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首《清明上河圖》樂曲是根據宋朝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寫意而成。名畫《清明上河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以其宏偉壯闊的幅面,真實地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汴河及其兩岸在清明時節的風貌。長卷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卷畫是晨曦初露,郊外河邊道上一支負重驢隊,緩緩走來,行進在城道上。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來的繁榮景色。虹橋之上,行人如織,橋下激流之中,船家緊張忙碌,這是畫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描繪市區街景: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往來不絕。洞簫曲《清明上河圖》清婉悠揚,充分體現畫卷的壯闊雄偉,旋律優美流暢,意境深長,讓聽者在古典氛圍中靜靜享受音樂的美妙。

點播放鍵,試聽
第二首《鳳凰臺上憶吹簫》“鳳凰臺上憶吹簫”是宋詞中的詞牌名,其中最有名的一闌詞當屬婉約派掌門人李易安所作。一句:“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堪稱千古絕唱。“鳳凰臺上憶吹簫”,亦是古代流行一時的洞簫曲,與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齊名。關于鳳凰臺,其實還有一個很美麗的歷史典故。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后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第三首《玉簫聲和》《玉簫聲和》改編自南音古曲,其曲調自始至終襯著拍板四平八穩的節拍,不疾不徐、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充分展現了南音給人細細品味的特質。簫聲婉轉悠揚,讓聽者與音樂融為一體。

點播放鍵,試聽
第四首《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說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歌》發展而成,此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30年代,呂文成于中秋時節暢游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贊美大自然好風光,曲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里,波光閃爍,青山, 樹,亭臺,樓閣,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整個西湖好象是一個童話世界。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全曲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平湖秋月》的旋律秀美,流暢如歌,明媚流暢,音調婉轉,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具有典型的廣東音樂的特點:節奏變化自由豐富,旋律線多躍進,有時幅度較大。

點播放鍵,試聽
第五首《憶故人》《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曲譜載于《今虞琴刊》(1937年),相傳為東漢蔡邕所作。曲調委婉纏綿,意在思念故人。全曲共六段,以泛音開頭,清新飄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幾段則以緩慢沉穩的節奏,綿綿不絕的琴音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點播放鍵,試聽
第六首《朝元歌》朝元歌曲牌名,又名朝元令。《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歸南雙調過曲;《集成曲譜》收歸南仙呂入雙調集曲;吳梅《南北詞簡譜》收歸南雙調正宮調類過曲。曲調用乙調或正工調,商調式。全曲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四句,曲調是上下對句式重復結構;第二段五句,曲調是四句式結構,末段五句,曲調是二小段式,后小段為第一段上下句式的變化再現。后被人用此曲牌編成簫曲,此曲多疊用四支,曲調古樸幽雅,韻味十足。

點播放鍵,試聽
第七首《碧澗流泉》《碧澗流泉》是嶺南琴派重要的傳統曲目之一,相傳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所作,它與其他版本所輯載的《石上流泉》有點相像,但從旋律到演奏手法,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當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襲了自清代以來傳統的節奏自理和表現手法。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點播放鍵,試聽
第八首《泛滄浪》原為古琴曲,作者郭沔,字望楚。本曲常作為《瀟湘水云》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于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作者為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不僅收集整理了許多流傳于民間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時,郭望楚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于是作《瀟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云》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并貫穿全曲,簫曲反復重復主題,圍繞骨干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點播放鍵,試聽
第九首《蘇武牧羊》蘇武是真實人物。公元前二世紀,他奉西漢王朝武帝之命,持節出使北方匈奴,被匈奴當人質扣留。匈奴王威脅他,若不投降就不放他回去,說什么公羊不下崽就休想回國。他誓死不從,就這樣他被匈奴王扣留在時稱北海的貝加爾湖地區,在冰天雪地放牧十九年,雖然苦難重重,他卻一直堅貞不屈。后人們崇敬他,敬佩他的愛國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譜寫了《蘇武牧羊》這支古曲。這支古曲曲調深沉悲壯,幽婉動聽,十分動人。中國人世世代代傳唱或用洞簫吹奏。

點播放鍵,試聽
第十首《佛上殿》《佛上殿》是一首民間樂曲,節奏緩慢平穩,以簫獨奏的形式,加上木魚的敲擊聲襯托,使音樂聽來極富廟堂色彩和神圣虔誠的韻味。凝重、抒緩、縹緲的旋律,呈現出古代寺院廟堂莊嚴、肅穆的氣氛以及佛家子弟在靜心坐禪的幽遠空靈意境。

點播放鍵,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