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朝軍隊與八旗大戰于關外時,明朝的后院起火了,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陜西爆發了農民起義。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把火燒的越來越大,最后明朝政府滅不掉了,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時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已經占領西安,準備向北京進軍了。后來畫生已經說過,李自成由寧武關經大同、宣府到達北京外圍的居庸關,而這里已經是北京城外圍的最后防線了。雖然畫生對李自成進軍路線存有疑問,但之前已作出解答和自己的猜測,此篇只討論北京外圍的防衛。 北京外圍的長城是最密集的了,長城沿東、北、西三方向包圍北京,而且還不僅僅是一層,有內外兩道長城。而且內長城也不僅僅是一層,它的布局規劃很復雜的。
昌平北面長城的八達嶺段和大莊科段并不相連,畫生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不連起來呢,難道想讓敵人從中間過去嗎。研究許久畫生終于知道其緣由,八達嶺水關段與大莊科二道關之間為十三陵龍脈,而龍是不能讓任何東西壓在下面的,即使是長城,所以中間的七八十里地是空著的。但問題來了,你明朝人把這條山脈當做龍脈,蒙古人可不會這么想,他還是會從這里走的。明朝人不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龍脈以北修建了南山麓長城,以此來阻擋蒙古鐵騎。
明朝人在北京有一個軟肋,關鍵是皇帝的軟肋,那就是皇陵距離邊境太近。畫生評價:這太危險,不如把皇陵建在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朱棣想的很好:不斷出擊,把蒙古人趕得遠遠地,把陵墓建在這里,后代的君王想松懈一下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做不到事情怎能讓后代去做呢,好像連他自己也沒有做到。明朝后來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懶,軍隊戰力也越來越弱,種種原因使皇陵在戰爭中不斷受到威脅。 畫生總結了一下,從紫荊關到古北口可以突破直接進軍北京共有五條道路。一是走石峽關,但這里全是山,實在是不好走。李自成走的就是這里,可那是特殊時期并有特殊情況,不能以常理論述,石峽關以后再說。二是走八達嶺居庸關,這里更是險要,一般來說也不會有人直接攻打這里。除個別時期的個別人物,諸如成吉思汗。第三條路畫生不是很了解,這里正是八達嶺長城和大莊科長城的中斷處,按理說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而且直接威脅皇陵。四是走二道關鎮虜關,這條路比較曲折,兩側山峰聳立,也可以直接威脅皇陵。第五條路是走慕田峪一線,這里有一處隘口可以通過,但缺點是這里不與大路相連,交通不便,大軍難以行進。
總體來說這五條路是沒有一條好走的,第三條路相對來說好一些,但其出口是十三陵,明朝早就在此部署了守陵大軍。而且在箭桿嶺入口處還有南山麓長城和關城相阻,道路也曲曲折折,明朝在此埋伏定然不少,說不定埋有不少地雷暗樁,反正明朝人自己不從這里走也不用擔心,所以蒙古人也未必放心從這里進京。但畫生認為這還是進京最好的道路,其險不如八達嶺,又距離北京近,但為什么不是主要的通道呢?畫生不明白,以后需要實地看察。
頭道關與鎮虜關相輔相成,組成了防衛十三陵的北大門,而頭道關外的二道關便是大門的大門。明朝為了進一步加強頭道關的軍事防御,在其北面又延修了一段長城,這里距頭道關北約二公里,建置一關,故稱二道關。二道關其險在鷂子峪,古時該地曾有猛禽鷂鷹出沒,故得其名。鷂子峪建隘口一座,據《四鎮三關志》和《西關志》載:“鷂子峪口,正關一道,城樓一間,水道二空,擋墻二道,敵臺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寬漫,通眾騎,極沖”。鷂子峪隘口東側北坡處建有一城堡,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磚石結構,南墻長102米,北墻長91米,東西墻各長78米。南向開一城門,門洞上鑲嵌一漢白玉門額,上書“鷂子峪堡”四個字。關于鷂子峪城堡的作用有兩種說法,一是屯兵,二是養馬,但都缺乏確切的依據,畫生認為還是屯兵,要養馬的話這里可沒有那么多的地方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年修建城堡確為軍事防御所需。
