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令人難以想象的歲月,那是一群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們。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河南省林縣的幾十萬百姓,為了解決困擾了他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硬是靠著一雙雙手,憑著自己的血肉之軀,在太行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將遠在山西境內的漳河水引入了他們千百年來飽受干旱之苦的故土,這就是聞名世界人工天河“紅旗渠”。這是一個為我們所熟悉的名字,這又是一段讓我們感到陌生的故事。2007年五一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將首次聚焦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邀請當年紅旗渠修筑者的后人,河南省林州市接待辦副主任李蕾,與我們共同重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這舉國歡慶勞動節的日子里,為您動情講述《紅旗渠的故事》! (一) 惜水如命 1960年2月11日,恰好是那一年的農歷元宵節。天剛蒙蒙亮,在寒冷的太行山深處就響起了鏗鏘的鐵錘聲和隆隆的爆炸聲,此后十萬平凡的人僅僅憑借著一雙手,耗費了整整十年時間,甚至付出了許多生命的代價,在太行山陡峭堅硬的懸崖上開鑿了一條人工天河。四十多年前,那樣一群平凡的人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不惜耗費十年時間,甚至付出生命代價偏偏要在懸崖上開鑿數千公里人工天河。 (二) 修渠風波 1959年的一場罕見的大旱讓一群已經苦苦掙扎的人們陷入了最后的絕境,怎么辦?難道全縣幾十萬人要背井離鄉、外出逃荒?除此之外,唯一的選擇就是遠道修渠引水,但是這又是一個似乎是異想天開的打算,放眼望去,林縣被茫茫的太行山緊緊包圍,僅有的幾條河流也在太行山的另一側的山西省,在太行山堅硬的懸崖峭壁上修建一條上百上千公里的河流實在是有些難于上青天,更何況這水是山西的,怎么會給林縣。在這生死抉擇的困境中,在這難于上青天的太行山上林縣幾十萬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三) 英雄悲歌 紅旗渠正式開工上馬,在國家困難的時期,林縣究竟是憑借什么有利條件和神奇力量來修建紅旗渠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河南省向林縣派出了一架直升機,而當紅旗渠勘測和設計工作緊張地進行之中時,工地上突然接到一個通知,讓技術負責人吳祖太到地委開會,說是要去匯報紅旗渠的情況。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一定要讓吳祖太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呢?有關領導為什么要做出這種決定呢?這當中究竟隱藏了什么樣的秘密? (四) 修渠奇觀 在四十年前的太行深處,當人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命運多舛的這條人工天河終于可以動工的時候,無數巨大的困難卻接踵而來,近十萬人的修渠民工在太行山深處究竟住在哪里?面對險峻的太行山堅硬而危險地懸崖,他們的工具又是什么?那些隨時會掉下來致人死命的石頭究竟該怎么辦?而在那個充滿了饑餓的特殊年代,這十萬無論冬夏都要揮汗如雨付出巨大體力的人們能夠吃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