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療法《ABCD定位法》(一、四肢部份) 天涯獨行客 有人說手和足的對應最容易,只要內對內外對外就不會錯。是的,這也許是手和足的一種最簡便的對應方法,但這種對應必須要手心向下也就是人趴下時的那種姿勢去對應,而且是肘膝以下的部位相對應比較容易,但上臂與大腿的相對應就不一定準確了。我們知道,人的上下肢骨骼和關節(jié)結構基本相仿(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單側各有大關節(jié)3個小關節(jié)14個),但其活動度上肢卻要比下肢大得多。以前我們常用的八字治療對應時,上下肢的對應是將手臂向上舉起,把人體倒過來看,把前臂看作小腿,把上臂看作大腿,這種對應法也很簡單,但由于手臂在上舉時關節(jié)、骨骼和肌肉都會發(fā)生旋轉變化,這就往往會給我們造成各種錯覺,使對應關系變得有些模糊了(圖32),《ABCD定位法》克服了這一弊端,使對應定位取穴更為簡便和準確。 2007年12月15日 八字治療法的病灶與對應點的“S"曲線定律假設 八字治療法的病灶與對應點的“S"曲線定律假設的實證科學還要依托于細胞力學和流體力學以及骨性整體結構不規(guī)則曲線力學以及生物電化學等多門現(xiàn)代科學學科。分科研究會越來越細。把他們串在一起的表現(xiàn)就是八字治療法的智慧所在。 通過“S"定律假設,我們從病灶的一方尋找治療點的一方,骨性結構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和提示。病灶的反應點也給我們直接的提示。(至于能量點的開啟部位就要根據臟器的血供及大血管的走向來決定了)。 新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曾說,未來的醫(yī)學模式既不完全是西醫(yī)的也不完全是中醫(yī)的。我想八字治療法在完善自身理論和臨床實踐的同時,是可以肩負這個歷史使命的。但是在實證科學面前,我們盡可能的用已經成熟的現(xiàn)代科學理論來解釋八字的針刺現(xiàn)象和臨床效果,或者我們暫假設理論等待后人的證實。 陰陽 脊髓神經節(jié)段分布(八字療法病根點) 1、 2、 3、 4、 5、 6、 7、 8、 9、 10、骶1-2:大腿、小腿后面、臀后面。(骶1:小腿外側至外三趾,骶2:跟腱、足底、大小腿的后面, 11、骶3-5:會陰、肛門、生殖器。 槐花60 槐角60當歸90茯苓90生地90熟地60地榆120刺猬皮60山藥60干草10白頭翁川連30
八字治療法需要多大的刺激量才能達到臨床最大效應? 根據八字治療法的原理,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在病灶對應點給予任何刺激,包括:針刺,按摩,點穴,拍打甚至灸,梅花針叩刺等,都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機理何在呢?刺激量又掌握在什么范圍內呢?通過對生物電的產生以及傳導特性的復習,有一定的體會。當然,認識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確定病灶的對應點。根據八字治療法的原理,酒精棉的擦拭,天涯老師的圖片,以及我們自己的臨床經驗的積累可以幫助準確的找到。 第二,刺激量不用太大。只要大于等于閾電位值(約-50mv)就行了.因為根據閾電位水平和動作電位產生的原理(詳見“學習園地”版塊的有關細胞生物電的帖子)可以推斷。但是具體用多大的刺激,可能要根據你的病人的情況而定。 第三,根據病灶的深淺,時間的長短,表皮還是內臟,我們可以采取是用全息波(能量點),長波,短波還是浮波來治療。 第四,刺激手法多多,因地制宜,抬手可做。 某女,因治療臀部皮膚頑疾來寒舍--養(yǎng)心齋治療。治療結束時她說:昨天洗頭后右頭頂頭皮痛,不舒服,怎么辦?