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擲彈兵”與“裝甲擲彈兵”的由來
~~~~~~~~~~~~~~~~~~~~~~~~~~~~~~~~~~~~~~~~~~~~~~~~~~~~~~~~~~~~~~~~~~~~~~~~~~~~~~~~~~~~~~~~~ 裝甲擲彈兵”是一個組合詞,要詳述這個詞匯,首先要把他分解開,從“擲彈兵”說起. ~~~~~~~~~~~~~~~~~~~~~~~~~~~~~~~~~~~~~~~~~~~~~~~~~~~~~~~~~~~~~~~~~~~~~~~~~~~~~~~~~~~~~~~~~~~~~~~~~~~~~~~~ 擲彈兵”的簡單解釋,就是“投擲手榴彈的士兵”。手榴彈是一種用投擲的炸彈,因17世紀左右歐洲的手擲炸彈外型有些象石榴,故得此名。盡管現在的手榴彈的外型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仍舊沿用收斂但的名字,其實從它的用途和特性來說,它最早是起源于中國。大約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人給朝廷進獻“火球”等火器,而“火球”是由火藥為球心,用多層紙和布裱糊為殼體,殼外涂有瀝青松脂等可燃物并且防潮,點燃后用人力拋直對方,球體燃燒并產生烈焰以殺傷對方。在中國早期的兵書《武經總要》中均有詳細的描述,到了13世紀出中國軍隊又經過改良裝備使用了用鐵殼爆炸的火器,名叫“震天雷”而它也由以前的燃燒形成烈焰轉變成了密封鐵殼內燃燒,產生強大的氣壓使鐵殼爆炸殺傷敵軍。而它已與現在的手榴彈頗為相似了. ~~~~~~~~~~~~~~~~~~~~~~~~~~~~~~~~~~~~~~~~~~~~~~~~~~~~~~~~~~~~~~~~~~~~~~~~~~~~~~~~~~~~~~~~~~~~~~~~~~~~~~~~ 在歐洲最早的發現是1405年的意大利的一部手抄本中發現的。用于實戰的記載是17世紀中的奧地利和西班牙,英國的內戰中出現的但第一次把“擲彈兵”用于正式兵種的是17世紀末法國路易絲十四國王批準法國陸軍馬丁路特關于應該在皇家步兵團中編入專門投擲手榴彈的士兵,國王采用了他的提議并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到1672年其兵力已有20多萬是歐洲其他國家的總和,而每個士兵連中就專門配備4名專門投擲手榴彈的士兵,從此就有了“擲彈兵”這個名詞。隨著一系列的大規模的征服戰爭,“擲彈兵”的作用越發明顯;從1678年以后每 個步兵營中就有一個“擲彈兵”連,到17世紀結束的時候歐洲各國都以組建了自己的“擲彈兵”部隊. ~~~~~~~~~~~~~~~~~~~~~~~~~~~~~~~~~~~~~~~~~~~~~~~~~~~~~~~~~~~~~~~~~~~~~~~~~~~~~~~~~~~~~~~~~~~~~~~~~~~~~~~~ 說完了“擲彈兵”的歷史由來,我們該如何正確解釋和理解帝國的“裝甲擲彈兵”? ~~~~~~~~~~~~~~~~~~~~~~~~~~~~~~~~~~~~~~~~~~~~~~~~~~~~~~~~~~~~~~~~~~~~~~~~~~~~~~~~~~~~~~~~~~~~~~~~~~~~~~~~ 一戰后獲勝的盟國都拆除了大部分的軍事裝備,將軍隊人員大量解散和大幅度的削減軍費開支,因為他們感到一場能夠“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已經結束,多數高層和軍界都感到沒有必要在保存現有的軍事力量。而當時的帝國,因為戰敗受到《凡而塞條約》的限制個制約,反倒創造了一個對新軍事理論的有利氣氛。坦克是一戰中出現的,將戰爭從殘酷的戰壕模式中徹底JF過來,而令人驚訝的是,不是發明坦克的英國人,而是首先遭到打擊的帝國最先認識到了坦克的最大價值。20年代和30年代,帝國的一批將領發展出了對裝甲部隊的全新用法,其中以海因茨.古德力安最為出名。 ~~~~~~~~~~~~~~~~~~~~~~~~~~~~~~~~~~~~~~~~~~~~~~~~~~~~~~~~~~~~~~~~~~~~~~~~~~~~~~~~~~~~~~~~~~~~~~~~~~~~~~~~ 但是如果只用坦克進行突破和包圍作戰,那他們很容易遭到敵軍反坦克武器的打擊,因此還需要一些步兵跟隨坦克一起前進并保護坦克不受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打擊并且控制以占領的地域,而傳統的步兵行進速度緩慢,難以跟上機械化和裝甲部隊,并且先鋒突進部隊要面對敵軍強大防御所帶來的極大打擊風險,因此步兵想要跟上坦克進行突擊行動并有自身良好的保護的話,就必須乘坐裝甲人員輸送車輛,所以帝國裝甲兵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裝甲擲彈兵”。 由于步兵裝甲車輛的研制與生產的耽誤,早期的裝甲擲彈兵部隊通常是搭乘卡車,但他們進行了裝甲車近距離支援的訓練,及如何與坦克一起占領并守住以近占領的地域的戰術訓練。訓練科目還包括如何保護本方坦克免受敵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進攻,以及摧毀已方坦克錯過的敵方坦克。
~~~~~~~~~~~~~~~~~~~~~~~~~~~~~~~~~~~~~~~~~~~~~~~~~~~~~~~~~~~~~~~~~~~~~~~~~~~~~~~~~~~~~~~~~~~~~~~~~~~~~~~~ 二.“裝甲擲彈兵”的編制 ~~~~~~~~~~~~~~~~~~~~~~~~~~~~~~~~~~~~~~~~~~~~~~~~~~~~~~~~~~~~~~~~~~~~~~~~~~~~~~~~~~~~~~~~~~ 海因茨.古德力將軍革M性的裝甲運動作戰理論使機動作戰步兵單位的建立成為必要。而第一個機械步兵化裝甲部隊是成立于1934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他還沒有一個貼切的名字。他包括一個輕步槍兵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營所組成的機械化步兵單位支援師中的兩個裝甲團。他們的番號是第5機械化步兵團,第25機械化步兵團,第92機械化步兵團,第2機械化步兵團。共計有1.6萬人,492輛軍用卡車,1627輛其他車輛,1323輛摩托車和621輛摩托車車斗。真正實質上的成立大規模系統化的機械化裝甲步兵團的是在法國戰役后,由以前的每團擁有4個營證明在戰斗中的作用并非明顯,所以每團均減少一個營,總共減少了1個團組建了第2偵察營,第21機械化工兵營,第29通訊營。在1940年又增加了8個機械化步兵師(分別是第3.10.14.16.18.25.36.60師)并且裝備了新的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等裝備。其中第2和第13很快被編為裝甲師。黨衛軍此時也組建了3個機械化步兵師,他們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道夫.XTL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日爾曼”師后來該師在東線遭遇到蘇軍重創后改編“唯京”師。由此可見從1942開始帝國已經出現了兵員匱乏的征兆,不得不放寬征兵條件。1942年6月為了區別普通的機械化步兵師和精銳機械化步兵師之間的不同,總參謀部下達命令:所有帝國內軍隊內裝甲師配備有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機械化步兵部隊更名為“重裝甲擲彈兵”而其他乘坐卡車等非裝甲運兵車的師團人員均統稱為“裝甲擲彈兵”。但是帝國內部還給裝甲擲彈兵起了個外號橡皮擲彈兵。 ~~~~~~~~~~~~~~~~~~~~~~~~~~~~~~~~~~~~~~~~~~~~~~~~~~~~~~~~~~~~~~~~~~~~~~~~~~~~~~~~~~~~~~~~~~~~~~~~~~~~~~~~ 同年10月,所有的機械化步兵師內的機械化步兵團都更名為機械化擲彈兵團,每師共有2個機械化兵團共6個營,但是為了配合帝國東線的戰事每個沒個師又增加了1個裝甲營,一般是裝備的突擊炮。著一舉措明顯提高了機械化步兵師的作戰能力。具體編制一個新的裝甲擲彈兵師和1939年機械化步兵師相比少了----由1.6445萬人減少到1.5418人。然而火力卻被增強了,42年以前每師裝備84門輕型迫擊炮,54門中型迫擊炮,24門輕型步兵炮,72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輕型和12門重型榴彈炮以及12門20毫米高射炮。