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5年9月,德軍第七軍團在呂內堡舉行演習。阿德勒Sd.Kfz.13輕型裝甲車在行進 KFZ13型4輪輕型裝甲偵察車 Sd.Kfz.13型裝甲偵察車(阿德勒裝甲車)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受凡爾賽條約限制時期生產的后輪驅動小型車。德國編號 Maschinengewehrkraftwagen Sd.Kfz.13輕型裝甲偵察車。Seishiki的名稱是代表車,13代表配備機槍的類型。 全長:4.2 m 全寬:1.7 m 全高:1.46 m 重量:2.1 t
乘員:2 名 裝甲:8 mm 武器:7.92mm MG13 速度:70 km/h 發動機:阿德勒標準6氣缸引擎 60 PS 最大距離:330 km 德國國防軍重整軍備,開始重新武裝,從1929年就開始發展四輪輕型裝甲偵察車。由于技術、預算和時間等問題,1932年Sd.Kfz.13型才開始正式生產。 Sd.Kfz.13型采用的是阿德勒公司生產的民用小型汽車技術,該車輛已經被證明使用60馬力的4×2汽油引擎后輪驅動情況下,能在道路上跑出160公里距/ h的最高車速度,但對其越野性能,幾乎不抱希望。 側面和頂部進行了裝甲保護,包括對車身結構加固,裝甲厚度為8毫米的焊接鋼板。為方便引擎散熱,在車輛的前面安裝散熱器開放網,但不是裝甲保護。 配備一挺帶小型防護盾牌的7.92毫米MG13機槍,之后陸續使用MG34機槍和MP38沖鋒槍,車長操縱機槍,駕駛員使用沖鋒槍并配備有手動控制。 阿德勒公司共生產147輛Sd.Kfz.13型裝甲偵察車,在兩年多時間里的主要部署在搜尋機械化營。1935年后,Sd.Kfz.13型被降級為輔助車輛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Sd.Kfz.13型已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軍隊建設步伐。出于這個原因,從1938年開始,軍方重新審定設備更新,用已開發出比較正規的Sd.Kfz.221型和 Sd.Kfz.223型4輪驅動裝甲偵察車來替代Sd.Kfz.13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波蘭戰役,為進一步加強機械化師的偵察部隊力量,Sd.Kfz.13型加入到一線部隊并進行作戰。隨后,被轉送到后方擔任日常執勤及編入預備役部隊。 Sd.Kfz.13型也衍生了Sd.Kfz.14型,是一種安裝小型無線電臺的Sd.Kfz.13型變種車。 2.被展示的Sd.Kfz.222輕型裝甲車20毫米口徑炮炮塔 3.1941年6月24日,在北非前線被英軍士兵繳獲獲的Sd.Kfz.222輕型裝甲車 4.在東線戰場行駛的Sd.Kfz.223 B輕型裝甲車,頂端的框架天線處于折疊狀態 Sd.Kfz.223型4輪式裝甲偵察車 Sd.Kfz.223輕型裝甲車(德語:leichter Panzersp?hwagen)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安裝無線電設備的四輪式裝甲汽車。 1935年至1944年間,共生產550輛。 全長:4.8 m 全寬:1.95 m 全高:1.75 m 重量:4.4 t
乘員:3 名 裝甲:5-8 mm(后期型30 mm) 武器:7.92mm MG34機槍 速度:85 km/h 發動機:霍希 3.5 或3.8 水冷V型8氣缸汽油引擎 75 hp(3.5)、90 hp(3.8) 懸掛和驅動器:輪式,四輪獨立懸掛,輪式彈簧,四輪獨立懸架,螺旋彈簧
最大距離:320 km Sd.Kfz.223型是在Sd.Kfz.221型和Sd.Kfz.222型的基礎上改造的專用通訊偵察車,安裝了無線電設備和天線,并進行了小的修改。為方便長途偵察,拆除配備的20毫米口徑炮,安裝開放式小型炮塔與MG34機槍配套。小型開放炮塔頂部類似Sd.Kfz.222型,上部表面安裝了一個可伸縮折疊的天線網罩, 從1942年5月,Sd.Kfz.222型與Sd.Kfz.223型都改換了新的底盤和制動液壓發動機,車身前部裝甲的厚度也增加為30mm。 與Sd.Kfz.222型配屬機械化步兵師相同,組成的Sd.Kfz.223型裝甲偵察車被部署到輕裝甲師,在裝甲師負責偵察與電信聯系等任務。 1941年后,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的東線,行動困難的Sd.Kfz.222型與Sd.Kfz.223型四輪式裝甲車逐漸被安裝無線電設備的Sd.Kfz.250半履帶式裝甲車輛所替代。 Sd.Kfz.222型與Sd.Kfz.223型四輪式裝甲車也出口到中華民國和保加利亞。 5.1935年9月,德軍第七軍團在呂內堡舉行演習。這是戴姆勒 - 奔馳公司生產的Sd.Kfz.231型6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前車安裝了中程無線電(Fu.11型電臺) 6.1941年6月27日,在東線戰場北部參戰的Sd Kfz 231 (6-Rad) 重型裝甲偵察車 7.1935年8月,陸軍第九軍團在巴伐利亞Ostmark行駛的Sd. Kfz.231 (6-Rad) 重型裝甲偵察車(前期型)
