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雅閣書館歡迎您
詩詞鑒賞 名勝篇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談到北國風光,人們常會想到毛主席的名詞沁園春和這首敕勒歌.這二首確可堪稱歌詠北國風光的杰作.但除此之外,歷代還有不少佳作,其中 遼代蕭總管和元代馬祖常薩都剌以及清代納蘭性德的詩詞也很有獨到之處,也是值得后人稱譽的傳世佳作.
(遼)蕭總管:契丹風土歌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間紅。
大胡牽車小胡舞,彈胡琵琶調胡女。一春浪蕩不歸家,自有穹廬障風雨。
平沙軟草天鵝肥,胡兒千騎曉打圍。旗低昂圍漸急,驚作羊角凌空飛。
海東健鶻健如許, 上風生看一舉。萬里追奔未可知,劃見紛紛落毛羽。
平章俊味天下無,年年海上驅群胡。一鵝先得金百兩,天使走送賢王廬。
天鵝之飛鐵為翼,射生小兒空看得。腹中驚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經宿食。
注:此詩二十四句,共一百六十八字,氣勢一貫,飛瀉直下,契丹族風俗盡在詩中。這首詩不僅極富藝術價值,而且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元)馬祖常:河湟書事
陰山銑騎角弓長,閑日原頭射白狼。青海無渡春雁下,草生磧里見牛羊。
(元)薩都剌:上京即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祭天馬酒灑平野,沙際風來草亦香。 白馬如云向西北,紫駝銀甕賜諸王。
注:元代上京正式稱為上都,是皇帝夏季祭天的地方,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附近。這兩首詩展現了草原雄偉壯麗的景象。
(清)納蘭性德:如夢令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毛澤東: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余茫茫;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山舞銀蛇, 原馳臘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此詞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極受詩界推重。這里僅附陳毅和詞一首如下:
陳毅:沁園春(山東春雪壓境,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
兩闕新詞,毛唱柳和,誦之意飄。想豪情蓋世,雄風浩浩;詩懷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論文,文馀問政,妙句拈來著眼高。傾心甚,看回天身手,絕代風騷。山河齊魯多嬌,撲克霽雪初明泰岱腰。正遼東鶴舞,滌瑕蕩垢;江淮斤運。砌玉浮雕。池凍鋪銀,麥功露翠,冬盡春來興倍饒。齊歡喜,待桃紅柳綠,放眼明朝。
( 唐)白居易:憶江南
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注:祖國各地,風光不同,各有特色.江南則以"青山綠水","小橋流水","煙雨朦朧"稱著于世,,其中猶以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杭地區的景色最為歷代詩人所歌詠.白居易的這二首詩可謂這類詩中影響較大的名作之一.其中猶以第一首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二句詩最為膾炙人口.
(唐)劉禹錫:憶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唐)韋莊: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 皓腕凝雙雪。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明)唐寅:姑蘇雜詠
門稱閶闔與天通,臺號姑蘇舊帝宮。銀燭金釵樓上下,燕檣蜀柁水西東。 萬方珍貨街充集,四牡皇華日會同。獨悵要離一抔土,年年青草沒城墉。
(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注:不少人把隋煬帝開鑿運河視為隋亡的原因.但正如葛曉音先生所言:此詩卻在排除游樂之用的前提下,把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功績和大禹相提并論.這并不是故作翻案的驚人之語,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運河在后代國計民生中所起的長遠作用.這種辨證的歷史觀,正是本詩的新意所在.
(宋)王安石: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注:此詞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也是宋詞名篇。上片寫六朝古都晚秋山河壯烈景色,下片借憑吊六朝相繼淪亡舊事,諷諭當局者要居安思危。《古今詞話》贊之曰:“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子香》,凡三十余首,獨介甫最為絕唱。”
(清)康有為:過虎門
粵海重關二虎尊,萬龍轟斗事何存? 至今遺壘余殘石,白浪如山過虎門。
潘子農:長城謠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賊擄逞豪強。
(晉)王羲之:蘭亭詩
三春啟群品,寄物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注:書圣王羲之以書寫蘭亭序稱著于世,其實他也很有詩才,這首就是明證.不過比較眾多的詠亭佳作,還是以宋代蘇軾名詞的"水調歌頭"詠快哉亭之作最為出色.
(唐)李白: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唐)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東藩駐皂蓋,北渚臨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云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宋)蘇軾: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唐)李白:梁園吟
我浮黃云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
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馀汴水東流海。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注:梁園故址在河南省商丘縣東。常言所說的“梁園雖好,究非久留之地”即是此園 。
(唐)杜牧: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唐) 崔 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黃鶴樓聳峙于武漢長江之濱蛇山之巔,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盛譽。它與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和蒲州鸛鵲樓并稱我國古代四大名樓。歷代文人騷客登樓吟詩作賦,謳歌其壯麗景觀,留傳至今的詩詞逾千首,文賦過百篇,并有多如珠磯的神話傳說。崔顥的這首《黃鶴樓 》雄視千古,膾炙人口,被嚴羽稱為“唐人七律第一”(見《滄浪詩話》)。傳說李白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不敢在上面題詩,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后另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見《唐詩紀事》)。
(唐) 杜 甫: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也是一首名作,但最為人稱道的當數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記 》,其中最有名的兩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唐) 王勃: 滕王閣
膳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書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注:被稱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除為滕王閣寫下這首名詩外,還作了一篇更有名的《滕王閣賦》,最為膾炙人口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鸛鵲樓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年)。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外。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