我立即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叩敲左下頜骨片刻,讓她感受。她很奇怪:真的不痛了。她還在2年前體檢時發(fā)現(xiàn)有肝血管瘤。用手在肝臟對應區(qū)扣擊,她可以感受肝區(qū)有熱流。 耄耋老者女,左手腫的透亮(風濕變形)。體弱不能受針。給予左腳背用扁的湯勺扣擊數(shù)分鐘(隔棉襪),約十分鐘可以看到皮膚有皺褶出現(xiàn)。 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信息傳遞過程如下: 神經末梢興奮(接頭前膜)發(fā)生去極化→膜對Ca2+通透性增加→Ca2+內流→神經末梢釋放遞質ACh→ACh通過接頭間隙擴散到接頭后膜(終板膜)并與N型受體(骨骼肌)結合→終板膜對Na+、K+(以Na+為主)通透性增高→Na+內流→終板電位→總和達閾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 特點:①單向傳遞;②傳遞延擱;③易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 記憶要點:①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信息傳遞實際上是“電—化學—電”的過程,神經末梢電變化引起化學物質釋放的關鍵是Ca2+內流(針刺骨膜可以達到),而化學物質ACh引起終板電位的關鍵是ACh和受體結合后受體結構改變導致Na+內流增加。 ②終板電位是局部電位,具有局部電位的所有特征,本身不能引起肌肉收縮;但每次神經沖動引起的ACh釋放量足以使產生的終板電位總和達到鄰近肌細胞膜的閾電位水平,使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因此,這種興奮傳遞是一對一的。 ③在接頭前膜無Ca2+內流的情況下,ACh有少量自發(fā)釋放,這是神經緊張性作用的基礎。 ……突觸后膜上的受體可直接與通道蛋白偶聯(lián)或其本身就是一種通道蛋白,故當神經遞質與這種形式的受體結合后使突觸后膜產生的興奮或抑制性變化十分迅速,所以把這種形式的受體稱為快速作用受體,如乙酰膽堿N型受體(骨骼肌)屬于快速作用受體。另外亦有慢速作用受體,這種受體一般與G蛋白偶聯(lián),再經過細胞內第二信使(環(huán)腺苷酸,cAMP)及蛋白磷酸化產生效應,它的作用比前者緩慢,但能把遞質-受體相互作用所提供的微弱信號放大數(shù)千倍,如去甲腎上腺素β受體屬于這種慢速作用受體。…… 釋放到突觸間隙的遞質分子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產生生理效應后,很快便被相應的酶滅活(如Ach),或吸收入突觸終末內被分解(如NE),以迅速消除該遞質的作用,這樣才能保證突觸傳遞的靈敏性(有機磷中毒的機理就是有機磷進入體內馬上和AchE--乙酰膽堿酶結合,從而降低了乙酰膽堿酶的活性,不能及時的去水解乙酰膽堿導致它在突觸后膜聚集太多,使得骨骼肌或者平滑肌先興奮后抑制,出現(xiàn)臨床各種癥狀)。遞質的分解產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遞質。非肽類遞質除在胞體合成外,通常也可在軸突終末內合成,而肽類遞質則只能在胞體內合成,釋放后亦不能回收。合成的遞質分子一般都貯存在突觸小泡內。 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 ACh為膽堿能神經遞質。其性質不穩(wěn)定,極易被體內AChE水解,其作用廣泛,選擇性差,可以選擇N型受體(骨骼肌),也可以選擇M型受體(平滑肌)。故無臨床實用價值;但由于其為內源性神經遞質,分布較廣,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 自從2007年4月開始對八字治療法的學習以來,對其獨特的理念和手法的簡潔厚愛有加。