8.大德意志(GD)步兵團配備的Sdkfz 231型 (6-Rad) 重型裝甲偵察車,車后部有該部隊的“鋼盔)標志 Sd.Kfz.231型6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Sd Kfz 231 (6-Rad) 重型裝甲偵察車是德國在二戰前生產的一款6車輪式車載電無線電臺車輛。德國編號Sd.Kfz.231(6-Rad)重型裝甲車。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生產,1932年至1937年間,共產生123輛。 全長:5.57 m 全寬:1.82 m
全高:2.25 m 重量:5.356 t 乘員:4 名 裝甲:5.5-8 mm 主武器:2cm KwK30 副武器:7.92mm MG13
速度:65 km/h 發動機:戴姆勒 - 奔馳公司M509 65hp,byusshingu-NAG G型 60hp,magirusu S88 70hp水冷汽油發動機 懸掛和驅動器:鋼板彈簧 輪式 最大距離:300~350 km 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的魏瑪共和國時代,擁有軍事作戰用途的裝甲車輛遭到禁止,而輪式裝甲運兵車是唯一被允許警察使用的設備。納粹上臺前,德國軍隊秘密重整軍備,就已經開始武器的研發,德國從用途、結構和越野性能等方面一直在研制開發作為軍事用途的車輛,在試驗和操作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Ehrhardt型裝甲車就是利用普通卡車底盤制造的。 阿德勒Sd.Kfz.13輕型裝甲車和Sd.Kfz.231(6-Rad)型裝甲車出道較早,但這兩種裝甲車屬于公路型車輛,越野性能較差。Sd.Kfz.231(6-Rad)型裝甲車配對焊接8mm厚的傾斜裝甲,配備7.92毫米MG13機槍和2cm口徑 KwK30炮的密封炮塔。因為是卡車型車輛,發動機位于前面,散熱器被進行了裝甲保護。
Sd.Kfz.231(6-Rad)型裝甲車不是跟隨部隊一起行動的唯一車載短程無線電偵察車,部分車輛已安裝中程無線電(Fu.11型電臺)可保持與總部機構溝通,無線電支架覆蓋著一個框架天線,安裝在可轉動的炮塔上, 從1932年開始,戴姆勒 - 奔馳生產31輛G3A型3米長軸距底盤,其中包括全副武裝的無線電型汽車。 從1933年到1935年,Busching-NAG制造50個g31p式2.71米長軸距底盤,其中包括重裝甲廣播車。 從1934年,Magirusu制造生產m206p型2.5m長軸距底盤,其中包括40輛全副武裝的無線電型汽車。 這些車輛全部被部署到機械化偵察營,直到對法國戰役的時候,還跟隨突擊部隊執行任務。隨著Sd.Kfz.232(8-Rad)型8輪式重型車載電臺裝甲車的問世,該款車被逐漸取代。
9.Sd.Kfz.231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Sd.Kfz.231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Sd Kfz 231(8-Rad)八輪式裝甲車是納粹德國的重型裝甲偵察車。德國編號Sd.Kfz.231(8-Rad)重型裝甲車。1936年9月至1943年間,共生產607輛。 全長:5.85 m 全寬:2.2 m 全高:2.35 m
重量:8.3 t 乘員:4 名 裝甲:5.5-14.5(后期型30mm) 主武器:2cm KwK30 或38 副武器:7.92mm MG34 速度:90 km/h
發動機:byusshingu-NAG L8V,水冷汽油發動機 150 hp(后期型180 hp) 懸掛和驅動器:鋼板彈簧 輪式 最大距離:300 km 考慮到Sd Kfz 231(8-Rad)八輪式裝甲車作為偵察車輛使用,其首要任務是隱藏自己觀察敵人,緊急情況時能夠在不改變自身方向的情況下迅速撤退,駕駛員的座椅被安裝在靠后位置。乘員配置為車長、炮手、駕駛員、無線電員。 該型車配備7.92毫米MG34機槍和2厘米KwK30炮(KwK38后期型)的密封炮塔,有8輪獨立懸掛的驅動,結構精巧,操作方便,在復雜地形的越野適應能力較強。早期的薄裝甲特別是8毫米厚的底部前端裝甲產生不少問題,后期型生產從1942年5月開始,裝甲厚度從14.5毫米到30毫米,得到了增強。但該車昂貴的造價和復雜的工藝給大規模生產和維修都帶來困難,逐漸被Sd Kfz 234型所取代,剩余的車輛繼續使用,直到戰爭結束。 Sd Kfz 231(8-Rad)八輪式裝甲車有適應熱帶沙漠作戰的衍生型車輛。
1939年入侵波蘭時,Sd Kfz 231(8-Rad)八輪式裝甲車作為偵察車輛配屬在機械化營進行搜索使用。 Sd.Kfz.232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Sd Kfz 232 (8-Rad) 是德國在二戰前生產的一款8車輪式車載電無線電臺車輛。德國編號Schwerer Panzerfunkwagen Sd.Kfz.232重型裝甲車。 生產確切數量未知,但是1936年9月約生產150輛。最初被命名為SD KFZ234。 全長:5.85 m 全寬:2.2 m 全高:2.35 m
