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用葛根治外感風熱之頭痛,項背強痛,肌肉痠痛和濕熱瀉痢或脾虛泄瀉,熱病口渴等證均以量大取效,每每下筆即120克一劑,藥房中人因量大曾質詢于余。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辛味雖有發散之力,使本品具發表、解肌、升陽透疹之功。但甘味重而辛味輕,其升透力并不強,兼之性涼并不甚寒。而脾虛泄瀉則葛根宜炒,世人有土炒,用米汁浸潤后炒至老黃,與方中諸藥同煎亦獲其效,米汁有健脾胃作用,炒后葛根涼性減,升發清陽之力增。
余用葛根大量取效來自三證、,以生活中實例證之,世人每用塘葛菜或生魚煲葛湯,一家四口每用1-1.5公斤葛煲湯,實即1000-1500克,四人平均分之,每人250~270克,誠然為鮮品,但葛根120克僅及一半或1/3而已,故慮其升散太過或過涼誠屬多余之慮。其次證之古人,仲景《傷寒論》葛根芩連湯證“喘而汗出”用葛根0.25公斤。《梅師方》治熱毒下血用生葛根1公斤。三證之今人:有郭姓患者,女,33歲。1983年2月來診,連日頭項痛不能轉側,微惡寒,舌淡苔薄,脈浮緊,筆者頭二診四劑均用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初診15克,二診30克),上午服藥下午頭項痛即止,轉動自如。
1983年秋,有李姓患兒,男性,2歲。患秋季泄瀉3天,日下十數次,前醫以葛根芩連湯用葛根12克不效,筆者以同方葛根30克,按上法處理,下午服藥,當晚瀉即止。
由此看來,葛根重用而取奇效,無論從生活飲食或長期臨實踐都說明葛根重用得當,可藥到病除。(《南方醫話》---陳建新)
按:讀上文主要是說明葛根這味藥,臨床上運用應該是大量才能取效,且很安全。縱觀臨床上大多數醫師運用此藥量不大的情況,比比眥是,屢見不鮮。實際上是見效的少(可能是受李東垣影響小量有升陽作用),無效的多。我早年行醫時,充其量也就是用15-30克,且在復方中運用,基本上也看不出什么大的作用,對此也不得其解。后看到陜西老中醫杜雨茂先生的回憶文章,談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困難時期人們將此作為飯吃,可見無毒,但是副作用是吃多了拉稀,這一點臨床上也可證實。受此啟發我在運用葛根上實現了實破。首先就是運用葛根湯治療頸椎病,每劑藥先從60克用起,直至150克。經觀察治療此病葛根用90-120克療效較好,只要脾胃不虛寒,我一般都是用120克,中氣虛,便稀溏者少用,或用炒葛粉。曾治一尚姓老婦,頸椎增生引起的肩頸了綜合癥,項酸困,肩臂痛,一月余,我用葛根湯加減:葛根120g麻黃15g桂枝15g白芍30g海桐皮15g片姜黃15g雞血藤60g生姜10片甘草30g大棗6個七副,水煎服,日三服。一周后即見大效,又續五副痊愈。臨床上我治療此類證還習慣用葛根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運用,其中葛根都是大量,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