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答案 好評率:100%
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 內容包括 持續 可持續 持續發展 自然 人與自然 和諧
【內容提要】可持續發展具有深刻的價值內涵,它涉及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通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認識到增長只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可持續發展還是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和諧協調的發展。人與自然相互對立和役使的時代理應終結,和諧融洽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此外,人與人的和睦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和保證。人類社會中的不公與強權是導致生態失衡的深層原因。因此,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使人與自然協調的前提。
【關 鍵 詞】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
【 正 文 】
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在其化過程中,經濟增長幾乎都是靠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高消耗來支持的,由此導致全球性惡化,以致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做法,又造成了經濟上的重負,這是一條無異殺雞取卵的發展道路。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次提出了一個較為世人公認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樣,就將全球性問題上升到了發展觀的高度,并凸顯其價值觀的意義。1989年第十五屆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通過了《關于不削弱子孫后代的聲明》,聲明中不僅強調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更指明它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對世界各國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對中國的發展更具有特殊意義,它是中國擺脫貧窮、、資源和環境困境的唯一正確選擇。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對可持續的研究和實施,把它既看作是挑戰,更看作是機遇。
可持續發展具有深刻的價值內涵,它涉及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
一、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
舊的發展觀是一種片面的的發展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了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過去近三百年來工業發達國家的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發展觀,就是這種舊的發展觀。以單純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就使人成為經濟增長的工具和手段,從而造成馬克思所說的“異化”現象,也造成了人的單向度的發展,最終造成社會的畸型。尤其是本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三種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經濟增長了近百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本世紀世界人口翻了兩番,達到57億,并且仍以每年8000萬以上的速度在繼續增長;三是在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下,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面臨著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嚴峻挑戰。這說明舊的發展觀已經破產,人類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提出,正是時代的要求,它與機械發展觀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將發展的中心由“經濟”過渡到’人”。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觀,只著眼于暫時利益,其重心在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它沒有看到,經濟增長只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條件或手段的。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觀,其重心是放在發展“主體”,即人上面的。第一,這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目標。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的報告所得出的悲觀結論必然為不少人所反對,但“可以維持”的發展觀點,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它為人類如何認識現實和未來,尋求完整的社會發展模式,開辟了一個新的思維角度。第二,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人是一切發展的策劃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第三,人是發展最終的者。人的認識和實踐不僅僅決定社會能否向前發展,也可以檢驗這種發展。發展既取決于人們的活動,又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觀。
從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目標及其原則都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第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 上。第二,它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持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第三,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則:一是公平性原則。強調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之間的公平和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二是持續性原則。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三是共同性原則。雖然國情不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不同,但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而且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面臨共同挑戰,人類只有形成共同的認識和共同的責任感,采取共同的行動。
