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問:因為患有慢性病,我需要長期吃中藥調理,可自己煎的中藥湯喝著太苦澀了,有沒有既不影響藥物效果,又能去除苦味的辦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王憲波教授: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大家不妨一試。
“黃金時間”服藥。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生明顯的刺激反應。而飯后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惡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無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時間段服藥。
放涼后再喝。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加快服藥速度。中藥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的苦味就會越大。因此,一口氣喝下湯藥是減少藥液苦味的好辦法。
適當多喝溫開水。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不要在中藥湯劑里放糖。加糖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在治療咳嗽的中藥里加糖會增加痰液的分泌,影響藥物療效。如果無明確禁忌時,煎藥時可適當加些大棗,或在煎好后調些蜂蜜,可減輕藥物的苦味。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健胃藥物等就是用苦味達到治療效果,大家不要覺得苦就停藥,而應遵醫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