是用鉛筆畫的,加上了一種特殊的“鵝毛筆”(好像叫什么銀針筆)畫的高光。 今天知道了原來還有個“觸覺素描”。比較認真地看完,有點理解了。就是把看到的東西,感覺好像是可以摸到“觸”到似的,比光學幻影似的,要扎實太多了。這樣就有了多種感官的感覺,就更真實,更結(jié)實了。 本來人接觸外界都是各種感官同時作用的。不僅僅是“視覺”。有“通感”一說,有的人聽到音樂會看到某種或某幾種色彩或者圖案。 而且,修行修到一定程度會達到“六通”,六種感官全通了。這是一種神通了。阿羅漢有“他心通”、“天眼通”,別人心理一起心一動念他都知道。還可以有透視視覺。隔著墻可以看到對面。 在于老師這里總能學到很多東西 這也可叫“追究式素描”,其實觀察時這些微的變化的是實際存在的,達芬奇把它說成是尋求邊緣的來龍去脈。。。可在處理上,文藝復興時南北歐卻形成兩種完全不同風格,以意大利佛羅倫薩為代表的“追究式素描”線條典雅俊逸,以丟勒為首的北方式“追究式素描”則嚴謹而精微,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品格和民族特質(zhì),同樣是手,樓主不妨拿達芬奇的那雙著名手和丟勒比較一下,還有達芬奇做衣服皺褶的習作和丟勒同樣作品并置比較一下。達芬奇則更傾向?qū)で笮误w韻律優(yōu)美和線條的節(jié)奏長短,但丟勒則喜于強調(diào)每一個細部的精準和變化,德國人的嚴謹和認真在他的素描里顯露無遺,他的畫法屬于局部推延,強調(diào)線條和陰影的組織最大地附和結(jié)構(gòu),這和德國畫家大部分都從事過銅版畫有關(guān),為此一旦罔顧了整體,就會人物扭曲變形,就是樓主所謂的:“有一點神經(jīng)質(zhì)”,這點從丟勒游離意大利時特愛臨摹曼泰尼亞的素描有關(guān),曼泰尼亞是意大利少有的喜好銅版畫的畫家。這種畫法容易把女性畫的過于老和暮氣,如果不慎強調(diào)過頭,就會流于漫畫效果,這點忻東旺就是個例子。 荷爾拜因素描,正是我前面忘記說的,他在北方素描中是個異類,荷爾拜因畫大都是歐洲的王宮貴族(主要是英國),他是歐洲肖像畫家中少見的運用平光來描繪對象的畫手,這點有點象中國人(想想大人們都不喜歡把自己臉弄成陰陽的)。他的素描堪稱一絕,因為是為最終做油畫的準備工作,所以練就一手簡樸無華,精確定位輪廓線的功夫,想一下如果他有照相機那又怎么樣呢?尤其是些貴族的服飾和各類細節(jié)。。。由于那些大人是不可能要他們在那里待那么久,所以好多細節(jié)他是在畫素描時做好備注,憑記憶默寫或用采用歐洲傳統(tǒng)的木制充填木偶。他的畫讓我想起南京博物館中的《明人十二像冊》(從來沒看到中國人畫的那么出色的肖像畫),徐累編的藝術(shù)和生活經(jīng)典系列的《面孔如花》書中專門有一篇論及此像冊。他的人像風格具有東方的那種雍容和平和,少有激烈和火氣,年輕時不怎么在意,年紀大了我特喜歡他,他讓我想起另一位同樣崇拜他的杰出的素描高手尼古拉費欽,費欽的素描也是一絕,但總沒有他那樣沉靜的下來,喜歡他用的那種淡粉色紙。。。 ![]() ![]() ![]() 理解觸摸式素描觀念,使學生對素描的理解更加深入;培養(yǎng)學生深入刻畫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觸摸式素描的理論基礎和優(yōu)點,聯(lián)系自己以前的的素描作業(yè),指出了認識上的觀念上盲區(qū)和導致的副作用。 教學難點 觸摸式素描概念,掌握觀察表現(xiàn)對象的方法;如“象螞蟻一樣爬”。 教學準備 投影片、學生作品、電視機、數(shù)碼相機。 教學過程 一、 說說你畫素描過程中最快樂的事(時候)或最痛苦的事(時候)的感受。 1、 快樂:忘我作畫的時候。忘記一切,畫,畫、畫……。虛實、結(jié)構(gòu)出來了還畫,一直畫下去,畫到畫(紙)面有了厚度,有了頓悟,欣喜。 2、 痛苦:畫不下去,不會畫。失去信心,無力提筆。 如何讓這種快樂持續(xù)下去,讓這樣的痛苦減少消失?如何讓我們每個人都畫的下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無法釋放出來。 二、 導入新課 (1)先欣賞、分析這三張圖片: 1、學生習作——2、洛佩斯作品(素描頭像)——3、畢加索作品(線描頭像) 分析圖1畫的表面,感覺普通。