在社會發展問題上的以人為本,是指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各方面潛能的發揮,促進人的個性的豐滿,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提高,這些要求既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也是整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目的。
人與自然的關系因人的活動而遭受破壞,亦可由人的活動來協調。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就需要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使人們建立起尊重自然、減少浪費、保護生物圈的新的發展觀、價值觀和自然觀。價值觀的改變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調控結構中最深層也是最本質的部分,它直接關系到人類基本原則及消費方式、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改變的與基礎。實際上,目前大多數人并沒有充分了解個人生活方式與緩解貧困、資源利用、保護環境之間的聯系,也不了解改變自己的行為對自然和他人有何影響。因此,應該通過各種系統、大眾傳媒,宣傳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使大眾學習和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相協調的重要性,特別是要從上已經發生的危機和教訓中學習、吸取經驗、思考克服困境的辦法,找到正確的行為方式,建立起新的道德觀念,使每一個人都按照新的規范采取行動。
佩魯在《新發展觀》中說:“個人的發展屬于個人本身的職責,相對于其他人來說,任何人都不能擺脫對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所負的責任。這種要求已被許多所公認,并被許多宗教教義所強調。然而,從完全不同的經驗觀察和歷史的觀點來看,同樣明顯的是,個人的活動是發展的主要動力,并且是對任何發展形式的最終檢驗。”(注:佩魯:《新發展觀》,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44頁。 )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發展和為人的發展提供保證條件的社會各方面發展兩個方面。人的發展是人自身建設的一個過程。在聯合國大會開展的名為《發展的目標、過程和指標》研究項目中,提出的定義是:“人的發展是指人在各個生活階段上的發展,以及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某種和諧關系的構成,保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而又不使社會或自然受到損害、掠奪或破壞。”
發展目標經歷了從“經濟”到“人”的轉變,其深層原因在于只有把人自身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才有意義,也只有使社會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得到發展。人的發展有時可以不作為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直接目標表現出來,但不能把某一階段的子目標當成總目標而使社會發展誤入歧途。
二、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
人類自誕生以來,為了生存和發展,就要處理兩大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人類的歷史,可以說,就是處理這兩大關系的歷史。可持續發 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反思的結果,也是對人與人的關系進行反思的結果。人類要想繼續蓬勃地發展下去,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使之保持和諧的狀態,只有人們在觀念上發生了根本改變才有助于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從上看,人與自然之間從來沒有建立過真正和諧的關系。起初,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對自然缺乏科學的認識,人只能受制于自然,在自然災害面前沒有任何抗拒能力,對各種疾病也沒有任何防治能力,的增長非常緩慢。以后,人在與自然的斗爭中,逐漸獲得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人變得聰明能干起來,有了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加快了。尤其是進入社會以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發展獲得了空前的速度與規模,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和日益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正當人們陶醉于自信人類能夠統治自然、駕馭自然的時候,人們發現:人類已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嚴重污染了自然,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損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現在,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全球性的環境和資源問題,不但給當前的人類發展造成困難,而且對子孫后代的生存構成威脅。怎樣才能走出困境,人類必須認真反思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教訓。從反思中人們認識到,自然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都不應該是主仆關系、奴役關系,人是自然的奴隸或自然是人的奴隸的時代應該過去了,努力在人與自然之
間建立起友好的和諧關系的時代應該開始了。可持續發展的 核心思想正是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種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要求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過精辟的論述。的辯證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人是從自然中分化出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脫離自然界的人,同脫離人的自然界一樣,都是空洞的抽象,現實、事物、感性都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產物。恩格斯說:“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一一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第383-384頁。)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 偉人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人類只不過是大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自然與人應該是在平等的地位上,人類之所以能“統治”自然界,是因為我們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規律,而不是去奴役它。
其次,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人依賴于自然而生存,自然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人通過勞動改變世界,同時也在改變人本身,恩格斯反對自然主義的歷史觀,他說:“自然主義的歷史觀,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這種歷史觀是片面的,它認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條件到處決定人的歷史發展,它忘記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第329頁。)同樣,人類從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出發來作用和改造自然,自然也會給人以反作用。如果人類不遵循自然規律,任意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自然也會予以“報復”。
