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青銅器釋名(之四) [轉載]中國青銅器釋名(之四)](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1/0117/29318956_1)
中國青銅器釋名(之四)
飪 食 器
鼎(ding 音頂)
古代炊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已發現的銅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大體說,商代前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為柱足方鼎和為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占多數,同時,分襠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頭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多為斂口(口沿向內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里,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志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派生出誠信的含意。
由于在上古年代,鼎一直是用來祭祀祖先用的食器。所以后人多在宅內陳設鼎,以示對先人及神佛的禮敬;同時也為自身祈福迎祥,以作鎮宅之用。這種習俗甚至流傳至今。
北京安定門內大街北口有巨型大鼎陳設。
鬲(li 音歷)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棱。
甗(yan 音演)
古代炊器,相當于現在的蒸鍋。全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箅。箅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銅甗流行于商代至戰國時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鑄成一件,圓形,侈口(口沿向外撇),有兩直耳(或稱立耳,耳直立口沿之上)。春秋戰國的甗、甑、鬲可以分合,直耳變為附耳(耳在器身外側)。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四足、兩耳、上下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內加隔,可同時蒸兩種食物。
簋(gui 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于現在的大碗,用來盛黍、稷、稻、梁等。
簋的形態變化最多,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無蓋,無耳或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常帶蓋,有二耳、四耳。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戰國以后,簋就很少見到了。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簋和鼎一樣,也曾作為標志貴族等級的器物。據禮書記載和考古發現,簋往往成偶數出現,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八簋與九鼎相配。
由于簋與鼎在禮器中的配列關系,后人亦多作為宅內陳設,以示對先人及神佛的禮敬;同時也為自身祈福迎祥,以作鎮宅之用。這種習俗甚至流傳至今。
北京東直門內大街,自九十年代以來食肆鱗次櫛比,饕餮者云集。每晚人頭攢動、熱鬧非常。此街俗稱“簋街”,現街東頭有巨型爵為標志。
盨(xu 音須)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現,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簠(fu 音甫)
即文獻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長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蓋。蓋與器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個器皿。
簠在西周時期出現,流行到戰國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戰國的簠足變高,口不外侈,器變深。
敦(dui 音對)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形狀較多,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器淺如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數有蓋。
銅豆在商代少見。西周的豆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以后,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有的豆把特別細長,如鑄客豆。有蓋的豆,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鋪
古代盛食器,似豆。器淺如盤,具高圈足。鋪始見于西周中期以后,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之際。
盂(yu 音于)
古代盛水或飯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脊虐l現的盂數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有個別方盂。