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詠
![]()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 詩歌作者憨山大師即釋德清,明安徽全椒蔡姓子,字澄印,晚號“憨山”,世稱憨山大師。自幼穎悟,十二歲辭親入江寧報恩寺,師從無極法師,十九歲祝發受戒。他痛自磨礪,飄然北上,于萬山冰雪中,危坐橫崖苦修,油然悟道。其后云游四方,弘揚佛法。時值西宮李貴妃在五臺山建祈儲道場,延聘德清和妙峰同主其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太子朱翊鈞降生后,德清回避恩詔,退居山東勞山。太子登基后,李貴妃被尊為慈圣皇太后,并于萬歷十四年(1586)為德清建造海印寺,御賜《大藏經》。十三年后,德清卻惹來一場官司,勞山道士一狀告到北京,指控他侵占道院,僧寺,耗費國庫,以此被逮赴詔獄,備受烤掠審問,終以私造寺院罪雷州(今廣東省雷州市)。在雷州戎所,德清堅持弘法,為戎卒講佛,深得將士歡迎,名動嶺南,曾一度駐錫曹溪南華寺。萬歷四十二年(1614)獲釋,乃赴東南說法,往來于杭州云棲、廬山五乳峰以及蘇州、南京等地。晚年回歸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南華寺,天啟三年(1623)十月圓寂。 憨山大師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博通經典,并主張釋道儒三教合一,著有《法華經通義》,《老子道德經注》、《中庸直指》等書。居山東時,他代表佛教正統,視羅清創立的羅教為異端邪說,并進行過口誅筆伐。他擅長詩文,能言善辯,從所編寫的這篇《警世詩歌》,可概見其造詣才華。總的看,歌中那些消極厭世的人生觀和事由天定的宿命論觀念,反應了閱盡人情世故的佛教長老的思想境界,也是出家人的本色。歌中也不乏諸如勸人把握時空、敦品持躬,提倡公平正直、戒驕戒躁的內容,頗具哲理,對于世道人心,不無裨益。而且文字通俗,應用俚諺成語,朗朗上口,又巧用對比,生動揭示事物正反兩面或因果關系,很有感染力。苦口婆心、言簡意賅,可謂勸善文字中的佳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