第三,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動態變化的關系,人與自然的支配和反支配關系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變化與轉化的條件是人認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支配自然界的問題上,恩格斯曾有如下著名論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第383頁。)因此,恩格斯告誡我們要正確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過程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影響,不僅感覺到而且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一致。
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的精神實質——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無疑對當代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和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對人與人關系的哲學反思。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印度詩人甘地說過,自然滿足人的需要綽綽有余,但卻不能滿足人的貪婪。對自然的態度實際上體現的是人類的文明程度。對此,社會公眾必須有一個共同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來節制物欲與規范人的行為。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綜合協調既取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取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整合與協調,后者直接影響到前者。《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提出:“滿足人類需求和愿望無疑是生產活動的目的,所以務必要在可持續發展概念中再強調它的中心作用。貧窮往往就是人們不能滿足其生存和福利的需求,即使資源和服務是存在的,同時,那些沒有陷于貧窮的人們的需求卻可能帶來重大的環境后果。”(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著,《我們共同的未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頁。)
人與人的關系較人與自然的關系相比,顯得尤為復雜。人類本身也面臨著一個更高層次的自我發展與自我更新的問題。歷史發展到今天,在人類面臨種種環境問題及其本身復雜的社會問題困擾之下,要擺脫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前提。
西方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世界的蔓延,也是導致人與人的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原因之一。佩魯在《新發展觀》中說:“當前的思維正舉步維艱、半推半就地擺脫著一經產生就泛濫開來、現已墮落成同其原始形態大相徑庭的粗俗享樂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個人功利主義。以當代各種經濟學為基礎的‘哲學’反映了一種交易,這種心理破壞了人們之間的伙伴意識,隨之破壞了一切哲學和宗教尤其作為人性來看待的價值觀念。”(注:佩魯:《新發展觀》,華夏出版社,1987年, 第8頁。)這種價值觀念勢必導致人人為我的主導思想,引起人與人關系的緊張。而擺脫舊的價值觀念,樹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對社會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國際上最初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社會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考慮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后來的重要補充是“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這表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人 與人的平等,包括“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兩方面。第一,體現未來價值取向的代際平等。它強調在發展問題上要足夠公正地對待后代人的發展,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這里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當代人對后代人生存發展的可能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于后代人的意見在現代無從得到反映,因此加強對未來人負責的自律意識就顯得特別重要。二是可持續發展要求當代人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從前輩人那兒繼承的一樣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財富。如果某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留下的自然財富少于他們從前輩人那兒所繼承的,這就意味著他們使下一代人的狀況變差了。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的是讓下一代人的發展比上一代更好。第二,體現空間觀念的代內平等,它強調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為代價,特別是要注意維護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需求。這也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在“只有一個”的地球上,任何地區、任何國家都沒有無限制發展的自由,都必
補充回答: 須以不給其他地
區和國家帶來危害作保證。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講代內平等,就是地區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必須服從全球利益。二是整體發展的關鍵是要在地區、國家和全球范圍內防止和消滅貧富兩極分化。許多資料表明:全球資源惡化的根本起因,盡管有貧困地區為求溫飽而不得不掠奪性地利用資源,更有富裕者為求最大利潤和奢侈享受而濫用資源。所以,只有采取資源環境公正配置的原則,縮小兩極分化,才可保持發展的持續性。而且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因此,貧困者的生存需求應當先于富有者的奢侈需求,才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宗旨。
