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詞心上秋 “楓林霜葉舞,蕎麥雪花飄。”在“裊裊兮秋風”中,大自然被秋色點染得絢麗多彩,如火如荼。“秋霜染丹葉,秋晚粲如春。”萬山紅葉把秋妝點得像春天一樣燦爛。“深秋最好是楓葉,染透猩猩血。”楓葉是最能代表秋味的色澤,難怪杜牧要“停車坐愛楓林晚”呢,只因“霜葉紅于二月花”。 秋天是一個熱鬧的季節。 “桂花香動萬山秋”、“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一派豐收景象。這里有味:“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有色:“山明水凈夜來香,數樹深紅出淺黃”、“山山黃葉飛”;有聲:“滿林黃葉雁聲多”、“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有動:“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也有靜:“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有近景:“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有遠景:“萬傾滄江萬傾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古人把秋天譽為“清秋”,大該是取其恬淡清雅之意吧。“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空靈秀麗,清風萬古。月夜卻是最凄清淡雅的,“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月明”、“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也許,正是“清秋”的凄清冷寂,常常使人們產生無限的悲情愁緒。被后人贊嘆為“千古絕唱”的《楚辭》中的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使“冷云寒水”、“寒蟬凄切”成了古人筆下的秋天的主要色調了。“衰草凄凄一徑通,丹楓索索滿林紅”、“滿林黃葉雁聲多”已是凄涼;“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更為慘淡;“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則充滿悲哀。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葉知秋,那么“大野新霜萬葉枯”、“萬木驚秋各自殘”該有多少蕭瑟啊!“無邊落木蕭蕭下”足見秋風之凌厲。它可以使“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也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更能“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梧桐昨夜西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在詩人寂寞的心里是“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萬里悲秋常做客”,又在心頭平添一絲秋意,才使秋思無限。“天意無私草木秋。”草木枯榮本無關乎人的情感,但浪跡天涯的游子,最易觸景生情。“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但在悵惘的游子眼中,則變成了“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的凄涼景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悲秋或喜秋,只是詩人內心情緒的渲染。“斷腸人在天涯”是唱不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贊歌,只能哀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古人愁不盡,留于后人愁。”秋本無愁,全在吾心。我們用一顆清純透明的心去看世界,就會看到——“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秋水——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葉——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秋荷—— —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光——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秋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無事,孤燈夜夜寫清愁。 ![]()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