也在不斷的給自己提出問題:為什么李老師反復強調最好是針刺病灶反應點周圍的骨膜?開長強的傳導是向上的而胸骨(尤其是胸骨角以下)的點刺傳導向下為主?胃痛腰痛針胸骨效果也好?上臂疼痛針胸椎的中下階段也有傳導到小臂甚至指尖?等等…… 經過近幾個月對李老師講課和八字團隊老師們的講課討論的學習消化和臨床實踐,重新溫習人體骨性解剖結構,從骨性解剖結構的整體觀來聯(lián)系八字療法的臨床現(xiàn)象,感覺自己對八字療法的認識有提高。也許其他老師早有開悟,但是自己還是愿意在此發(fā)出遲到的心得,與大家共同探討。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二) 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有如一幢樓房建筑的鋼筋。更是靈魂所藏之地(骨髓為生血造血的后天要地,某些宗教也認為靈魂在血液中)。這個“鋼筋”結構,為人體的完美豐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鋼筋”的重要結構當屬脊椎,我們國人稱之為“龍骨”。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三) 龍骨的上端(環(huán)椎的上關節(jié)凹)和頭顱骨的枕骨髁相關節(jié)(環(huán)枕關節(jié))。 龍骨的胸椎段通過肋骨和前面的胸骨連接。整個胸骨直接和1-7肋骨形成關節(jié)聯(lián)系,間接和8-10肋骨聯(lián)系(肋弓)。11--12肋骨一端和相應胸椎連接,一端呈游離狀。 胸骨柄上緣與胸2椎間盤平齊,胸骨柄外側緣上方接第一肋軟骨。胸骨角約平齊第四胸椎下緣,兩側接第二肋軟骨。劍胸連接約平齊第九胸椎。劍突上端外側的半個肋骨切跡接第七肋軟骨。 鎖骨在連接上肢骨和軀體上部的穩(wěn)定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胸鎖關節(jié)是上肢與軀干連接的唯一關節(jié)。 由鎖骨內測端和胸骨柄的鎖骨切跡及第一肋軟骨的上面共同構成。由鎖骨外側端和肩胛骨的肩峰的關節(jié)面構成肩鎖關節(jié)(站位軀干骨最高點)。 龍骨的尾端是骶尾骨。左右髖骨與骶尾骨連接成骨盆。髖骨由髂骨坐骨恥骨三骨組成。幼年時,為軟骨結合,成年后,在髖臼處相互融合。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jié)面形成骶髂關節(jié)。重力經此關節(jié)傳導髖臼,故骶髂關節(jié)在構造方面頗具特點。雙側的恥骨聯(lián)合面相接,組成恥骨聯(lián)合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 (四) 以上粗淺的描述了軀干骨性結構。其中第一頸椎環(huán)椎的上關節(jié)凹和頭顱骨的枕骨髁相關節(jié)直接和頭部相連,胸段和骶尾段與周圍的骨結構呈上下左右連接,起到穩(wěn)定全身的作用,而頸段和腰段與周圍的骨性結構僅有上下的連接,活動度相對大很多,也容易受損。 …… 人體骨性自身的曲線和各骨連接后形成的各種物理(力學)幾何(平面和立體)曲線構成八字療法最美麗的生物電流曲線。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五) 結合頸椎病的治療點---恥骨聯(lián)合。當我們針刺恥骨聯(lián)合時,沖動(生物電也好,神經刺激也好)沿著骨盆邊緣傳導至龍骨的骶尾端,繼續(xù)向上傳導至大椎附近(由于大椎=第七頸椎是生理彎曲點,本身形狀大小和上位胸椎相似,其特點是棘突長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形成結節(jié),結合生理彎曲形成一個場),來自恥骨聯(lián)合處的沖動在此聚集,或者說中和酸性環(huán)境下過多的正電荷。使得局部環(huán)境得到改善,頸椎痛緩解或者減輕。 