通過反思我們應該認識到,影響當代環境問題有兩對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它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應該僅考慮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不平等性,卻不去深入思考這種矛盾和這一不平等性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更不能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來實現人與自然物質的平等。正是通過對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對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反思,人們認識到,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前提和保證。的事實已向人們表明,當人與人之間,亦即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之間如果處于敵對的互相殘殺的戰爭狀態,自然環境無疑將遭受嚴重破壞。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不能想象當一部分人侵略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又必然奮起反抗時,人與自然還能處于和諧之中。目前,雖然世界大戰沒有打起來,但局部戰爭接連不斷地發生,波黑戰爭、阿富汗戰爭、剛果戰爭、海灣戰爭,包括剛剛發生的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一系列的局部戰爭對生態的破壞都是非常嚴重的,對地球上人類和其他生命造成了長期的危害。
除此之外還應當認識到人類貧富對立所顯示的不公正、不平等、不正義,是生態問題的深層原因。生態種族主義以及生態殖民地問題更影響到人與人之間和諧,發達國家對此應負主要責任。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聯合行動,共同維護國家獨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秩序中公平、正義、平等、互惠的原則;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尊重各國根據自己情況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的原則等。從根本上消除人類的貧困現象,從而為環境保護創造前提條件。也就是說,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應該是消除人與自然之間不平等的前提。
人與自然對立的原因 畢業論文 摘要:;;;;人類與自然的發展歷經三個時期:古代的自然統一時期,近現代發展與危機并存的時期和當代倡導的協調發展的新時期。本文著重探求人與自然對立情感是如何一步步地產生的,并從人類與自然共同發展的三個階段說明其產生的原因。
;;;;在今天,我們不難看到一幕幕令人痛苦的場景。近有中國五大河流,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減少,沙化擴展;遠有南極的企鵝、北極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類有毒化學劑的污染;地球母親的生命正一天天被蠶食,她痛苦、她顫抖、她呻吟,可是有多少人理會呢?;
;;;;人類自身的發展就是一部與自然關系不斷演化推進的歷史。這里所謂的自然指的是地球上除人類外所有物種山川共同組成的體系。從古代的自然統一時期,近現代發展與危機并存的時期和當代社會倡導的協調發展的新時期。目前我們與自然的關系被認識得越來越深刻,已早以不是過去簡單的依賴或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共生共享,協同發展的關系。用我們中國傳統來詮釋,那就是唇亡齒寒。
;;;;不可否認,自然孕育了人類的演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是人類的母親。但多年來,人類自身卻形成了對自然的敵視和對抗,人類為什么會對自己的母親產生這樣的情感呢?本論文著重探求人與自然對立情感是如何產生的,并詳細說明其產生的原因。下面我們分三個階段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古代自然統一時期
;;;;古代統一時期包括原始時代和時代。原始時代是人類利用環境的蒙昧階段,在這個時代,人與環境關系的特點是人類對自然的依賴,自然對人類的主宰。農業時代是人類改造環境的初級階段,這個時代的特點是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產生了初步的對抗,出現了相互競爭和相互制約的局面。應該說人類對自然的對立起源于這一時期過程中,人類在自然強大的力量面前所表現的無能為力。這時人類對自然的對立只是一種萌芽并產生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中,但這種對自然對立的萌芽卻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極具影響力。
;;;;這種對立的情感在不同文化中產生了兩個方向的文化精神發展方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在自然力量的約束下小范圍的改造和發展,對自然形成尊崇,臣服的心態。因此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根據這種情感心態,把自己稱為天子以獲取對人民無可爭議的統治。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在這樣;一種統治制度下,一旦人民對自己的統治者有任何的不滿,就會將這種情緒轉嫁到大自然上。當然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篤信統治者是自然代言人,而責怪上天選錯了人,另一種情況是明知這是一種騙局,但敢怒而不敢敢言,只有借題發揮。無論是那種情況,長此以往就開始形成了對自然的種種不滿。
;;;;另一種文化發展則是西方不斷向外擴張,不斷開發自然,不斷獲取財富的欲望和一種追求成功的自我滿足。在這種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對自然的對立的完全是在開發過程中失敗造成的。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和手段,加之受制于當時環境條件,失敗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信心受損。所有的這一些都會形成對自然的憤懣和怨恨,進而對大自然的對立情緒開始形成,并持久地把自然看成人類的對手和征服的目標。勿庸置疑,人類對自然的對立情緒是科學水平提高,技術技能拓展的動力。但正是兩種文化下對立情緒和心態產生的背景原因的不同,導致對自然的開發和科學技術利用的不同。
;;;;在這個階段,盡管的手段和技術有限,但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出現,主要表現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積破壞;氣候變壞,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農業的發展、的增長和聚集,城鎮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廢棄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
;;;;從全面來看,在以自然為基礎的整個古代社會中,人對環境的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尚未超出環境的容量,環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對的恢復,自然因素仍較多地限制著人類的活動。在強大的自然力的制約下,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在一個自然的統一和相對平衡的時代。但正是在這種平衡時代,由于人類對自然的對立導致人類對自然的開發不斷加劇,人類自身欲望不斷膨脹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時代。
;;;;二、近現代發展與危機并存的時期
;;;;進入工業時代,西方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膨脹和擴張。即使是相對封閉在遙遠東方的中國也沒能逃脫。很明顯在局部自然資源被開發殆盡,全球自然資源很容易成為目標。加之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新興科學門類的出現,如:化學,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登峰造極。
