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起源于貝,以后逐漸出現(xiàn)骨貝、銅貝、銅仿貝。進入農(nóng)耕社會后,又出現(xiàn)了刀、布等貨幣形態(tài)。直至始皇帝滅六國,才出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貨幣:“秦半兩”。秦半兩外圓內方,意為天圓地方,半兩二字代表錢幣的重量即價值。在此后長達2000余年的時間里一直沿用不變。最初的方孔錢,僅有左右兩字,為記重貨幣,錢文篆書,代表錢為“五銖”自漢武帝始鑄以來至唐代初年為止,共沿用了800余年,故“五銖”錢又名長壽錢。唐朝開創(chuàng)了錢幣史上的又一個輝煌“開元通寶”四字隸書,上下直讀,此錢文形制,又稱通寶錢,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宋代的方孔錢則達到了巔峰時期,字體有真、行、草、篆、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文有通寶、元寶、重寶等。無論是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是歷代造錢不能比擬的!另外皇帝,大臣的墨寶被鑄在錢幣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錢幣書法藝術達到其歷史的巔峰!此后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繼續(xù)沿用,直至中華民國建立,仍鑄有少量“民國通寶”方孔圓錢,最后被機制錢幣所取代。
方孔圓錢不僅流通于中國,而且暢通于海外!自唐代以來周邊國家: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無不引用中國的圓形方孔錢,并加以仿鑄。方孔圓錢在當時無異于當今的“美元”,這些國家所鑄方孔錢,亦為漢字,且大多稱“通寶”。具有代表性的有朝鮮的“常平通寶”、日本的“寬永通寶”。有意思的是,這些外國造的方孔錢經(jīng)常與清代的錢幣一同出土,說明方孔圓錢的流通是很廣泛的,不僅國外使用中國錢幣,而且中國也在使用國外的鑄幣。
而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入侵,沿用2000余年的方孔錢最終走向消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堅持流通的方孔錢不在它的出生地中國,而是中國的鄰居安南。安南的“保大通寶”鑄行于1926年,至1945年8月30日,保大帝退位。越南封建王朝的終結,同時也宣告著漢字方孔錢正式退出世界的歷史舞臺。
唐、五代、北宋、南宋、金、明、清、周(吳三桂)、中華民國、偽滿州國、新中國、日本、安南18朝(國家/地區(q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