同樣的解釋:治療盆腔的子宮,卵巢,前列腺等病灶時,我們針刺大椎,肩胛骨,爭取最遠的傳導點(多米諾效應?)。沖動一路沿著肩峰鎖骨胸骨---肋弓---胸椎繼續(xù)下傳;同時沿著第一軟肋骨傳導到第一胸椎,順勢而下到骨盆,沿著骨盆橢圓的骨面,聚合在恥骨聯(lián)合附近,從而改善這一區(qū)域的病灶環(huán)境。 我們初學八字時,會簡單的按照四個本體劃分,選擇平面上的對角線,直線等來尋找進針點(有酒精棉擦拭后的提示當然是幸運的)。明白了骨性結構的特殊曲線后,是否要修正效果欠佳的治療位點?! 人體骨性解剖的整體結構對八字針法的理解之我拙見(六) 對于肝膽對應區(qū)的治療,我們應該選擇左胸背8上下的肋弓弧度大的點位針刺,這樣可以取得最大的沖動到達病灶所在--右前肋弓緣下區(qū)域。(詳見唐婆婆竇道病例---陸續(xù)發(fā)出)。 腹部術后竇道形成近半年不愈治療前后 唐婆婆65歲。肝臟部分切除后竇道形成近半年。2005年曾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切除膽囊。2007年3月18號黃疸入前院,手術切除肝臟左葉-----泥沙樣結石所致肝內結石堵塞,全身黃染。術后引流三根管子。“T形引流管拔管時,周圍組織愈合差”---出院病例記載。拔管后皮膚縫合,一周后拆線,似乎傷口愈合可以。但是半月后的一天早晨,下蹲時,突然一股膿血從傷口處流出:T管處竇道形成。在省醫(yī)門診換藥數(shù)月不效。在換藥過程中,門診醫(yī)生再次切除竇道周圍的腐肉并縫合,數(shù)天后膿血從傷口處再次流出至今仍不愈合,膿血不停的外流,導致患者及兒女精神壓力大。患者睡眠極差,2-3小時,經常睜眼等天亮。心情極度差…… 患者腹部組織松弛,被手術后的疤痕牽拉圍成幾個區(qū)域凸凹不平。從劍突到兩側肋弓有人字形疤痕;肚臍右上方有膽囊手術的豎行疤痕;肚臍正上方約5cm處為竇道所在。竇道約為4--5cm深,呈燒瓶樣--外口小內部大,外口直徑0.5--0.8cm,內底部直徑約有1--2cm.有紅血膿水流出,臭味不明顯(天氣已經冷了,前半月有臭味)。周圍皮膚色暗,按之硬,彈性差。未經擦拭,背第7-8 胸椎看到明顯的暗色反應點直徑在0.2--0.3cm圓形。以此為進針點往左延至肋骨,叩刺。前面竇道口膿性物浸透多層紗布和被單。針刺后,漏勺灸背和竇道口,中藥酒精配置劑竇道內紗布條引流,無菌紗布包扎。 連續(xù)治療7天,改隔天一次,數(shù)天后膈2天一次,再膈3天一次……10月12號開始喝萬寶功能湯。治療過程中有許多組織液從竇道周圍皮膚和后背反應點滲出,尤其吃藥后明顯。目前的竇道很細,僅可以進入0.35的針柄,深度不到1cm 。不做任何包扎,囑患者隨時關注防止竇口封閉。竇道周圍的組織似乎換代,粉紅色軟治療重點:1 寫到這里,對八字治療法的針刺理解上升到“8”字治療法---病灶點和進針點都在“8”上---多么完美對稱的曲線! 當然這個"8"字有的地方是虛(構)線的(現(xiàn)在主要討論的是骨性結構)。 [原創(chuàng)]也談感冒三針 感冒三針在“八字治療法”中會被經常用到。在李柏松老師的書中也有記載,如下圖所示。 如果大家對《傷寒論》比較熟悉的話,則在與太陽病有關的篇章中,可找到類似的描述,這里列出,供大家參考。 一)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用前第一方。(第二十四條) 二)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第八條) 四)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剌期門。