圖2作者是當今繪畫界的精神領袖,作品雖筆墨不多卻質(zhì)樸、厚實,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xiàn)的極為深刻豐富。圖3作者是深入人類靈魂的大師,作品有照射靈魂的力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師對自然對繪畫的虔誠態(tài)度,雖然作品的風格大為不同卻一樣表現(xiàn)出了藝術(shù)的本真,藝術(shù)的最高審美精神和繪畫給人的那種撼人的力量。試想我們也一樣要用真誠,純真的藝術(shù)心靈去觸摸素描。 (2)欣賞一組優(yōu)秀素描作品 學生:畫的太深入,太難了! 師:不難,通過這個觸摸式素描的學習訓練,在做的每一位都能畫出,只要你去畫。如果你努力,心里真喜歡畫,就能畫的很好,而且可能畫的非常好。 觸摸式素描主張的不是教你們沒有的能力,而是幫助你發(fā)現(xiàn)自己天賦的能力。 (3)觸摸式素描是一種能在短期時間內(nèi)畫好素描的方法。 每個人可以嘗試少想明暗忘記明暗,少想解剖忘記解剖,少想幾何忘記幾何,少想虛實忘記虛實,少想表現(xiàn)忘記表現(xiàn),少想審美忘記審美,少想素描忘記素描的繪畫體驗。而畫出來的東西既符合明暗,符合解剖,符合幾何,符合虛實,符合形體,符合空間,符合真實,甚至表現(xiàn)的更貼切,更準確,更細致,更微妙,更深刻。 看組圖5-9基礎好的學生作業(yè);圖10-14基礎差的學生作業(yè)。都畫下去深入了。 三、 提出觀念 所謂觸摸式素描,并不是真的用手去觸摸,也不是絕對排除(忘記)明暗、解剖、知識、技法,而是相對我們傳統(tǒng)素描的切入點有所不同。 傳統(tǒng)素描:輪廓——明暗——形體——空間 觸摸式素描:形狀——結(jié)構(gòu)——形體——明暗 觸摸式素描的切入點非明暗、解剖,不是一般畫家這樣去看,而是象雕塑家一樣去看。 1、 對明暗的重新認識 觸摸式素描中明暗不作為認識形體的手段和途徑,是作為形體制幻的因素被利用。明暗不是一種認識手段,而應當是一種表現(xiàn)手段。 雕塑家是不存在通過明暗去認識形體的。當我們企圖在二維平面上制造三維幻覺時才看見明暗。如不能區(qū)分這一點,形體和明暗會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分離 看教室墻上貼的學生作業(yè),讓學生指出哪些畫面或局部有明暗和形體的分離。 指出這就是抄明暗,是通過明暗認識形體的后果。這樣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再也看不到整體和立體的東西。我們的眼睛會迷失在形體的“崇山峻嶺”之中,迷失在明暗的“云遮霧饒”之中。畫了多年的畫,卻失去了基本形體的認知能力。 這么說絕不是否定明暗畫法。明暗法是素描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觸摸式素描只是指出了它的盲區(qū)和導致的副作用。 四、 觸摸式素描的理論基礎和優(yōu)點 1、在學結(jié)構(gòu)素描時我們有一個觀點,明暗和色彩是光的產(chǎn)物。它們不是物體固有的,而物體的固有形態(tài)是不受光的支配獨立存在的。如果我們習慣于通過明暗法去認識形體,那么我們的觀察和表現(xiàn)就會充滿歧義,會陷入被動照抄表面的浮光掠影。只有一種情況光影和對象完全吻合的時候形體才能準確呈現(xiàn)。如果說光影素描擅長畫燈光或強光的話,那么他對平光或柔光卻顯的力不從心。 2、觸摸式素描不僅用明暗調(diào)子,也用線條的曲直、交叉,用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形體。也有稱作“浮雕式素描”、“紙上做雕塑” 3、觸覺是與視覺相對的概念。觸摸是一個相對于“看”的概念,是一個代用詞。它并不能準確地表達與視覺對立的另一種感覺,一種不同于一般視覺的看的感覺。其實要用比喻“象觸摸一樣”的比喻來表達,“象觸摸一樣的感覺”非動詞而當它形容詞。 “織毛衣”、“象螞蟻一樣爬”、“裹著形體畫”、“繞著疙瘩畫” 摸比看更可靠,這里是說象“觸摸”一樣看,而不是象明暗那樣看,物體的固有形態(tài)是不受光的支配而獨立存在的。看圖例,體會觸摸式素描觀念。 五、 觸摸式素描與結(jié)構(gòu)素描,明暗素描的關(guān)系。 