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草原上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美麗的傳說。1226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西征西夏時,路經鄂爾多斯草原的包爾陶勒蓋,目睹這里水草豐美、花鹿出沒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戀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隨從要拾馬鞭時,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發,吟詩一首:“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享樂之邦。”并對左右說:“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盤山逝世后,屬下準備將他的靈柩運回故地安葬,但靈車路過鄂爾多斯草原時,車輪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馬拉也紋絲不動。這時,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話,于是,就地將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爾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守護。
成吉思汗(1155年——1227年),原名鐵木真,他戎馬倥傯,一生征戰,建立了蒙古汗國,是蒙古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統一蒙古后,他和他的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對內向南發展,建立元朝;對外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威震歐亞。雖然他后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圖1 成吉思汗畫像)
蒙古族是我國境內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帶,他們以部落逐水草而居,為爭奪水草,部落間戰爭不斷,互相征討,結成了血海深仇。鐵木真出生于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家庭,他9歲的時候與翁吉剌部貴族德薛嬋的女兒孛兒貼訂婚,并在其家過著贅婿的生活。翁吉剌部臨近漢地,鐵木真從小就深受漢族先進文化影響,開闊了眼界。好景不長,不久鐵木真的父親由于部落間的仇殺,被塔塔兒人毒死。從此,鐵木真家道中落,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受盡磨難。他曾被另一部落抓取又逃回,妻子曾被人搶去又搶回。重重困難磨煉了他的意志,他變得堅強和機敏。
后來在其岳父德薛嬋的保護下,聯合了其父昔日的盟友克烈部的首領王罕,使他的貴族地位日漸恢復,成為一個雄心勃勃的貴族。他與王罕及扎塔剌部首領札木合聯合,擊敗了塔塔兒、蔑兒乞諸部。1189年,在草原奴隸主貴族擁戴下,他被推舉為蒙古部的首領。
此后,經過10多年的戰爭,鐵木真打敗了四周的部落,統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做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建立了蒙古政權。
成吉思汗胸襟開闊,氣度恢弘,對事物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創造蒙古文字,制定了相關制度,實行融軍事、政治、經濟為一體的領戶分封制,使蒙古族擁有了一個共同經濟基礎、風俗習慣和文化語言,結束了北方草原長期的部落紛爭,使蒙古高原的統一得到鞏固。這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組織才能。

(圖2 成吉思汗金幣)
成吉思汗堅韌不拔、勇猛無敵和機智敏捷,在戰爭中幾乎從未打過敗仗,這是他軍事才能的表現。統一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服戰爭。先是進攻中原的金朝,直抵黃河北岸,占領中都(今北京),迫使金朝遷都到開封。1219年成吉思汗大舉西征中亞的強國花刺子模,采取“掃清邊界,中間突破"的策略,將其滅亡,元軍一直達到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一代。西征返回途中,成吉思汗又進攻背盟的西夏。其間,成吉思汗死于軍中,時年66歲。臨終前為子孫留下滅夏、滅金的策略。
他的子孫后來對內戰爭先滅西夏,后滅金,最后滅南宋,建立元朝,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對外戰爭,又進行了兩次西征。第二次西征,歷時7年,征服東部歐洲包括不里阿耳(今伏爾加河中游薩馬拉市)、斡羅斯(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國,建欽察汗國。第三次西征,歷時8年,征服波斯(伊朗)和黑衣大食(伊拉克),軍隊曾一度占領今敘利亞和土耳其東部,建伊爾汗國。兩次西征之間還建窩闊臺汗國。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尊稱為“元太祖”。
歷來對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說法很多,大概有6種,多與西夏有關。其中最正統,也最為人熟知的,是《元史》中記述的“墜馬說”。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 帶著夫人也遂去征討西夏。冬季時, 在一個叫阿兒不合的地方打獵。不想他騎的一匹紅沙馬卻讓一匹野馬驚了, 導致沒有防備的成吉思汗墜落馬下受傷, 當夜就發起了高燒。當時,也遂請隨從的將領商議這事怎么辦,群臣建議暫緩進攻西夏,撤軍讓成吉思汗回國養傷,日后再來討伐。成吉思汗還對西夏上次的無禮和輕視耿耿于懷,說:“且在這里養病,差人去西夏,看他什么回話”。 在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阿沙敢不說:“今蒙古若欲戰,則吾有賀蘭山之營地,有褐子之帳房,有駱駝之馱物,可趨賀蘭山來會吾,在彼戰之,一決雌雄。若蒙古人需黃金、白銀、緞匹及其他財物,可來額里合牙和額里折兒(即寧夏和涼州)取之可也。”面對如此挑釁,成吉思汗便不顧高燒,不顧因墮馬而引起的傷痛,決心把這場戰爭進行到底。他對部下說:“聽彼出此大言,易可退耶?即死也,亦應就其言而伐之。朕決意與之戰!”成吉思汗親自率軍在賀蘭山下擊敗西夏軍,12月,元軍包圍西夏國都中興府,由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兩個兒子窩闊臺和拖雷親自領兵攻打。翌年6月,中興府發生了嚴重地震,這嚴重動搖了西夏軍民的抵抗意志,西夏王遣使向駐軍于六盤山的成吉思汗乞降,西夏的國運終于走到了盡頭。但此時成吉思汗的生命也已到了盡頭,于1227年農歷七月十二去世,虛歲67。