(第一百零九條) 五)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第一百四十二條) 六)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第一百四十三條) 七)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第一百七十一條) 注:取之宋本傷寒論全集 《靈樞-官針》篇中:“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至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這里所講的“至針骨所,”既是將針具刺到骨膜,“以上下摩骨也”既是在骨膜之上的針灸內手法以增加刺激量,刺激量加準確選擇治療點是八字針法取得療效的關鍵點這是大家的共識,從短刺針法當中可以看到與八字針法的相同之處,以現(xiàn)代醫(yī)學來解釋針具通過刺激和摩擦骨與骨膜上的小神經和血管經過骨膜傳導系統(tǒng),神經生物電,內源性生化物質,體液調節(jié)系統(tǒng)和全身性整體動態(tài)平衡的生物自控系統(tǒng)來達到全身整體動態(tài)平衡,從而使疾病迅速痊愈。其實針灸針或刃針的刺激骨膜也是一種由物理刺激轉化為生物電能量的過程,既物理能轉換為生物電能的過程,我們的針灸刺激量決定了生物電能產生的生物能量的大小,所以我們在針灸治療當中應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而決定我們的選擇治療點及刺激量的多少,從中也可以看出八字針法臨床當中為什么有反彈現(xiàn)象,其實反彈現(xiàn)象是機體對針者針灸所產生的生物電能量的消耗現(xiàn)象,當反彈出現(xiàn)之時就是生物電能量消耗殆盡之時,那么如何有反彈及防止反彈就不言自明了。我在臨床當中就《靈樞-官針》篇中:“以上下摩骨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我認為“上下摩骨”既是在骨膜之上的針灸內手法以增加刺激量,刺激量是八字針法取得療效的關鍵點,所以臨床中總結了:“摩骨刺法”1,雀啄法,2切割法,3,縱劃法,4,橫劃法,5研磨法,6推產法,用以增加有效刺激量最大限度產生生物電能量,從而延長治療疾病有效時間,縮短疾病痊愈時間,使疾病速愈或者達到減少反彈的效果。 關于骨膜傳導系統(tǒng)早在上世紀末生理學家Yangkofusji在生理試驗當中發(fā)現(xiàn):骨組織中存在能將刺激信號傳到大腦的刺激受體既骨膜傳導系統(tǒng),通過臨床試驗當在某特定部位刺激骨膜組織后可以產生很多治療疾病的效應,由此他們提出了“骨膜刺激療法”,目前他們在骨膜處尚未確定完善的治療區(qū)或者治療點,及其分布規(guī)律,但是李柏松老師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發(fā)明了八字針法,完善了治療區(qū)或者治療點分布規(guī)律。骨膜傳導系統(tǒng)現(xiàn)在也已被推拿,針刀,刃針,撥針,其它針法廣泛應用。所以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了八字針法的發(fā)揚推廣而努力。 九針寫與 耳病治療區(qū)的定位及針刺方法 八字治療法的耳病治療區(qū)在教材上是標在耳朵上的,但治療是我們不能在耳朵上進針,應該在對側的耳屏后耳根處,即圖上所標點的后面進針,針刺點要和耳孔的中心在一條線上。進針后叩刺顱骨骨膜,叩刺范圍如耳孔大小即可。 本人在臨床治療幾十例,效果滿意。 1家父現(xiàn)年69歲,30年前注射鏈霉素至左耳聽力嚴重下降,右耳基本正常,后又中耳炎導致左耳完全至聾,第一次只在治療點針刺叩刺骨膜,出針后左耳有了音感,后有配合功能點前后治療10次,現(xiàn)在左耳近距離能聽清大聲說話。 2李某 46歲,兩耳中耳炎3年余,聽力下降,要近距離大聲交流,耳鳴,尤其右耳基本常年流膿液,第一次治療,右耳膿液止,繼續(xù)治療一周,聽力基本正常,耳鳴消失。 耳病治療點對耳疾效果顯著,尤其是對一些耳聾和聽力下降的患者效果神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