42年以后沒個裝甲擲彈兵師裝備46門中型迫擊炮,26門重型迫擊炮,14門輕型步兵炮,4門重型步兵跑,21門75毫米反坦克炮,24具步兵用火焰噴射器,8門88毫米口徑重型高射炮,42門20毫米高射炮,18輛用于偵察的裝甲車(配備有20毫米火炮)43輛自行反坦克炮,45輛坦克或者突擊炮。而黨衛軍的裝甲擲彈兵師的實力卻要強過國防軍的其主要原因是每個裝甲擲彈兵師多增加了1個裝甲營和突擊炮大隊比常規國防軍整整多多出了12輛坦克和8門突擊火炮。 ~~~~~~~~~~~~~~~~~~~~~~~~~~~~~~~~~~~~~~~~~~~~~~~~~~~~~~~~~~~~~~~~~~~~~~~~~~~~~~~~~~~~~~~~~~~~~~~~~~~~~~~~ 三.裝甲擲彈兵的戰術 ~~~~~~~~~~~~~~~~~~~~~~~~~~~~~~~~~~~~~~~~~~~~~~~~~~~~~~~~~~~~~~~~~~~~~~~~~~~~~~~~~~~~~~~~~~ 帝國裝甲擲彈兵最基本和主要戰術目標是伴隨和協同坦克集群中突破攻擊敵人防線上的薄弱環節,迅速展開陣型,包圍,分割敵軍要點之間的聯系,盡快消滅敵軍反坦克力量,在前線保障一個通道以便讓其他裝甲和支援部隊擴大突破口等等。 ~~~~~~~~~~~~~~~~~~~~~~~~~~~~~~~~~~~~~~~~~~~~~~~~~~~~~~~~~~~~~~~~~~~~~~~~~~~~~~~~~~~~~~~~~~~~~~~~~~~~~~~~
在戰前,德國的步兵訓練就十分著重于對小規模編制的運用,通常最基本的裝甲擲彈兵單位是一個“班”由12-14個人組成,共同搭乘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或卡車,而一個群分為2個組。其中班長一般是一名下級士官,例如下士,裝備沖鋒槍。在搭乘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前進時,他負責指揮本班車輛和操作車載機槍。此外,班長的副官通常由一名上等兵擔任,裝備步槍,當本班分散時,他負責指揮1個組。此外有1個機槍組,每組又分為2個小組,每個小組,1挺機槍2人。而有時機槍組內只有1個小組,1挺機槍2個人。4-6名裝備步槍的裝甲擲彈兵以及駕駛員和副駕駛員組成剩下的1個“裝甲擲彈兵組。(如果在機槍組內只有1個小組的話,那么裝甲擲彈兵組將額外增加2個擲彈兵)一般由3個班組成一個排,排指揮部在一輛單獨的指揮車內,包括:一名排長—通常由上士擔任。一名駕駛員,一名無線電員,兩名機槍手和一名軍醫。當一個班由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輸送時,由副班長坐在車艙后方負責車后部的艙門開閉,班長坐在前方負責車載機槍的操作。一人負責觀察敵機。其他人觀察車外兩側。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最主要的目標是對付敵人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兵。側翼則由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掩護。如果需要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也會跟隨突擊炮前進,用于攻擊敵反坦克步兵小組和隱蔽的反坦克武器等等。在前進時,裝甲擲彈兵連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一般在坦克后方100—150米左右的距離伴隨,由于自身防護力的原因,基本上不會駛入距離敵防線400米內的范圍。每輛車間距在5-10米左右而在作戰時,車間距擴大為50米,一般采用“散線式陣型”,如果是整個裝甲擲彈兵營的話,則通常是“箭頭式陣型”。車速不會超過30公里/小時(即使是在理想狀況下,一個德國裝甲師也不會一天行進200公里以上)。在敵人部署有強大反坦克防御或者廣闊的反坦克障礙物時,則裝甲擲彈兵部隊必須在坦克前方前進。在盡可能的接近敵防線后--既400米距離左右,裝甲擲彈兵下車作為步兵作戰,由于自身的防御不足,所以在任何危險地帶,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都不應當停頓超過15—25秒以上。這要求裝甲擲彈兵在下車時必須迅速。