二道關后的頭道關即是黃花鎮關,黃花鎮關建于景泰四年(1453年),東連懷柔,西接延慶,北通內蒙古高原東部,南守昌平明皇陵,是北京北部的戰略要沖。明朝對此地防務十分重視,住眾兵戍守。黃花城長城因仲夏時節這里的屋宇村舍會被淹沒進漫天的黃花之中而得名。元朝時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更是成為京師的軍事重鎮,稱“本鎮關”。黃花鎮長城始建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全長二十五里,有空心敵臺四十處,實心敵臺九處,墻臺五處,隘口八處。該段長城山高墻陡,雄偉壯觀,修建工藝精良,以石條筑成的城墻堅固無比,有“金湯長城”之稱。據《日下舊聞考》所記載:“黃花鎮為京師北門,東則山海,西則居庸,其北鄰四海冶,極為緊要之區”。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武宗朱厚照駕幸此地。黃花鎮長城位置險要,元代即設千戶所,在明代屬昌鎮黃花路管轄。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將陵寢設于昌平天壽山之陽,黃花鎮在天壽山之北,此處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成為護衛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所以這里是明朝長城的精華所在。明代一直派重兵把守。曾派“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有兵12600人管轄著東自慕田峪,西至棗園寨一百八十多里的長城及大小隘口十七處。 鎮虜關東臨黃花城的磨石口,西接西水峪。其門洞長6.6米、高5米、寬3米,關口南北兩側分別安裝石匾額,南面刻“撞道口”三字,北面刻“鎮虜關”三字。據史料載,當時有蒙古軍隊侵犯明朝,當軍隊夜行至“撞道口”長城關口時,由于關口兩側滿山遍野都是松樹,松濤陣陣,蒙軍誤以為有千軍萬馬埋伏于此,故不敢前行,退兵五十里以外,從此這里就得了一個“鎮虜關”的名字。畫生評價:這是假的,明朝若有千軍萬馬,蒙古更是應該亮出蒙古彎刀,不太可能撤退。據《四鎮三關志》記載鎮虜關于永樂二年(1404年)建。又有《明長城考實》記述:撞道口,其西至居庸關僅百里,為極沖之地,門南、北兩側各有一石匾,南側匾書“撞道口”并題為“欽差守備黃花鎮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金事劉勛”,“萬歷五年(1577)季春吉日鼎建”,北側匾書“鎮虜關”,所屬年月與南匾相同。
其實畫生看來在京師附近駐守如此多的軍隊是不正常的,相隔一定距離是最好的。明朝皇帝沒有辦法,誰讓成祖把皇陵建在昌平呢,本來守衛北京本身的兵力就已經是捉襟見肘了,還要分兵護衛皇陵,而且皇陵很可能成為要挾皇帝的一種“武器”。畫生評價:表面上看成祖朱棣很偉大,其實他過大于功,三七開差不多。
黃花鎮長城東面是慕田峪。慕田峪相比較來說其軍事意義并不算大,不處在交通要道上。但它位于古北口和居庸關之間,又有隘口,所以也較為重要。 永樂二年(1404年),慕田峪設正關,在高山之上筑長城。因在溝谷抬頭仰望,仿佛上可接天,故名摩天峪關,由于摩天與慕田近音,且峪和谷是通假字,后來就叫慕田峪關了。永樂年間所建的慕田峪關,在嘉靖年間曾拆建,并留有“慕田峪”的匾額。長城用花山岡巖、石灰等料石砌筑而成。雙面垛口,敵樓密集,城上有明代大炮,均為雙雉堞口射孔筑在垛口下方,呈頂部弧狀的方形孔,既便于打擊敵人,又便于保護自己。據《四鎮三關志》記載:“嘉靖二十二年(1543),西擄犯慕田峪關、賈兒嶺、地方官軍御卻之。”
北齊時期就在慕田峪筑有長城,據文獻考證,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譚倫、戚繼光鎮守京畿時,又在明初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葺。慕田峪長城的構筑有著獨特的風格,慕田峪關與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等都不一樣,正關臺是由三座空心敵樓構成,通連并矗,兩側樓較小,中間樓較大,三座敵樓之上有三座望亭,關門不設正中,而是在關臺東側,進出關臺也是兩側敵樓設門,這種獨特的關臺建筑是萬里長城所罕見。
慕田峪長城敵樓密集,從慕字一臺至慕字四臺,在不到五百米的距離中就設敵樓4座;從慕字一臺至慕字二十臺,長度僅三千米,敵樓、敵臺、墻臺、鋪房就二十五座,平均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敵樓的長城段是不多見的。 慕田峪長城多建在外側陡峭的崖邊,依山就勢,以險制厄。墻體高七八米,墻頂寬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崗條石為主,雄偉堅固。慕田峪長城獨特之處在于其墻頂上兩邊都建有矮墻垛口,長約五尺、厚一尺多、高兩尺有余,可兩面拒敵,這意味著在建設這段長城時明軍將領就考慮到了兩面作戰,考慮到了蒙古人可能從背后包抄。城墻外側還挖掘有擋馬坑,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善。慕田峪長城的關門兩側是沿山脊升起的,隨山勢翻轉,在這些地段的垛口不是開口的長方形,而是呈鋸齒狀。射洞筑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圓形孔,而是頂部呈弧狀的方形孔。險要 慕田峪長城之處還修有炮臺。慕田峪長城上還建有“支城”。所謂“支城”,就是在長城內外側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節外生枝地順山梁修出一段長城來,長度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并在此筑有敵樓,當地人稱為“刀把樓”。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長城時,在墻頂的兩側都加修了垛口,還同時新設置了滾木石雷石孔,可攻可守。而修筑 “刀把樓”,可控制制高點,減少對主城的威脅。
