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質是那些在一般情況下能用眼睛或借助工具看得著的東西,即使藏身于最黑暗的角落,只要有光照總能發現它們。
誰最先發現了暗物質呢?二十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茨威基(Fritz Zwicky,1898-1974)(左圖)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占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茨威基首先發現了暗物質的存在,他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他對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當時許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結果。由于暗物質根本不與光發生作用,更不會發光,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絕對看不到暗物質。(右圖為茲威基正在望遠鏡前觀察)
萬物之間存在萬有引力,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左圖),越往外其轉動的速度越低,比如地球繞日速度是每秒30公里,高于火星,而火星的速度又高于位于它之外的木星,這是典型的中間有一顆大恒星的行星系表現。
二十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在觀測宇宙其他一些星系(包括銀河系(右圖))中的恒星運行速度時就發現,越往外,圍繞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減下去,而是和內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這與越往外,物質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應該越低的常規不符。由此反推,此時雖然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觀測到、數出來的星星數目變少了,但其實內部的物質數量并沒有減少,引力也沒有變小,只不過觀測不到而已,科學家們大膽地猜測: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質沒有被我們的天文觀測所發現,這些物質被稱為“暗物質”。
UGC10214星系是天文學家們發現的一個典型例子(左圖),其中的物質不停地向它自己的外圍流出,但在其外圍卻看不到任何別的星系存在。據猜測,該星系的旁邊存在著一種“暗星系”,這些物質流就是在暗星系引力的作用下才流出來的。
科學家認為,通過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根據人造衛星運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測出地球的總質量。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圍內的總質量。計算的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于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推算的結果:星系中的暗物質約占宇宙物質總量的20-30%。
暗物質的物理組成到底是什么?科學家們早先推測它可能由一種不帶電的、質量很輕的、數目繁多的中微子構成,中微子的運動速度很快,可稱之熱暗物質;相對的,候選者還有可能是種質量大的、運動慢、引力大的冷暗物質粒子。天文學家后來在實際的觀測和計算當中發現,答案更傾向于后者。冷暗物質粒子很可能是宇宙早期遺留下來的穩定、只有弱作用的重粒子(WIMP)。
2003年7月28日,以享克-霍克斯特(Henk
Hoekstra)為首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York University in Toronto)的天文學家成功測出了看不見的星系光暈(Dark matter
halos)(也稱暈圈,星系光環)的大小并確定了其形狀(左圖)。根據最新的天文學理論,這些星系由暗物質構成。多倫多大學的天文學家解釋稱,這些光暈的體積要比看得見的星系(也就是發光物質——星體)體積大5—8倍。
享克-霍克斯特與他的同事霍華德-伊(Howard
Yee),以及目前在加利福尼亞帕薩迪納(Pasadena)天文臺工作的邁克爾-哥拉德(Michael
Gladders)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運用了“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效應(即質量龐大的天體通過引力作用使其它光源發出的光線在行進過程中發生偏離和扭曲)(右圖)。天文學家們通過測算光線與光源之間的偏移度就可以對那些借助任何儀器都難以觀察得到的天體進行研究。
天文學家利用1億像素的數碼照相機和安裝在夏威夷島上的大功率天文望遠鏡(Keck)(左圖),對150多萬個被附近12萬個星系的“引力透鏡”所扭曲的遙遠星系的形狀進行了研究。這一研究過程從1999年開始持續了兩年,然后又花了兩年時間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最后得出結論:這些看不到的光暈被急劇“削弱”而形成雞蛋狀或橄欖球狀。
享克-霍克斯特還指出,我們所在的星系—銀河系的光暈超過50萬光年,其質量約為太陽的8800億倍。
這一研究數據再次證實了當前被天文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宇宙充滿著“冷暗物質”,也就是運動較緩慢的微粒(與快速運動的“熱”微粒相區別)(“熱暗物質”占的比例極小)。這一研究結果還為其它宇宙模式理論給予了必要的沖擊。因為目前一些科學家試圖發展另外一種學說,即不存在任何暗物質,所觀測到的“引力透鏡”現象也只是星系中普通物質萬有引力定律的特殊情況。但享克-霍克斯特教授相信,他們的研究工作將最終推翻這種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