而坦克應在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后方100-200米處進行火力支援。下車前進或作戰時,一般由班長指揮本班中最重要的組,根據戰況,如果整個班在前進中,由班長指揮機槍組。如果敵人的陣地被發現,則由副班長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占據火力位置,班長則指揮機槍組進行掩護。如果敵人的陣地已經被我方攻奪或是壓制,則換由班長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前進 ,而副班長可以留在他身邊或者移至后方指揮機槍組。如果2位班長都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前進,則機槍組暫時交由一等機槍兵指揮。 ~~~~~~~~~~~~~~~~~~~~~~~~~~~~~~~~~~~~~~~~~~~~~~~~~~~~~~~~~~~~~~~~~~~~~~~~~~~~~~~~~~~~~~~~~~~~~~~~~~~~~~~~ 裝甲擲彈兵在前進時,一般排成2種隊列:。 ~~~~~~~~~~~~~~~~~~~~~~~~~~~~~~~~~~~~~~~~~~~~~~~~~~~~~~~~~~~~~~~~~~~~~~~~~~~~~~~~~~~~~~~~~~ 一路縱隊,只有在安全地帶前進時使用,由班長口頭下令“安全前進!”,如果是在靜默狀態,則應作出將單臂水平向前抬起的姿勢。得到命令后,所有人排成一列縱隊,通常是班長在最前,機槍手隨后,副班長在最尾。如果預感到要與敵人接觸時,班馬上分成前后2個組,中間隔開一段距離?;蛘咴谇斑M途中排成2條平行線,每個組間距80米。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每列之間前后人員的間距是5步距離。機槍組和裝甲擲彈兵組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 散兵隊型:一般整個班在開闊地帶行進時,如果班長想繼續保持隊列前進,同時有能讓每個部下隨時使用武器,那就應該以口頭或者信號下達組成“散兵隊型”,如果是在靜默狀態,則應作出將兩臂平舉向前,交叉張開的姿勢。然后通常以機槍手為核心成員,加上他的助手和配備有流彈步槍榴彈發射器的擲彈兵組成中心,其它全員錯列排開。前半部分擲彈兵由班長帶領位于機槍手右面,后半部分則由副班長帶領位于左面。隊列仍保持前進狀態。而如果僅僅是裝甲擲彈兵組散開,則由該組中領頭的士兵成為核心成員。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隊列中每人之間的距離應在5步左右。在核心隊列的組成上,德軍明顯是借鑒了腓特列大帝時期普魯士軍隊的做法:當時普軍步兵是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全營的隊列圍繞著營中的火炮展開,而營火炮布置在集中打擊敵人陣地的位置上。大戰德軍的班用機槍的配置正是延續了這一作法,將機槍作為整個擲彈兵班的火力重點。 ~~~~~~~~~~~~~~~~~~~~~~~~~~~~~~~~~~~~~~~~~~~~~~~~~~~~~~~~~~~~~~~~~~~~~~~~~~~~~~~~~~~~~~~~~~~~~~~~~~~~~~~~
如果班長希望他的部下占據戰斗陣地,就會發出“射擊位置”命令,或者在靜默狀態中,水平抬起右臂,然后將右拳垂直朝上舉起。得到命令后,全班應立即散開,機槍手馬上為他的機槍組選定理想的火力點。其他的人分別以機槍火力點為核心左右分別鋪開。所有的人應快速占據陣地,臥倒準備開火。在沒有得到特殊命令的情況下,每人之間的距離大約是5步,并且要確保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身邊的戰友。然后由班長以口頭或者手勢方式下令:開火!--- 手勢:高舉單手,然后垂直向下揮動。 停火!--- 手勢:高舉單手,然后水平揮動。 全力掩護!--- 手勢:高舉單手,然后連續2次垂直向下揮動。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進攻和防御戰術運用 。 ~~~~~~~~~~~~~~~~~~~~~~~~~~~~~~~~~~~~~~~~~~~~~~~~~~~~~~~~~~~~~~~~~~~~~~~~~~~~~~~~~~~~~~~~~~~~~~~~~~~~~~~~ 1,坦克協同進攻 。 ~~~~~~~~~~~~~~~~~~~~~~~~~~~~~~~~~~~~~~~~~~~~~~~~~~~~~~~~~~~~~~~~~~~~~~~~~~~~~~~~~~~~~~~~~~~~~~~~~~~~~~~~ 在德軍步坦協同前進時,如果遇到伴有天然或人工構Z反坦克障礙物的敵陣地,裝甲擲彈兵將在坦克之前進攻和清除道路(工兵則是在開戰前或遇到特殊障礙時行動)。他們的任務是穿入敵人陣地和擊毀敵反坦克武器,盡可能限制其力量和支援武器的火力,而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將在他們的后方進行密集火力支援。只有當敵反坦克防御被完全摧毀后,坦克方可前進。當前線敵坦克障礙被摧毀后,并且在敵主主要防御陣地深處再也沒有可疑的附加坦克障礙后,裝甲擲彈兵將和坦克同時進行突破,重步兵武器隨時準備對付新被發現的反坦克陣地。一旦裝甲擲彈兵下車作戰后,其作用將和步兵部隊近似,下面介紹裝甲擲彈兵通常的戰術運用:進攻地段:德軍的每個班,排,連和營都有指定的相應進攻地段,他們將根據命令建立自己的攻擊正面。 ~~~~~~~~~~~~~~~~~~~~~~~~~~~~~~~~~~~~~~~~~~~~~~~~~~~~~~~~~~~~~~~~~~~~~~~~~~~~~~~~~~~~~~~~~~~~~~~~~~~~~~~~ 各級部署: 。 ~~~~~~~~~~~~~~~~~~~~~~~~~~~~~~~~~~~~~~~~~~~~~~~~~~~~~~~~~~~~~~~~~~~~~~~~~~~~~~~~~~~~~~~~~~~~~~~~~~~~~~~~ 營級400-1000米攻擊正面 連級200-400米攻擊正面 排級100-200米攻擊正面 班級50-100米各級正面 擲彈兵班和排將在自己指定的進攻地帶中前進,并保持相互之間或者友軍部隊之間的視覺聯系,但是避免在兩側和友軍部隊互相滲透。在后方陣地對本排進行火力支援的機槍組應清楚辨別本排進攻地段中行動的3個班,以避免誤傷。實際的攻擊正面應基于部隊的任務。比如狹窄正面應用于主攻點,而稍寬正面則用于進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擊中前方出現了一個未曾預料到的主攻點,則所有的力量應立即增強在該進攻地段上的部隊密度,從而減小其攻擊正面。部署在主攻點的部隊應得到最多的壓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彈藥補充,以滿足其打擊力度。原則上,主攻點應當是在敵人防線上突破的最深處,其同樣也具有“核心”。在一個排的進攻地段中,一個班將成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將根據這個核心班行動。同樣在一個更大的進攻地段中,一個核心排將指引一個連的行動,一個核心連將指引一個營的行動,一個核心營將指引一個團的行動。而達成最深滲透的部隊將自動成為“核心部隊”,所有的鄰近部隊將由其指引行動---也既是德軍著名的“自由換型戰術”。“自由戰術”或“核心準則”是德軍進攻以及防御戰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通過“核心部隊”和其臨時側翼部隊之間的聯系來避免戰線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論上,核心部隊應比鄰近部隊達成更深的滲透距離,它的側翼將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隊進攻地段兩翼的重機槍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對敵防線持續不斷的重心打擊將對其造成“滲透”。如果隨即將滲透點作為主攻點的話,部隊將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并且最終形成“突破”。一旦達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將立即投入戰線,而機動部隊將進行穿透。最終達成合圍。 行動部署:主要依賴于地形,能見度,敵軍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編隊進攻地段等因素。