1、 觸摸式素描與結(jié)構(gòu)素描的關(guān)系 都主張輕明暗虛實,重形體結(jié)構(gòu),但是它們在方法和結(jié)果上都很不同。觸摸式素描是力求形體和明暗上盡量接近對象。后者靠近觀念的,它的線條和明暗是主觀的臆造的,是一種較為強烈但又失于概念的風格。 2、 觸摸式素描與光影素描的關(guān)系。 如同孿生兄弟,都離不開結(jié)構(gòu)、形體、明暗等等這些造型元素。 不同的是觸摸式素描中明暗、虛實等等僅僅是制幻的手段,是一種可以進行增減的造型語言,只要不越過“真實”的限度,它們的伸縮性是很大的;明暗素描是對物體的光影的模仿,只有被畫物的明暗層次與畫面上的明暗層次相同時。形體和形象才能“真實”的產(chǎn)生。看墻上的作業(yè)分析體會。教后感 本課是針對素描石膏象長期作業(yè)階段中,有部分同學的塑造、深入刻畫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在繪畫中也稱“高原現(xiàn)象”,又又部分同學還是無法入手畫不下去信心大減時提出來的新的觀念。是來“洗腦”,重新培養(yǎng)興趣,從提畫下去的信心,再投入深入刻畫的訓練中去的新鮮空氣。 確實,當我們在學習素描寫實繪畫技巧時經(jīng)常碰到“表現(xiàn)”、“美感”、“風格”、“氣質(zhì)”、“味道”、“感覺”等等的阻隔,想寫實又寫實不了。畫畫的時候總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束縛著困繞著我們。在我們的眼睛和對象之間,已經(jīng)有無數(shù)的方法和觀念擋著。如果我們不能追本溯源,我們就不能達到“真實”或者只能到達真實的表面。觸摸式素描就是一種形色不分的素描,它需要一雙正常的眼睛。恢復我們視網(wǎng)膜本來的功能,恢復大師們對待自然的虔誠態(tài)度,用我們的眼睛去“觸摸”現(xiàn)實。 教學效果 通過課堂教學和繪畫訓練學生從畫面上,信心上都有明顯提高,有部分同學是有了質(zhì)的飛躍。---------------------------------------------------------------------------------------------------------------------------------------------------------------------觸摸式素描及其教學 學習素描有沒有捷徑?這是每個開始學灰灰及每個灰灰基礎研究工作者都十分關(guān)心的問題。一個完全不懂畫畫的人是否可以在一周之內(nèi)把石膏像畫準?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除我們學素描多年問題的困擾?觸摸式素描教學法正是上面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一:傳統(tǒng)素描教學的誤區(qū) 我國傳統(tǒng)素描教學基本是在明暗的框架下展開的。按照傳統(tǒng)的畫法作畫時,首先考慮的是明暗、深淺,然后依次是形體、空間。它會使人們的眼睛盲從于形體表面的黑白、深淺變化。如果習慣于通過明暗去認識形體,那么觀察就會充滿歧視,我們就會陷入被動的照抄物體表面的浮光掠影。在畫某個物體時,如果它處于燈光下,陰影就較為濃重,觀察和模仿它的明暗就比較容易,而當物體處于平光下時,明暗的變化比較微妙,也難以觀察,因此,模仿它的明暗也就更困難。因而很難在紙上表現(xiàn)出物體的立體感,不是花了就是散了,或者是畫得沒有透視關(guān)系。久而久之,形成思維定勢,就會影響我們形成正確的素描造型概念。 其實,該問題的提出來自于對明暗實質(zhì)的反思,以及如何認識明暗在素描中的作用。明暗和色彩是光與物體作用的結(jié)果,它們不是物體所固有的,而物體的固有造型是不受光的支配而獨立存在的。不變的是形體,變化的是明暗。明暗并不是一種認識手段,而應是一種表現(xiàn)手段。區(qū)分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他們搞顛倒了,就會導致明暗和結(jié)構(gòu)、明暗和形體、明暗和空間、明暗和質(zhì)感等不同程度的分離,影響素描造型能力的形成。 