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蕓萍
來源:上海之最
最早最繁華的馬路是南京路。鴉片戰爭后,上海被帝國主義分子用巧取豪奪的手段,開辟租界。一八五o年,上海英租界有個麟瑞洋行大班霍克伙同韋勃等人組織跑馬總會,購了五圣廟(今麗華百貨公司)附近八十畝土地,開辟了花園,建筑“拋球場”,又圍繞花園筑成一條跑馬場(即花園跑馬場)。為了方便游客從外灘通往跑馬場,遂從外灘往跑馬場筑成一條小道,稱為派克弄,又叫花園弄。到了一八六二年,工部局把花園弄拓寬到四十英尺,成為租界交通的主要干道——大馬路。一八六四年,為了紀念“南京條約”,把大馬路命名為南京路,余下的二馬路(舊纖道路)、三馬路(海關路)、四馬路(教會路又叫布道路)、五馬路(北門路),分別被命名為九江路(二馬路)、漢口路(三馬路)、福州路(四馬路)、廣東路(五馬路)、北海路(六馬路)。南京路命名后第十年,冒險家沙遜和哈同在上海大肆搜刮中國人民的血汗,投資六十萬兩銀,在南京路上鋪放鐵藜木,噴上一層柏油,使它成為遠東最漂亮的道路。南京路經歷了幾次擴展,逐漸地安裝了煤氣路燈、電話、電燈、自來水,還有軌電車、人力車通行。經過不斷的發展,南京路沿線成為上海市的商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