一個擲彈兵連長將他的部隊移動到進攻陣地后,隨即將命令部隊組成“連級楔子” 陣型,既1個排在前,2個排預備。或者“連級倒楔” 陣型,既2個排在前, 1個排預備。如果是“楔子”陣勢,向前的那個排將自動成為“核心排”。而在“連級倒楔”陣勢中,“核心排”將被特別指定。連部將部署在核心排后方。同樣的,排長也將在本排陣地和下屬班的陣地中相應使用“楔子”和“倒楔”陣型。一般來說,“楔子”陣型適用于一場交戰的開始階段,因為連長可以比較靈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擊一個已被確定的敵軍陣地。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排可以進入中樞預備陣地。然后再進行穿插攻擊或者側翼攻擊,迅速轉換成“倒楔”陣型,就這樣輪流轉換“核心排”。戰術部署:在與敵接觸后,擲彈兵班將以一列縱隊隊型穿越他們的指定地段,這種陣型具有有利指揮和視野的優點。 在每個排和連之前的偵察部隊應當將敵情完全查明。然后每個組在進攻時將展開戰斗隊型:一個“核心班”指揮官將下令輕機槍組由一列縱隊隊型改為散兵隊型,以獲得良好的射擊位置。而同班內的擲彈兵組將繼續前進,直到抵達一個處在己方火力掩護下,與敵人陣地直面的突擊位置為止。由于機槍組和擲彈兵組的指定任務不同,所以德軍一般很少會將他們同時展開。根據敵人各個陣地的重要程度,排長可以將選擇將全部3個班內的機槍組集中起來,打擊一個目標。如果一個排內有重機槍班或者組,他也同樣將被集中。。
~~~~~~~~~~~~~~~~~~~~~~~~~~~~~~~~~~~~~~~~~~~~~~~~~~~~~~~~~~~~~~~~~~~~~~~~~~~~~~~~~~~~~~~~~~~~~~~~~~~~~~~~ 2,抵抗和防御戰 從大戰中后期開始,德軍在各戰線上慢慢陷入戰略劣勢,于是抵抗和防御戰對于一線野戰部隊來說,尤顯重要。。 ~~~~~~~~~~~~~~~~~~~~~~~~~~~~~~~~~~~~~~~~~~~~~~~~~~~~~~~~~~~~~~~~~~~~~~~~~~~~~~~~~~~~~~~~~~~~~~~~~~~~~~~~ 阻滯戰---在德軍的戰術教條中,阻滯戰的目的是“使優勢敵人不能投入完全力量作戰,以延遲其戰略性突破或推進。迫使進攻方再次部署陣型,消耗敵人時間?!碑斶M攻方準備好發動新一輪攻勢時,防御方應當撤退至下一道“抵抗線”,并且重復這一程序。簡單來說,德軍阻滯戰原理就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以避免已方的完全戰略劣勢。每條抵抗線之間相隔大約3000米左右,使進攻方必須重新部署他的炮兵,以攻擊下一條防線。而每條防線上將具有深遠的火力射程,交戰范圍在1000-1500米左右,這是為了使防御部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抵抗和脫離。當敵人的壓力過大時,在第一條抵抗線的部隊將退至第二條線。在阻滯戰時,每支部隊的交火正面將是防御作戰時的2倍,例如1個營是4000米。在2條抵抗線之間的地帶叫做“中央地段”。在該地段內和前一條抵抗線之后大約800米的地帶叫做“聚集陣地”---這里部署了預備擲彈兵班和重型壓制武器。從第一條抵抗線退下來的部隊將一次移動后撤至“聚集陣地”后方。一般來說,第一條抵抗線上的防御部隊將在敵人進入本防線內800米時開始撤退,“聚集陣地”上的部隊將全力掩護他們的撤退路線,并且與先鋒敵軍交火,暫時阻滯其勢頭,以贏得時間退往下一條防線。防御---如果在一支正在進行阻滯戰的部隊后方發現了適宜的防御陣地后,這支部隊應當轉變為防御狀態,并且嘗試阻止進攻方的勢頭。首先德軍基層指揮官將對敵人可能利用的路線,地域進行研究。對于敵人必須通過的險隘道路,如峽谷,河道,橋梁等,都是最好的“主陣地”布防地點,同時要準備隨時利用機動力量將兵力投放到敵人預計進攻的地方。由于對于正面突破的兵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毫無遮攔的平原地帶迎擊敵軍是極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東線戰場面對兵力遠遠超出的蘇聯紅軍),而在狹窄隘道或地形兩旁居高臨下的陣地上最能發揮阻擊效果(1945年2月在布達佩斯皇宮山上進行的保衛戰就是一個例子),一旦防御部隊選好“主陣地”后,該地段上明確的前向防線將成為“主戰線”---在德軍內部作戰地圖上一般以“HKL”字母標出。