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14穴 一、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 二、本人編制的記憶 干大蹲刑間,沖鋒狗毒官,曲拳暴無理,陰憐急漲妻。 解釋:干大,就是干爸爸的意思。 肝大敦行間,(太)沖(中)封(里)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三、流注線: 此一經起于大敦,終于期門。 入肺),布脅肋,循喉嚨,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絡心) 2.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足厥陰肝經+經別+經筋,都繞陰器,所以,肝經治前陰病最強。
四、主治: 肝主疏泄,太過不及皆可使肝氣不和,癥見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甚或作痛,女子乳脹、月經不調等,亦可影響脾胃功能而出現嘔惡、泄瀉等消化系癥狀。治以疏肝理氣為主。 肝主筋,肝血不足,則動作遲鈍、關節活動不靈;肝陰不足,可致筋萎不用;肝風內動,出現痙攣抽搐等。 肝血不足,指因生血不足,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肝血所引起的癥候。如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夜寐多夢、耳鳴、眼睛干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筋脈拘急、婦女經少或經閉等。肝陽上亢癥候同。
大敦:大趾內去爪甲,井穴(木),木中真木。井有開竅之功,肝經又繞陰器并入頭腦,故治婦科生殖小便與神志。 行間:大趾和二趾指縫之間,動脈應手。滎穴(火)。木生火,配合太沖穴向行間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臟郁積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斷地供到心臟。
1. 2. 太沖:大趾本節上2寸(或1.5寸),俞穴(土)原穴。揉太沖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有宣泄作用。 1. 2. 3. 4.太沖+合谷,稱“開四關”,主治痹痛和神經系統病。 中封:踝前1寸,經穴(金) 1.封有封藏之意,可治遺精,淋病。2.其他所過所主。 蠡溝:內踝上5寸,脛骨后緣處。因為脛骨內側面中央處不是溝,只是一個小坑;經絡感傳也不通膽經。脛骨后緣處的蠡溝穴通膽經故被認定為絡穴。蠡溝穴是肝經中一個重要的穴位,臨床使用率較高,也很有效。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凡是與肝有關的疾病皆可使用。 1. 中都:上七寸,內踝上與內膝眼線的中點,脛骨后緣處,因為只有刺激此處誘發的經絡感傳才可以到達對側的肝臟與都字相符。此處是肝經和脾經交匯之處,可以治療肝脾兩經之病。郄穴。治血止痛。 膝關:下二寸,前方就是陰陵泉。
曲泉:陰谷(腎)前,合穴(水)。合強化本臟肝的作用,又水屬腎。本穴對于治療泌尿、生殖、婦科有好的效果。
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在大腿內側,一般用不上。
章門:以臂緊挾脅,于肘尖盡處取之,脾的募穴,肝膽之會,八會穴之臟會。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作用。 期門:乳下二肋是期門。巨闕(下二),幽門(旁0.5),不容(旁2),期門(旁4)。期門,肝之募穴,肝+脾+陰維之會,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肝經的最末一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