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亦即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大批量開放式網絡課程。這個概念也許在中國業內還沒有被廣泛地得到關注,但在美國已經上演了一場MOOC與傳統教育的博弈。 MOOC在美國的風靡,不僅讓資本界大肆鋪張,更是讓美國政界高層看到希望。最近一期《時代周刊》為高等教育專題。這一期雜志上有兩個重磅作者:奧巴馬和羅姆尼。兩人唯一的共識,是美國高等教育太貴了。醫療教育等生活費用的高昂,一直是選民的痛處,教育革新的說法則總能撓到選民的癢處。《時代周刊》同期的封面文章《再造教育》,著重談教育的網絡化。文中稱,目前美國教育模式日趨多元,比如同樣上一門大學的《物理入門》課,在喬治敦大學上需要4200美元,在一個公立大學需要1225-1399美元,在網絡大學“鳳凰大學”上需要1185美元,但如果通過試驗性質的U dacity大學上,則不需要花錢。
過來人教育推出第一期《免費上港大》在線網絡課程:http://www./hku/ ,足不出戶也能聽到來自香港大學教授的正式授課。
在線教育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幾乎每隔幾周就會有一個提供在線課程的創業公司宣布獲得百萬美元級投資,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美國至少有七家在線課程創業公司宣布推出產品或獲得融資。 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共同出資6,000萬美元以創建edX;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推出Coursera,目前擁有100多門在線課程,包括哈佛在內的20多所名校均有合作;Udemy最近剛剛誕生了第一名銷售額達100萬美元的教師,這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于未來的明星教師可以完全不依托于傳統高校,而扎根于在線教育平臺。 由此,MOOC必然受到社會再教育的青睞。在中國也開始誕生MOOC模式的在線教育網站。 這些大規模網絡教育如果真能興起,若能得到認證,或是得到雇主的認可,對于傳統教育會有很大沖擊。目前已經有了一些MOOC機構開始利用自己的大規模生源和雇主展開了一些合作,幫助雇主物色人才。借助這些全球化“大課”的網絡,雇主可繞開傳統的學位教育直接聘用學生。在這種重新洗牌當中,出色的高校,還會有校友網絡和學校資源等各種優勢,立挽狂瀾而不倒。而平庸的高校,成本降低不下來,教學質量又上不去,形同雞肋,會打不過一些出色的網絡學校或網絡課程。世界的“扁平化”雖屬大勢,但溝溝坎坎勢所難免。等新鮮勁過去,最終能贏得學生的,不是模式的獨創,而將是可持續的教學質量和低成本的硬道理。百年老店式的傳統大學也好,方興未艾的網絡學堂也好,都不能穩坐釣魚臺,大家是在不一樣的平臺上開展著同樣的競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