;;;;人類取得了征服自然、改造環境的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時的自然的范圍超越地球的概念,擴展為地球以外的太陽系甚至外太空。在人類物質財富巨大增長的背后,卻是環境狀況的嚴重惡化和退化。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人對自然無限制的索取和環境資源的匱乏;環境的全面污染和整體環境狀況的惡化;植被、物種大批減少和生態失衡的加速;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和環境承載力的限制。
;;;;這時人類對大自然的對立除了來自于不滿自然無法提供更多的資源以外,更多的是對自然破壞后所產生無以倫比的反噬。前一個階段人類與自然的對立還僅僅是單方面的,是局部的。而到這個階段,這種對立就引發為雙向你來我往的和一種全球性的。
;;;;工業化、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它既是人類進步的表現和希望之所在,又是產生各種環境問題、引起人與環境關系對立的原因之所在。
;;;;科技與物質文明在這個階段都有著驚人的進步,由探索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攀登珠穆朗瑪峰,深入地心海底,到登陸月球,飛越太陽系,由發明X光透視人類身體的構造,利用抗生素殲滅細菌,到器官移植,基因改造。小小的地球同時養活了六十多億人口,從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今天人活百歲不稀奇。人類征服自然,引發全球消費,帶動發展的理念,帶給人類物質生活不少改善,但同時也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由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急劇增強,激發了"人類中心主義"、"人類萬能主義"思想的產生膨脹,致使人類自己作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的征伐與改造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范圍。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本源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錯誤認識,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曾就有學者指出: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土地、糧食緊張短缺,全球各大湖泊江河,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減少,沙化擴展。再放眼看看世界,南極的企鵝、北極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類有毒化學劑的污染,大氣層破壞,全球氣溫上升,引發暴風、熱浪、寒流連年侵襲。現代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造成水和大氣層的污染,形成臭氧層空洞。這些現象正向人類發出警告:地球的現況必須正視,造成這種現象的理念必須糾正,否則人類必將自食其果。所以說在這個階段人類與自然的對立已經到了一種同生共死的水平。如果無法處理好這種對立將直接把人類送還給自然,煙歸煙,塵歸塵;或者人類直接葬送地球,從而毀滅自己。這當然是我們不希望看到和發生的。
;三、當代社會倡導的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在當代社會,環境退化已成為全球性現象,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生命系統——森林、草原、漁場、農田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各種環境問題的發展使有識之士率先認識到,人們僅依靠環境的自我調節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調整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和制約自己的行為,實現雙方和諧相處。
;;;;地球上一系列環境問題大都由于人口增長對物質能量的需求擴大而又尚未找到滿足需求的有效途徑造成的,不可更新的資源面臨耗竭是又一個重大問題;另一個重要問題則是環境污染的加劇。人類所直接面對的生態系統正向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演化。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的呼聲與日俱增。因此目前我們不再爭論人類和自然誰主宰誰,也不再說人類和自然的對立,說的更多的是協調,統一,共生和可持續發展。
;;;;要使人和自然協調發展,首先是要在認識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的觀念;其次是要在實踐方面通過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來完善人類自身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在社會規模、國家規模乃至全球規模上合理地組織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因此,樹立人和自然應是和諧的“伙伴關系”的觀念,乃是協調人和自然關系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即使人類在實踐上繼續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會使其朝著協調人和自然的目標上去努力,相反還會加劇環境惡化的趨勢。
;;;;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的有效途徑是通過發展科學來完善人的認識能力,通過發展技術來完善人的實踐能力,并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地組織人類的生產活動。
;;;;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恩格斯指出:"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重復和積累才發生的進一步的結果,是被完全忽視的。"人類如不加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必將危及后代生存,目前不可再生資源已經很少,可再生資源也已嚴重破壞,人類并沒有給子孫后代留下豐富的遺產,反而借用了他們生存享受的權利,這是多么不公平!;我國古代先哲早已以其天才的睿智洞察到了這一點。“天人合一”這一命題和“天地人合”這一自然觀念都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思想。
;;;;在人類歷史上,許多和地區曾創造過燦爛的文明,但由于不注意生態的保護和人口的控制,結果資源枯竭、土壤貧婿,對大自然的破壞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全世界著名的古老文明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因為受到大自然的嚴歷懲罰而造成文明的中斷或衰落;近代以來的工業文明更是空前地破壞自然環境,同時也帶來更為嚴重的災難。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嚴重的懲罰之后,我們人類終于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放眼未來,立足長遠,顧及子孫后代,把長遠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使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物質的消耗、廢物的排放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給后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負責的問題:人類該如何和照顧地球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