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理學。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從小到大的追求是什么?不是知識,不是經世濟民,也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把自己變成比什么人都聰明的聰明人”。 我發現新語絲等科教論壇有個普遍規律。特別喜歡談科學家八卦,對于中國科學家則尤其是喜歡分一二三四流談排名。很多本身號稱科學工作者的人,對科學家的興趣遠遠大于對科學本身的興趣。人們最關心的不是一個科學理論行不行,而是一個科學家這個人,“行不行”。 我聽到對一個科學家最大的吹捧,是我上大學時候一個教授評價楊振寧,說他是“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我聽到對一個科學家最有創造性的攻 擊,是在論壇上看有人談論饒毅,說如果全世界的頂尖生物學家都去中國開會,按排名就坐的話,等到把人民大會堂都坐滿了,里面也不會有饒毅。 其實不僅僅是科學界,也不僅僅是排名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本質,就是“素質思維”。人們不但關注專業素質,更關注“綜合”素質。網上吵架很少就事論事,一般人喜歡攻擊對手的立場(罵人:你是精英);而知識分子吵架,專門喜歡攻擊對手的“素質”(罵人:你不是精英)。 最近錢學森去世了,像這樣一個立下了那么大功勞的人物,他去世之后一大幫人給他挑毛病玩。本來,是人都有毛病,如果有一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功勞,那 么看這個人應該主要看功勞,因為毛病不稀奇。但在中國知識分子中間,一個人就算有再多功勞,他的任何一個小毛病都會招致大肆的攻擊。幾年前人大校長講話用 錯“七月流火”成語,立即成為笑柄,每個知識分子都樂于講這個笑話,仿佛這樣一來就證明他實在是不如我們素質高。在這種氛圍之下,有些明明是做工程的教 授,非要給學生開一門“古典詩詞欣賞”的選修課,就不足為奇了。 我注意到外國科學家私下也有這種“誰行誰不行”的排名思想,但沒有中國這么強烈,而且一般不討論中國知識分子所熱衷的“綜合素質”。這種素質思維似乎為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是什么導致了這個局面?顯然是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的進步意義是給平民做官的機會。靠文章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本來是一個在不可能有均等立功機會的情況下的一個盡可能公平的方便辦法,但結果造就了我國的素質思維傳統。 但素質其實是一個神話。請問中國最聰明,學習成績最好的小孩,他們上大學會去哪個專業?我猜可能是數學,物理,計算機,經濟金融等等,而不太可能去學農業,地質,鐵路這些東西。30年前,有那個天才兒童的理想是將來造火車?有哪個奧賽金牌選手想去哈工大? 但是今天中國最拿得出手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呢?我認為是航天工程和高速鐵路。前者是追趕到世界領先水平,后者是從2003到2008五年之內達到了世 界第一的水平。據說現在主導中國航天的科學家平均年齡才三四十歲,我敢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是來自中國最牛的五所大學。他們當年不是全國最拔尖的高中畢業 生。可見是事業成就人,而不是人去成就事業。 但中國知識分子的素質思維已經根深蒂固。在眾多素質之中,最受歡迎的素質是“聰明”。你可以罵一個知識分子不道德,但是你不能罵他不聰明,因為說他不聰明就等于否定他過去未來的所有存在價值。很多人奮斗一輩子,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 人們最喜歡聽到的夸獎是聰明,但這種夸獎是危險的。
也就是說被夸聰明簡直是一種詛咒。但中國知識分子從小就被人夸聰明,有了點小成就以后就更聰明,成了院士就更不能容忍自己不聰明,在這種心態下,還能干什么事情呢? 左岸PS:看完這篇文章我有幾個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