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實現由學歷型考試制度向生命教育模式的轉化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學考試絕不僅僅只是一種考試形式, 更重要地應體現為一種教育制度。尤其是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之下, 只有緊緊圍繞人的終身發展, 并以終身學習觀取代單一狹隘的考試學歷觀, 這才能營造出一個“ 時時可學、處處有學、人人能學” 的學習社會氛圍; 而唯有如此, 也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本、以每個人終身發展的需求為本的理想社會。近年來, 教育理論界關于生命教育的討論十分熱烈。何謂生命教育? “ 簡單地說就是培育人生命的教育。它基于人的生命, 通過人的生命, 促進生命的發展, 提升生命的質量。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的內核, 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據。教育的神圣和崇高, 就在于它和生命聯系在一起。教育只有從生命出發, 用知識孕育生命、潤澤生命, 才能達于自身。” 上述學者的論點從某一個側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質, 即教育之所以重要和必需, 是因為人類自身所具有的未完成性; 而更為重要的是, 為開發人類生命持續發展的潛能, 就必須要實施和諧、協調和均衡的教育。 此時, 對于教育而言, 其作用更突出地表現在“ 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而就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改革而言, 也應順應這一潮流的發展, 即自考應著眼于為人的生命活動服務, 培養個體完善的人格, 促使教育真正融于人的生活, 從而使人從各種功利性的驅動中解放出來。 拓展自考領域, 實現由城市向農村發展的轉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一直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我國國情出發, 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 明確提出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的目標, 但新農村如何建設? 重要的一環無疑是農民素質的提高, 這是直接關系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的大局問題。由于一個人的素質高低與否是與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的, 因此農民受教育的問題亦開始受到黨和政府的極大重視。關于農村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 國家已經加大了力度給予了保障, 如“ 兩免一補” 政策的實施已為許多貧困兒童提供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但農村中的另外兩個教育領域, 即職業和成人教育領域卻一直舉步維艱、發展坎坷。這不僅使得農村中仍然存在著相當數量的知識性文盲和功能性文盲, 而且許多來自農村的青年考人普通高校畢業后一般不再回到農村, 這就使農村人才大量外流, 新農村建設的形勢無疑更加嚴峻。 因此如何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引人農村, 以為廣大“ 留守” 農民, 尤其是青壯年農民擺脫因受教育程度的低下而導致文化教養和技能水平無法提升的難題,應該是一條極好的途徑。當然, 為了適應農民既有的知識結構、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自學考試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調整, 以能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如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上, 不僅要涉及知識的人文性, 更要兼顧知識的應用性, 尤其是需要加強農村特色產業所需技能的培養。又如對于課程的命題考察, 也需結合實際, 強化實踐技能的考核, 以使農民真正感到學以致用。 在組織管理方面, 也應切實堅持自考工作的服務性宗旨, 以方便農民考生在報名、購買教輔資料, 及組織專業助學輔導方面的便利為原則。在這一方面, 江蘇省自19 9 年開始的農村自學考試實驗區試點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和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