由于其他的一些防線將會從主戰線上吸引一部分進攻者,所以在主戰線內的防御部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時間準備筑壘陣地。擲彈兵班內的機槍組將鋪設機槍巢,步兵則應當在主戰線后方鋪設1-2個火力點,掩護機槍點之間的空隙。如果主戰線偽裝得當的話,將給進攻者帶來震驚的效果,使他們錯認為是面對了另一抵抗線。守方的“戰斗前哨”將部署在主戰線之前大約2500米的位置,這將使得敵人的偵察很難確認戰線位置。擲彈兵班和步兵支援武器部署在戰斗前哨上,一旦敵人進攻,則交替掩護陣地撤退。在前哨防線前方是“前沿陣地”,任務是打亂敵人的部署和阻滯他們的行動,有時前沿炮兵觀察員也部署在這里。防御區---在進行防御時,各個擲彈兵營和連都根據戰術形勢,地形和氣候等因素被指派在固定的區域 。營級防御區:區域正面最大約2000米,縱深1000-1500米。 連級防御區: 區域正面最大約700米,縱深400-600米。機槍和步兵火力點都部署在指定區域內,必須保證每條路線都能被火力覆蓋,同時確保從自身陣地至友鄰部隊陣地都置于有效射程之內,以便相互之間進行火力掩護。反坦克炮和步兵炮陣地必須隨時待命,如果形勢需要立即火力增援。 。 ~~~~~~~~~~~~~~~~~~~~~~~~~~~~~~~~~~~~~~~~~~~~~~~~~~~~~~~~~~~~~~~~~~~~~~~~~~~~~~~~~~~~~~~~~~~~~~~~~~~~~~~~ 反坦克戰術:由于在戰場上,德軍可能往往會面對敵人的優勢坦克以及其它裝甲力量,所以伴隨己方坦克前進的德國裝甲擲彈兵(步兵也是一樣)都要特別接受反坦克作戰訓練。 一般的士兵都會配備一系列相關的反坦克武器,例如“鐵拳”,“坦克殺手”或3公斤磁性地雷等。有時根據戰況的需要,指揮官會組成專門的反坦克小組---“坦克殺手”或。這些小組通常會在黎明時分行動。而當部隊發現坦克時,要立刻發出“注意坦克警報!”。此外還要打出特別色彩的信號彈對己方友軍警告,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平常的鳴槍警報通常都是顯示來自敵人步兵的威脅。德軍的反坦克警報信號彈色彩通常為蘭色或紫色。 德軍也同樣被教知布防鋪設如何被動反坦克防御工事,例如坦克陷阱,障礙物和防坦克散兵坑等等。。 每一名德國裝甲擲彈兵在進行反坦克防御時都應該注意以下步驟:
首先,坦克對于步兵來說并不是占有完全上風,簡單的單兵武器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成為坦克的致命殺手,所以要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1.等待并觀察雷區和其它被動防御能否阻擋住敵人坦克。 2.如果步驟1失敗,等待并觀察手中或友軍的短距反坦克武器(例如鐵拳)能否抵擋。 3.如果步驟2失敗,釋放煙霧彈干擾其視角,然后以地雷,RS彈或手榴彈攻擊。 4.如果步驟3失敗,臥倒在你的陣地里,等待坦克開過。切不可在坦克面前逃跑。 德國裝甲擲彈兵的戰術運用---坦克兵和裝甲擲彈兵作戰隊列篇 1.裝甲兵的戰術隊列簡述 通常德軍在一場開始前會先進行全面的戰地偵察。戰場整體偵察由空軍,陸軍集團軍或者軍直屬飛行偵察中隊完成。而戰地局部偵察則一般由裝甲師或裝甲擲彈兵師內的裝甲偵察營(Panzer Aufklarungs Abteilung) 負責。其主要裝備裝甲車,半履帶車和其它車輛,強調高機動性。偵察部隊的職責是偵測敵軍陣地位置,部隊部署情況和搜索適合裝甲部隊行進的道路,炮兵以及反坦克炮安置的位置,可以架橋或者渡過突擊艇的渡口等等。 而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徒步行進中,也要適當進行偵察。通常分為兩種: 1. 搜索(Sp?her)---在一個裝甲擲彈兵排前進時,每排由2-3名擲彈兵擔任搜索員(Sicherer)。 搜索員應當在排之前200-400米之處。他們的任務是暴露敵人的陣地,通常的方法是誘使敵人開火。 2.巡邏(Sp?htrupp)---由裝甲擲彈兵連負責,根據地形和戰術情況的不同每次進行1到數次巡邏。