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鐮倉幕府
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終于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 源賴朝在打敗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時為法皇)的挑撥下,與他的弟弟源義經交惡,后來義經轉投奧州藤原氏,賴朝迫奧州藤原氏殺死義經,但義經死后兩月,奧州藤原氏被鐮倉幕府所滅。 源賴朝死后,幕府的政權開始被他的妻子北條政子與外父北條時政掌握,北條政子又稱為尼將軍。北條氏借執權一職架空將軍的權力,甚至在第三代將軍死去以后,從京都迎接貴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將軍。此后,幕府的政權被北條氏所世襲的執權所領導。在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后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于后醍醐天皇舉兵,然后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幕府將軍世系: 1. 源賴朝(1192~1199) 2. 源賴家(1199~1203) 3. 源實朝(1203~1219) 4. 九條賴經(1226~1244) 5. 九條賴嗣(1244~1252) 6. 宗尊親王(1252~1266) 7. 惟康親王(1266~1298) 8. 久明親王(1289~1308) 9. 守邦親王(1308~1333) 執掌實權的“執政”北條氏 1. 北條義時(1219~1224) 2. 北條泰時(1224~1242) 3. 北條經時(1242~1246) 4. 北條時賴(1246~1256) 5. 北條長時(1256~1264) 6. 北條政時(1264~1268) 7. 北條時宗(1264~1284) 8. 北條貞時(1284~1301) 9. 北條師時(1301~1311) 10. 北條宣宗(1311~1312) 11. 北條熙時(1312~1315) 12. 北條基時(1315) 13. 北條高時(1316~1333) (二)室町幕府 后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后,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于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經過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勢力衰退,終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后,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由于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于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鐮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人稱戰國時代。在京都中,幕府的權威日漸衰落,被管領細川家所干涉、擁立。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殺,他的弟弟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擁立,后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正式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幕府將軍世系: 1. 足利尊氏(1338~1358) 2. 足利義詮(1358~1367) 3. 足利義滿(1368~1394) 4. 足利義持(1394~1423) 5. 足利義量(1423~1425) 6. 足利義持(1425~1428) 7. 足利義教(1429~1441) 8. 足利義勝(1441~1449) 9. 足利義政(1449~1473) 10. 足利義尚(1473~1489) 11. 足利義稙(1490~1493) 12. 足利義澄(1493~1508) 13. 足利義稙(1508~1521) 14. 足利義晴(1521~1546) 15. 足利義輝(1546~1565) 16. 足利義榮(1568) 17. 足利義昭(1568~1573) (三)江戶幕府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滅了足利幕府后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并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幾地方與東海地方,并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失蹤(或說死去),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后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此時,織田氏部將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中討滅明智光秀,并在后來的家族會議中取得優勢,而于隔年的賤岳之戰打敗另一重臣柴田勝家,成功整合織田氏的版圖。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一番對峙后進行和解并結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開始進行統一全國的計劃。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后,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一,使日本進入百年來首見的和平時期,全國的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大坂城的豐臣氏手上。此后,豐臣秀吉鼓勵商業以廣開財源外,持續推動全國檢地與刀狩令的工作,并以各種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1592年起,他發動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史上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即萬歷援朝戰役,韓稱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西日本諸大名實力大損外,也造成豐臣氏財力上嚴重的負擔,并促使家臣嚴重分裂。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權力中心,招致多數大名與豐臣內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號召下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經歷了關原之戰(關ヶ原の戦い),并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1616年,大坂之戰后豐臣氏滅亡,全國的權力中心集中在位在江戶的德川氏手中。幕府籍禁中并公家諸法度及武家諸法度來駕馭朝廷與大名;各大名并要參與參勤交替制,定期往返江戶及其領地,對海外則進行鎖國政策。但同時,雖不頻繁,設立與李氏朝鮮往來的朝鮮通信使及與荷蘭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自德川吉宗開始實行了享保改革,寛政改革及天保改革力求改善困境。幕末時期,被歐美各國強迫開國,雙方更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在國內,時人強烈地鼓吹尊皇攘夷,德川慶喜最后大政奉還,把其權力歸還給朝廷。 幕府將軍世系: 1. 德川家康(1603~1605) 2. 德川秀忠(1605~1623) 3. 德川家光(1623~1651) 4. 德川家綱(1651~1680) 5. 德川綱吉(1680~1709) 6. 德川家宜(1709~1712) 7. 德川家繼(1713~1716) 8. 德川吉宗(1716~1745) 9. 德川家重(1745~1760) 10. 德川家治(1760~1786) 11. 德川家齊(1787~1837) 12. 德川家慶(1837~1853) 13. 德川家定(1853~1858) 14. 德川家茂(1858~1866) 15. 德川慶喜(1866~18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