(圖3 成吉思汗廟)
曾經于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卻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普蘭諾·加賓尼當時到達蒙古國時,發現夏天的雷電傷人事故頻發,“在那里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致使很多人死亡。”因為這原因, 蒙古人很怕雷電。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韃事略》記載,“韃人每聞雷霆, 必掩耳屈身至地, 若躲避狀。”普蘭諾·加賓尼為葡萄牙人,出使中國的確切時間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諾森四世派遣而來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題為《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的出使報告。普蘭諾·加賓尼來時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馬可·波羅早 年, 記敘并非空穴來風。

(圖4 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文物)
半個世紀后來到東方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則說他在攻城時中箭而死。這種說法來源于《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是13世紀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達中國。其時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間,與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其在游記中記敘了成吉思汗的死因: 在進攻西夏時圍攻泰津(吉州, 古要塞) 時, 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利箭。梁生智翻譯版《馬可·波羅游記》是這樣記述的,“這個戰勝者( 指成吉思汗) 在六年中相繼征服了許多王國和城市, 后來在圍攻一個叫泰津的城堡時, 膝部受了箭傷, 并且因傷勢過重而死去。”結果可想而知, 箭傷攻心, 傷勢益重, 一病不起。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于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恩汗,然后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這種說法在蒙古人中也有流傳。據說,這位王妃被獻給成吉思汗后, 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 集家仇國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寢當天夜里, 借行房時成吉思汗正在興頭之, 將他的陰莖給咬掉了, 頓時血流如注。成吉思汗自此病重。因為這是一件發生在大汗身上、難以啟齒的特大丑事, 被瞞了下來, 對外只稱大汗是墜馬受傷致病重。
從成吉思汗去世到現在770多年里,全世界的考古學家都想知道一代天驕的陵墓在哪里,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幾乎所有的考古隊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不但成吉思汗的陵墓的陵墓沒有找到,所有蒙古大汗的墓葬,包括元朝的皇陵,人們都不知道在哪里。這就使得元朝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留下皇陵的朝代。

(圖5 成吉思汗廟)
這種狀況與蒙古族特殊的喪葬習俗有密切的關系。古代蒙古喪葬習俗有兩個組要的特點:⑴葬禮簡單,獨木為棺;⑵墓地保密,不起墳冢。13——14世紀時的中外史籍對此有不少記載。《黑韃事略》一書中專門講到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如平地”的習俗。1246年到達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后來有這樣的記述:“他們秘密地到空曠地方去,在那里他們把草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他們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因此以后沒有人能夠發現這個地點”。相比較平民,蒙古帝王藏地還有嚴密的護衛措施。《黑韃事略》說,成吉思汗墓周圍插件矢為墻,圍成一個方圓三十里的禁區,設有騎兵守衛。羅馬教廷使節說:“除了被委派在那里看守墓地的看守人以外,沒有一個人敢走近這些墓地”。

(圖6 成吉思汗廟御容圖)
南宋人彭大雅的筆記中也有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后,忠心耿耿的將領們遵循“秘不發喪”的遺詔,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秘藏。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的棺材。獨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萬馬踏平”,出動上萬匹馬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隨后,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于是這個秘密最終被帶進了墳墓。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后,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為便于日后成吉思汗的親人能找到墓地,據明人葉子奇在《草木子》中的記載,在前面的工作完成之后,負責埋葬的將領牽來一頭剛剛生下小駱駝的母駱駝,在墳上殺死小駱駝,這時,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并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離得很遠,母駱駝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等到這只母駱駝死掉后,就沒有人能找到這位一代天驕安息的地方了。
蒙古喪葬舊俗
按照蒙古舊俗,人死之后,如果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們認為是合適的空地上。埋葬時,同時埋入他的一頂帳幕,使死者坐在帳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盤肉和一杯馬奶。此外,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備有馬籠頭和馬鞍的馬。 另外,他們還殺一匹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馬皮里面塞滿了稻草,把它捆在兩根或四根柱子上,一同埋葬。
而對于重要人物,則在他們死后秘密地找一個空曠之地,在那里人們把草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在把尸體放入墓穴時,還用活人殉葬,他們把他生前寵愛的奴隸放在尸體下面。這個奴隸在尸體下面躺著,直至他幾乎快要死去,這時把他拖出來,讓他呼吸;然后又把他放到尸體下面去,這樣一連三次。如果這個奴隸幸而不死,那么,他從此以后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能夠做他高興做的任何事情,并且在他主人的幕僚里和親戚中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他們把死人埋入墓穴時,也把上面所說的其他各項東西一道埋進去。然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由于蒙古墓無冢,所以,以后沒有人能夠發現這些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