二、觸摸式素描 觸摸式素描比傳統(tǒng)的光影素描法優(yōu)越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認識明暗在素描中的作用,他實際上是一種看待問題的新的角度。 1、何為觸摸式素描 觸摸式素描不僅用明暗調(diào)子,也用線條的曲直、交叉,用某些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形體,這就是觸摸式素描。觸摸式素描的意識活動不是明暗反應也不是色彩反應,而是一種形體反應、質(zhì)感反應和量感反應。 觸摸式素描強調(diào)的所謂觸摸----是一個相對于看的對立概念,是一個代用詞。他并不能準確的表達與視覺對立的另一種感覺,一種不同于一般視覺的看的感覺,因此,只好用像觸摸一樣的比喻來表達。在此作形容詞理解。這里講的是像觸摸一樣看,而不是像明暗一樣看。 2、觸摸式素描和光影素描的比較 觸摸式素描和光影素描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這兩種方法都是以結(jié)構(gòu)、形體、明暗等為基本造型元素,但他們又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側(cè)重點。 他們的區(qū)別在于:光影素描就是對物體上的光影的模仿。光影在物體上是有層次之分的,只有被畫的物體的明暗層次與畫面上的明暗層次相同時,形體和結(jié)構(gòu)在能真實的產(chǎn)生。而對于觸摸式素描來講,明暗、虛實等等僅僅是制幻的手段,是一種可進行增減的造型語音,只要不越過真實的限度,他們的伸縮性是很大的。 3、觸摸式素描和結(jié)構(gòu)素描的比較 觸摸式素描和結(jié)構(gòu)素描都主張輕明暗虛實,重形體結(jié)構(gòu)。但他們在方法上和結(jié)果上都很不同。結(jié)構(gòu)素描是靠近觀念的,他的線條和明暗是主觀臆造的,是一種較為強烈有失于概念的風格。觸摸式素描的表現(xiàn)方法是靠近視覺的,他力求在形體和明暗上盡量接近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接近我們眼睛里的景色。 三、觸摸式素描的教學 步驟一:分黑白,也就是分亮暗面(單純化)抽象檢驗。 形體變化復雜造成了明暗復雜,最原始的簡單方法就是分亮、暗面(黑白)了。看起來像我們平時一樣的講明暗,不過下手卻狠的多。這種練習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明暗,而且對于抽象構(gòu)成也很有啟發(fā)。這種純黑白構(gòu)成方式的抽象訓練對于速寫和構(gòu)圖的練習、教學和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很有效。 如果我們把具體的形象特征、結(jié)構(gòu)特征抹去,只是模擬他的外形和運動特點以及明暗調(diào)子,那么在這紙面內(nèi),畫面的結(jié)構(gòu)就會呈現(xiàn)處理正形和負形、暗面和亮面、流動的黑與白。他們不再是形象,而是抽象的畫本身。好的具象作品都具有抽象的特點,都經(jīng)得住抽象分析的檢驗。 步驟二:在分黑白的基礎上找 交界線為以后的過渡、深入打基礎。 找到對象的明暗交界線,并把他們串起來,是對大關(guān)系的把握。明暗的必要知識能夠提高作畫時的工作效率、把握作畫時的節(jié)奏。深入的重點要放在明暗交界線上。也就是畫畫時力氣用在刀刃上。 明暗存在于任何地方,但是,明暗又可說是不存在的。因為他不是實體,甚至不是物質(zhì)。他只是相對眼睛---也只為眼睛而存在的幻覺。當光線投射到物體上時,明暗就產(chǎn)生了。那么對于視覺而言,如果沒有明暗,眼睛將看不見任何東西。對于繪畫而言,如果沒有明暗(線對于白紙也是明暗),畫家就畫不出任何東西。 明暗畫法不是從來就有的,更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傳統(tǒng)中國畫就沒有)。最早的畫家也是不懂明暗的。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有很多大師寫實的功力仍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后來人們漸漸認識到了明暗以后(倫勃朗等人以后)。