而每次巡邏由1名巡邏隊長(Sp?htruppführer)和3-6名擲彈兵組成。每支巡邏隊將定時派出一名巡邏兵回到連部報告。而巡邏隊長應當學會如何使用無線電方法將信息傳達。在必要情況下,巡邏隊甚至可以借用一名連部的無線電或電話操作員同行。 每支偵察巡邏部隊在完成任務時都必須能夠清晰準確的回答以下5個基本的問題: 1.Wann ---何時進行的偵察? 3.Was-偵察到了什么? 4.Wie-是如何去偵察的? 5.Wo-在何處進行的偵察? (這也是德軍軍事理論中的精華之一---“Frage und Antwort”,“問與答”。由普魯士時期軍官團所創,用于各兵種,目的是明確部隊的作戰目的和培養各級官兵對于任務認識的條理性和準確性。) 從大戰中后期開始,由于其高度的機動性,裝甲偵察營的作用顯得越發重要,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任裝甲兵總監后第一次向XTL所作的備忘錄中甚至提出到“裝甲偵察營已經成為可裝甲師的后繼者”。足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 GHsdLe=t0# 在戰斗正式打響后,德軍一般采取以下幾種攻擊方式(Gefechtsdienst): 側翼攻擊(Der 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隊在正面牽敵,裝甲部隊及機械化快速機動部隊對敵軍兩翼進行攻擊。 正面攻擊(Der 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隊進行正面突破。 JP% ;rAoJ 包封式攻擊(Der Umhüllungangriff),同時采取側翼和正面攻擊,一般在我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使用。 遠距離穿插攻擊(Der Fl【百度】ügelsangriff),以長距離的運動盡量深入攻擊敵人主要戰線后方。 S 包圍(Der 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隊迂回敵軍側翼,攻擊其后方陣地,擾亂防御,并形成合圍之勢,然后緊縮殲滅之。 二戰時期德軍班用木幾槍及小部隊戰術運用 在二次大戰中盟軍步兵最怕聽到的聲音就是MG-42發射時候獨特的聲響,俗話說「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木幾槍」,在歐陸戰場上來自于炮兵造成的損傷比例并不高,真正造成傷亡的是木幾槍跟迫擊炮。 從一次世界大戰中后期起,德軍的小部隊戰術就是環繞著木幾槍成型,步兵班由木幾槍伍跟步槍伍構成。攻擊時由木幾槍伍負責壓制敵據點,再由步槍伍以躍進接敵,最后用手榴彈殲敵于陣地中。而主要的戰術方式是,木幾槍先通過攻擊發起線占領隱蔽陣地,步槍伍迂回據點側翼;接下來由木幾槍正面壓制敵火,而步槍伍由側翼或后方交互躍進,以L型火線持續對敵據點施壓,最后步兵以手榴彈消滅掩蔽部中之敵人。 而在防御的時候,陣地以木幾槍為核心,步槍伍負責警戒側翼、指示敵多人操作武器位置、觀測彈著并以火力掩護木幾槍更換槍管。 在部隊運動時步槍伍協助搬運彈藥,平均每名步槍兵均需要攜帶兩個300發彈箱,使得每個步兵班木幾槍彈戰斗攜行量從標準配賦的每班1,150發,增加到3,000發上下。 不過在實戰中,步兵班很少獨立擔任戰斗隊,一般的步兵戰斗隊是以排、連為單位構成,除了建置武器外更大量配屬迫擊炮、步兵炮與反戰車武器。在面對一般陣地或防御的時候,以木幾槍將敵人壓制于掩蔽部中,再用迫擊炮殲敵;在面對堅固設防陣地的時候,則以迫擊炮跟木幾槍迫使敵人關閉射口、驅散交通壕中之敵散兵,最后利用步兵炮直接射擊或步兵迂回方式殲敵。 到了1944年步兵編裝表中,步兵連被進一步劃分為兩個「突擊排」跟一個「步槍排」。每個突擊排有兩個8人突擊班(全部使用SG-44)跟一個8人木幾槍班(兩挺MG-42加一挺預備槍共3挺),大幅增加了基層單位的火力。就步兵班而論,舊制步兵班實施防護射擊時每分鐘發彈量為650發,新制「突擊班」則高達1,420發(以上均以MG-42實施持續射擊,不以最大射速計算),這樣的火力不僅有助于防御實施,更便利德軍以班、組為單位實施局部逆襲,大幅增加了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