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火,一般應有以下三種含義: 一.生理性的火,為陽氣所化,生命的動力,具有溫養肌體、促進臟腑氣化功能的作用。如少火、命門之火等。 二.病因六淫之一,與暑熱同性,但無明顯的季節性。 三.病理性的各種功能亢進、功能失調的表現,常稱之為“化火”。 火證可因外火,即直接感受濕熱邪氣,或由風、寒、濕、暑、燥五邪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成;也可因內火,即臟腑功能失調和情志過激所變化而生。所以有“五氣皆能化火”與“五志皆能化火”之說。如臨床上遇到的肝火、膽火、心火等,常因情志變化,氣機壅塞不通,郁而化火。 因火為熱之極,故火證常可見發熱、惡熱、煩躁不安、面紅目赤、舌紅苔黃、尿赤、脈數或咽喉紅腫、瘡瘍紅腫熱痛等癥狀。由于火有炎上的性質,所以臨床常有心火上炎、口舌糜爛;胃火上炎,牙齦腫痛;肝火上炎,目赤澀痛等。 因火有消灼津液之特性,故火證除見到熱象外,常同時并見干渴喜冷飲、舌干少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津干液少的癥狀。火、熱邪易灼傷脈絡,迫血妄行,故可引起出血與發斑。如某些吐血、衄血病證若見心煩、口渴、舌紅、脈數等癥狀者,為火邪熾盛,迫血妄行所致。又如某些溫熱病熱入血分,常見吐血、衄血、發斑等動血癥狀。 火證 火證有虛實之分,內外之邪均可化火,則為實火之證;津液、元氣、陰血的不足,以致正火內動,則為虛火之證,火挾風、寒、濕、痰、食、郁亦成實火之證,燥火為實火之本證,余者均為兼夾之證,最終必歸于燥火。 實火指陽熱亢盛實熱證。人體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多起病急,病程短,而正氣尚盛。主要癥狀是:發熱惡熱,面紅耳赤,心煩,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或瀉下黏穢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甚則神昏譫語,躁擾不安,或見發斑、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此外,瘡瘍而見紅、腫、熱、痛者也屬實火所致。治療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熱解毒、瀉實敗火的原則和方法。 虛火則是指人體的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邪氣不著所致。多起病緩慢,病程長,而正氣已虛。虛火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根據病機不同,一般將虛火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兩種病狀。陰虛火旺都多表現為全身潮熱、夜晚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脈搏細數。治療時應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原則。氣虛火旺者表現全身燥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脈大無力、舌淡苔薄。治療時應以補中益氣、強腎興陽、甘溫除熱為原則。 根據部位,火又可分上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叫做“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做“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做“下焦火”。 根據臟腑,火分心火,肺火,腎火,肝火,胃水,脾火和小腸火。 上火 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癥狀;一是機體內“生命之火”由于陰陽失調而引起“上火”癥狀。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煙酒以及過食辛辣之品,貪食肥膩之品和中毒等都會“上火”。 防火 原則是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少食過于油膩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下火 實火用瀉法清熱降火 虛火用補法滋陰降火 上焦(心肺部位)有火 典型癥狀:吃不進 表現為口干、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 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中焦(脾胃部位)有火, 典型癥狀:受不了 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 典型癥狀:拉不出 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 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 心火:思慮過度引發 典型癥狀:口舌生瘡、口腔潰瘍、咽痛咽干、失眠 心火有虛實之分,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口干、顴骨發紅,舌紅少津、失眠、健忘等癥狀。實火則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癥狀。 中醫講究喜怒傷心,“勞心思慮,過耗其真”,意思是太勞心了,就容易傷神。