藝術(shù)才開始變得多元。而明暗畫法本身是一種在發(fā)展中形成,最后完成,并在學院教學體系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技法,是一套內(nèi)容繁復的體系。學習起來不易學通學精,很多人往往耗費很長的時間也到不到相應的境界。明暗畫法雖然也能畫得很深入微妙,但是只有在最嚴厲的老師碰上特別勤奮的學生時才能學好。并且,明暗本身還具寄生性的特點,也不穩(wěn)定(光源變了,物體的位置移動了,自己的視點稍偏一點,他都會改變)。 步驟三:分面(超越光的影響,放棄固有色的觀念,對形體結(jié)構(gòu)的認識)。 在這里的分塊面和設計素描或結(jié)構(gòu)素描略有差別。分面把明暗切開,便于觀察,是人為的。在分黑白灰三塊時講到大關(guān)系,也就是一個整體觀念的問題。一方面,整體觀念不是說有就有的,他要在訓練中掌握。即使是學畫很多年的人,在具體的作畫過程中亞特難免會犯這方面的錯誤;另一方面,一個人能畫出很整體的畫并不是說他就真的有了整體觀念,因為整體觀念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一定的作畫步驟來解決。按照這些步驟,即使沒怎么學過畫的人,最終的畫面效果是很整體的。 步驟四:疙瘩畫法。 提到觸摸式,就不能不說下疙瘩,觸摸式畫法,也有人把他叫做疙瘩畫法。 疙瘩的定義,在--在識大師--說形體,中是這樣描述的:形象是由很多形體組成的,對于傳統(tǒng)教學來說,在造型過程中,最小的元素里面(最小的面),最小的單元是形體(最小的形體,口語叫疙瘩),我認為,把形體分解到面,超越了事物的界限,最后就像把一個瓶子摔碎了。 對于疙瘩畫法。總結(jié)了以下心得: 以疙瘩為單元,大的包裹秀奧的,根據(jù)形來斷開,就是對他的起始點和終點做明確的界定。這種觀察方法,使稍微具有素描基礎的人都能做到講自己的感受上升到一個細節(jié),從而極敏感的捕捉形體的變化。西方古代的畫家在沒有發(fā)展出完整的光影素描論就是這樣畫的,而事實正面這種方法也的確很有效。 具體在畫時,一般可以從交界線開始。用深灰色肯定了交界線后先畫暗部,暗部顏色畫夠了馬上就轉(zhuǎn)到交界線以上畫灰面,在過渡交界線,逼出高光,回頭再來找暗部里最暗的部分,把他畫出來。 在畫疙瘩時,一定要先明確后過渡,記住紙能在明確中深入,不能于恍惚中找變化,否則,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畫什么。 注意黑白灰交界線的地方,即使要過渡,也要控制好調(diào)子。不能讓黑蔓延到灰,灰蔓延到白。記住局部刻意處理的重色并不代表著這一塊顏色都是那么重。不小心混淆一點就會造成更大面積混亂。 一般亮部的邊緣線重,較清新,暗部則較模糊。處理邊緣線的技巧,有些是超越光影和明暗的。 大多采用局部畫法,因此,更加要注意在整個作畫過程中時刻保持整體觀念。具體說來,一般是在線描的基礎上,涂一塊調(diào)子畫一塊,一次就畫夠畫到位,基本不要在回來調(diào),這樣漸漸推移到全局。有的地方重點畫(比如反映形體的轉(zhuǎn)折處),有的地方放松畫(但也要有形體)。這樣以緊以松,即有效率又有節(jié)奏,也是和明暗畫法一個接觸點。 觸摸畫法要求對灰灰工具的感受非常敏銳,紙的細致紋理和筆尖上的鉛粉顆粒相接觸時,能體會到一種在紙上雕刻的感受。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通過觸摸式素描這種素描造型的新視角,我們可以更準確的把握造型的實質(zhì),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多迷惑。這種方法對于素描教學應該是有益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時刻貫穿這種思想,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照片描述:要求:觸摸式素描,一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