慕田峪長城從正關臺左側起,隨山勢翻轉,奔向遠方。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在山頂立一敵樓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驟然升起,直到海拔近千米的地方,然后繞了一個大彎,其形狀酷似牛犄角,蒼勁雄渾,人們把它稱之為“牛犄角邊”。“牛犄角邊”的兩側,有一段長城被稱為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這里是已達海拔1044米的山峰,兩側陡峭如削,其墻體全部建在巖石裸露的懸崖峭壁上,長城的坡度大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段幾近垂直。畫生認為就險峻程度來說這里可能是唯一可以和司馬臺長城相比較的了。
箭扣長城位于慕田峪關以西二十里處,此處山勢富于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 此為箭扣長城的上天梯,對于這段長城畫生已經不想評價了,看圖就夠了。箭扣實在是險峻,一般來說中國人都會把奇妙的東西聯系到傳說,比如說司馬臺的仙女樓,同樣的箭扣也有傳說。傳說一:開始修箭扣長城時,箭扣長城本無名。有一次,當地一位地方官前來考察長城,發現箭扣長城十分雄偉,而且在群山之間像一個澗口,就命名為澗口長城。可是當他回到朝廷時,覺得名字不妥,就想了想一句古話“一箭扣雙雕”,隨即拍案,叫這段長城為箭扣長城。傳說二:箭扣附近有段長城,在通過一極險之處時,由于下方是數十丈深的懸崖,長城沒有立腳點,古人便在此架設了兩根粗鐵梁,使長城在鐵梁上凌空昂然而過。但是至今也不知到底在哪里。
在慕田峪和古北口之間還有一要塞,那就是大水峪關,此處有青龍峽長城。大水峪關,關內有城,設東、南、西三門,派游擊一人,守備一人駐守,為南北交通要道。 大水峪關對于蒙古來說不是最好的選擇,原因就是在關城以北幾百里之內都是山,道路崎嶇。平時雖可為交通要道,但戰時那就是蜀道難了,明軍可以處處設伏。即使不派人出關,設置陷阱就好了。所以蒙古一般不選擇這條路,每當攻擊宣府、居庸關受挫后他們就會把目光轉向古北口或者是北京東南的內長城隘口,然后迂回進攻北京,這是最多的。攻擊大水峪關多為小股襲擊,戰術性的,但明軍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里是北京。
北京的長城是所有長城最精華之所在,是北京城墻外的城墻。大水魚關、二道關和慕田峪關就像北京的大門守著北京的北部,它們很是險要,易攻難守,但這兩處還不是最險要的,因為還有八達嶺。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八達嶺就不知道長城究竟有多險峻,而況走八達嶺是進北京最便捷的通道。當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占領宣府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北京西北,那有著“北門鎖鑰”之稱的八達嶺。
居庸關其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八達嶺其險天下少有,而且也是如今最為人所知的長城了。
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一百四十里處,是軍都徑的大門,也就是居庸關的前哨。明代《長安客話》“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八達嶺交通極好,明朝初期從北京北伐蒙古多走八達嶺,現在的鐵路和高速走的還是這里,其交通之優越可見一斑。漢代這里叫軍都關,亦有關城。八達嶺這名,最早見于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里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和北口之間是一條四十里長的峽谷,而居庸關關城就在峽谷之中,此谷因此得名叫“關溝”。
八達嶺在明內邊長城上,與西北部四百六十里處外邊長城的張家口“大鏡門”遙對。所以說,八達嶺原本就沒在明早期建成的明萬里長城上。因為八達嶺關城明代又叫居庸外鎮,所以很多史料中,講兩者經常混淆。其實北魏以后的直到明代,各個時期的長城北京段都是行經八達嶺,并沒有與十公里外的居庸關相連接。其實許多的關城都是這樣的,固關紫荊關都是這樣。關城在邊墻之后等于把邊墻加厚,多了一層的防守,防御能力略有增加,但是必須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其山必險要至極不可。