重量:8.3 t 乘員:4 名 裝甲:5.5-14.5 mm(后期型30 mm) 主武器:2cm KwK30 或38 副武器:7.92mm MG34 速度:90 km/h
發動機:byusshingu -NAG L8V水冷汽油引擎150 hp(后期型180 hp) 懸掛和驅動器:輪式鋼板彈簧 最大距離:300 km 該車型是Sd.Kfz.231型重裝甲偵察車通過加載Fu.12中程無線電臺的升級版。它具有的突出特點是在外部的屋頂有一個格子框形覆蓋天線。后期型的Sd.Kfz.231型重裝甲偵察車改為星形天線,并拆除了斯特恩型天線架。Sd.Kfz.263型重裝甲偵察車拆除了車輛指揮官炮塔,擴大了上部結構。 11.Sd.Kfz.234型八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Puma)模型
12.在Bobinton坦克博物館保存的Sd.Kfz.234-3型8輪式自行式反坦克炮裝甲車(Puma) 13.蒙斯特坦克博物館保存的Sd.Kfz.234-4型8輪式自行式反坦克炮裝甲車(Puma) Sd.Kfz.234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Puma) Sd.Kfz.234型八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是納粹德國系列重型裝甲偵察車的一種,在1943年12月和1945年之間生產。該車有一個非正式的名字,德國士兵親切地稱呼為彪馬(PUMA)。 全長:6.8 m 全寬:2.33 m 全高:2.38 m 重量:11.74 t 乘員:4 名 裝甲:5.5-30 mm
主武器:5cm KwK39/1 副武器:7.92mm MG42 速度:80 km/h 發動機:塔特拉103型空冷柴油機 210hp 懸掛和驅動器:輪式 鋼板彈簧 最大距離:900~1000 km 該計劃在1940年8月推出,由公司Busching NAG的設計,最初設想是重型裝甲偵察車,作為在熱帶沙漠作戰的Sd.Kfz.231型替代產品,同時也意識到在沙漠中操作很難獲得補充水,因此該型車配有捷克斯洛伐克產塔特拉103型風冷式V12型柴油機。在完善Sd.Kfz.231型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后部座艙,外形未作改變。 1943年12月在Sd.Kfz.234型的基礎上開始生產衍生型Sd.Kfz.234/2型。1944年3月,戴姆勒-奔馳設計手動旋轉密封炮塔,配備了萊茵金屬公司制造的5厘米KwK39/160口徑炮和7.92毫米MG42機槍。1944年6月之前生產約101輛。 1944年10月28日,在希特勒的要求下,改裝頂部的Sd.Kfz.234/3型變成了自行式反坦克炮,并大規模生產。衍生Sd.Kfz.234-4型也改裝成8輪式自行式反坦克炮裝甲車。從1945年4月至1944年12月大約生產90輛。 14.1938年10月,納粹德軍占領蘇臺德地區、德軍的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在蘇臺德地區行駛
15.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車前印有納粹德國武裝黨衛隊”骷髏“師的標志 ADGZ型4/8輪式重型裝甲車 ADGZ型重型裝甲車(M612裝甲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地利的奧戴姆勒公司生產的一款四輪中心驅動式裝甲運兵車。主要配屬奧地利警察和邊防軍。 全長:6.26 m 全寬:2.16 m 全高:2.56 m
重量:12 t 乘員:6 名 裝甲:11 mm 主武器:20mm 口徑炮 (2cm KwK35 L/45)×1 副武裝:7.92mm MG34機槍×3 速度:70 km/h
發動機:奧戴姆勒 M612 6氣缸汽油發動機 150 hp (111.9 kW) 懸掛和驅動器:輪式 最大距離:450 km ADGZ-M35型中型裝甲車的研發始于1930年,奧戴姆勒第一輛原型車在1933年完成,是修改后的六輪卡車,與以后的ADGZ有較大的區別。 1934年,設計新穎的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原型車完成,四輪中心驅動,傾斜式裝甲,并配備水風冷汽油引擎。但4/8輪式裝甲車車體較重,這對于靠人力來回操縱方向盤是非常困難的。 1938年,德奧合并后的戴姆勒公司將27輛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交給奧地利軍隊,隨后被配屬給格但斯克(德語稱但澤(Danzig),是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省會)的警方使用。戴姆勒公司將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生產線移交給斯太爾公司后,在1941年至1942年間,按供貨順序,武裝黨衛軍從斯太爾汽車有限公司收到25輛ADGZ-M612型重型裝甲車,這些車輛全部被使用在東線戰場的前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