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積累,形成了眾多經典名篇。這些經典名篇,凝結了中華民族追求美、創造美、欣賞美、傳承美的美好境界,是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奇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并以其特有的本質內涵,彰顯著永恒的藝術魅力。準確把握書法經典的本質內涵,正視其藝術魅力,對于弘揚書法經典的中和之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在當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那么,書法經典具有哪些特定的藝術內涵呢? 1、繼承的創造性。審視書法經典的價值不能忽視整個書法史,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態度。我們在評價書法經典所彰顯的突出個性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其蘊含的繼承基礎上的創造性。這種繼承的創造性,是書法藝術長河中經典作品的寶貴特征,是書家們深入研修博采眾長基礎上的客觀繼承和主觀創造,是傳承書法藝術并將創新思想和時代審美精神融入書法藝術作品的主流代表。從表面上看,書法經典繼承的是前人的書法藝術成就,實質上則是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繼承,這才是書法經典的本質之處、價值所在。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書法史,就整個書法本體來講,它是一部文人書法史、經典書法史、民間書法史和流行書法史的有機統一。從某種程度上講,經典書法史是從漢代以后才開始的,即書法“隸變”的開始。書法的“隸變”使書法逐漸變得簡化和實用,也使得書家對審美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這是書法“藝術性”的開始,也是書家們在繼承基礎上的創造,這種創造推動了書法完整藝術形態的形成,體現了對前人成就的積極繼承和審美觀念的提升。這種審美精神直接影響了魏晉時代的書法審美觀,也出現了所謂的“魏晉風度”,并產生了影響深遠的“二王書風”。唐代楷書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其最根本之原因乃在于對漢魏民間書法的吸取和改造,顏真卿楷書的來源就是北魏碑刻和晉人筆意。一直到今天,我們可以從歷朝歷代的一些經典性書法文本中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中國書法史是一部由民間書法不斷向經典書法過度、經典書法不斷向民間書法索取素材和源泉的藝術史,中華書法經典的人文性特征充滿了不斷的分裂與融合、不斷的破壞與重建、不斷的批判與傳承、不斷的繼承與創造的哲學矛盾。正是這種哲學矛盾,成為中華民族書法藝術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正是這種繼承和創造,使書法經典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承載者。 2、審美的超越性。縱觀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燦爛奪目的經典寶庫,我們會發現,這些爭奇斗艷的書法經典,在充分體現書法藝術本體特征的同時,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特定的審美情感和美學宗旨,體現了對藝術生命力追求的不朽與超越。這些書法經典,以其自身價值完美地詮釋著《易傳》中“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核心思想,使經典書法創作的審美意識立足于“當下”而追求永恒。歷代書法經典的創造者這種對審美的無限展開并內化為生命的不朽追求,使書法經典成為大千世界中的一種超越性存在,從而實現了追求理想與現實、過去與未來、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形成了審美的無限性境界。這種超越性從未來時間維度上對現存的、現實的書法藝術進行謀劃,使之“站出自身”而從未來時間、超越性時空中去尋求今天的現實與過往的歷史和未來的期待融合為一體,從而使書法藝術追求達到無限。這種超越,是書家們的一種價值性設定,是對書法藝術創作本身進行的一種價值提升,是在經典創作實踐活動和現實生活中生命存在的一種價值性追求。這種超越性存在和無限性境界,客觀上凝結了追求無限的自覺精神,使中華書法這一極具人文性的線條藝術和審美素材得到了極大的升華,使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內涵得到更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成為世界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