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后就是最大的不孝。后當然是指后代了,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養不出兒子,那就是不孝了,在封建時代,那可是大罪,該怎么辦呢?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解決辦法是抱養孩子,有女兒的話,可以招女婿,生下來的外甥,那是孫子,而不是外甥,隨母姓,這也是后。入贅的男人,也有改姓的,并且舉行儀式,讓祖宗承認。連女兒也養不出來,同樣可以抱養女孩,長大后為她招女婿,這也可以變成后。
一個人如果沒有結婚或者夭折,他們就該無后嗎?答案是否定的!解決的辦法是過繼。過繼可以是自己完成儀式,也可以由別人代辦手續。《七劍下天山》系列小說中有一個人叫桂仲明,生下三個兒子,分別姓冒,石和桂。冒是母親的姓,石是父親朋友的性,最小兒子才姓桂。在中國,親兄弟不同姓很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這是男人過繼的情況。
女人也存在著過繼的問題。我堂嫂沒有生下孩子,就死了。堂哥抱養一個孩子,就過繼到她名下,是老大,后來再婚,養下四個兒子,最大的一個也過繼到她名下,從排行看,算是老二了,也許是生母還健在,禮數不周,多年沒有去掃墓,老大一家則堅持掃墓。前幾年,我的堂侄孫,老二的兒子得個重病,幾乎要了性命。迷信的人們想到祖宗不保佑,什么地方得罪了祖宗,算來算去就差這個死去的母親幕沒有去掃,于是,特地從千里之外回家掃幕。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我一個表哥與我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聽年紀大的人說,姑母早死,是姑夫再婚后過繼到姑母名下,這個表兄雖然到國外謀生,回家后,總得請我父親去享受一下盛宴,給點錢物,照樣叫我父親“舅舅”。我父親死的時候,他作為外甥,雖然沒有來送葬,但還是從國外寄錢回來。
在封建時代,守寡女子如果沒有后,財產有可能被族人槍走,本人也有可能被族人賣掉。〈醒世姻緣傳〉里就有這樣的故事。無后,連官至太守,死后,老婆都差點被賣掉,地方官竟然也沒有辦法阻止,幸虧太守生前留下懷孕的一妾,被象bi一樣藏在樓上(原文是這么說的),生怕出了什么事。因為妾有身孕,不能夠斷定太守的老婆沒有后,地方官才有正當理由阻止這一幕。在封建時代,女子沒有后,會鼓勵丈夫娶妾,妾生孩子后,她就有后,有保障了。別以為封建時代的女人都象現在女人那樣無法容下丈夫的小老婆。
很多人總是用現代的眼光研究古代。后,當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后代了,望文生義的研究要不得。上古之人迷信,最為看重祭祀祖宗,沒有人繼承香火,祖宗連同自己死后沒有人祭祀,沒得歸位,就會變成孤魂野鬼,那是非常慘的,也非常不孝。生不出兒子,沒有結婚,也得想辦法延續香火,才叫盡孝。過繼,就是種變通的辦法。后的意思就是延續香火的人,既與血緣意義上之后有差別,也與法律意義上的后有差別,但從族譜看,那就非常清楚了。過繼給誰(包括入贅的女婿),族譜里就是誰的兒子了!!!
自己的骨肉延續香火當然好,中國父母重視兒子的婚姻,期待早日報孫子,那就容易理解了。沒有結婚,養不出孩子,過繼,也可以的。可以說,沒有結婚,養不出孩子,并不意味著不孝。中國父母為什么會這么喜歡干涉子女的婚姻,這么看重子女的婚姻,后是一個原因。可是,想一下,無神論教育這么多年,計劃生育實施幾十年,有后無后,中國父母還無法接受嗎?最重要的原因卻來自中國的傳統養老模式,這不是本文的主題,簡單說一下。明白這個道理,對同志和恐歸族都很有意義。一句話說,你能夠讓父母相信老有所養,父母就不會那么在意你的婚姻。如果你始終讓父母缺乏安全感,即使法律強行禁止,機槍大炮架著,父母也很難不干涉你的婚姻。這就是有的中國父母連燒香祭祀都不肯,干涉起子女的婚姻照樣不落人后的原因。
羅嗦這些,實在沒有什么意思,我只想說明,那些望文生義的專家也很可怕,別動不動就封建思想讓父母干涉你的婚姻。要知道你的婚姻直接影響著父母的養老質量,他們怎么能夠不加以干涉呢?父母的愛,也有局限性。明白這一切,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哎!獨立思考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029c5d0100si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