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關城之南,有上關、居庸關、南口,共形成四座城堡,四道防線。其中以居庸關關城屯駐重兵,八達嶺山口處建“居庸外鎮”關城,作為前沿陣地,是主要防守營堡。
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從基本常識上來說,交通要道即為軍事要地,所以八達嶺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戰略要地,漢書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明朝時八達嶺長城被重新修筑,尤其在朱棣遷都北京后更是成為了北門鎖鑰,其重要性大為增強。
在八達嶺關城前方有一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的前哨和第一道關隘。明朝邊患嚴重,所以于弘治十七年(1505年)在八達嶺修建了八達嶺關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秋,蒙古人攻入隆慶州,在久攻州城不下時,轉攻岔道、八達嶺。明朝為加強北方防御,護衛京城,又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起岔道城,以為八達嶺之藩籬。岔道城為“舟”形,“周二里一十一丈,高三丈,西南北三門”。因位于出八達嶺向西、向北之岔口,故名岔道。隆慶五年(1571年)岔道城重新加固并在墻外包磚,整個城廓為不規則長方形,依山勢而建,東西長449米,南北寬185米,設東、北、西門,北門為假門。城墻高八米,由石條、城磚、石灰和夯土筑成,城上有垛口、望口,南城墻有烽火臺兩座。《居庸志略》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岔道城當時設有“把總”三名,駐兵八百員,可見在八達嶺長城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軍事防御作用,但畫生認為八百的駐軍還是太少了,而且城也建的太小,如果城再大一倍就好了。 岔道城后幾位整個八達嶺防線的大腦,那就是八大嶺關城。八達嶺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墻下部用十余層花崗巖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墻寬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四面筑宇墻垛口。城臺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一座,以墻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墻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墻,兩墻均建于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墻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歷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由此可見明朝人對它的期望就是讓它守住這道大門。
八達嶺以東的長城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了,這里有人最多,但相比之下八達嶺以西的石峽關長城就不太為人所知了,其實李自成就是從這里進的北京城。
石峽關之險不下于八達嶺,但是因為這里交通不如八達嶺便捷,所以其重要性稍遜于八達嶺。看看這地界,畫生很難想象出如何才能攻下這座隘口的,其實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時李自成也在想這個問題。初次進攻后李闖王失敗了,這也難怪,從大同到宣府農民軍基本上沒打過仗,當地的明朝守軍都投降了,這一次就當作熱身了。但是第二次強攻又失敗了,這就不能不引起李闖王的思慮了。于是他想起了火攻,火燒石峽關。畫生評價:李自成傻了嗎,這里全是石頭,火攻有什么用呢?傳說李自成攻破石峽關還是用了他的老本行,一日他扮成農民混入城中,在城中開始宣傳他的那個史上最空洞的口號“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老百姓于是被洗腦,借著就開始配合農民軍,畫生疑問:李自成難道某位是共產黨的前世,政治工作如此了得。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有個老頭打開了石峽關的大門,李自成的農民軍就這樣的攻下了石峽關,然后進了北京城。這只是一種傳說,具體的畫生還不了解。
石峽關的防御設計很是精細嚴密,就拿次出來說吧。山谷之中一個普普通通的隘口,但是隘口后面就很特殊了。高地之上有一個菱形敵臺,并且直對的隘口,從谷口往上看真是嚇人。畫生評價:明朝將領真是細心,但是沒有堅持到最后,那一天守將唐通家里失火了,結果李自成趁亂過了這一關。