開心或者操勞過度就會“心火元盛,神明不安”,也就是上了心火。反之,憂愁思慮、激烈的情緒刺激,也可能引發心火。 此外,天氣炎熱和過食辛熱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容易上心火。還有人鹿茸、人參等溫熱的補品吃得過多,都會導致心火。 防火要領:減少思慮、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減少緊張,少生心事煩事。尤其是減少思慮那些遲延不決、處理繁雜、涉及眾多人際關系的煩心事。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物、煙酒,多運動。可以多食一些性寒而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百合、苦丁茶類,多食酸棗、紅棗、百合等補養心腎之品。 降心火食方 冰糖蓮子湯 實火平時可以吃點蘆根和帶芯的蓮子,清心瀉火。虛火可用金銀花泡點水喝,或者用補心安神丸通過滋陰安神來去火。 肝火:經常熬夜引發 典型癥狀:目赤腫痛、頭痛頭暈、睡眠不穩、愛發脾氣 肝火又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由情緒引起的,一般偏虛火,主要癥狀是:舌苔少而紅、頭暈耳鳴,嗓子干卻不太想喝水。實火表現則是: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總想喝水。 防火要領:穩定情緒、充足睡眠。 生氣容易上肝火。肝火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情志。中醫上說“怒易生火,易傷肝臟”,會引起肝氣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肝氣易結,氣血不暢。防肝火晚上十二點前盡量入睡;多吃些木耳、菊花和蓮子這樣偏涼食物;少吃辛辣、過膩過酸、煎炸食品。此外,外感火熱之邪,也容易上肝火。比如春天,風熱之邪容易侵犯肝臟,導致上火;夏天和冬天則分別有暑熱和寒邪侵犯。 降肝火食方:枸杞菊花茶 實火要瀉火,先得清肝,可以用決明子、麥冬泡水,或者龍膽瀉肝湯。虛火可以邊滋陰邊降火。 胃火:飲食失調引發 典型癥狀:痘痘長、牙齦腫、口角爛 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舌紅、少苔,在中醫上說是“平素胃陰不足,津液虧損”,加上起居失度、勞累引起上火;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防火要領:多吃粗糧多喝水。 貪吃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會使脾胃受損,嚴重者口角會出現糜爛,應多吃豆類、小米等粗糧;體內熱量堆積太多,臉部長痘,上火源自內熱,應多吃清淡食物;多喝水以加速新陳代謝。 降胃火食方:百合綠豆粥 去實火可以吃點黃連、梔子、木瓜;去虛火則可以吃點生地和知母。 注意:胃火,即是胃熱。對于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等飲食不當引起的火氣,中醫稱之為胃火,通常是由濕熱、食滯兩方面原因造成。中醫認為,胃火調節應當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要飲食節制。 肺火:反復感冒引發 典型癥狀:咽喉干疼、口干而渴 主要表現為干咳無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出現口鼻干燥、出氣熱的現象,很容易傷風,而且傷風后出現高熱、咳嗽、痰黃稠而粘、舌紅苔黃等癥狀。小孩睡覺時蓋不住被子,喜歡俯臥,喜食冷飲,口唇發紅。 實火往往氣喘,呼吸聲很粗,痰又稠又黃;虛火則痰比較少,但痰中可能帶血絲,而且聲音嘶啞,有盜汗,人也會越來越瘦。 防火要領:注意保暖、及時增減衣物 降肺火食方:羅漢果豬肺湯 銀耳雪梨湯 上實火可以多吃點苦瓜,或者用薄荷、菊花泡水喝,可清熱宣肺、止咳平喘;上虛火則可用百合、梨、冰糖燉水,用來滋陰、潤肺、降火。 也可用呼吸咳嗽洗肺法,透過深呼吸和主動咳嗽,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增強免疫力。選擇空氣新鮮處,反復進行吸氣呼氣,排出肺內氣體,每天主動咳嗽幾下以有效清潔肺部。 上火癥狀消除方法 喉干嗓啞時: 飲淡鹽水;服蜜梨膏;飲橘皮糖茶。 咽喉腫痛時: 常吃生梨能防治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減輕痛苦;嫩絲瓜搗爛擠汁,頻頻含漱;咽喉疼痛時,可用一匙醬油漱口,漱1分鐘左右吐出,連續3—4次,有療效。 口長水泡時: 切幾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臨睡前洗好臉,擠點眼藥膏涂在口唇疼痛處,翌日疼痛就會減輕,繼續敷用幾天,可使疼痛消失。 鼻塞難通時: 如左鼻孔不通,可行俯臥位或右側臥位,右手撐住右后頸,掌根靠近耳垂,托起頭部,面向右側,肘關節向右上方伸展,伸得越遠越好。由于經絡的舒展作用,少則十幾秒,多則幾十秒,即可使鼻孔通氣。如右側鼻塞,可以相反動作治之。兩側同時鼻塞,可先后輪換動作治之。 常見清火藥 牛黃清心丸:主治心火和胃火引起的牙痛、口臭、便秘。 牛黃上清丸:主治火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牙痛或毒火所致的癤子等。 牛黃清胃丸:主治胃火上升引起的口瘡、牙痛、心煩口渴和便秘等癥。 龍膽瀉肝丸:主治肝火盛引起的口苦眼紅、耳聾耳鳴、肋痛、黃疸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