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有咬切、撕扯、研磨食物和協助發音等功能。人的一生先后有兩組牙齒,第一組叫乳牙,第二組叫恒牙。乳牙共20個,上、下頜各10個。 乳牙在出生后約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兩歲半左右全部出齊。到了6歲左右乳牙開始逐個脫落,6~12歲期間,乳牙先后全部脫落,除第3磨牙外,恒牙全部萌 出。一般恒牙共32個,上、下頜各16個。但第3磨牙一般在20歲以后萌出,又稱智齒。智齒也可終身不出,因此人的恒牙28~32個均為正常。 雖然口腔中各個牙齒的大小、形態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每顆牙齒的組成都是一樣的。醫學上將牙齒分為牙冠、牙頸和牙根三個部分。牙冠指牙齒露出牙齦以外的部分, 也是我們能看見的部分。牙冠表面覆蓋有一層釉質,潔白而有光澤。牙釉質是人體中鈣化程度最高、最堅硬的組織,其硬度近似石英。牙根是嵌入上、下頜骨牙槽突 內的部分,其表面包有一層牙骨質。牙根呈錐形,其尖端有小孔,叫牙根尖孔。牙頸是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間的稍細部分,外包牙齦。每顆牙的內部中央都有空腔,叫 牙腔。牙腔內充滿富有血管、神經的結締組織,合稱為牙髓。牙腔與牙根管相通,血管、神經由牙根尖孔出入。 健康的牙齒應具備以下幾點:牙 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疼痛感。但因為有遺傳、進食、口腔衛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人的牙齒常常會出現各種疾病,如齲齒,牙齦炎,牙 周炎,牙齒疼痛、松動,甚至脫落等。而牙齒的這些疾病,不但會影響對食物的咀嚼,加重胃腸道的負擔,而且會引發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如牙周病和齲齒作為病 灶,會導致新的感染性疾病或誘發全身系統性疾病。牙周炎可導致胃病、冠心病、糖尿病、眼病甚至口腔癌、頭頸癌等高發。所以,保護好牙齒是保持人體健康的一 道重要防線。 在人由小到大、由大到老的過程中,牙齒的保護方法各有側重。妊娠期婦女要增加鈣、磷的攝入,禁用四環素,以免影響胎兒出生后牙齒的鈣化、變色。每次給嬰幼兒 喂奶之后家長要用清潔紗布裹住手指擦洗嬰幼兒的口腔組織和牙齦,預防奶瓶齲的發生。兩歲半的孩子20顆乳牙已全部出齊,這時應開始刷牙。6歲左右時萌出的 磨牙,稱為第一恒磨牙,終生不會替換,而且它在牙咬合系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此時應帶孩子到醫院做窩溝封閉,防止齲齒。中小學生應注意保持睡前刷牙的 習慣,糾正單側咀嚼、口呼吸、吮唇、咬鉛筆、咬手指等不良習慣。如有牙齒的畸形、牙列擁擠,應及時矯治。中青年要定期到口腔科檢查,尤其要注意不要用牙咬 開瓶蓋。老年人最易出現牙酸不舒服及牙齒脫落,一旦有這些癥狀,要到醫院及時治療修補,維持口腔基本功能。千萬不能覺得這么大年齡了,掉牙很正常,不重視 牙齒的修補。 日常牙齒保護要做到: 1、 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時,牙刷毛放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刷毛與牙齒表面呈45度角,順著牙豎著刷,刷完內側再刷外側。不可橫向來回用力刷,否則會損傷 牙齦、磨損牙頸。一般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鐘,但不要在進食后馬上刷牙。應選擇刷頭較小、轉動靈活的牙刷。牙刷使用時間不宜超過3個月。 2、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定期到正規醫院進行口腔檢查,每年潔齒(洗牙)1~2次。盡量不拔牙,哪怕是一個健康的牙根,也應選擇保留治療裝牙。有齲病者越早治療越好。 3、堅持做牙齒保健操。每天早晨醒來和臨睡前,堅持上下齒相互叩擊100次左右。在每次排尿時,滿口牙齒用力咬合,養成習慣不要間斷。中老年人可用洗凈的拇指和食指(不方便洗手時可在兩腮外)順著一定順序按摩牙齦,每次5~10分鐘,每天2次,以防止牙齦萎縮。 此外,每天做1~2次閉口鼓腮的漱口動作,或用舌頭貼緊牙齦左右轉動各18次。此法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增多,使牙面、牙縫和口腔黏膜受到一定的沖洗,從而增加口腔的自潔作用,提高牙齒、牙齦的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