八達嶺關城以東的長城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了,現在幾乎是長城的標志。其實在畫生看來這一段長城修建的也是最為堅固壯觀的,可能有現代多次重修的緣故吧。
八達嶺長城城墻高六至九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至7.5米、頂寬4.5至5米。大部墻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并騎、十人并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墻頂較窄,最窄處僅兩米多。墻兩側用花崗巖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至1米不等。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墻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墻上體為三至四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畫生體會:一般重要地段的長城都是這么修建的,先鋪花崗巖條石然后上面再砌磚,這樣也是最堅固的了,但是修建困難、資金消耗巨大,所以此法不能夠普及。 條石上用墻磚鋪砌,使墻頂平整,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墻頂兩邊有磚砌矮墻,外側叫雉堞或垛墻,內側叫宇墻或女兒墻,這就不是長城的專利了,城墻都有的。墻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垛墻和宇墻都用城磚砌成,墻頂用一層脊磚。脊磚兩邊低中間高,或內側高外側低,便于排水。城墻頂部形成有墻的巷道,在兩邊墻根砌有小水槽,積水沿水槽流到較低處的宇墻下部,經出水孔把水引至墻外的吐水嘴上,瀉流城墻外。吐水口是一米多長的石槽,在長城內側,伸出墻體以外,以免流水沖刷墻基。每隔一定距離,城墻下部即開有一個登城口。口為券門洞,高1.8米、寬0.8米,門框用四塊規格一致的石料組裝,門內有石階,通向城墻頂上。城墻在跨過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磚砌成水門,有的大如城門,如石佛寺水關;有的較小,像一座橋,城墻從橋上經過。城墻經過小路時留有一個過門,平時可以出入,戰時堵塞。
在八達嶺長城中,北八樓是最高的了,長城在這里拐了個彎向東南水關折去,而這里也修建了最大的敵樓。站在八大嶺關城“北門鎖鑰”下,很難想象出為什么八達嶺會是天險,若是到了北八樓就會明白了。這里箭窗就有六排,是最多的,但是這里實在是太高了,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從關城爬到這里需要兩個多小時,累的要死,哪里還有力氣作戰呢。畫生突然想起了《葬花吟》中的句子,“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而這里是“山盡頭,有北八樓”。在北八樓可以俯瞰整個八達嶺防區,軍都山就像天上的黑云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很有壓迫感。而此關城又非彼關城,八大嶺關城地勢較高,在一個小山坡上;而關外又有岔道城,若只攻關城一則兩面受敵,二則展不開部隊;若直接攻占岔道城難度也是很大的,因為兩側的火炮的射程可以覆蓋這里,即使攻占岔道城還有關城,那才是最重要的。明代時的火炮有了長足的發展,長城就成了發揮其威力的最佳地點。
火炮多設置在站臺。站臺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于敵樓。據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筑敵臺、戰臺一千二百座。當遇戰爭時,在敵臺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又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后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斑。 一個戰臺一般需三十人守臺、三十人守垛,分六伍,備火藥三百斤。此外,在戰臺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制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并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就說到這里罷,這就是八達嶺,其防衛之嚴密、地理位置之險峻在長城沿線屬第一等。但李自成還是過了這一關,不管是怎樣通過的;陰謀也好強攻也罷,畢竟八達嶺沒有扛起自己的重任,它失敗了。畫生評價:明朝修長城不修人心,終將失敗。
過了這道八達嶺和居庸關大門之后,前方就是北京了,李自成面前只有那道最后的城墻。明朝的京城第四次處于敵軍的威脅之下,但這一次有些不同了,沒有于謙,沒有袁崇煥,也沒有勤王大軍了,這是最后一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